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野草》时,你有时会感到慌乱、恐惧、战栗,有时又会感到狂喜、激动和狂暴的悲哀、孤独,你可能会从中寻得似曾相识的感觉或自己于梦境中、于最漫无边际的幻想中所见过的某些东西并由此产生一种冰冷的熟悉感,仿佛重温梦境,又仿佛梦境成真——无论是多么可怕、多么荒诞的梦境。因为当你看到这“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时,你可能已经离地狱不远了。读《野草》时,无论产生何种感觉,都不是毫无道理的,都有其产生的理由和必要性。首先,作品中的意象和文字浸透了作者最真实、最浓烈的思想和感情;其次,人的经历和体验各不相同,因此即使是同一种意象或相同的文字,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引起不同的感触。当然了,也不排除有些人看后觉得杂乱无章、不知所云,甚至是“胡言乱语”。这是由于他们对人生的体验还不够深,或者是由于生活一帆风顺、幸福满意而从未在痛苦中思索过人生和自己存在的意义,拷问过自己的灵魂本身究竟是什么样子。这些人,是被排拒在鲁迅的世界,尤其是精神世界之外的。
我读过一些评论、研究《野草》的文章,里面对《野草》剖析得很细,从写法到内容,从整体的情感基调到某个意象的意味,都有明确而详细的解说,读来似乎也很有道理。但仔细品味一下,总有些地方给人的感觉还不是那么到位、那么够味儿,又或者是按这些文章中的观点去理解《野草》,总觉得有些狭隘,不够全面。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怎样写的问题,我是一向未曾想到的。”由此可知,作者在创作时并没有想那么多:想自己要用什么样的手法来表现内心的情感,哪个意象到底象征什么,而只是单纯地表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状态罢了。但后人对《野草》的评论、研究,往往把许多复杂的结构、技巧、思想内涵之类的东西加在作者和作品身上,而不去考虑一下,这符合作者的写作意愿吗?
我认为,我们读《野草》,并不需要弄清楚每个意象的真正内涵和所谓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因为鲁迅先生在这部散文诗集中所展示的是他自己最真实的内心世界,最直接、最原始以及在巨大的精神痛苦中所产生的最隐秘的想法,它是最接近作者的真实灵魂的。所以假若哪个评论家对《野草》所作的理性的评论是恰当的、科学的话,那么是不是可以说他比作家本人还要更逼近作家的灵魂呢?即使是作家本人,也不能说他能完全认清自己的灵魂,更何况那些跳出了作家生活时代、永远不会经历作家的精神苦旅的“外人”呢?所以,谁又能证明如今的许多关于《野草》的评论,不是对作家思想感情的一种曲解呢?
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读《野草》时,只需要静下心来,在一个陌生而又熟悉、虚幻而又真实的世界中遨游,任自己因作品而唤醒的感觉、感情自然自由地铺展开来、任意流动,不必担心它会越过什么界线。因为,在《野草》中,作者也没有给自己的感情和文字设定一条界线。这种感情和审美体验,就是你最大的收获。鲁迅先生曾一再声明,他并不希望青年读他的《野草》。是因为他怕青年曲解他在《野草》中所要表达的意思吗?还是他不想以《野草》中某些绝望和激烈狂暴的痛苦感染积极乐观的年轻人呢?抑或是他出于“《野草》只属于他自己”的一点私心呢?这些,我们不得而知。但我认为,我们应当对作者的意愿予以足够的尊重。这并不是说不读《野草》,而是不去过分窥探作家最隐秘的内心世界,不把自己的主观理解强加到作家和作品身上,不去打扰只属于作家一个人的世界。
我们对那些评论,不能盲目认同、全盘接受,认为那就是真实的、正确的、符合作家意图的。我们尽可以吸收其中真正有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观点。可能由于阅历、经验不足,我们的观点也许会比较浅薄、幼稚,或者也曲解了作家的意图、思想感情以及作品的内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和体验的丰富、加深,相信我们的观点也会不断成熟、完善。但是要记住,那始终是我们自己的观点和精神世界,并不是作者的。但谁又能说我们的观点和精神世界不会在某个时刻、某个点上和作者的相交呢?
