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50300000013

第13章 道家的精神原则(2)

称为“自然”的一切都是道的产物;但是,道生万物之后,道在万物之上找到了自己的存在。因此,只有反过来以“自然”为效法对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

道对万物既然是“生而不有”,那么道与万物的关系,除了发生学(本体)上的先后以外,在共时性上,是彼此相依的,好比规律与事物总是不可分离。卢育三解释“道法自然”时认为:“这里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而是自己如此的意思。

道本身无所作为,无所造作,顺应万物之自然,万物怎样,道亦怎样。正因为如此,道才能生长发育万物。”老子的“自然”观开创了道家乃至后世思想家思索天人关系的一个独特视角,维护“自然”,崇尚无为,反对人为(有为),顺应自然而为便是无为。庄子学派强烈地反对人类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万物,以至于干预万物。在他们的观念中,“牛马四足,是谓天;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人为是对天然的破坏,这是他们所竭力反对的,于是他们呼吁“无以人灭天”(《庄子·秋水》)。

在庄子学派看来,只有无为才能活出人的尊严:“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庄子·在宥》)天道自然,无为而尊;人道有为,身心俱累。只有以人合天,即无为,才能获得无穷的快乐,即“天乐”,此时人生当处于最圆满的和谐状态:“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能与天同乐的人,当是与天地万物相和谐的人,他们活得洒脱自在,无忧无虑。

《淮南子·泰族训》也认为一切自然现象的变化,便是道运动变化的表征,是自然而然的,作者说:“非有为也,正其道而物自然。”王充在《论衡》中的《自然》等篇中也着力阐发道家“天道自然无为”的命题。他指出:“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施气不欲为物而物自为,此则无为也。”(《论衡·自然》)在魏晋玄学中,自然无为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发挥。王弼在《老子注·第五章注》中说:“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

郭象在《庄子·齐物论注》中也说:“自己而然,则谓之天然。天然耳,非为也,故以天言之。故物各自身,而无所出焉,此天道也。”天道自然,故万物自生自造。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对道家自然观多有肯定和发挥,且对道家“蔽于天而不知人”的缺点有所纠正。他说:“天地之化,无非自然。”(《庄子解·天运》)又说:

“天者,自然之化。人者,因功趣差等而达权者也。”(《庄子解·秋水》)强调人有“达权”之能可以为“天地之心”(《周易外传·复》),亦即人成为自然的主人。

自然是无为的最好表征,无为是自然的必定要求。清静无为是道家的重要行为法则。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认识到道家的无为显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蕴藏大为的无为。因为老子之道讲究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无为就是不违反本性,不违背内在规律,顺势而趋,形似无为,实则达无不为之良效,因此有道者法无为,即“为无为”,从而达到“无不治”的功效。《老子》第六十四章说,“圣人无为故无败”,因为他“居无为之事”同于“为无为”,从而享受“无为之益”。

道本身是自本自根、自足圆满的,道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不需要依赖于其他东西而存在。《庄子·知北游》说:“无为者,无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法自然就应行无为,这反映出道家对常道的遵循,因为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不受道的制约,它们都有内在的规律,各事物都为各自具体的道所制约,自觉地遵循道就能获得逍遥自由,这是因为道(规律)自身都在不停地运动着,只有为无为,即辅自然,才能有“不行而知,不为而成”的效果,以最少的行为获得最大的成功。

无为是道家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时所采用的态度与方式。它是为人处世的指导思想,既是过程、当下,又是未来、永恒。前者具有工具价值,后者具有目的价值,老子统称之“无为无不为”。

葛荣晋认为“老子所谓无为有两层含义:一是工具价值,即把无为作为达到治身、治国和治天下的工具和手段;二是目标价值,即把无为作为人生的理想追求目标,无为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是道家的最高人生价值理想。为是目的,无为是手段,无不治则是为不为的结果。无为是无不为,是最大之为,绝对之为。”在道家的视野中,无为应当无处不在。并且,无为的过程,恰恰是人们无不为的条件。《庄子·庚桑楚》称,“出为无为,则为出于无为”。这是说,在无为的情况下作为,那么作为是出于无为。无为是一种为,只不过是无为之为。

