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曹爽①擅政,懿②谋诛之,惧事泄,乃诈称疾笃。会河南尹李胜将莅荆州,来候懿,懿使两婢侍持衣,指口言渴,婢进粥,粥皆流出沾胸,胜曰:“外间谓公旧风发动耳,何意乃尔?”懿微举声言:“君今屈并州,并州近胡,好为之备,吾死在旦夕,恐不复相见,以子师、昭为托。”胜曰:“当忝本州,非并州。”懿故乱其词曰:“君方到并州。”胜复曰:“忝荆州。”懿曰:“年老意荒,不解君语。”胜退告爽曰:“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复虑。”于是爽遂不设备。寻诛爽。
安仁义、朱延寿,皆吴王杨行密③将也,延寿又行密朱夫人之弟。淮徐已定,二人颇骄恣,且谋叛,行密思除之。乃阳为目疾,每接延寿使者,必错乱其所见以示之,行则故触柱而仆,朱夫人挟之,良久乃苏,泣曰:“吾业成而丧明,此天废我也,诸儿皆不足任事,得延寿付之,吾无恨矣。”朱夫人喜,急召延寿。延寿至,行密迎之寝门,刺杀之,即出朱夫人,而执斩仁义。
孙坚④举兵诛董卓,至南阳,众数万人,檄南阳太守张咨,请军粮,咨曰:“坚邻二千石耳,与我等,不应调发。”竟不与,坚欲见之,又不肯见,坚曰:“吾方举兵而遂见阻,何以威后?”遂诈称急疾,举军震惶,迎呼巫医,祷祠山川,而遣所亲人说咨,言欲以兵付咨。咨心利其兵,即将步骑五百人,持米酒诣坚营。坚卧见,亡何起,设酒饮咨,酒酣,长沙主簿入白:“前移南阳,道路不治,军资不具,太守咨稽停义兵,使贼不时讨,请收按军法。”咨大惧,欲去。兵阵四围,不得出,遂缚于军门斩之。一郡震栗,无求不获,所过郡县皆陈糗粮以待坚军。君子谓:“坚能用法矣。法者,国之植也,是以能开东国。”
正德五年,安化王反,游击仇钺陷贼中,京师讹言钺从贼,兴武营守备保勋为之外应。李文正曰:“钺必不从贼,勋以贼姻家,遂疑不用,则诸与贼通者皆惧,不复归正矣。”乃举勋为参将,钺为副戎,责以讨贼。勋感激自奋,钺称病卧,阴约游兵壮士,候勋兵至河上,乃从中发为内应。俄得勋信,即嗾人谓贼党何锦:“宜急出守渡口,防决河灌城;遏东岸兵,勿使渡河。”锦果出,而留贼周昂守城。钺又称病亟,昂来问病,钺犹坚卧呻吟,言旦夕且死。苍头卒起,捶杀昂,斩首。钺起披甲仗剑,跨马出门一呼,诸游兵将士皆集,遂夺城门,擒安化王。
【注释】
①曹爽:曹魏宗室。曹操侄孙,字绍伯。魏明帝时,为武卫将军。曹芳即位,他与司马懿共同辅政。后因与懿争权,被懿所杀。
②懿:三国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字仲达。初为曹操主簿,后任太子中庶子,为曹丕所信重。魏明帝时任大将军,战功卓著。曹芳即位,他与曹爽辅政。后杀曹爽专国政。其孙司马炎建晋以后,追尊为宣帝。
③杨行密:五代时吴国的建立者。初名行愍,字化源,庐州合肥人(今属安徽)。唐末任淮南节度使。大复二年(公元902年)受唐封为吴王。公元902-905年在位。
④孙坚:三国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年曾任长沙太守,后追随袁术。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为刘表部将黄祖所射杀。次子孙权称帝后,追尊为武烈皇帝。
【译文】
曹爽(三国魏人,明帝时与司马懿共辅少主,后因有异心被杀)骄纵专权,司马懿(三国魏人,有雄才,杀曹爽后,代为丞相)想要杀他,又恐事机不密,于是对外宣称得了重病。
河南令尹李胜(三国魏人,有才智,为曹爽心腹,官至荆州刺史,后与曹爽一起被杀)前来探访司马懿,只见司马懿让两个婢女扶着出来,又拉着婢女的衣角指着嘴巴表示口渴,婢女端来一碗粥,司马懿却喝得满脸满身都是粥汁。李胜说:“外传您是痛风病发,怎会这么严重呢?”
