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房景伯为清河太守。有民母讼子不孝,景伯母崔氏曰:“民未知礼,何足深责?”召其母,与之对榻共食,使其子侍立堂下,观景伯供食。未旬日,悔过求还,崔曰:“此虽面惭,其心未也,且置之。”凡二旬余,其子叩头出血,母涕泣乞还,然后听之,卒以孝闻。
【冯评】
此即张翼德示马孟起以礼之智。
【译文】
后魏人房景伯(字长军)为清河太守时,有位民妇呈递状纸控诉儿子不孝。房景伯的母亲崔氏说:“百姓们不懂礼义,怎么忍心苛责呢?”于是召来民妇母子,与民妇同榻共食,要民妇儿子在一旁观看房景伯平日是如何侍奉母亲的。不到十天,民妇的儿子便表示悔过,要求与母亲一同回家,崔氏说:“这个孩子虽然面有惭愧的神色,但心中并没有真正地悔改,暂时再留他们一段时间。”过了二十多天,民妇的儿子向房景伯不断磕头,甚至额头都磕出血来,非常地悔过,民妇也哭着要求回家。后来,民妇的儿子果然成为一位远近知名的孝子。
【冯评译文】
这就是张飞提醒马超对刘备要行事君之礼的智计。
【心读】
要想深刻理解房景伯母亲的智慧,我们还得先来了解一下张飞提醒马超对刘备要行事君之礼的智计。
三国时期,刘备的蜀汉政权得以维持,一方面是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运筹帷幄;另一方面,刘备手下的五虎上将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五虎上将中的马超尤其受到刘备的赏识和喜爱。据史载,刘备一见到马超,就任命他为平西将军,封都亭侯,并把马超的族弟马岱也封为将军。马超见到刘备对待自己这么优厚,就疏忽了对主上的礼节,和刘备讲话,常直呼刘备的字讳。这在当时的君臣礼节中,是相当不尊敬的表现,但是刘备爱惜马超的才华,也就没有过多地介怀。
但是马超的无礼却引起了关羽的不满。关羽很生气,请求刘备杀掉马超,刘备当然不肯。这时张飞说:“像这种情形必须用礼节来开导他。”
第二天,刘备会见诸将,关羽、张飞同时拿着武器站在刘备身边。马超一到,只顾入座,但见不到关羽和张飞的座位,后来看见他们两人侍立一旁,大吃一惊。马超心里明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情比亲兄弟,关羽、张飞被刘备视为左膀右臂,在蜀汉政权中的地位非一般人可比,连他们都如此尊敬刘备,自己怎么能不尊敬刘备呢?从此以后,马超才知道要尊敬刘备。
释放严颜(三国时蜀人),教诲马超,都是细心的举止。后世把张飞当做粗人,实在是大冤枉。
张飞看似粗鲁,却是粗中有细。可以说这件事情处理得相当得体,既使马超明白了要尊敬刘备,又没有伤害到马超的颜面,使得君臣和睦。试想如果按照关羽的做法,那么蜀汉将失去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将;又或者强行让马超行君臣礼节,也许会使马超表面上尊敬刘备,但却容易造成马超和刘备之间产生隔膜,不利于蜀汉的稳定和团结。后人只知道张飞是个勇冠三军的莽将军,却不知他也有如此机智。
了解了张飞的故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房景伯母亲的智慧了,可以说二者是同出一辙,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语说得好:“但患我不肯济人,休患我不能济人;须使人不忍欺我,勿使人不敢欺我。”人有善心,不独对于善人有善,即使是对有过之人,心地不善之徒,亦当报之以善。用自己善良的品德、爱人的真心去感化别人,使之“不忍欺我”。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要能使大家都不忍欺负任何人,不仅是我而已。
求利不可害人,维护自己正当利益也不可施恶于人。既求利,也取之有道;既护己,也全人有方。与其让人惧怕你,还不如让人敬重你;与其以威势刑名来压制人,还不如以美德来感化人。让他们自内心发出亲善别人的好意,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难免遇到像马超这样的人。也许对方是无心所为,又或者是有意为之,不管是哪一种情形,都不能因此而愤怒,甚至以牙还牙,这样做的后果只能导致恶性循环,结果必然是关系越来越僵。不仅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反而把自己也卷入到无聊的争斗中,无形中降低了自己的身份。
