穷女婿心里好笑,他想:我中进士,你就换了副脸孔。去就去,看你怎么说。
第二天,进士爷坐上八抬大轿去了。财主慌忙开大门迎接。进士爷不进大门,说:“我以前来你家都是从小门进,今日岂敢走大门?”随即命轿子转从小门进。财主劝不住,只好命家人赶紧把小门掘大了,好让进士爷过。
到了厅堂,财主早已摆上酒席,请进士爷上桌。进士微微一笑说:“我以前来你家,只在木楻头上吃饭。今天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吧!”
财主脸红到脖子根去,再三请进士爷上桌,进士爷不肯。财主只好马上请来几个木工师傅,做了一张跟木楻一样的圆桌板,盖到四方桌上,进士这才上了桌。
后来,人们看到这圆桌的款式很有型(周宁方言,有美观大方的意思),就叫木工师傅也学着做,慢慢地传开去,于是便有了今天看到的圆桌。
九龙漈的传说
讲述:肖志四 陈佛新
整理:祝文秋 萧传福
传说七步镇的苏家山村,古时候有一个人,名叫苏北公。他一年四季掘山造田,掘出水田一垅又一塆。
有一天,他掘呀掘,突然,地上露出了两块石板条。原来这里就是地门的门闩。他把石板条撬开,地门就开了,吐出莹莹的火焰。里面有一个大厅,中间一张桌摆满了酒莱,一个白头发老翁走出来,请他上桌吃饭。他担心那火会烧人。可是,那火舌伸到他脚前却不见烫。他就进去同老翁一起喝酒吃饭。老翁就教他怎样串龙推山造田。
苏北公回来后,力大无比。村里架桥,众人扛一根大木头,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苏北公一手就把大木头架到桥上了。
一天,苏北公照白头发老翁教的办法,到东海寻龙。那一天,龙王被玉皇大帝请去吃蟠桃宴了。龙宫内九龙柱上的九头金鳞龙,天天缠在柱上,感到不自在。苏北公就把龙鼻子串住,一直牵到牛岭头,要它们把象牛山、仙岗、麻岭,都推成平地造田。
这九头龙一进周宁境内,走过的地方地塌山裂,变成一条条溪。从仙溪起,九龙一阵吞云吐雾,喷出大水,借水力,把周墩岗推成东洋三十六村的三十六片平地。
那一天,九头龙又去推山了,它们变为九头黄山羊,在前面走得飞快,苏北公在后面追,总是追不上。苏北公走到仙溪村,碰见一位妇女,问:“阿嫂!你看见九头龙前面去了吗?”那妇人说:“没有,我看见九头无尾狗走过去了。”
狗是吃屎的下贱东西,秽气重。这妇人嘴毒,象魔王管天下,尽没好事。九头龙一下子失去了灵气,滚回当今的龙溪,不会推山了。
天上一天,地下一年。龙王吃蟠桃宴回来了,它见九龙柱上的九头金鳞龙走了,就派虾兵蟹将去寻找,一直寻到龙溪。九头龙因为失去灵气,不能回龙宫了,就被虾兵蟹将劈死在龙溪。九头龙躺的溪,成了九个井九个漈。
据说,那九头龙后来化成了石头,落在龙井底。井底南通八蒲龙井,东透宫井洋。那地方就叫龙溪村,水漈就叫九龙漈。苏家山村还建了“苏北公宫”,塑了苏北公的像。
萌源“卍”形水渠
搜集整理:肖林盛
周宁县萌源村是个建村1100多年的古村,村中人口众多,村道交叉纵横,布局井井有条。远瞧,山峦曲线优美,村中全貌恰如一只展翅飞翔的金凤凰;近看,层层梯田稻浪涛涛,树木青青,生态格外和谐。村中不仅古屋建筑古色古香,风格优雅,而且“卍”形水渠系统的杰作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如此颇具特色的古村建筑风格,凝聚着总兵千金、萧氏十八世婆的聪明才智。