无为是克服“异化”的重要方法。异化通常指人的行为导致对自身生活境遇的逼迫,是对“无为”的破坏。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异化是一种“有为”的恶果,也可以说,是缺乏对对象的正确认识和理性把握,从而使包括科技活动在内的一切行为未能与自然、社会和个人相协调,而表现为抵牾。道家认为人或万物乃至社会都应当无所束缚地存在,一事物的存在不以伤害另一事物的存在为前提,这才是最为理想的状态,即道的境界。道家认为实现或维护这种正常状态的方法,即克服异化的方法,便是“无为”。“无为”的表述用《老子》第六十四章的话即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在这里,“为”是在自然范围内作为,违背自然是妄为,合乎自然地为是无为。无为的佳境是《庄子·齐物论》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道家认为把握天地万物的程式应当是如《庄子·大宗师》所谓的“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即在思想心态上无为而成为一个真人,然后才有可能获得真知。

道家的“为”实质是以无为的方式“为”。“为”是实质,无为是方法。其精神实质体现在求索世界本质与规律方面,要求认知主体能够把握自己,养成以道观物的客观态度,采用以否定求肯定的方法,在实践中讲究以“损”求“益”,即在“忘我”中,抛弃各种先入之见,从而能够客观地认识事物,进而把种种认识都当成持续认知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样才能不断地趋近对事物本质的真理性认识。

在实现社会和平安宁方面,道家的“无为”理论主要是从教育统治者方面着手来建构的,因为社会治乱的关键在于统治者。总的要求是“爱国治民,能无为乎?”(《老子》第十章)无为,主要是言传身教。

《老子》第二章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关于这种看法,《老子》第三章说得更为明确:“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而《庄子·在宥》也说:“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很明显,无为是一种处事方式。“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吾又何暇治天下哉!”(《庄子·在宥》)圣人要做到百姓无知、无欲,从而消除纷争,就需要从物质方面充分保证百姓的生活,做到百姓能够“安其居、美其服、甘其食”(《老子》第八十章);再者,从精神方面做到“愚人之心” (《老子》第二十章)。这里的愚不是愚蠢,而是愚朴,是无利害之心存于心中。

所以,老子提出震古烁今的“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老子》第六十五章)的治国方法。愚民并不是使百姓愚蠢,而是使民心纯朴。并且,统治者本身也应该是“无私”的,与百姓一样愚朴,即“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只有心怀百姓,才能“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第十三章),得到百姓的爱戴,产生“太上,不知有之”的理想社会状态。在这种社会里,统治者与百姓的关系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在道家看来,“无为”是帝王治天下的行为方式。

《庄子·天道》说:“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庄子后学同黄老道家一样强调君臣行为方式应当不一样:君无为,而臣有为。此两者不可相混,相混则国乱。

道家还强调无为以治身。严君平《老子指归·出生入死篇》指出:“夫立则遗其身,坐则忘其心。澹如赤子,泊如无形。不视不听,不为不言,变化消息,动静无常。与道俯仰,与德浮沉,与神合体,与和屈伸。不贱为物,不贵为人,与王侯异利,与万姓殊患。死生为一,故不别存亡。此治身之无为也。”无为在养生方面,主要是通过养神来影响形体。

因为无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本身是由人的思想意识指导的,也只有在“神”上实现无为,才能与身体无所违。人的精神应当“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这才合乎《庄子·刻意》所讲的“养神之道”。

(二)贵柔主静

《中庸》借孔子之口阐述南方与北方对“强”的理解差异:南方之强是“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北方之强是“衽金革,死而不厌”。学界通常认为南方的早期道家知强守柔之教以治身,北方儒家推行仁义以治国,两家的价值取向有所不同。