司马懿用微弱的声音说道:“听说你在并州。并州靠近胡人,你要小心防备,我快死了,以后恐怕见不到你了,小儿司马师、司马昭就托你多照顾了。”李胜说:“我在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说:“哦,你才刚到并州啊?”李胜又纠正一次:“我在荆州。”司马懿又装出一脸迷惑的神色说:“年纪大了,脑子不清楚了,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李胜离开司马府后,很高兴地对曹爽说:“司马老头儿现在是个只剩一口气的活死人,不用担心他。”
于是曹爽放松对司马懿的防备,使得司马懿终于有机可乘,杀了曹爽。
安仁义、朱延寿都是吴王杨行密的将军,朱延寿又是杨行密夫人的弟弟。自从平定淮南后,安、朱二人盛气凌人并且暗中商议谋反。杨行密知道后,想除去二人,于是假称得了眼病,每次接见延寿派来的使者,都把使者所呈报的公文乱指一通,走路也不时因碰到屋柱而跌倒,虽有朱夫人在一旁扶他,也要许久才苏醒过来。
杨行密哭着说:“我已是个瞎老头了,这是天意啊。儿子们都不争气,幸好有延寿可托付后事,这辈子也算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了。”朱夫人听了暗自高兴,立刻召朱延寿入宫。朱延寿入宫时,杨行密早已躲在寝宫门口,等朱延寿一踏入寝宫,就一剑杀了他。朱延寿死后,杨行密下令将朱夫人赶出宫廷,安仁义斩首。
东汉末年,孙坚(勇毅有谋略,次子权称帝,追尊武烈皇帝)发兵讨伐董卓(灵帝时因屡有战功,封前将军,后自称为相国,杀少帝、立献帝,后为吕布刺杀),带领数万大军来到南阳后,发文请南阳太守张咨支援米粮。
张咨说:“孙坚和我一样是二千石的太守职位,凭什么向我调发军粮?”于是不加理会。孙坚想见他,张咨也总是推辞不见。孙坚暗想:“我才起兵就受到阻碍,以后怎么树立威信呢?”于是假称得了重病,消息传开,全军士兵非常担心,不但请医生诊治,而且还焚香祈祷。
孙坚派亲信告诉张咨,准备将大军交由张咨统领,张咨听了,高高兴兴地率领兵士五百人,带着牛羊、美酒来到孙坚的营地看望。孙坚躺在床上见他,过了一会才起身设酒款待。二人喝得正高兴时,长沙主簿入营求见孙坚,说道:“日前大军来到南阳,前行的道路尚未修好,军中物资缺乏,太守张咨又拒绝提供军粮,使得大军无法讨贼,请按军法处置。”张咨大为惊慌,想逃走,但四周都是孙坚的部队,无法突围,于是众兵将张咨绑至军门斩首。郡民大惊,对孙坚的要求无不照办。日后孙坚所到之处,再也没有军粮供应不足之事。
后人认为孙坚懂得用“法”。法是立国根本,因此孙坚后来能开创吴国。
明武宗正德五年,安化王寘鐇造反。游击仇钺(字廷威,谥武襄)被俘,京师谣传仇钺降贼,而兴武营守备保勋则是外应。李文正说:“仇钺一定不会投降贼人。至于保勋,如果因为他和寘鐇有姻亲关系,你就怀疑他是外应,那么凡是和敌人有过交往的,都会害怕而不敢投效我们了。”于是推荐保勋为参将,仇钺为副将,将讨贼的任务交给他们。保勋非常感激,暗自发誓定要灭贼。
仇钺在贼营中假称生病,暗中却约集旧属在河岸边等候保勋部队,伺机从中接应;一面又派人告诉贼将何锦:“要赶紧调派军队防守渡口,严防朝廷大军决堤灌城,强行渡河。”何锦果然上当,命周昂守城,自己带着军队防守渡口。仇钺又假称病情加重,周昂前去探视,仇钺正躺在床上呻吟,见周昂来,说道:“恐怕死期到了。”然后趁着周昂不留神,突然起身杀了周昂,周昂死后,仇钺披上盔甲,拿着剑,骑上快马冲出营门,召集昔日部下,一举夺下敌营,擒获叛王。
【心读】
制造假象,麻痹敌人,使其放松警惕,进而对其发动突然袭击,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战果,这就是瞒天过海的妙用。