传说,萧氏十八世婆林寿凤系当时驻闽林总兵的千金,自幼聪颖,学识渊博。在八闽大闹饥荒饿殍遍野之时,林总兵查悉萧家义士开仓赈饥,便亲自登门褒奖,同时了解到萧氏为人品格高尚,众人和睦,当即决定把女儿嫁给他。林氏嫁到萌源后,处处显示大家闺秀的风范,深受村中男女老幼的敬佩。清康熙年间,萌源村发生一场大火灾,烧毁了村中大片房屋,许多民居、宗族建筑被焚毁,造成众多村民无家可归。四年后,村民决定重建家园,并欲请名师进行规划。几经商议,萧氏族人决定聘请当时名声很响的福州易学大师、地理专家萧觉寰。然而,两次派人去请,均被萧觉寰以路途艰辛遥远婉辞。无奈之际,林氏亲笔修书,再三安排专人前往邀请。“……江枫悬锦,时深云树之念;篱菊堆金,爱切伊人之想。怀情未吐,景仰尝殷……万望贲临,择日建造,庶几山川增色,蓬荜生辉,光于前者,亦垂于后矣。临启不胜欣望,雀跃之至!”这一文情并茂的信札,让萧觉寰大为感动,破例答应进山。
通过踏访考察萌源四周,萧觉寰认为萌源这块宝地唯一欠缺的是南方火星太旺,村中水源不足,水火不济,患有回禄之灾。为此,萧觉寰根据萧氏祠堂方位,为该村勘定设计了进水、用水、出水的“水火既济”规划。通过修建水坝、沟弄、水池,把水引入村中心。也就是把萌源溪和村中四周山泉水一并引入村中心的一个占地十余亩地的池中。该池名曰“凤池”,寓意金凤凰沐浴的地方。
池水除了防汛灌溉、提供村民洗刷方便、放养鲤鱼让村民茶余饭后欣赏观光外,主要用于防火。与凤池相连的就是穿绕村落房舍的“卍”形渠的排灌系统。如萌源溪的河水通过村头洋引入“卍”行渠;庵后林的山泉水经兴福寺前的庵后坝流入“卍”字渠,后门笼的田水经大沟弄进入“卍”字渠;后门山边的泉水经过宫后坝从临水夫人庙祠堂前流入“卍”字渠等。凤池与“卍”字形渠通过东西走向的街道连接,一旦发生火灾,村民将自觉排队,用木桶水盆从凤池中取水,依次传递,运水灭火。在当时没有科学灭火设备的情况下,用这一方式,不仅参与灭火人员组织有序,而且大大地提高了运水的速度,灭火的效果明显得到提高。与此同时,还把居民生活用水和洗涤用水通过排灌系统分开,在村中的每一栋房子前后都有一条排水沟,在沟与路交界处都用青石条铺面,以保障排污沟畅通。排污沟统一把污水排放到村庄低处,流入水田中,使瘦田变肥田,增产又增收。经过“卍”字渠,使水可以流经每一片田地。一股大的水道在途中会设一些小的开口,如果田地需要灌溉,则打开,分出一些水流,流入田中,如果不用水时,就用一小块砖石堵住,让水继续往前流。入田后的水最后汇聚到下碓坝,在下碓楼附近汇入萌源溪尾。集灌溉、洗涤、防火于一体的“卍”形渠,为萌源村发展壮大提供了有效保障,造福村民的“卍”形渠让后人仰慕并名留青史。
萧觉寰为萌源村勘察地理设计排污系统后,一直不相信邀请他的那封书信是出自林氏之手。送别途经萧家岭时,萧觉寰想证实一下,于是便吟出了“亭跨勒马会金螯,振千年风水”的上联,话音刚落,林氏随口对出“路系回龙朝彩凤,壮万古萌源”的下联。如此对仗工整,气势恢弘的佳句,让萧觉寰口服心服。这一美妙佳对,一直还保存在萧家岭凉亭的顶梁上!
【鲤鱼溪护鱼习俗】
自南宋以来,浦源村民便定下乡规民约,保护鲤鱼,永不食鲤鱼,鲤鱼死后还立塚而葬。鱼塚位于鲤鱼溪下游两株参天古柳杉下,由鹅卵石砌成,呈拱圆形,塚前石碑、石案、香台一应俱全。鱼葬时,村中人组成数十人的送葬队伍,敲锣打鼓,由村中德高望重的族人将“得享天年”的鲤鱼送至鱼塚前的祭台上,上香、敬酒,并在司仪宣读“鱼祭文”后,将鱼隆重葬于鱼塚中,复焚香、烧纸钱以表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