道家更倾向于个体生命自由,儒家更倾向于社会责任意识。其实,老庄道家对“柔”(弱)与“强”(刚)的辩证关系有着清醒的认识,《老子》第五十二章提出“守柔曰强”的观点。老子认为能守柔才是真正的强者,而“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第四十二章)的“强”并不是真正的强,是没有生命活力、不能持续发展的刚强。以人来说,出生的时候是柔弱的,而死的时候却是坚硬的。小草春天发芽时是柔脆的,冬天凋零时是枯槁的。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其道理是共同的,《老子》第三十六章称此为“柔弱胜刚强”。道家所以崇尚“水”,乃是因为水性柔弱,但却能推动巨石,是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第四十三章)。在道家看来,刚强是不能持久的,“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庄子·天下》)。

只有柔强才是最后的胜利者。柔强即是韬光养晦,以静制动,宁静致远。可见,贵柔主静的精神气质在于理性地认清形势,冷静地控制自己,坚忍待时。宋代李昌龄在注《太上感应篇》中“刚强不仁”时着重陈述道家柔刚之义,他说:“太上所戒之刚,乃刚强之刚。忿然常见乎外,小人之刚也,凌人暴物,焉得仁哉。故以不仁。”

老子将为人处事之柔、静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第八章)这就叫做“七善”原则。

第一,善地意味着处下,所以《老子》第三十九章发挥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只有懂得处下的人最终才能处于上,亦即提升而高贵。用人也是如此,《老子》第六十八章说“善用人者为之下”,礼贤下士,方可得道多助。第二,心如渊之静与深,体现在善于容纳不同意见,也善于涵养自己,不断克服“自是”、“自见”、“自矜”、“自伐”、“自贵”,当然还要“自知”,求知。《吕氏春秋·似顺论》发挥老子的精神,指出“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

第三,人际关系要“善仁”,即要“慈”,也就是要有爱心。爱心是种无形的力量,《老子》第六十七章认为“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可见,“慈”确实是成就自己的法宝。《老子》第八十一章还说过:“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心胸宽广的人不断地成人之美,不与人争利,从而赢得了人心。魏源就看出这一点,他说:“圣人处柔处下,本以先人而后其身也,而人愈贵之;寡欲无求,本以利人而外其身也,而人愈不害之。”第四,言语要特别谨慎,要讲究信实,也就是要“贵言”、“希言”,努力做到《老子》第七十章所讲的“言有宗,事有君”的慎言。人与人之间应当以信取信,所以《老子》第四十九章强调:“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只有自己讲信,才能赢得别人的信。第五,正当的事要善于处理,其精神是“为无为”,要走正道,不可投机取巧。第六,事情要善于人尽其能,物尽其用,其关键是以不争成就其“天下莫能与之争”之功效,凡事不显山露水,坚定不拔地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而不贪小利、图安逸,以至于功败垂成。第七,行动要注意抓住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黄帝四经·十大经·观》所说的“圣人不巧,时反是守”正是此意。总之,在道家看来,柔是强的内核,有其柔,强才是真强。

同类推荐
  •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先生终生不做官,不取财,不搞华而不实。对于平凡的世界,他更强调不平凡的人生学问,“这学问不为自己,专为我们中国文化做一点点贡献。”在这位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当代港台新儒家中的重镇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儒者的真情真性与一份儒家的生命力量。
  • 给人欢喜(人间佛教语录)

    给人欢喜(人间佛教语录)

    本书是大师依据佛陀的言说及其弘法多年的教化经验。主要包括生活观、伦理观、修持观、处世观、仪礼观、教育观等内容。
  • 中国信仰

    中国信仰

    什么是国学和现代文明民族文化传统?国学就是国家关于立国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伦理等的意识形态体系。就中国历史而言,国学可分为古代国学,和现代国学。古代国学是古代时期关于立国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伦理等的意识形态体系。现代国学是现代时期关于立国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伦理等的意识形态体系。
  • 宗教文化生态中的政府责任:宁夏吴忠地区宗教与社会关系研究