司马懿除掉曹爽,扫除了自己控制魏国朝政的一个劲敌,为日后司马氏家族取魏而代之打下了基础。司马懿之所以能除掉曹爽,除了与自己在朝中经营多年、势力已成气候有关外,关键还在于他的智谋。曹爽是曹操的侄孙,虽然此人的谋略远不及其祖父辈,但在朝中还是拥有相当大的势力的。另外,朝中一些魏臣还是对曹氏家族忠心耿耿的。司马懿要想独掌魏国大权,必须除掉曹爽,但此事一旦泄露,则将伤及自身。此时,司马懿运用了“瞒天过海”之计,以装病来麻痹曹爽。这招很是管用。
实际上,作为对立一方的曹爽也视司马懿为心腹大患的。从曹操开始,就对司马懿防备有加。据说曹操曾做一梦:三马同槽。终曹操一世,都对司马懿备加防范,曹操是个生性多疑的人,也许是由于他也是从汉室手中夺取天下的缘故吧。曹操对这位智谋不在自己之下的司马懿很是不放心,担心日后此人也夺取他曹魏的天下。所以,一直将司马懿闲置起来,不授予军权,只封为主簿。
到了曹丕时代,司马懿开始受到重用。但司马懿仍然不敢有所作为,一方面曹丕还算是个英明强硬之主,另一方面司马懿还没有掌握兵权。曹丕死后,曹睿即位,这位魏明帝也是个英明之主。虽然司马懿在对抗诸葛亮北伐中原的过程中,屡立战功,但仍旧羽翼未丰,而且曹氏家族仍在内心深处防备司马氏家族。所以,曹睿死后,命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这里边也就有不放心司马懿的原因。
可惜曹爽虽然有心,却无力驾驭司马懿。他的智慧、能力比之祖、父辈实在是差多了。原文中提到的曹爽派李胜借机去探视司马懿,实际上是去刺探司马懿,以便采取行动,而老奸巨猾的司马懿,早就料到曹爽会如此,因而佯装病重、做出将不久于人世的样子,成功地骗过了曹爽的耳目,麻痹了对手。果然,曹爽放松了警惕,放缓了行动的步伐,只坐等司马懿归天,好独掌魏国大权,以至于为这种假象冲昏头脑,竟携带诸兄弟郊游打猎。结果被司马懿抓住机会,一举除掉了曹氏兄弟,扫除了自己强劲的对手。
曹爽失败,因素很多。但他为假象所迷惑,不能不说是一大失误。事实上,不是没有人对司马懿的诡计有所发现,但昏庸的曹爽根本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小小一计就被骗过,结果曹魏政权轻而易举就落入了司马懿手中。
所以说,绝不能为事物的假象所迷惑,要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去分析事物的本质。一旦为假象所迷惑,就容易作出不够理性的判断,甚至是错误的、致命的判断,相应地你的选择就会出现偏差,以至于后悔莫及。
“二战”时,希特勒在发动战争前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智慧的斯大林不是没有想到这是希特勒的缓兵之计,也在军事上作出了相应的准备。但是当希特勒在西欧战场所向披靡的时候,斯大林放松了警惕,错误地认为希特勒的主要攻击点在西方而不是东方,结果为这种错误的判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战争之初,苏联就失去了将近三分之一的国土,损失了大量的军队,处于明显的被动地位。虽然,最终苏联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可它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其惨重的。
我们再看看五代十国时期吴王杨行密的智谋。他的计谋可说是与司马懿如出一辙,也是装病,利用对方的麻痹大意,出其不意,发动突然袭击,所不同的是,杨行密还有一个驱逐夫人之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做事情要英明果断,切不可犹犹豫豫,错失良机。实际上,曹爽就是缺少果断,才被司马懿消灭。
