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50300000035

第35章 道家的审美指归(3)

《庄子·天运》载有“东施效颦”的故事。说西施因有心病常皱着眉头,丑女东施见之以为美,故而也学着捧心皱眉。谁知道,村里的富人看见了赶忙闭门不出,穷人看见了,急忙带着妻子走开。作者评论说:“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西施本天生丽质,因其病更显可人。而东施本来丑陋但却无病,她故意装病以期博得众人怜爱,结果适得其反。其原因在于她有心为之,其丑更丑。作者意在告诉世人美在自然,美在无心。《庄子·山木》载有“恶(丑)贵美贱”的故事。阳子(即杨朱)一次去宋国住在一家旅店,店主人有两个妾,一个美,一个丑,但是他发现丑的那个受到宠爱,而美的那个却受到冷落。于是好奇地问主人何故,主人说:“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自己标榜美的人往往其美不彰,而丑者不忌讳自己的丑,反而其丑为人所忘。

(一)“忘”是审美境界的最佳体现

庄子学派称赞许多外表丑陋的畸人,因为他们的德性整全完美,使世人在不知不觉中忘记了他们的丑,甚至认为他们才是美的,而世人反而是丑的!据《庄子·德充符》所载:有位跛脚、伛背、缺嘴的人去游说卫灵公,卫灵公很喜欢。以后看到形体完全的人,反而觉得他们的脖子太细了。齐桓公也很欣赏一位脖子生肿瘤的说客,再看形体正常的人就觉得脖子太细了,很奇怪。作者就此感叹说:“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越能复归自然之德性,就越能从形体美升华为精神境界之美。道家审美的可贵之处在于从形体美提升到精神美。

形体的美丑是天生的,不易改变,而精神境界之美却是人人可为的。精神审美的修为越高,其形体的缺陷有时反而能流溢一种不同凡俗的美。因为此时审美主体超越形体而以超功利的态度、纯洁的心灵观照审美对象,从而领悟其精神美,这是一种心知神交的得道高峰体验,是一种纯粹的美,此时自我也于审美中实现自由和永恒,成为“得至美而游乎至乐”(《庄子·田子方》)的至人。

王夫之深明此意,他阐述说:“神无二用,侈于容貌者,其知必荡;于是而荣辱、贵贱、贫富、老壮,交相形以争,是有德之容,人道之大患也。能忘形而后能忘死生,能忘死生而后能忘争竞。争竞忘而后不忘其所不忘,才全内充,于物无不宜,而其符也大矣。”审美的最高境界在于自我的精神超越,精神不拘泥于形象,不牵系于自身的忧患,亦即在“忘”中契合于道,进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天下》)的境界。《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道家生命体验型的审美境界: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梦境是一种忘我之境,在梦中庄周感到自己就是蝴蝶,那么自由自在地在花丛中飞舞,何其快乐。然而梦境一旦失去,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这种物我两分的现实世界阻碍了审美境界的生成;相反,当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时,不知是庄周做梦化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化为庄周,悠游自在,好不快活!庄子说:“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庄子·秋水》)他在观鱼时,似乎自己就是一条畅游的鱼儿,无拘无束,何等自在!人日常生活的烦恼消磨了人的审美境界,而忘境则使人重新获得了生命如同鱼儿一样本应当有的快乐,不过是“至乐无乐”。《庄子·大宗师》也形象地阐述了忘之乐: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鱼儿相忘于江湖,是鱼儿之乐,一旦泉水干涸,需要彼此吹水气以维持生命,那么,此时虽然感到对方的珍贵,但是离死亡不远了,也就谈不上审美了。

因此,庄子学派告诉人们生存美学的本质在于生命的自由,即忘我。

在道家看来,美与丑本无绝对的界限。《庄子·知北游》就称:“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丑可以在“忘”中升华为美,美可能在“不忘”中为人厌恶而为丑。申徒嘉是位断脚的人,子产与他同学于伯昏无人。子产以为自己尊贵而傲视申徒嘉。申徒嘉说一个人形体残缺后,不去为自己辩解,而是“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庄子·德充符》)。形体已残而不以残为念,处之泰然,这只有能感悟天地之美的人才能做到的。申徒嘉进而以身说法道:我刚断足的时候,听到人们笑我残废便很生气,当我受教于伯昏无人后,怒气就全消了。不过,老师没有用善的意境来开导我。在跟从他的十九年里,老师从来没有感觉到我是残废的。而子产没有学到老师的本领,还以形骸之外的表象来看待申氏,不就显得可笑吗?申氏得老师思想真传,可谓是得道而忘形。还有一个断脚的鲁国人叫王骀,跟他学习的人跟孔子一样多。不同的是,他的教育方式是“立不教,坐不议”,效果却是“虚而往,实而归”。

