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交流:在教师组织领导下,学生进行讨论,或课堂发言,交流初探心得体会。
④总结:把学习中获得的知识进行整理,使之系统化,进一步掌握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联系,老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评价和修正。
⑤通过完成各种形式的练习、作业,完成一定难度的练习任务,验证、巩固知识,以便知识的迁移,并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造发现的情境。
发现学习是一种艰苦、紧张的思维活动。教师要从各方面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始终保持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极其活跃,探索精神十分旺盛的最佳心理状态。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互尊互爱,形成好学深思、奋发向上的好学风。
引导发现法的优点
(1)它实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把两个积极性在高层次上协调、统一起来。
(2)贯彻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实现了教学与发展的统一,即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
15.作业选择与设计工作制度
作业是课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扩展,是巩固和提高学习效果的手段。通过作业,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培养能力。学生通过自己对作业的练习,独立再现了课堂上所学的材料,因而更加明白哪些已经学懂了,并能讲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哪些还没有理解,需要进一步学习,哪些还不熟练,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并由此养成独立工作的习惯,培养学习的责任感和认真态度,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活动,发展智能。
作业的种类
作业的种类因教学方法的不同,各有各的分类。
(1)从作业的性质分。
有阅读作业;抄写作业;练习作业;制作作业,以手的运用为主,如地图、模型等;设计作业,如图表、图案和问卷等设计;活动作业,指讨论、报告、调查、实验等;研究作业,指实验、计划、比较、专题研究等。
(2)从作业时间标准分。
有课前作业,课中作业,课后作业。
作业的步骤
(1)作业的拟订。
拟订的作业必须符合作业特性,是有价值和符合差异的作业。既能顾及学生的时间、需要和兴趣,又能掌握作业的价值、分量和内容,这些都必须事先及早拟好。
(2)引起对作业的兴趣和动机。
布置作业时要积极地唤起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和动机,如说明作业的价值、目的,提出有启发式的或是能激起学生好奇心的疑难问题,就可能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3)提示作业和进行示范。
在布置作业时必须对学生进行提示,让学生明白作业的性质、范围、要求和完成方法,并提供参考资料。同时,教师要进行示范,给予学生一个正确的榜样,如实物示范、动作示范、实验操作演示、范唱、范读等。
(4)检查和订正作业。
要了解学习的进步程度,必须对学生的作业详加订正,促使学生更加用功学习。订正的方法有直接订正、符号订正、巡视订正、相互订正、共同订正等。
选择与设计作业的要求
(1)作业分量适当。
若作业留得过多,学生负担加重,他们就会产生惧怕、反感、被动应付的心理,甚至抄袭作业。这样,既失去了巩固所学新知识的目的,也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若作业留得太少,学生又会放松对学习的要求,达不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标准,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选择与设计作业时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课外负担如何,能否完成你所布置的作业,然后再留下数量适当的作业。
(2)作业难度要适度。
若作业太简单、太容易,学生会感到没意思、乏味,不但提不起兴趣,而且会影响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若作业太深、太难,学生又感到无法下手,会丧失信心。
作业的选择与设计要考虑学生的独立思考性及家庭辅导能力的强弱性等,其难易程度应根据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的能力而定,选择那些有一定难度,需要努力思考而又是学生能够完成的题目。
(3)作业要求要适宜。
若作业要求太严,学生无法实现,势必造成紧张心理,反而影响作业的质量;若要求太松,放任自流,即使作业完成了,也达不到布置作业的预期目的。
作业要求应做到严而有度,逐步提高。
对学生作业的要求第一是认真,即书写认真,不潦草,不涂改,不出格;第二,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提出正确作业的具体要求;第三,还应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引起学生对完成作业的紧迫感,克服拖延作业的不良习惯;第四也是最高层次的作业要求是巧妙,即要求学生完成作业要简捷、独特,富有超前意识和创造性。
(4)作业范围要适中。
设计与选择作业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强调针对性,而不能面面俱到,杂乱无章,使学生抓不到重点,起不到强化新知识的作用。
(5)作业布置要灵活。
设计与选择作业应充分发挥课本上习题的作用。课本上的习题对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不可缺少的。
教师要认真钻研课本上的习题,注意探索其潜在的内容和背景,引导学生重视谋本上习题的完成,这对减轻学生负担十分有益。
16.教学备课工作制度
备课的基本要求
(1)备课在整个教学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在既定的教师水平、学生基础和教材范围的条件下,教师是否备好课,是能否教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认真备课和善于备课,是迅速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条件。
(2)要求教师备好课,必须通过备课实现3个方面的转化:
通过熟悉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
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掌握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转化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通过研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内在联系,找到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途径,从而转化为教师所掌握的教学方法。
备课应掌握的基本观点
(1)教学目的的决定性。
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确定的教学目的。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所确定的教学目的,决定教什么,不教什么,以及怎样教法。
凡是与教学目的无关的或不利于实现教学目的的讲授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敢于舍弃。那种讲课千言,离题万里,看起来很热闹,而目的却达不到的情况,往往和教师备课的指导思想不当有一定的关联。
(2)教材内容的规定性。
教学要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使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来实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所教的内容,要以教材的内容为中心,围绕如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来准备教学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是允许对教材所规定的内容做适当的调整和充实。教师在备课中,应参阅一些有关的参考书刊,吸收一些现代科学知识。但一切补充和充实,都要以教材所规定的内容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其他各种材料都应作为辅助材料,不能喧宾夺主,舍本逐末。
(3)教学对象的可接受性。
教师备课中明确教学目的,掌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备课必须充分考虑自己的教学对象,考虑学生特点可接受能力,研究如何创造条件,使一些难点、重点的内容变不易接受为容易接受,使学生听懂、学会。
(4)教学方法的适应性。
教学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备课中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必须充分考虑能否适应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需要,能否适于学生的水平,能否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一切不适应当前教学条件和教学需要的教学方法,都会是形式主义的,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备课时不能离开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盲目地照搬他人的教学方法。
(5)教学活动的教育性。
任何教学活动,都永远只有教育性。教学不是单纯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而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