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要求见《学校外部沟通管理程序》《教学质量检查管理程序》等。
(2)内部审核。
学校按《内部审核程序》由具内审员资格的人员每年至少一次进行客观公正的内部质量体系审核。通过内审,确定质量体系是否符合策划的安排、国际标准的要求及质量体系文件规定的要求,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和保持,及时消除发现的不符合项及其原因,对所采取的措施进行跟踪验证并保存记录。审核报告提交管理评审会议讨论。
内审员回避审核他们自己的工作。
(3)过程的监控和测量。
学校制定并实施《教学质量检查管理程序》《教职工管理程序》《教学实施控制程序》等对质量体系的过程进行监视与测量,切实掌握各管理环节的质量状况,以确认教学活动实现预先策划结果的能力。在未能实现预期的效果时,及时采取措施。
(4)产品的监控和测量。
对于教学和培训工作各阶段效果的检查与考核,视同产品的监视与测量。学校制定并实施《教学质量检查管理程序》《在校生管理程序》《学生毕业与就业管理程序》《学籍管理规定》和《培训工作管理程序》等,对学生(学员)是否达到毕业、升学、就业推荐要求及培训合格结业等作出考核和评价。
不合格品的控制
(1)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操行评定和健康状态按《学籍管理规定》鉴定不合格学生;
(2)对于未能达到教学合格要求的学生、课程等采取补课、补训等措施;
(3)对补救无效的不合格学生采取留级、退学或开除学籍等处理。
数据分析
学校确定、收集和分析适当的数据资料,以验证质量体系的适宜性与有效性,及何处可对质量体系进行持续改进。用于分析的数据来自于:
(1)对用人单位使用毕业生情况的调查结果;
(2)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包括教学服务符合学生要求的程度;
(3)各类检查、考核的信息;
(4)各类投诉信息的统计。
以上信息可在管理评审时进行评价,也可在其它场合(如有关会议)进行分析。
改进
(1)持续改进。
学校通过日常或定期的对顾客满意、体系运行状况、工作过程、质量目标的实现等的测量和分析,不断寻找改进的方向和机会,以持续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2)纠正措施。
外部质量投诉处理、内外部质量审核中发现的不合格项、各职能部门日常工作中的不合格项以及不合格的学生/学员,均的相关责任处室和相应规章及时进行纠正,以防止其再次发生。学校制定并实施《内部质量审核程序》《纠正和预防措施程序》。
(3)预防措施。
通过对内部质量审核报告、学生考核情况、日常教学检查与教师工作评估结果、顾客投诉等进行分析,及时消除潜在的和可预见的不合格项,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防止其发生。
6.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实施
构建管理质量体系,学校应以改进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切入点,通过建章立制,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和诊断活动,分析利用评价结果,奖勤罚懒,逐步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思想方法和体现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思想的一系列措施引进学校管理体系,逐步构建高质量的教学管理体制。
加强学校质量文化建设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通过培养质量文化来实现质量的稳步提高。在学校培育和发展质量文化,是对质量保障系统的必然要求。为此,学校应针对学校的实际,利用各种机会,强调教学质量对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质量是学校生存之本的信念,使全体教职工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意识;大力进行校史教育,充分发挥校友中的佼佼者在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各条战线所取得的优异成就对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影响,明确学校师生“在教学的各个领域均有优异表现”的教学质量观;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口号,确立不断进步,不断提高的质量管理指导思想,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努力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形成有利于教学质量进步的组织文化氛围。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是首要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学校全体教师的素质。因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需要全体教师的参与、组织、落实,教师的道德素质,爱岗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针对学校教师流动频繁,青年教师居多的实际,首先注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下大气力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道德素质和敬业精神,强化对教师质量意识和质量责任感的教育。其次,大力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包括校本培训),鼓励和支持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自考、电大、函授等形式的学历教育,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并对学有所成的教师给予奖励,为学校的发展进行智力投资和人才储备。第三,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法,指导学法,努力提高教学能力。要求青年教师力争用两年到三年时间,实现从“教好一门课,带好一个班”向“学有专攻,教有所长”的目标过渡,尽快成为学科教学的行家里手。
优化教学过程管理
教学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心,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在常规教学中,学校应注重优化教学过程管理,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新课标准的要求和新教材的特点,积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明确教学目标,突出综合性;
