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将军,为将军的最高称号,或由战功卓著的将军充任,或由贵戚皇亲担任,主要职责为统兵征战。
(3)将军,多为统兵征战的军职称号。汉代皇帝左右的大臣有时也称大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率兵出征时,还往往以地名或兵种的不同而称号,如匈河将军。祁连将军、牙虎将军、强驽将军、材官将军、楼船将军等。将军的最高等级为大将军,依次为骡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
(4)校尉,仅次于将军的武职。校尉的区分种类不少,比如掌管北军的军垒校尉,负责京师城门屯兵的称城门校尉,在西域屯兵的队有戊、己校尉。汉代主要的有八校尉:虎贲、步兵、越骑、射声、胡骑、屯骑、长水、中垒等等。
(5)中郎将,西汉时期曾设置五官、左、右三署,每暑由一中郎统率皇帝的侍卫军。
(6)郡尉,秦朝设置此武职,本为一郡之军事首脑,到汉景帝时政称为都尉。
(7)都尉,在战国时代这是略低于将军的武官司,管理一郡的军事,汉代仍设置此官。
(8)关都尉,汉武帝时设置,负责守卫和防护重要的关隘。
(二)西汉的京师常备军。西汉时期的京师常备军是全国最精锐的部队,人员武器装备都经过慎重挑选,汉武帝时期据推算曾达六万多人,并分为南、北两军。
南军。统兵将领为卫尉,部分军队由光禄勋统领。卫尉属下的官职主要为司马都侯等等,如公车司马,南宫南屯司马,武司马,北屯司马,东明司马和左右都侯等等。光禄勋所属的官员主要有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郎、羽林左、右监等等。南军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京师和皇宫的安全保卫,因为未央宫在就师长安城的南部,因而称之为南军。除未央宫南军也负责守卫长乐宫、建章宫、甘泉宫等。南军的兵员来源都是由郡国兵之正卒担任,一年轮换一次。光禄勋所统率的羽林左、右骑多选自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郡县之所谓“良家子弟”,左右两骑兵共兵力约达两千人。
北军。因北军驻于长安墟的北部。故名。统兵将领为中卫、其所属官员为步兵,胡骑、屯骑、越骑、射声、长水、虎贾和中垒授尉。北军的主要任务也是负责守卫京师的安全。北军的主要来源为三辅地区的正卒组成,一年更换一次。汉武帝时由于扩大了北军的数量,北军从此除一部分仍驻于长安城北部外,一部分已屯驻于京城附近地区,并有随军出征的任务。
(三)西汉的地方军。西汉的地方军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郡与封国兵。各郡和各封国均拥有一定的武装力量,各郡、国由于大小和人口的多少不同,因而,武装力量的数量也不尽相同,天子可以征调地方军参战;一类是边防军,也称为戍军。边防军由屯田军和边境郡县兵组成。边防军的统帅通常由边境郡的太守充任,汉代对匈作战常常由太守统率本郡兵马参加各路大军征战。此外,汉代还有少量的属国兵,也参加对少数民族的征战活动。
§§§第三节 西汉王朝的经济与战争实力
西汉王朝的版土进一步扩大,人口也逐渐增加,经过文景之治,社会安定,国富兵强,既有进行战争相当充足的兵源人力,又有较为丰富的财力,战争实力空前雄厚。
经济是赖以进行战争的基础,西汉初期,由于大规模战争业已结束,百姓陆续返回家园,社会经济得到很快恢复和发展,文景之治时天下已是相当富足。据《史记》记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数)。太仓之粟陈豨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而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摈而不得聚会。”这其中虽然难免有夸张文景之治使天下盈富之意,但与汉初连重要大臣也只能坐牛车之情景相比,实是起了巨大的变化。
西汉发展经济最重要的政策是以农为本。西汉王朝为了增加农田收入,曾下令禁止宰杀耕牛,违者处以重刑,耕牛逐渐繁衍,提高了劳动效率。到汉武帝时期,冶铁工业由国家控制,各种铁制农具已相当普遍,这对改进耕作技术,提高作物产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提高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汉王朝还大规模治理黄河和兴修水利。有的渠道长达一百一十多公里,有的渠道穿山引水,工程相当宏伟。
