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生活领域中,许多公司企业都把经济信息的搜集看作企业最重要的工作,设立专门调查机构。一些大公司都设有调查部,进行市场行情调查,甚至有的还作国外投资所在国的政治形势的调查。再有,反映物价涨落情况和物价指数的编制,反映居民生活状况的家庭调查,都与采用的调查方法有直接关系。
在文化生活领域,电话、广播节目的制订、收听收看效果,对名优演员的评选,都离不开民意调查方法的运用。
可见,如果没有调查研究方法的知识,是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的。调查研究及其方法正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知识。
三、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
我们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包括调查研究一般都必须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所谓客观性原则,就是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客观性是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遵循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研究者对客观事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带有个人的主观偏见或成见,更不能任意歪曲和虚构事实。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客观事实出发,详细占有材料,同时要处理好客观与主观的关系。
首先,必须从客观事实出发,详细占有材料。通过对事实的分析和概括,去揭露社会现象的本质、规律性。调查者应该以事实为依据,让事实和数据说话,没有事实,或没有足够的事实,就不可能进行社会调查研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马克思把从客观事实出发,充分占有材料提到首位。为此,他经年累月地,每天都在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里面工作10小时,博览一切有关的材料。列宁写《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文时,也曾阅读并批判地运用了583册书籍。马卡连柯之所以对教育理论作出杰出贡献,是由于他始终坚持这一信念:“理论应该从我眼前发生的全部现实事件里去归纳出来。”在科学活动中,只有当我们采取严格的客观态度,忠实地反映客观现实,才有可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的因果关系和必然联系。
其次,坚持严格的客观性也就是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问题,是承认客观存在、尊重客观事实。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事情是黑就是黑、是白就是白,不夸大,不缩小;不“唯上”,不唯“书”,不唯“众”。其中,要处理好“假设”与“客观性”、“党性”与“客观性”等关系。不能把科学研究看作是“证实”自己早已得出的“结论”
的过程,为了“证实”自己事先臆造的“结论”便有意识地去寻找那些符合自己的“事实”,甚至不惜歪曲情况,伪造材料。那么,假设在科研中起什么作用呢?在科学研究中,有时在分析初步积累的事实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假说以便顺利地进行下一步工作是必要的,这跟预先作出结论,毫无共同之处。假说不是结论。在研究过程中,不是要找事实证实假说,而是要用大量的事实,对假说予以检验,在检验过程中,假说或者被修正,或者得到了证实,或者被推翻。同时,要正确看待“党性”与“客观性”的关系。我们不是如资产阶级学者那样企图把理论的无党性颂扬为客观性、科学性。实际上,一切试图说明社会生活问题的学说,都反映着某一阶级的利益,因而是有党性的。问题在于如实地认识世界是跟哪个阶级的利益是一致的。显而易见,共产党的党性不但与客观性没有矛盾,而且同严格的科学性、客观性是完全一致的。
2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原则主要是指研究及研究结论的实证性和逻辑性。科学是建立在系统的经验观察和正确的逻辑推理之上的。科学结论所依据的事实,应当是全面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而不应当是个别的或偶然的。列宁指出:“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方法了。罗列一般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或者完全起相反的作用,因为在具体的历史情况下,一切事物都有它个别的情况。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断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①坚持科学性原则,要求我们十分注意由客观事实到结论需要经过正确的逻辑推理,科学的理论或结论还必须能受到实践的检验。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科学的精确,防止可能产生的各种误差,特别在理论分析阶段更要注意抽象思维,透过现象寻求与把握事物的本质。
必须最大限度地保证研究的可靠性、准确性。产生不可靠或不准确情况的因素是很多的,而且处处都有可能出现,所以必须步步为营。当然,这里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社会科学的模糊性认识。社会现象的特征之一,就是事物的模糊性。社会系统所包括的因素越多,它的模糊性就变得越明显。但是,正是这种复杂因素的总和,又把个别因素的模糊性相互叠加、相互抵消,在整体上、在全局上又出现严格的分布,使得人们在这模糊程度上,能够求得有效的精确解释。因此,模糊数学实际上并不模糊,恰恰相反,模糊数学找到如何在模糊性中求得精密性的科学方法,这正是社会研究的追求方法。
社会研究必须透过各种现象寻求事物的本质。仅仅把大量可靠的精确材料汇写在一起,还不是科学研究。科学是从探求事物本质、发掘运动规律开始的。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思维,到达逐步了解各类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内在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的内部关系,因而社会研究的任务就在于通过事物外部的表现形式来探求事物的本质。正如马克思所说,“科学的任务在于把可见的、流露在现象表面上的运动还原为现实的内部的运动”②。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社会调查研究必须注意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所谓定性研究,就是对于事物的质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一事物的质是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此物之所以为此物,此物之所以有别于他物,就是由于它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矛盾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方法就是定性分析的重要方法。所谓定量研究,就是对事物的量的方面的分析与研究。事物的量就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共同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等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对于事物的这些量的规定性的分析与把握。由于失误的质的差别是最根本的差别,区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开始,是认识量的前提,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同时,由于质总是一定的量的基础上的质,因此,由质进到量,则会导致对事物的认识的深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没有对事物进行定量研究、弄清数量关系、找到决定事物的质的数量界限以前,我们对事物的性质的认识就只是初步的、肤浅的,就难以对实践提出十分明确而具体的指导。