(2)组织教学内容,突出系统性;
(3)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多样性;
(4)加强学科联系,突出协作性。要求各年级,各学科教师之间要加强沟通和协作,形成教育合力,力保各年级,各学科全面均衡发展,力戒偏科现象的发生。通过这些措施,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加强教科研活动,实施科研兴校
要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除继续加强常规管理外,根本的出路就是教育科研,尽快在学校形成学教育,学科学,搞研究的良好氛围,通过管理和科研两条渠道,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上档次,上水平。为此,学校多年来重视加强教科研工作,要求每位教师在一学期中上一堂有价值的公开课,并由教研组、教导处组织听课教师认真进行评议,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同时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报告,自觉分析自己的教学思想、方法和效果,主动探究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鼓励教师积极参加镇、县、市、省组织的教研活动,积极撰写教科研论文,支持教师将其研究成果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实行教学质量目标管理制度
学校根据学生知识实际,在教学中实行教学质量目标管理制度。
(1)实施分层优化教学:即在初一年级重点加强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对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实现中、小学教学工作的有效对接。在初二年级,全力夯实基础,蓄势待发。在初三年级,实行因材施教,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既使学生吃得了,又使学生吃得饱,吃得好,努力做到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2)实行单元目标教学法:即在各学科教学中,实行防检结合,适时分析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尽可能把质量问题消灭在发生之前或产生影响前。同时在各单元结束时,进行目标检测,了解、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矫正,不留缺口和隐患。
强化教学质量责任制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学校根据质量目标,可建立纵向衔接,横向协调的质量责任体系。
(1)对学校管理人员进行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增强教育合力,并要求班子成员一律先身士卒,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并保证以较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号召教师向我看齐。
(2)对教师实行学科教学循环制,这样既明确了教师的职责,又减少了互相扯皮,推诿现象的发生。
(3)加强学校行政系统的质量管理责任,加大职能部门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力度。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定期听课,采集课程质量信息,了解各学科教学质量状况,帮助教师诊断质量问题,共同探讨改进的方法。
(4)建立学生质量反馈制度: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对改进教学质量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学科教学质量评价和举行学生、学生家长座谈会等方式收集教师教学质量有关信息,鼓励教师通过学生提供的质量信息改进教学工作。对工作责任心不强,学生、家长满意度不高的教师,责令限期改正,必要时对其所授课程予以调整。
(5)制定质量考核奖惩制度,明确规定质量考核的范围、标准、时间、方式和方法,奖惩细则和方法。
以上措施能极大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以教学工作为主,以做好本职工作为荣,在教学岗位上出成绩,出成果的良好风气。学校还应以鼓励质量进步、奖励质量成就为导向的新的人事、分配制度的建立,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上述各项教学管理措施的实施,学校能够逐步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的组织系统,形成以学校管理系统为依托,以科任教师为主体,以质量评价为主要手段的教学质量活动体系。营造出人人关注教学质量的校园环境,以保证教学质量不断稳步提高的体制。
7.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制度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教学质量的管理,统一由教务处负责。为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特拟定如下主要制度:
教案检查制
教务处于开学时对每个教师的教案进行检查,盖章后返任课教师执行。一学期中,教务处还要不定期的对教案、教学进行抽检。
听课制
校级领导、部门负责人均应制定听课计划。一般要求教务主任、教研组长、教师每期互相听课二节以上,听课前要了解教学进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听课时做好听课记录,听课后查对教案,与任课教师交换意见。
师生座谈会制
按照不同要求,由教务处每学期至少分别召开教师、学生(或学生家长)座谈会各一次,听取对教师教学和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意见,作为对教师业务考核和改进教学管理的依据之一。
作业试卷抽查制
教务处要有计划地抽查教师对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情况,查阅试卷(考试工作)和考查登记薄,检查试题内容,判分情况及教学效果,使每位教师和作业、试卷批改受抽查一次,并作好记录,必须时举办作业(工件)展评活动。
学生评教制
每学期分学科或按班级,由教务处召集课代表及各学生填写“教学情况调查表”,由教务处收集统计、汇总(注意保密)送校领导掌握。
毕(结)业统考制
学生毕业考试,每门学科最后一学期的结业(结束)考试,原则上都参加区、市教委统考或由学校组织统考。以期评成绩作为学生毕(结)业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