那么,是不是面对这种情形,只能报以沉默呢?也不是这样。古人讲:沉默是金。但在这里并不就是完美的处世良方。这个时候,任何强硬的做法都不如以身作则,用自己善良的品德、爱人的真心去感化别人,使之“不忍欺我”效果好。这是不容置疑的。面对对方的无礼,如果一味地沉默,未必就能避免一切麻烦,对方也许会以为你这是懦弱的表现,反而会变本加厉,从而不可收拾。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样也是对无礼者的不负责任。因为你的沉默会让他继续错下去,走向更严重的地步。所以,用以身作则去感化别人,促使他自己惊醒,这是一条最好的解决道路。既维护了自己,同时也是对他人的尊重、负责,至少你的做法减少了无礼者伤害他人的几率。
引申开来,在教育方法上,同样需要如此。
记得以前曾在电视上看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年轻的母亲在结束了一天的劳累工作后,为在家操持家务的婆婆洗脚,结果自己年幼的儿子看到后,也主动端来一盆水,要给妈妈洗脚。至今仍记得那年幼的孩子稚嫩真诚的话语:“妈妈,洗脚!”
可以说,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榜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言行、父母的品质、父母的思想对孩子的影响,从根本上讲要胜过任何一个阶段的学校教育。
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好榜样,是所有父母必须做到的,是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绝不能把孩子的教育责任完全推给学校。这种责任是不能推的。有的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道德败坏,不爱学习,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更有人说,现在的孩子缺乏爱心,缺少基本的同情心,对长辈也不尊重。如果你有这样的发现,不妨先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尊敬自己的老人,是不是拥有爱心?是不是懂得或者说愿意去关爱别人。记住,你的冷漠、你的缺乏爱心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所以,作为家长,平时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以身作则,不能等孩子出现问题后,才枉自抱怨。
“以身作则”同样适用于老师。实际上,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同样是相当重要的。也许老师的一句话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在孩子心中,老师既是一个威严的管理者,又应该是一个知心的朋友,在他们心中,同样期待老师在要求学生做到的时候,自己能够首先做到,能够以身作则。
为人领导者,更需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只有这样,才能领导好自己的团队,才能激发团队的工作热情,带动一个有效率的工作团队。单纯依靠命令去领导下属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时代更多要求的是为人领导者的个人魅力。一个充满个人魅力的领导,是颇受下级欢迎的。他的领导,无须过多地发号施令,只需把自己的意图、自己的想法让下属清晰地明晓即可。这是领导者的高级境界,也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但只要你能以身作则,相信会较大程度地接近这一境界。
古人的经验早已昭示了这一点。当年,曹操远征乌桓时,大军途经麦田。为了不践踏麦田,曹操让军令官传令:“有践踏麦田者,斩。”结果全军纪律肃然,小心翼翼,唯恐违背丞相的军令。不想这时曹操的坐骑因为被飞鸟所惊,践踏了一大片麦田。三军愕然,大家全在观望,这回丞相犯法,该怎样处罚。曹操立即召来军法官,要求处罚自己。这让军法官很是为难:作为一军的统帅,违背自己立下的军令,按律该斩,可曹操是行军主帅,又是丞相,哪里有未及交战就先斩主帅的呢?曹操见军法官为难,便自己取下佩剑,自己处罚自己,断发代首。要知道,古人认为“发,受之父母”,对此是十分珍惜的,如同自己的生命。曹操以身作则,用这种独特的方式以示惩戒,遵循了军令。曹操的以身作则,使得三军雀跃,大大激发了将士的斗志,可以说是未战而先胜。这支队伍最终取得了胜利。曹操是个极具个人魅力的领导者,这件事的处理更增加了他在下属心中的威信。其实,为人领导者,最好的领导艺术就是以身作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