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争买鱼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边批:见得透。]夫既受鱼,必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虽嗜鱼其谁给之?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注释】
①公孙仪:春秋时鲁国相。生平不详。
【译文】
春秋时公孙仪任鲁国宰相。公孙仪平日喜欢吃鱼,全国人民争着买鱼送他,公孙仪不肯接受。他的弟弟对他说:“你喜欢吃鱼,又不肯接受别人的馈赠,为什么?”
公孙仪说:“就是因为喜爱吃鱼才不肯接受。如果接受别人的鱼,对人难免就得低声下气,可能会违法;违法就会被免除相位;相位一免,虽然想吃鱼,谁还会给?不接受别人送的鱼,而不致被免除相位,方能长久地自己买鱼吃。”
此正说明靠人不如靠己。
【心读】
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几乎人人都明晓。但是,在实际上,人们又往往于无形中忽视了它。
人的依赖感也许是天生的。相对于自然来讲,人的力量是弱小的,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人们发现仅靠个体的力量是很难获取生存的空间的。因而,在人们的意识中,产生了朴素的互助团结的意识。在这一过程中,个别的弱者渐渐习惯于从强者身上得到援助,久而久之,依赖感产生了。
孩童依赖于父母长辈、女人依赖男人、下属依赖领导等等。这种依赖一方面反映了个体能力的差异,另一方面决定了个体的生存状态。
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讲,单靠个人的奋斗,没有来自外界的帮助,是一个极为困难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个体都需要外界的帮助。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完全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但如果把依赖升级为唯一或者是主要的生存手段,那么是不会有大的发展的,甚至会面临随时可能到来的生存困境。
根据内外因的关系原理,个人的努力是内因,而外界的帮助则属于外因范畴。事物的发展取决于内因,而又受外因的影响。只有处理好事物的内、外因关系,才能有成功的发展。这里注意,绝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出现单一强调内因或外因的倾向,这是相当危险的。任何割裂二者关联的想法和行为,都将给事物的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过分强调内因的决定作用,就会产生封闭心理,拒绝外部的友好援助,会使自己孤立起来,绝对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无益于与外界的交流,只有在相互交流中,才能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同样,过分强调外因,就会使自己失去前进的动力,失去自身的进取心,把自身的发展、自身的命运寄托在外因上,是相当不自信和相当幼稚的,有时甚至是一相情愿,到最后只能自食其果,怨天尤人,毫无益处。
一方面,真正想获得发展,还得依靠自身的力量,因为内因才是最终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我们国家建国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得很顺利。这里边,既有当时苏联的无私帮助,更主要的是中国人民建设新家园的巨大动力,也就是主要还是靠我们自身的努力。我们实现了一穷二白基础上的巨大发展,后来的事实更加证明了只有靠自己才能有发展的道理。后来,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苏联与中国的关系僵化,仅有的外援也消失了,中国人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正是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走过了那段困难时期。
另一方面,事物的发展又离不开外因的作用。发展主要靠内因,但是,我们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拒绝任何外援,拒绝与外部交流,这已经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清朝统治者正是因为盲目自大、闭关锁国,才导致中国的落伍,导致落后挨打的局面。我们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但是,接受外援不能盲目,要有选择地接受外援,同时积极地与外部进行交流,吸收他人的长处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共同发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能失去自我,不能以失去尊严、独立的代价换取外部的援助,这就违背了它的初衷。
原文中的公孙仪正是看清了这一点,所以他拒绝了别人的礼物,而是依靠自己的俸禄去买鱼、吃鱼。公孙仪说:“就是因为喜爱吃鱼才不肯接受。如果接受别人的鱼,对人难免就得低声下气,可能会违法;违法就会被免除相位;相位一免,虽然想吃鱼,谁还会给?不接受别人送的鱼,而不致被免除相位,才能长久地自己买鱼吃。”
此正说明靠人不如靠己。
一个人的成功,通常离不开外界的帮助和支援,但是最根本还是靠自身的努力。正所谓:内因是决定力量,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我们都熟悉这样一句话:扶不起的阿斗。说的就是蜀汉皇帝刘备的儿子后主刘禅。刘备可以说是一代枭雄,生于东汉末期的乱世中,半世飘零,从原来的织席村夫,成为蜀汉皇帝;从原来的无寸土立足,到后来占据巴蜀、汉中、荆襄,成为三国鼎立中的一雄,这一切虽说是有一群能人智士的协助,但刘备个人的努力、志向和天分在其成就大业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起决定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作一下对比,当时的袁绍、刘表、刘璋诸人,无论哪一个都比刘备的实力强大,他们周围也聚集着一大群能人,可到了后来,这些原来雄霸一方的诸侯,不是身死家破,就是地盘被夺,黯然从历史舞台消失。当时的袁绍一家,“四世三公”,袁氏家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袁绍自己又占据河北富饶之地,可以说是当时势力最强大的割据势力,可最后却忧愤而死,死后三子争权,结果相互残杀,被曹操歼灭。刘璋也是世代占据巴蜀,根基雄厚,兵多将广,最后却被刘备占据老巢,自己只能做一安乐翁。对比于他们,刘备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从一无所有,到最后成为蜀汉皇帝。这一切,和刘备的志向高远是密不可分的。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请来诸葛亮;当阳长坂,为了几十万衷心跟随他的百姓,不惜冒着被曹操追歼的危险,带领百姓一同撤退,所以,天下百姓都心向刘皇叔,“闻刘备胜,则喜;闻曹操胜,则哀”。刘备不仅得了将士的心,更是深得民心。可以说,刘备的成功是个人成功的典范。
到了后主刘禅,蜀汉就开始走下坡路,虽然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的勉力维持,但最终还是被魏国消灭。当时,刘备白帝城托孤,已经明白自己儿子的才能和志向不足以担任一国之君,半是试探,半是暗示,要诸葛亮取而代之;可刘备的一番肺腑之言,竟让诸葛亮感激涕零,也使他死心塌地地辅佐这位无能的后主,这也注定了蜀汉的灭亡,不知这种局面是不是刘备所愿意看到的。从后主刘禅身上,我们看到,个人的成功关键还是要靠自己,蜀汉的灭亡有力地证实了:恃人不如自恃。即使有诸葛亮这样的旷世奇才全力辅助,这位“扶不起的阿斗”还是丢了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