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项羽则在整个楚汉战争期间缺乏长远的、通盘的战略策划,许多重大作战行动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尽管战役战场上不断取得胜利,诸如战败田荣、收复彭城,打败英布,驱赶刘邦杰出的统帅才能。但在战略全局的指导上却一再失策,说明项羽军缺乏应有的战略头脑。田荣反楚,占领三齐,虽然楚军应反击田荣,但在刘邦已乘机夺占关中,直逼彭城的紧急关头,项羽军仍未看到主要的威胁为西方的刘邦主力军,继续陷在齐地作战。彭城反击胜利,攻占荥阳,直逼成皋本来已占有非常有利的态势,但项羽不知集中力量突破成皋后,再入函谷关,夺回三秦,彻底摧毁刘邦的基地,而是徘徊于成皋、荥阳地区,且受刘邦战略意图的调动,忽而南下,忽而东返,丧失了时间丢掉了主动权。使部队疲劳不堪,将自己的优势地位拱手让予了刘邦军。至于用间和谋略欺诈等手段的运用,与刘邦相较更是不可同日而语,这充分暴露了项羽军勇有余而谋不足的严重缺陷,显然这样的军队要和足智多谋的刘邦军相较,自然难以取胜。
招贤纳士运用人才方面的原因。刘邦既善于联合一切反对项羽的力量,组成自己的同盟军,又十分注意招贤纳士,任用人才。所以在刘邦周围聚集了一批贤臣良将,诸如萧何、张良、韩信、樊哙、灌婴、陈平、彭越、郦食其、王陵等人,可谓谋臣勇将云集。这些谋臣勇将成了刘邦进行决策和作战指挥的智囊与核心力量,对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刘邦在登上帝王的宝座之后让群臣述说自己战胜项羽的原因时,高起、王陵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刘邦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而项羽则不注意网罗和使用人才,甚至妒贤嫉能,刚愎自用,听不进有益的建议,不少精干之才都纷纷背离项羽,投向刘邦,韩信、陈平、英布都是这种情况。亚父范增对项羽赤胆忠心,最后也被项羽逼迫而走。项羽只相信自己的勇力。因而在整个战争中,没有一员得力战将,更没有代替他独挡一面的栋梁之才,只能靠自己左冲右突,这一方面实在比刘邦差之千里。
建立后方巩固基地的原因。刘邦在整个战争中,十分注意建立巩固的后方供应基地,专留萧何经营巴蜀和关中地区,既无后顾之忧,又保证了对前方源源不断的兵员和物资供给。而项羽的后方既有封王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和战乱,又有彭越、英布等人的袭扰和作乱,经常处于供应紧张的困境,严重地影响了军心士气和作战行动。
§§§第四节 楚汉战争时期的战争特点
这个时期的战争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相比,无论就战争的规模、战略战术的运用、战场的空间等等方面都有许多显著的特点。
(一)战争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楚汉战争无论刘邦军还是项羽军都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刘邦军自彭城战败后,即转入了战略退却和战略防御阶段。在此阶段中,刘邦军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只能退守成皋、荥阳,深沟高垒,持久防御,以争取力量对比的转换。大约自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起,刘邦军逐步转入了与项羽军的战略相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刘邦军通过补充兵员和作战物资,稳定了部队的情绪,特别是通过数次调动项羽之军,使项羽军疲惫不堪,无力继续发动更大规模的攻势,双方形成了长期相持状态。自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邦军逐渐占据了优势,楚军几次受刘邦、彭越、韩信军的调动,东奔西救,特别是分兵二十万救齐,曹咎的二十万大军又遭到失败,更进一步削弱了项羽的军力,项羽军终于兵疲粮尽,被迫与刘邦订立鸿沟之盟,全军东撤,实际上此时项羽军是在劣势情况下由战略相持转为战略退却。刘邦这时则抓住战机,适时转入战略进攻和追击阶段,最后将项羽军全军歼灭。
(二)多战场多方向的协调作战。楚汉双方交战,主战场和支战场的配合协调十分紧密,而且中央战场、北部战场、敌后战场、南方战场都为同一个战略目的服务,这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争中是很少见的。当刘邦所率主力被歼于彭城地区,逃回荥阳、成皋后,除了组织力量,坚守中央战场外,由韩信率军在北部战场扫平北方亲项羽的势力,从北面向项羽侧背进攻,以减轻中央战场的压力;命令彭越率军开辟敌后战场,袭扰项羽军的后方,切断项羽军的粮食供应道路,威胁项羽军腹心地区的安全;在南面则争取九江王英布背楚附汉,以便从南面牵制项羽的军力。项羽军回兵出击彭越军时,刘邦在主战场即抓住战机歼灭了曹咎的大军。在鸿沟议和后,刘邦率军追击项羽军时,刘邦又及时命令北方的韩信、彭越两军急速南下,同时命令英布在南方即刻北上,从而对项羽军形成三路齐攻的有利态势。由于刘邦军在各个战场,各个方向上的协调作战,逐渐转变了自己的不利态势,由被动和劣势地位转向主动而优势的地位。
(三)战争空间的空前扩展。楚汉战争交战的战场十分广阔,东自东海之滨,西至关中地区,南至江淮九江一带,北达于燕山脚下。在这广阔的战场范围内,楚汉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既有长距离的战略进攻,又有远程的奔袭迂回,还有长时期的攻防拉锯,不管那种形式的作战,都能在统一的战略意图下行动,这说明当时双方在战争的组织指挥、军队的素质等等方面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军队的供应保障方面更显示了比战国时期规模大,组织复杂的特点。刘邦率领几十万大军由汉中出发,夺占三秦,东出函谷、武关,且战且进,直抵彭城,历时八九个月,跋涉三四千里,军队数量如此之大,作战行程如此之远,假如不是周密及时的供应保障是无法进行作战行动的。同样,项羽之军出战三齐,再急驰彭城,接着兵至荥阳,成皋,也是千军万马长途奔驰,而军队的供应也基本上保障了作战的需要,只是在遇到彭越军的袭击后,才出现供应紧张的情况,这在运输工具和交通道路极不发达的古代应当说是相当出色的。
(四)重视制定完备的军事战略思想。楚汉双方在整个的战争进程中,既是军事实力的较量,也是军事战略思想的竞赛。刘邦军在这场战争中,能够由劣势转为优势,在很大程度上靠着制定了正确的军事战略思想。在项羽将刘邦排挤出关中地区时,刘邦阵营发生了很大的分歧,刘邦主张当即与项羽决一雌雄,张良等则认为敌我力量相差悬殊,以十万之军决难战胜项羽的四十多万大军,于是确定了经营巴蜀,积蓄力量,再行决战的战略决策。在田荥、田横等反叛楚军,吸住了项羽集团的主要兵力时,刘邦军则制定了还定三秦,乘机东进的战略决策。当刘邦军彭城战败,主力被歼,被迫西撤时,又制定了不与项羽决战,进行持久防御的战略决策。在刘邦已转化为优势地位,项羽被迫鸿沟议和,向西撤退之时,刘邦军又立即实行战略追击的决策。这种随着战争的不同进程,适时提出不同的军事战略,显示了楚汉战争中在主观指导的很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