孙坚智杀张咨,用的同样是装病、麻痹敌人的计谋。一方面张咨根本没有意识到同一阵营的孙坚能够对自己下手,才放松警惕,为孙坚所擒杀。另外,孙坚以利诱之,宣称要将军队交与张咨。贪心的张咨竟然相信了这种谎言,亲到孙坚大营。他不被擒杀,那就奇怪了。试想一下,视军队为生命的孙坚怎么会将军权拱手让人?即使真的病重,也轮不到你张咨啊!所以说,人绝对不能贪婪,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经过努力,就想平白获取厚利,这现实吗?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往往为利所诱,智商下降,轻而易举地为人所骗,落得个自吃苦果的下场。张咨即是一例。
这种装病诈死的计谋可以说是韬晦谋略的扩展与延伸,它是根据诸多历史典故概括提炼而成,可以说是“东山再起”的形象注释,其核心思想是当自己的力量处于弱小时,应及时改变策略,或暂停前进、进攻,先休整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成熟后再行动。“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大意是宁可装作糊涂而不行动,也不可冒充聪明而轻举妄动;暗中筹划而不露声色,就像雷电在冬季蓄而不发。
据《晋书·谢安传》载:
谢安是东晋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从小便享有盛名,受到人们的称赞。年轻时,曾在司徒府担任佐著作郎的官职。后来借口有病,辞官到会稽的东山隐居,与王羲之、许询、支遁等人游山玩水、吟诗作赋,不过问政事。扬州刺史庚冰因为谢安很有名气,几次派人敦请和逼迫,要他出来做事,谢安不得已赴召,一个多月以后又告退而归。后来吏部尚书范汪等人又推荐谢安,谢安都写信予以拒绝。直到40多岁时,他的弟弟谢万破罢官,他才再次出山为官,并且很快得到升迁,到东晋孝武帝时,竟担任了宰相之职。由此可见,暂时地装装病,使谢安以后再次复出、东山再起,年轻时失去的权势,到中年后又重新获得。
中国历史上,因装病诈死而保命、逃生或夺取最高权力者甚多,齐桓公、李广、曹操、周瑜、上文中的司马懿等人都用过此计。
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杀了齐襄公,自立为国君。不久,公孙无知又为大臣所杀。齐襄公的两个兄弟——在鲁国避难的公子纠和在莒国避难的公子小白闻讯后,都想赶快回国去做国王。鲁庄公为了让公子纠尽快赶回国去夺取君位,特派了一支兵马和10辆战车护送;与此同时,派管仲率领另一支人马在莒国去齐国的途中拦截公子小白。管仲紧赶慢赶,到得即墨时,公子小白已在莒军护送下出了即墨地面。管仲当即扬鞭催马,一口气追了30里才赶上。气喘吁吁的管仲急忙张弓搭箭,一箭射中小白衣服上的铜钩。聪明绝顶的小白将计就计,用力咬破嘴唇,故意大叫一声,连唾沫带鲜血吐了一身,顺势倒在车上,假装死去。离得远远的管仲,看见护送的莒军手忙脚乱,以为小白必死无疑,赶紧回去报告公子纠。公子纠得到这个消息,就放宽了心,心想国君的宝座非他莫属,于是不慌不忙地向齐国进发。等到公子纠慢腾腾地来到齐国,才知道公子小白早就到了都城临淄,并当上了齐国的国君。
李广装死出逃也是历史上的一个传奇。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派四路大军出击匈奴。李广率一路出雁门关,不巧中了匈奴主力的埋伏,李广率部虽英勇奋战最后仍全军覆没,受伤的李广当了俘虏。他受了伤,敌兵没有捆他,只把他放在一个用绳子编成的网兜里,架在两匹马中间抬着走。李广知道一旦进入敌营,再逃就不可能了。于是他装死躺下,一动不动。敌兵以为他伤重将死便放松了警惕。突然,李广挣扎而起,跳上一个士兵的马,夺了弓箭,飞快地脱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