孔子认为自己应当向他学习。其中的奥秘在于王骀具有“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的境界,并没有感到自己有什么不完美的。“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视丧其足犹遗土也。”(同上)形体虽不全,而能游心和境,有无两忘,无丑无美,方为至美。《庄子·德充符》还载有“以恶(丑)骇天下”的哀骀它,可是男人和他相处,想念他,不舍得离开。女孩子看见他,便请求父母说:与其做别人的妻子,不如做他的妾。他无权势可以救济他人脱离苦难,也没有钱财养饱他人,他的智慧也不是无人可比,大家却乐意亲附于他。鲁哀公疑惑不解。不过,鲁哀公和他呆不到一个月感到其人有过人之处,还没到一年,就十分信任他。当时宰相之位空缺,就想委以重任。哀骀它没有推辞也没有欣然接受,国君还在他面前自感惭愧,终将国事都托付给他。而没多久,哀骀它就离开了,鲁哀公惘然若失,好像全国再也没有人跟他一起共欢乐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文中借孔子之口认为此人是“才全而德不形”。何谓“才全”呢?那就是对自然界的变化和社会境遇表现出的豁达,无论是生死、得失、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还是饥渴、寒暑,在他看来都是事物的变化、命运的流转。于是,自我内心是安逸自得而不失怡悦,“与物为春”,与外界和谐感应。可以说,哀骀它的境界是忘我、忘物、忘天下、忘生死的得道境界。才全者是心定于道的人,他的施为处处体现为“成和之修”,即成就和谐的行为,如此不着形迹,与物无争、无伤,天下自然归附。在这种情况下,世间的美丑观消融了,进入了一种不以美为美的自在自由快乐的大美之境。

(二)忘是世俗之美的否定,而忘之后所呈现的美是大美

首先是自然美,即从自在的外在形象而言,比如《庄子·逍遥游》中所言:“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山上之神人不与俗同,而与自然为友,故能肌肤不刻意其白而洁白如雪,形体不修饰亦如处女一样柔和。其次从内在的心灵境界而言,是精神美。此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道家看来,美是自由的,是无条件的,克服了对物质的依赖,逍遥于天地之间。《庄子·知北游》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圣人在把握天地之美的时候,意识到美是一种对万物之理通达的表现,不达物之理,难识物之美。说明美是有客观事物基础的,是物理和谐的展现,是对自然秩序的感受,人为造作的美在道家看来是不美的。“庄子从道家的自然主义哲学出发,他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看作是真美、纯美,而一切人伪的美,则被视为对美的破坏。”《列子·说符》曰:宋人有为其君以玉为楮叶者,三年而成。锋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巧食宋国。子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叶者寡矣。故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能工巧匠可将玉雕琢成为足以乱真的叶子,列子却不欣赏。在他看来,天地间的万物何止千万,叶子又何其多,技艺之巧虽可以三年之功成一叶,但与物无益,因此,这种技巧是不值得提倡的,只有大道自然地化育万有才值得歌颂。

世人、常人判断他人美丑关注的是他的形体,而道人判断美丑的依据为是否合道的心灵境界。一个人如能德充于内,遗形弃知,他就成为美的化身。

《庄子》书中描绘的畸人便是这样的人:“畸于人而侔于天”(《庄子·大宗师》)在世人看来是残疾人,但在道看来是,是与天合一的最为完美的人,他们是“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的“德人”(《庄子·天地》)。也就是说,以德修饰自己的人才是最美的。《庄子·知北游》就认为得“天和”之人,“德将为汝美”。

道家希望世人能够摆脱以貌取人的浅薄,倡导以道德境界作为审美的主要依据。

(三)由“忘”而纯:道家艺术灵感的激发与境界升华

《庄子·达生》载有一个“梓庆削木”的故事。话说梓庆擅长削木做,“成,见者惊犹鬼神”。其技艺之高超令人叹为观止。鲁侯询问其中之奥秘。他说:“我要做的时候,不敢耗费精神,必定斋戒以安静心灵。斋戒三天后,奖赏爵禄之心消除;斋戒五天后,毁誉巧拙的心意也没了;斋戒七天后,连自己的形体也忘了。此时,心中没有朝廷国家之虑,技巧专一无杂念且没有外界干扰,然后进入山林,观看树木,直到找到形态极合做的树木,此时,一个有待形成的的形象呈现在自己眼前,然后加工,就成了现在这样。总之,做的要诀在于自己凝神专一,从而“以天合天”,心中之美便容易转变为现实之美。

