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享公有物的社会中,每个人,也就是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这就是悲剧所在。每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毁灭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因为在信奉公有物自由的社会当中,每个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公有物自由给所有人带来了毁灭。
——哈定
20世纪90年代初的莫斯科,有一些奇怪的现象在街道上出现,让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街道两旁出现了许多用金属箱子做成的销售摊,与此同时,销售摊旁边的店铺却几乎都是空的。1993年这一现象达到了最高峰,全莫斯科大约有1.7万只金属箱子坐落在街道两旁。为什么商贩宁可在寒冷的街道上叫卖也不愿意搬到温暖的店铺中呢?难道他们认为这样会起到出其不意的商业效果吗?
答案是否定的。商贩之所以不搬进店铺而要沿街叫卖并不是他们没有店铺,或者不想搬进去,恰恰是因为太多人拥有店铺了。每一个店铺都有很多人对其拥有所有权,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店铺。如此恶性循环,最终的结果就是没有人能够使用店铺。
密执根大学一位叫黑勒的年轻教授在《哈佛法学评论》中正式提出了“反公地悲剧”的概念:“反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很多拥有者,但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稀缺资源,最终没有人拥有有效的、实质性的使用权。
课堂收获
1968年,英国人哈定提出了“公地悲剧”,又被称为“哈定悲剧”。公有物总是最容易被破坏的,例如城市的公共设备总是需要定时维修,公共场所的卫生是最难保持的,一片公共花园如果没有专人看护或罚款字样,花园中的花很快就会所剩无几。人们只会期望从公共物品中取得属于自己的那份利益,但是没有人会关心公共物品本身会如何。想要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就需要政府制定严格的政策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使人们在公共物品前收敛自己的行为,尽量避免恶性循环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