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公理是演绎的逻辑出发点。
(3)从一般原理向实践转化的重要逻辑形式。
2不同类型演绎法也有不同的类型
(1)“形式”演绎。这种演绎过程的结论不是由前提内容得出的,而是由前提的形式及其组合得出的,其推理的基础是事物的种属关系。如果忽略了这一点,把研究对象在客观上所具有的发展过程的关系,错误地当作种属关系,在运用演绎法时,就会产生种种谬误。例如,所有的鸟类都有翅膀,鸽子是鸟类,鸽子也有翅膀。这一论断中,鸟类与鸽子是种属关系,因而结论过程都是正确的。
(2)“内容”演绎。“内容”演绎所依据的是被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的关系。
演绎的结果并不是前提中一般原理的运用,而是全新的论断。例如,简单价值形态、扩大价值形态、一般价值形态、货币价值形态是历史上出现过的四种价值形态,它们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是依次递进、相继发展的过程关系,而不是种属关系。
3构建的步骤
(1)从待检验的理论推演出一组概念化的命题,用可检验的命题形式即假设的形式重述概念化的命题。
(2)搜集有关的证据加以验证。
(3)理论修正与发展。
在艾尔·巴比所着《社会研究方法》一书中,他举例说明演绎式的理论建构。
西方社会学家林格(BenjaminRinger)和巴比(EarlBabbile)的一个研究案例①:
为什么美国圣公会教徒参与教会活动的程度不同?在众多的理论和准理论中,研究者仅探讨其中一个称之为“慰藉假设(Comforthypothesis)”的理论。该理论假设:“教区居民中无法在世俗社会中得到满足和成就的人,会转向教会寻求慰藉和代替物。”
在提出了这样的基本假设之后,下一步则是检验这个假设。研究者推论在世俗社会中无法得到满足的人,比那些获得满足的在宗教上更为虔诚。要论证此观点,首先要分辨出谁没有得到满足。研究者从年龄、性别、社会阶层和家庭状况这四项指标来测量这个问题。
在以年轻人为导向的社会中,老年人比青年人在世俗社会中更感到不满足。
而资料证实,老年人比中年人的宗教信仰虔诚,而中年人又比年轻人虔诚。
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男性的社会地位比女性高。资料显示,在涉及宗教活动的三项测量上——仪式(如去教堂做礼拜)、组织(如加入某个宗教组织)和知识(如阅读教会出版物)——女性的卷入程度都比男性要高。总体上女性比男性高出50%。
研究发现,年老、单身、无子女、社会阶层低的教区女性居民的宗教卷入程度,比年轻、已婚、为人父母者、上流社会的教区男性居民的宗教卷入程度高出三倍之多。因此,研究者的慰藉假设得到证实。
三、归纳式理论的构建
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中推演出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社会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揭示有关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找出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东西。
但是,这通常需要从对个别事实的直接经验观察开始,即通过归纳法来完成。
1主要特点
(1)对记录的经验事实的加工和处理。
(2)根据客观事物概率统计的结果做出结论。
(3)不能深刻揭示事物深层的本质规律。
2不同类型
(1)归纳法有不同的分类。根据归纳的依据是否完全,归纳可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在不完全归纳法中,又可根据是否运用了因果规律,区分为简单的枚举归纳法和科学归纳法。完全归纳法是从全部对象的一切情形中得出全部对象的普遍结论。数学上的穷举法就是典型的完全归纳法。实际上,一类事物往往含有无限多个对象,根本不可能穷举,因而完全归纳法的应用范围是很有限的。
不完全归纳法是只根据一个或几个(不是全部)对象的情形进行考察,然后推导出结论的方法。它又分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两种。简单枚举法是根据部分对象具有的某种属性,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科学归纳法是根据对某一门类的部分对象本质属性和因果关系的研究,揭示事物的必然联系,从而得出关于这一门类的全部对象的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也可称为判断因果联系的归纳。
归纳法是研究者经常运用的理论构建方法之一。格拉斯(BarneyGlaser)和斯特劳斯(AnselmStrauss)用“扎根理论(groundedtheory)”来表示运用归纳推理进行理论建构的方法。1967年格拉斯和斯特劳斯提出的“扎根理论”,这是一种研究的方法,或者说是一种作定性研究的“风格”(Strauss,1987),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自上而下建立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而形成理论。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