既然一切社会现象都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我们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就应该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统一起来,通过对于社会现象本身的量变以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分析,来达到对于它们之间质的差异的把握。要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贯彻于研究过程之始终。具体来说,这一原则有下列要求:
第一,在搜集整理经验材料时,既要注意被研究对象的质,也要注意被研究对象的量。在搜集整理经验材料时,就要“胸中有‘数’”。这是说,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分析。从国家来说,要建立科学的社会指标体系,因为社会指标是社会总体现象的数量描述,是衡量社会进步和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尺度;要建立严格和完善的统计制度,并且要及时公布各种主要统计数字;要利用电子计算机去建立完备的数据库,并适度开放,等等。从研究者本人来说,在进行文献研究、观察、调查、实验等时,要注意被研究对象的量,注意搜集有关量的材料。社会现象的极端复杂性和随机决定性,在进行这种调查工作时,可以利用数理统计和电子计算机作为工具。
第二,在对于经验材料的消化、理解过程中,要通过量的分析去把握被研究对象的质,在有条件的时候,要建立被研究对象的数学模型。由于“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因此,必须加强对事物的量的分析与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实践提供明确而具体的指导。
第三,在对社会科学成果进行评估时,既要注意质的评估,又要注意量的评价。我们后面将要指出,理论评价有双重标准:真理标准(客观性标准)和价值标准。无论是真理评价还是价值评价,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我们进行调查研究的最基本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科学方法论指导下,需要经验研究对理论假设的验证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理论解释过程。
历史上,人们对理论与实践或“思维与存在”的认识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古代唯理论哲学家轻视实践的作用。他们认为,理论是先天存在的绝对真理,是超乎感觉经验之外的东西。在近代,实证主义科学家认为,只有经验事实才是真实可靠的,所谓理论只不过是对经验事实的概括,两者是等同的。
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提出和处理了理论和实践两者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来自经验世界,但它能超越事物的各种表象,它是对事物本质的抽象。
“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成为多余的了。”
马克思主义还指出,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或认识客观存在,实际上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现代科学方法论说明了理论是人们根据经验事实对现象所作的尝试性解释,这种解释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检验的目的不在于证实理论,而在于修正理论、发展理论。因此,调查研究必须以现有的理论为指导。但是,这种指导不能是带着“框框”去研究,而是以现有理论作为参照系,同时任何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应用和检验。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需要我们重视并认真选择研究方式,以期求得科学的理论指导。
范式(paradigm)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规范或模式。按照韦氏《新世界词典》
的解释,范式即是“形式,例证,或模式”。这个概念运用于社会科学中,是指观察社会生活的一种“视野和参照框架”,它是由一整套概念和假设所组成的。
今天我们强调社会调查要选择范式,是因为范式本来就是人们借助它去观察世界、改变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范式就是指导人们行为的指导思想、指导理论。人的各种社会活动和行为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不是以这种思想为指导,就是以那种思想为指导。有的是以结构功能主义作为理论依据;有的用符号论作为指导思想;有的则以交换理论作为设计调查研究方案的理论依据。可见,社会调查都是遵循一定理论的指导的。
贝利在《现代社会研究方法》中曾举马克思和马尔萨斯同样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人口过剩”问题,由于采用了不同的范式得出了不同结论的例子,这说明社会调查中选择范式的重要性。马克思把唯物辩证法作为他研究人口问题的指导思想,运用了诸如阶级、阶级斗争和剩余价值等概念作为框架研究人口,得出了不存在超越一切社会制度的人口规律;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人口过剩的原因,不在于人口的增长数量,而在于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压迫的结论。马尔萨斯在研究人口过程中,运用了算术级数、几何级数、积极抑制、预防性抑制、邪恶、苦难之类的概念来认识人口现象,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穷和罪恶是人口增长快于生产资料增长这一“人口自然规律”。而他提出的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是战争和瘟疫,“道德的抑制”。
可见,在社会调查活动中,研究者的立场和认识问题的参照范式不同,所得出来的结论也就不同,调查研究者选择科学的理论观点作为调查研究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社会调查研究虽然是一种科学的研究,但它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也就是说,它不是为调查而调查或为兴趣而调查,而是为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而调查。调查必须针对现实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必须根据客观实际来提出政策性建议。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都是与中国社会的特点和历史传统有关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国情。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统一的原则当然还有其他要求,我们这里所论及的只是主要的要求。
5方法多元化原则
方法多元化作为调查研究的原则之一,具有以下多方面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