    宗教文化生态中的政府责任:宁夏吴忠地区宗教与社会关系研究

    本书内容包括:吴忠地区宗教文化的形成、解放后吴忠宗教的状况、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吴忠宗教与管理、人本化管理模式的实践和效果、宗教文化生态下的政府责任。
  • 圣经故事1

    圣经故事1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热门推荐
  • 天下尤物

    天下尤物

    三十三重天外天,白云深处有神仙,天外有座云中山,登山犹若难登天。天外世间如蝼蚁,蝼蚁憾树尚无力,如何能登天?是横是纵,蝼蚁已登山,登天有何难?
  • 帝凰错:仙神恋

    帝凰错:仙神恋

    传说,在海的尽头有一道通往魔界的门。传说,在那里,有许多修仙者筑守。许清箬,青城城主的女儿。她本该平凡地渡过这一生,却不料,君王一纸诏书,她与其他地方选拔出来的人一同前往落流云修行,最后前往那道门。君越,魔界魔尊,他本是无心无情,心冷肠硬,但她的出现却改变了他。当真相一一浮出水面,是原谅,还是离开?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予学

    予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剑侠时代

    剑侠时代

    剑为百器尊者,静则静影沉璧,动则如云聚合。得天力,行天命,顺天行,悟天意。天碧幻木一族为何人人活不过而立之年,墨家为何惨遭灭门,邪派潜入到底为何。命中诸人汇聚枫林城时,又将是怎样一场风云暗涌!
  • 公主嫁到:王爷反扑倒

    公主嫁到:王爷反扑倒

    她是清冥国公主,前来温兰国和亲。路上被奸人下药,迫不得已随便找了一个男人当做解药。本以为只是萍水相逢,没想到再次相遇是在一群劫匪的跟前,原来她的解药是温兰国最为无用的九皇子。“就他了。”古清月素手一指,点到了易水寒那边。只不过没有想到的是……从那之后,便是开启调教王爷的大门,天然呆傻大个外加傲娇,没关系,再扭的脾气到了古清月跟前也要变得乖乖听话,跑前跑后!本文甜文一对一,喜虐勿进,不喜勿喷
  • 凤本无心

    凤本无心

    我是世间唯一的凤凰,通晓万物,本领通天,可什么是情什么是爱。于是我四处收集美人,即使后院已过三千,可我依然不知道什么是情什么是爱。爱和情究竟是什么?世人皆说我无心,难道不知情不知爱便是无心吗?那我便永久都无心吧!
  • EXO记忆的迷宫出口是他

    EXO记忆的迷宫出口是他

    女猪脚是一个大红大紫的明星,但是历经坎坷,失忆、背叛、亲人的离去……世上只有他边伯贤,是她世上唯一的亲人。她与EXO中一成员的关系,会变怎样呢?还有她的队员,会和EXO们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 校草大人亲一口

    校草大人亲一口

    他是学院的风云人物,被称为“禁欲系男神”高冷霸道无情,却不小心遇上个笨丫头,不仅智商够不着,连情商也为负数,无奈......“喂!你这人怎么老是这么霸道!”“今天换你来对我霸道。”“嘿嘿嘿,不鸟你了!唔...”一言不合就强吻~谁不曾有过疯狂的青春,最美的时光是因为有你们在!
  • 蛇人绝密档案

    蛇人绝密档案

    明河附近发现一具神秘女尸。女尸表面完好无损,内部受损严重,死因不明。法医叶瀚在对其尸检的过程中,发现许多与神秘古书《蛇迹古卷》中记载一致的蛇人特征。当晚法医中心蛇人复活,尸体失踪,实习生惨死。叶瀚因此被牵扯到一系列与神秘种族蛇人有关的事件当中:被蛇人骨灰复活,丧失人性的尸人;只有石像没有活人的怪村;被黄沙掩埋千年的蛇王墓;为追寻蛇人永生而疯狂的探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