品读《繁星》
读过冰心的诗集《繁星》,我深深地喜欢上了那温婉清丽的文字和纯洁无瑕的思想感情:就好像是一泓甘甜的清泉流过燥热焦渴的心田,又像是午后一阵凉爽的清风拂过微烫的脸颊。无论你的内心是多么的焦躁不安,抑或是在喧嚣繁杂的社会中变得疲惫不堪,读着这包含爱、美与童真的文字,都会变得平和安宁。
(一)美
《繁星》所体现出的美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从表面上来看,就是语言文字之美。文字之美首先体现在语言简洁、短小精悍。《繁星》中的诗,绝大多数篇幅短小,有的甚至一句成篇。但寥寥数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如《繁星·四八》《繁星·五三》和《繁星·五六》等。其次,语言文字之美还表现为诗的节奏、韵律之美。如《繁星·一二六》中的诗句:荡漾的,是小舟么?青翠的,是岛山么?蔚蓝的,是大海么?又如《繁星·一三一》中写道:大海呵!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朵花没有香?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这些诗句整齐美观,具有音乐美、建筑美的特点。另外,语言文字之美还体现在典雅、清丽、温婉的语言特色上,这一特色几乎贯穿整本诗集,好多小诗都体现出这一特点,不胜枚举。
从深层次看,就是思想内容之美。先从内容上来说,这些小诗,或描写自然景物之美,或回忆自己的童年,或抒写亲情等人间真情……内容不尽相同,但无论是哪一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如《繁星·六九》描写的自然景物之美,《繁星·七一》描写童趣,《繁星·一二零》颂扬母爱,都给人以美的感受。再从思想上来说,分为两种美。一种是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如《繁星·四五》中写道:言论的花儿开得愈大,行为的果子结得愈小;又如《繁星·五一》:常人的批评和断定,好像一群瞎子,在云外推测着月明,这些诗句都体现出了一种哲思的美。另一种是新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如《繁星·四九》:零碎的诗句,是学海中的一点浪花罢;《繁星·一二五》:蜜蜂,是能溶化的作家。
更重要的是这些小诗所体现出的人性之美。如《繁星·一二》:人类呵!相爱罢,我们都是长行的旅客,向着同一的归宿。体现出了对全体人的悲悯和对自己同胞的深切热爱,充满人性之美。又如《繁星·一五》:你不要摘我的花——看玫瑰的刺儿,刺伤了你的手。不是首先考虑自己的花被采去,而是担心玫瑰的刺儿刺伤小孩子的手,鲜明地体现出了无私的精神、宽容的胸怀和博爱的品质,散发着人道主义光芒。再如《繁星·七八》:真正的同情,在忧愁的时候,不在快乐的期间。突出了人的同情心和悲悯情怀这一人性中的闪光点。
(二)爱
冰心笔下的爱,最突出地、具体化地表现为母爱。在她看来,母爱是博大无边的。如《繁星·一五九》: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进你的怀里。这首小诗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把母亲伟大的爱和孩子对母亲深深的依恋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很容易引起人心灵的共鸣。《繁星·一零二》则表现出了母爱是如此宽容博大,以至于使孩子无以为报,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繁星·三三》《繁星·八零》《繁星·一二零》等诗也颂扬了母爱的深厚伟大以及孩子对母亲的依赖和热爱,感人肺腑。
另外就是对人类的博爱,上文中提到的《繁星·一二》,就突出体现了这种情怀。
再有就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敬。《繁星·一四》: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儿,卧在宇宙的摇篮里。这一点在《繁星·四四》《繁星·一四九》《繁星·一三九》等诗中也有鲜明体现。
(三)童真
与对母亲的颂扬相联系的,便是对童真的歌咏,以及对一切新生、初萌事物的珍爱。《繁星·三五》: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他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繁星·四八》对小草的欣赏和喜爱,表现了对新生事物的爱惜和希望。此外,《繁星·七一》《繁星·七四》等诗也充满了童趣。透过这些充满童真童趣的诗句,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单纯善良、纤尘不染的心地。这是冰心诗歌的一大特色,但这同时也是一种悲哀:现实是无情的,自然的美丽清新也不过是人的主观感情投射的结果,那么,只有从童心和童年中可以寻找到人生的归宿、人生的真趣。
(四)其他
《繁星》带给我的除了上述感受之外,还有一些零碎的感悟和转瞬即逝的某种情绪。《繁星·六二》:最沉默的一刹那顷,是提笔之后,下笔之前。《繁星·一四一》:思想,只容心中游漾。刚拿起笔来,神趣便飞去了。这两首小诗生动细致地表现出了写作时灵感难以捕捉的无奈,写出了很多人感触颇深但却描述不出来的那种感觉,冰心仿佛替我们说出了深藏已久的肺腑之言。再如,上文中提到的《繁星·一五九》,是诗人在一个雨天看见一张大荷叶遮护着一枝红莲,触景生情而写出来的。这体现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细致的观察,体悟深刻而真实,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繁星》带给人美的享受、心灵的启迪和性情的熏陶。看过《繁星》,我的心得到了一次净化,更结识了一位娴静温柔的女子,读到了她纯净善良的内心。读着这些小诗,我仿佛暂时离开了这个喧闹繁杂的现实世界,穿越时空,和一个伟大的灵魂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