自西汉政权建立以来,汉代的手工业发展也很迅速,当时已经有了设备齐全,规模较大的冶铁作坊。冶铁技术的发展,对农业工具的改进和制造锋利的兵器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这时铁制的大刀。长矛、长剑、佩剑等等,已广泛使用于战场。
伴随着农业和手工制造业的发展,西汉的商业也日趋繁荣,当时的巨商大贾,富过王侯。
商业的繁荣,带来了城市的发展。京城长安城周围长二万二千六百多米,街道宽广,宫殿雄伟,店铺林立,建筑整齐,人口最多曾达二十四万,除长安之外,当时的洛阳、邯郸、广州、长沙、南阳、临淄等都是著名的繁华都市。
§§§第四节 西汉时期的重要战争梗概
西汉时期的战争大致分为四大类:一是汉初的铲除异姓王和同姓王的战争;二是对边疆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三是对外部的战争;四是汉末农民反对新莽政权的起义战争。
第一,汉铲除异姓王和同姓王之间的战争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亲自率军平定了燕王臧荼的叛变。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征讨韩王信,与韩王信军展开大战,刘邦军将韩王信军击破,匈奴旋即派军援助韩王信,将刘邦围困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地区)。
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代相陈联合韩王信及燕王卢绾,以赵代联军反汉,刘邦以两路大军进击赵代联军,经过多次大战,击败了赵代联军,斩了韩王信。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叛乱,英布首先击败荆王刘贾,再败楚王刘交,刘邦率军与英布于蕲西地区(今安徽省宿县境)交战,英布军终因劣不胜优,而被刘邦击败。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燕王卢绾起兵反汉,当时刘邦因病,无法率兵亲征,而以大将周勃率大军征讨,将卢绾战败,卢绾逃往匈奴。
至此,汉高祖刘邦铲除异姓诸王的战争已全部结束。
刘邦铲除异姓王的同时,便大封刘邦子弟为新的王侯。这些同姓王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便发生了七王之乱,于是汉王朝遂进行了平定七王之乱的战争。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与楚王、赵王联盟,商定共同起兵反汉,吴军开始进展顺利,声势越来越大。景帝令大将周亚夫率军迎击,终将吴军击破。
汉景帝三年,在吴王刘濞进军的同时,胶东王、胶西王、济南王、川王、赵王等也出兵反汉。经过作战,五王之兵皆败。
七王之乱平定后,西汉统治集团内部的战争即告结束。
第二,对边疆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
自秦代以来,中国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西汉王朝建立后,我国境内北方的匈奴族、西域的各民族(包括天山南北诸国),东北地区的各族,西南、东南地区各族,虽然与汉族进一步得到融合,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和交流有了新的发展,但是,由于各民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斗争,也发生了一些大小规模不等的战争,这些战争既给当时社会造成了一定的灾难,也推动了中国各民族的进一步统一和发展。西汉与各兄弟民族之间进行的战争以及西汉的对外战争,将在本书第三册中专门论述。
第三,西汉对外部的战争
西汉时期对外部的战争,主要是对朝鲜和越南的战争。这些战争将在本书第三册中论述。
第四,汉末农民反对新莽政权的起义战争
西汉末年政治腐败至极,经济陷于崩溃,人民已经到了无以求生的地步。王莽篡位后改制的失败,更加剧了社会危机,终于爆发了绿林、赤眉的大规模起义,起义军经过艰苦战斗,胜利地推翻了王莽政权,结束了西汉王朝和新莽的统治。