在扎根理论被提出来以前,社会科学研究界普遍存在理论性研究与经验性研究相互之间严重脱节的现象。人们或沉溺于对纯粹理论的探讨,空谈一些形面上的问题;或停留在对经验事实的描述上,一味强调“可观察性”和“可证实性”。因此,扎根理论的发起人在提出这种方法时,声称自己的主要目的是“填平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尴尬的鸿沟”(Glaser&Strauss,1967)。正如康德所言,“没有理论的具体研究是盲目的,而没有具体研究的理论则是空洞的”(引自布迪厄,华康德,1998),扎根理论不仅强调系统地搜集和分析经验事实,而且注重在经验事实上抽象出理论,因此被认为较好地处理了理论与经验之间的关系问题。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一定的理论框架才可能逐步形成。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自下而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因为扎根理论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实质理论”,这种理论类似默顿(1967)以及P·佩尔托和G·佩尔托(1970)等人所说的“中层理论”,介于“宏观大理论”和“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Glaser,1982)。定性研究者不同的是,扎根理论的倡导者虽然把重点放在建构“实质理论”上面,但也不排除对“形式理论”的建构。然而,他们强调,形式理论必须建立在实质理论的基础之上,而实质理论必须扎根于原始资料之中,不能凭空制造。
3建构的步骤
(1)对经验对象进行观察。这种观察既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
(2)经验概括:借助于一定的概念或命题完成,这是对事物进行抽象总结分析,寻找一般模式的重要步骤。
(3)建构理论:研究者从大量个别具体的现象得出一般性的经验概括之后,集中到了所存在的共性特征。这种共性的特征所展示的是现象的某种规律性特征。
归纳式理论建构可以分为定性与定量两种方法。再以巴比所举圣公会教徒的研究案例为例:
资料搜集完毕后,解释宗教卷入程度差异的工作,就要从分析对人们生活有重大影响的几个变量开始,其中包括了性别、年龄、社会阶层和家庭状况。如前所述,这4个变量和宗教与宗教活动卷入程度有很大的关系;4个变量对于宗教信仰也有累积性效应。不过这并不是个好消息,它反而产生了一种两难的困境。
葛洛克还记得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俱乐部的午餐会上和同事们探讨研究发现时的情景。葛洛克展示所有变量对宗教卷入影响的图表时,一位同事问到:“这到底意味着什么?”顿时,葛洛克不知如何回答,为什么这些变量都和宗教卷入程度有强烈的关联?
这个问题引发了进一步的推理过程,除了对宗教信仰的影响之外,这几个变量还有哪些相同之处(4个变量综合指数,原来称之为“宗教参与度倾向”)?最后我们发现,这4个变量同时也反映了世俗社会中的不同地位,因此想到了其中可能也牵涉到要寻求慰藉。这说明了:归纳法是从具体的观察出发,得到一个一般化的理论解释。
图23比较了归纳和演绎推理方式。在图中,我们想要知道的是备考时间长短和考试成绩之间的关系。在运用演绎法的时候,我们会从逻辑推论开始。
考试成绩好的学生,说明他记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好。而且,这两种能力应该随着考试前大量接收信息而增加。依据这样的推理,我们可以获得一个假设,即考前准备的时间和考试成绩呈正相关。
使用演绎法的下一个步骤,就是进行和假设检验有关的观察。图中1(b)的阴影部分代表的是不同学生所做的数百项观察,请注意准备时间和考试成绩之间的关系。最后在图中1(c),我们比较假设和实际观察结果。由于实际观察结果很少和我们的预期完全符合,所以要确定两者之间吻合程度是否足够说明假设已经得到了证实。换句话说,假设是否描述了实际存在的模式,同时又容忍了真实生活中的变异?
现在我们用归纳法来研究同样的问题。我们首先从图23的2(a)实际的观察结构开始。由于对准备时间和考试成绩间的关系感到好奇,我们便着手搜集相关资料,然后从搜集到的资料中找出一个最能代表或描述资料特色的模式出来。2(b)穿越阴影部分的那一条曲线,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模式。
这个模式显示,准备1-15个小时的时候,准备时间越长,成绩越高。但是,在15-25个小时之间,准备时间越长,成绩反而稍微降低。
第四节理论与研究:动态的组合
我们已经看到理论与研究是相互关联的,刚从事调查研究的研究者会误以为理论与研究并无关系,或研究者只为搜集资料而已。不用理论来进行研究或无法将理论说明清楚的研究者,可能都只是浪费时间在搜集无用的资料而已。
着名社会学家默顿对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的关系有独到的见解。他明确提出,经验研究必须以理论为指导,而理论研究离不开经验证明。他认为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相互渗透,是任何社会学所必需的。他曾尖锐地指出:“我们不喜欢那样的社会学家,他们只空谈而不观察,或者只观察而不思考,或者只思考而不使他们的思想接受系统的经验研究的检验。”
默顿认为,社会学研究中常常出现两种极端:一是有些社会学家热衷于高度概括,他们急于寻求建立社会学的定律,因此这类人不重视具体的细节和小规模的观察,只追求宏大的总结概括;另一极端的社会学家则不去关注他们的研究的意义,只是信奉他们报告的事实就是本来的一切。默顿指出,前一种极端的错误会无视与客观事实的联系,而后一种极端则忽视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后来的科学哲学观点表明,任何经验研究与观察,总是与一定的理论倾向相联系的。根本不存在没有理论取向的经验研究,也没有完全脱离经验基础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