可见,艺术境界的培育方法关键在于“心斋”、“坐忘”。道家相信人在极度虚静忘我的境界中会有超然的艺术灵感。《庄子·人间世》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主体将耳目收视反听,不用心智,好像有神灵进入耳目,使耳目有了超常的听力与视力。《庄子·知北游》曰:“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于人之论者,谓之冥冥,所以论道而非道也。”可以听到别人听不到的,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这种感觉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以庖丁解牛来说:“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响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庄子·养生主》)解牛进入艺术境地,好像在敲击乐器,悦耳动听。庖丁揭示其中的奥秘:“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庄子·养生主》)在整个过程中,感觉器官仿佛停顿了,而自我的精神则自由地发挥起来,可谓“道进乎技”。换句话说,技术实践上升为道艺的表演,其审美情境一展无遗。

《庄子·达生》还介绍一位叫工倕的能工巧匠。他用手旋转画圆,技艺甚至超过用规矩画出来的,“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在作画的时候他心灵专一没有思虑,没有外在阻碍。这就如同穿着鞋,没感到穿鞋;腰里系着带子,没感觉有带子;心中特别舒适,没是与非的观念。处事的时候,内心不变,外不从物,恰到好处。总的来说,此为忘境之乐,是谓“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

《庄子·田子方》还记载一个真正画师的故事: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盘礴,臝(裸)。

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艺术之至高境界在于有一颗童心,无世俗之念,心中唯有画。这位被宋元君称为“真画者”的人能够行不避尊卑,不讲礼仪,宽衣解带赤裸而作画。因为有了这种真性情,才有真艺术。《庄子·刻意》曰:“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这里说的体道的境界,也是审美境界,其关键在于纯素,即守神。神不亏者,方有美之境。

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1.成复旺:《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袁济喜:《和——中国古典审美理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祁志祥:《中国美学的文化精神》,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4.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5.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6.包兆会:《庄子生存论美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张利群:《庄子美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8.刘绍瑾:《庄子与中国美学》,岳麓书社2007年版。

9.杨存昌:《道家思想与苏轼美学》,济南出版社2003年版。

10.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同类推荐
  •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圣严法师开示心理减压秘法)

    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圣严法师开示心理减压秘法)

    本书以台湾第一高僧圣严法师的禅证体悟为中心,结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从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日常行为入手,阐释净化身心、缓解压力的禅修法门。将心理减压和禅修秘法完美结合的佛法书,祝你走向身心康宁的禅修之道。
  • 了烦脱俗:让生命圆满的方法

    了烦脱俗:让生命圆满的方法

    "这是一本精神修行指引书,告诉人们认清人生的本质,从俗世烦忧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趋向人生圆满的方法。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未知数:我来这个世界到底是干什么的?我的目标是什么?我在这个世界生存的价值是什么?活佛嘎玛仁波切告诫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具备可以开放的潜能。一个含苞待放的莲花和一个完全开放的莲花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人最不容易了解的就是自己。该是你的就是你的,越“聪明”越烦恼,一日三省吾身,为获得永恒的快乐而自我修养,达到心灵上的逍遥和自在。"
  • 佛的故事(中华国学经典)

    佛的故事(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经典故事丛书(佛经的故事)

    经典故事丛书(佛经的故事)

    本套丛书包括十四册:《佛教·佛经故事》、《希腊神话》、《中国神话》、《一千零一夜》、《圣经故事》、《中国经典历史故事(上中下册)》、《伊索寓言》、《成语故事》《世界经典历史故事(上中下册)》、《安徒生童话》。
  • 每天懂一点佛门居家修持法(弘一法师开示居家修行妙法)

    每天懂一点佛门居家修持法(弘一法师开示居家修行妙法)

    本书主要内容简介: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子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一“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子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作为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著名高僧。弘一法师苦心向佛。过年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尊为南山律宗大师,律宗第十一世祖,享誉海内外。 弘一法师开示居家修行妙法。
热门推荐
  • 兵临城下