§§§第五节 西汉时期的战争特点和杰出将领
(一)西汉时期的战争特点
西汉时期的战争,最大量的是与匈奴作战,前后历经一百多年。其次才是汉初的平定七王之乱的战争,因而,西汉时期战争的特点,基本上是指与匈奴作战而言。
一、交替运用战争与和亲妥协的两手策略,汉王朝取得政权之初,由于经济尚未恢复,国穷财尽,无力对匈奴作战,便采取了“和亲”妥协政策。即把汉王室的公主嫁予匈奴单于,同时每年还送给匈奴王室大量丝绸,粮食等物资,以兄弟之邦相称,借以换取时间,积蓄力量。在这期间,即使匈奴仍不断入侵汉王朝的北部边境,但汉王朝只做小规模的暂时抵抗,力避与匈奴大规模作战。汉武帝当政后,西汉政权早已稳定,经济实力急剧增长,力量已相当强大,即开始了对匈奴的大规模作战。
二、战略上最大限度地孤立匈奴,周密策划、由近至远、逐次击破故人。汉王朝为了孤立匈奴,曾派霍去病攻取河西四郡,以切断匈奴与西域的联系以张骞通西域,与乌孙结盟,也在于此目的。这样就为汉王朝集中力量对付匈奴,避免两面作战创造了有利的战略态势。汉王朝为了获得每次战役的胜利,每次作战前都进行了充分谁备,详细策划,先将对自己威胁最大的近处之敌歼灭,再逐次转向歼灭远方之敌。对占领的一些地区,或立为属国,或即改为郡县,以屯田之军戍守,一步一步地缩小匈奴的势力范围,延伸自己的作战基地,这样逼迫匈奴步步后退,越来越处于不利的态势之中。
三、以骑兵为主体,配合以车战、步兵,实行大规模,长距离的机动作战。楚汉战争时期,项羽的骑兵曾发挥了巨大的威力,逼迫刘邦军也不得不发展骑兵,配合步车兵作战。但那时骑兵必竟还只是军队的一个组成部分。到了西汉与匈奴战争时,由于匈奴军队几乎全为骑兵,奔驰原野,机动自如;飘忽不定,占有很大的优势,西汉时期为了与匈奴相抗衡,也就大规模发展骑兵,在北部和西北部边疆设立了三十个牧马所,三万人专门牧养马匹,训练的马匹大量装备骑兵,提高了西汉军队的机动力和突击力。因而,汉军每次与匈奴作战,只要是攻势行动,往往都是进行数百、近千公里左右的长距离机动作战。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军调集十万名骑兵大军,奔袭一千多公里,大获全胜。
四、战略战役上广泛采取迂回,包围、奔袭等作战手段。西汉的作战,在战略战役的指导和指挥艺术方面、已较战国和楚汉相争时期前进了一大步,每次作战都能因敌、因时采取灵活的作战手段和方式。因而,常能收到预定的作战效果。周亚夫于汉景帝三年率兵平定七王之乱时,本欲出函谷、直趋洛阳,但为了避开吴王刘濞的耳目和吴王可能在函谷洛阳间设置伏兵,而绕道武关,迂回洛阳,结果神不知鬼不觉地突然进入了洛阳,为以后的作战胜利奠定了可靠的基础。汉高祖刘邦在消灭英布军时,惧于英布军威严整、布阵严密,便不从正面进攻,而以灌婴、曹参各军军从侧后配合正面的部队协同进攻,一举将英布军击败。汉军对匈奴军的几次大规模作战,也几乎都采取深远的迂回、奔袭的战术手段。霍去病第二次率军攻击浑邪王的作战,长途奔袭绕至浑邪王的背后,打了浑邪王一个措手不及,浑邪王兵败逃走。
(二)西汉时期杰出将领的作战指导思想
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所以能够以劣势的地位战胜了强大无比的项羽,获取了楚汉战争的彻底胜利。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谋臣战将。这些杰出人物有的对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有的在对匈奴的作战中成为威震敌胆的常胜将军。
张良:这位韩国贵族出身的著名的军事谋略家,曾是刘邦夺取楚汉战争的胜利,建立西汉政权这一重要历史阶段中最受刘邦宠信的智囊人物之一。在许多重要的战略关头,都是他以远见卓识的谋略帮助刘邦获取了胜利,他最重要的作战谋略思想是:
(1)重视长期战略的策划。张良的作战谋略思想不是从一时一地着眼,而是多从长远的战略需要出发。当刘邦率军进占秦都咸阳后,张良立即建议刘邦吸取秦王朝覆亡的历史教训,不要贪图秦朝王宫的享乐,要尽量争取百姓的支持,巩固取得的胜利:当刘邦入巴蜀就任汉王位时,张良建议烧毁栈道,以显示永无返回关中之意,欺骗天下耳目,麻痹了项羽;当刘邦已经占据三秦,即将东进时,张良还致书项羽诡称刘邦没有东进的打算,使项羽专心对齐。这些长远的战略谋略,都对刘邦的取胜,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