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是对水的流向的一种管理。在企业人才流动管理的问题上,道理同样是堵截不如疏导,要像治理河流一样来管理人才。
“原文”
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紺,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
(《庄子·天下》)
“释文”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时间前后持续了20多年,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尧曾命鲧治水,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却没有把洪水治理好。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几乎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他们疏通了四夷九州岛,大川三百,支流三千,小沟无数,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这场空前绝后的大水灾被治理好了。
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并立了禹王庙来纪念他。
鲧采取堵的办法治理洪水,结果导致洪水更加泛滥。后来禹接受了教训,采取疏河导水的办法,结果治水获得了胜利,解救了黎民百姓的苦难。大禹治水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采取了正确的方法——宜疏不宜堵。大禹治水,是对水的流向的一种管理。在企业人才流动管理的问题上,道理同样是堵截不如疏导,要像治理河流一样来管理人才。
人才的频繁流动是每一个企业都会面临的困惑。仅凭借公平对待员工、奖励出色表现、提供良好环境、创造升职机会等措施留住公司里最有价值的员工,也始终是件艰苦而长期的工作。更何况任何公司都避免不了竞争者袭击,高素质员工总是会有工作机会找上门来,而且任何人都会抱有“人往高处走”的心态。一些知名企业对人才的流动不是采取“关、卡、压”的方式,而是鼓励人才流动,只不过将这种流动限制在企业内部进行,这样不仅留住了人才,而且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日本索尼公司倡导“内部跳槽”式的人才流动方式,原则上每隔两年便让职员调换一次工作,特别是对于精力旺盛、干劲十足的职员,不是让他们被动地等待工作变动,而是主动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另外,该公司每周出版一次内部小报,其上经常刊登各部门的“求人广告”,职员们可以自由而且秘密地前去应聘,他们的上司无权阻止。这种“内部跳槽”式的人才流动为人才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可以激发员工的热情,从而留住一些想跳槽的优秀员工。
索尼公司的这种“内部跳槽”流动方式源于索尼公司盛田昭夫曾经经历的一件事情。有一段时间,盛田昭夫几乎每天晚上都和中下级主管一起吃晚饭,有说有笑,一直聊到很晚。
在聊天的过程中,盛田昭夫注意到一个小伙子心神不安,闷闷不乐,就走上前去耐心询问,让他把心里话讲出来听一听。
小伙子看了看盛田昭夫,喝了几杯酒后,开口说道:“在我加入索尼公司以前,我一直认为这是一家了不起的公司,也是我唯一想进入的公司。但是由于我职位低下,我只觉得是为某某上司卖命,而不是为索尼公司工作,这样,我的上司就代表了公司本身了。这本来也没什么,但偏偏这人没有能力,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提的每一个建议,都要由他来决定。因此我对自己在索尼公司的前途感到失望。”
这番话令盛田昭夫十分震惊,他想,类似的问题在公司内部恐怕不少,作为管理者,不应该压制年轻人,堵塞他们的上进之路,而应该关心他们的苦恼,了解他们的处境。
于是,盛田昭夫就产生了改革人事管理制度的想法,后来,就逐步形成了著名的“内部招聘制度”。在索尼公司实行内部招聘制度以后,一些有跳槽倾向的员工因为可以在索尼内部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就不再四处奔波去找别的公司。另一方面,公司也留住了人才,避免了人才流失,保证了公司的稳定。最可贵的是,还可以通过内部人才的流失,检验出哪些上司所管辖的区域经常“流出”人才,从而发现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对人才的流动和流失,济南钢铁集团有着独到的见解:人才只有在内部得到合理的流动,才能避免和减少向外部的流失;人才只有在流动中,才能找到合适位置,不断增值。
从1999年开始,济钢就建立了内部人才市场,引导和鼓励人才的有序流动。缺员岗位一般都通过内部人才市场面向集团公司公开招聘,人才资源首先在集团各二级单位间实现了共享;专业人员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岗位,经有关部门同意后进行交流调整;研究生、高级职称人员可不受限制,自主选择工作单位和工作岗位。
当人才能够像河流一样自由流动之际,企业便再也无法像水库般将人才储存起来了,因此企业人才管理的重点是宜疏不宜堵,要像治理河流一样来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