    兵临城下

    解放战争时期,孤守东北某城的国民 党军队处于东北民主联军的包围之中。为了争取国民党非嫡系部队369师师长赵崇武起义,民主联军释放了被俘的赵崇武的亲信团长郑汉臣夫妇,并答应代为寻找他俩失散的孩子。郑汉臣深受感动。但他回到城里后,受到国民党嫡系部队203师的参谋长钱孝正的怀疑,使他十分反感。不久,郑太太被203师某连长所辱。消息传来,郑汉臣怒不可遏,欲与203师拼命,被赵崇武制止。民主联军姜部长以为郑汉臣送孩子为由,乔装前往369师驻地,力劝赵崇武认清形势,弃旧图新。赵崇武虽有起义之意,却无决心。
  • 俏萌对腹黑:一对极品

    俏萌对腹黑:一对极品

    一个俏萌,一个腹黑,一对极品。俏萌腹黑,扮猪吃虎。美丽俏佳人,萌萌可爱。………………【精彩片段】“娘子,哦,芊芊,我饿了。”某男坐在床上可怜巴巴的看着陆芊芊。那样子可怜极了,让人看了都不忍心拒绝他的要求。“唔……好吧。”看着他样子,陆芊芊只好答应。…………“芊芊,我冷。”某男又露出可怜的神情。“冻死拉倒。每次都用这种可怜的样子让我上当,我都看腻了。”说完,转头不再看他。“咳咳咳……”某女看他这样,真怕他出什么事儿,无奈下,只好抱住他给他暖身……...
  • 重生之嫡女妖娆

    重生之嫡女妖娆

    她本是相府嫡女,因识人不清而惨死,老天有眼,让她重活一次,且看重活一时的她,是怎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又是怎样一次一次的躲过敌人的阴谋算计,获得真爱的。
  • 我是冒牌仙帝

    我是冒牌仙帝

    阴差阳错之间,十世好人原天云被太白金星看中,去了一个叫做仙界的地方。那里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有二郎神的邪恶,有嫦娥仙子的美貌,还有孙猴子的叛逆,再加上一个非常不靠谱的太白老儿,浑浑噩噩成了冒牌仙帝的主角,不得不为了自己的命运,周旋在这缤纷无边的海洋之中。
  • 婚姻甚时才浪漫

    婚姻甚时才浪漫

    李乐琪一个已婚两年的美丽少妇。当她发现老公的浪漫细胞越来越少,自己的生活越来越无聊的时候,她的心蠢蠢欲动了!当一个年少多金的帅哥向她展开热烈的追求攻势;当婆婆将老家的姑娘领进她的家门,当着她的面撮合这个姑娘与自己的老公;当老公与其他女人热烈拥吻的视屏播放在他的面前;当老妈哭哭啼啼劝他离婚……处于漩涡中心的她——坚强而智慧的李乐琪会如何处理?如何选择?又如何重回浪漫的怀抱呢?小说中的事情,你或许遇到过,或许没有,或许遇到过相似的!我写书的初衷是希望广大已婚的姐姐妹妹们能够在书中找到让婚姻相恋爱一样浪漫起来的窍门,别让你渴望浪漫的心被现实的油盐酱醋活活的封杀。愿广大的已婚花朵都能在浪漫的滋润下展开最幸福的笑颜,娇艳欲滴,芬芳宜人!
  • 西游战纪

    西游战纪

    天道自然,万物有始必有终,佛道一途历经无数元年,逐渐败落,从而九宵之上一群众仙人对佛道之人开始打压,至使仙道与佛道之间充满战火,导至人界灾难无数,也使得妖,魔,鬼三道趁机四起,为祸人间。天上地下大乱将起,斗战胜佛孙悟空决定转世轮回,重修前世今生,寻找救世之法...
  • 旅行社经营管理

    旅行社经营管理

    本书共分十三章,分别就绪论、饭店经营管理理论基础、饭店经营管理理念、饭店组织与饭店制度、饭店计划管理、饭店服务质量管理、饭店督导管理、饭店成本费用管理、饭店物资设备管理、饭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 狂世武魂

    狂世武魂

    【火爆新书,畅爽视觉】武学废材到武学天才究竟有多远?“血族”后裔,默默无名。一代睡神终要逆天!练绝学,修功法。踏破长空,遨游神州!他叫林逸,纵使武学一路坦途,他也要成为狂世的王者!这个世界,由我主宰!
  • 告诉你一个杜甫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杜甫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杜甫的故事》从杜甫的儿时生活写起,一直写到他所创作的大量流传千古的著名诗篇 ,再现了这位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坎坷、波折的一生,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这位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并从中学习他那种在面 对困难和挫折时,始终都能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的崇高品格,以及他那种遭遇磨难后一直都未曾动摇过的爱国主 义精神,同时也可以对他的诗歌进行全面的认识和评价。
  • 江防总论

    江防总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