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皇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
珪问博士李先曰:“天下何物最善,可以益人神智?”对曰:“莫若书籍。”珪曰:“书籍凡有几何,如何可集?”对曰:“自书契以来,世有滋益,以至于今,不可胜计。苟人主所好,何忧不集!”珪从之,命郡县大索书籍,悉送平城。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是拓跋寔的遗腹子,五岁起就随母亲逃亡,叔叔不疼,舅舅不爱,但是他十六岁就复国,出道早,成名早,属于少壮派政治家。在南边,司马元显也是少壮派。他们都是华丽丽的“五道杠”。江山代有人才出,玩完一代又一代。
拓跋珪早年有人主气象,晚年(其实他才活了三十九岁,但在皇帝位二十四年)就是高纯版昏君模样,一个有理想有作为的年轻人,后来被专制文化彻底文化了,后来变成一个疯狂的人,残暴的人。专制体制的受害者不仅是平民,也包括皇帝本人。
拓跋珪南巡至高邑,见到了王猛的孙子,喜曰:“王景略之孙也。”拓跋珪于是任命王猛的孙子为本州中正。知道搜刮人才永远比知道搜刮钱财来得有档次,这叫上道。
拓跋珪有一次问博士:“天下何物最善,可以益人神智?”对曰:“莫若书籍。”
这一问一答,绝对都是高水平,可以入古今中外箴言录,和“知识就是力量”之类一样,做成标语牌挂在小学教室的墙壁上。
不过皇帝喜欢读书,不用花钱上网团购,“命郡县大索”即可。盗书不算盗,抢书也不算抢。
拓跋皇帝读了书以后有什么效果呢?
拓跋珪有个心腹大臣叫张兖,瞧这名应该是汉人。拓跋珪向他咨询中州人才,他推荐了卢溥和崔逞,珪皆用之。
拓跋珪围中山,打不下来,接着就是军粮问题,拓跋珪问计于群臣。御史中丞崔逞回应说:“桑椹(shèn,同葚)可以佐粮。飞鸮(xiāo)食椹而改音,诗人所称也。”
百度说:桑葚为桑科落叶乔木桑树的成熟果实,桑葚又叫桑果、桑枣,鲜果可食用,味甜汁多。成熟的桑葚质油润,酸甜适口,每年4月至6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或略蒸后晒干可食用或药用。
桑树树龄长,可活数百年,在古代北方应该是广有种植。拓跋珪采纳了崔逞的建议,但是他读过经典了,领导同志一旦讲箴言读经典,就有文化了,就能听出文化人的弦外之音了。
《诗经·泮水》有“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葚,怀我好音”。意思是“猫头鹰这只坏鸟,只要吃了我们文明之邦的桑葚,也会叫得好听起来。这是文明的力量啊!”(葛优在电影《不见不散》中装瞎子时有句台词“这是爱情的力量”,最后一句要用这个感觉读才行。)
拓跋珪一听,这帮臭读书人,骂我们是坏鸟!于是“心衔之”。你看,皇帝一读书一有文化,就是这样的结果。锐圆哥哥发现,只要皇上对你“心衔之”,那就是小鞋管够小命难保。
雍州刺史郗恢写信给魏国常山王拓跋遵,信中有“贤兄虎步中原”的字样,这里“贤兄”指的是拓跋珪,拓跋珪看了不高兴,让张兖、崔逞回信怒斥郗恢为什么不用“尊敬的大魏皇帝陛下”来称呼他。这俩哥们儿倒霉催的,又在回信中用“贵主”称呼东晋的皇帝,拓跋珪这回真生气了:“命汝贬之,而谓之‘贵主’,何如‘贤兄’也!”于是赐崔逞死去吧,贬了张兖的官,张不久也死了。
两国对立,往来书信中称“贤兄”不算失礼,称“贵主”也是平常的客气,就和我们今天问贵姓一样,但是拓跋珪不这么理解,他认为老子一旦做了皇帝,这是天下的老大,帝王人格一旦形成,接人待物全是蛮霸心态。
自卑防范的心理,包裹强悍无比的权力,读点书又没有读通读透,以自己为神圣不可侵犯,视百姓甚至左右如同草芥,这就是帝王人格或者权力人格。
现在,我们经常能听到大小官员包括体制内的其他人士天雷滚滚,雷语惊人,无他,就是全中了权力人格的蛊毒,都是在自家单位当小皇帝久了,不会说人话了,也不会按正常人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