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疹是孩子患病时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都可以伴发皮疹,而且皮疹的形态也是千变万化的。在这些多种多样导致皮疹的疾病中,有一些引起皮疹的疾病对孩子的身体没有什么大的影响,但有些疾病则存在着潜在的危险性,所以必须及早识别。下面就一些常见的导致皮疹的疾病加以介绍。
一、湿疹
病例:宝宝现在8个月,从2个月开始,孩子的颜面上就经常出现一些小疹子,时轻时重,严重时腋下、前胸也会出现。曾去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湿疹。
湿疹俗称“奶癣”,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皮肤病。此病最多见于1~2个月的婴儿,部分患儿可在出生5~6个月后才发病,病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2岁左右可以逐渐痊愈。患儿大多是先天性过敏体质,因对外界环境中的某些因素过敏而引起疾病。此外,某些后天的因素也可以诱发疾病发作,包括孩子营养过多、消化不良、衣着不当、外部刺激等。
小知识:典型湿疹易识别。
1.湿疹大多出现在孩子的面颊处和皮肤皱褶部位,比如腋下、腹股沟、颌下等处,严重时可以遍及全身。湿疹比较瘙痒,较大的孩子会用手搔抓。
2.典型湿疹的表现为,新出现的皮疹为潮红色斑片样,其上伴有米粒大小的丘疹,部分皮疹可为小疱疹样;随后皮疹破溃、渗液、结痂,成为黄色的油脂性痂皮或者白色的皮屑。
家长园地: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预防患儿反复出现湿疹?
◆首先要对患儿进行饮食调理。孩子的喂养要定时、定量,最好吃母乳,如果喂牛奶的话,要给孩子多喝水;给孩子增加辅食后,应给其富含多种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尽量避免给孩子吃动物蛋白类的食物,如牛奶、鸡蛋、肉类等,同时注意不要让孩子吃的过饱;注意保持孩子的大便通畅。
◆家长要注意的是,严禁用肥皂水或者热水烫洗患儿的湿疹部位,皮疹破溃后更不能用水洗。
◆出现湿疹后,注意不要让孩子搔抓皮疹,以防继发感染,湿疹严重的患儿可以戴上小手套。
◆孩子的衣着应该宽大、清洁,尽量选用棉织品。孩子的衣服不要过暖,以减少出汗刺激。
◆尽量减少环境中的过敏因素,如家中的灰尘、螨、人造纤维等。同时注意室内温度不要过高。
小问题:湿疹需要药物治疗吗?
湿疹是一种反复出现的疾病,时轻时重,如果患儿的湿疹比较少,没有明显瘙痒时,可以不用药物治疗;如果患儿的湿疹严重,孩子瘙痒明显时,可以应用以下药物治疗。
◆可以口服一些抗过敏药物,如应用异丙嗪,每次用量为0.5~1mg/kg,口服,1~3/d。或者用氯苯那敏0.3~0.4mg/(kg·d),口服,3~4/d。西替利嗪口服,2~6 岁者5mg/d,6~12 岁者10mg/d,1~2/d。
同时可以口服葡萄糖酸钙0.5~1g,2~3次/d。
◆外用药物可以缓解局部症状,患处可以涂2.5%地塞米松冷霜、氧化锌糊剂;如果皮疹已经破溃并继发感染时,应该使用红霉素眼膏或是其他抗生素软膏;家长需要注意,由于激素类软膏长期应用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故婴儿应该慎用,必需时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二、荨麻疹
病例:宝宝7岁,晚饭前还好好的,晚饭后突然觉得身上瘙痒,搔抓后皮肤上出现一片一片红色的团块,孩子自觉痒得难受。急到皮肤科就诊,医生诊断为荨麻疹。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于孩子对某些因素过敏而引起的皮肤疾病。
小问题:生活中哪些常见的过敏因素可以导致荨麻疹?
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是导致荨麻疹的主要原因,常见的可能的过敏因素包括以下几类。
◆食物和药物过敏是引起过敏最常见的原因。常见的易引起过敏的食物有海鲜类、牛奶、食物添加剂等;常见的易引起过敏的药物有磺胺类和抗生素类、解热镇痛类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吸入过敏原也是常见的因素,常见的吸入过敏原有花粉、动物皮毛、尘螨等。
◆某些因素属于接触过敏原,比如昆虫叮咬后、某些化学物质如洗洁精等,都可以导致荨麻疹。
◆感染因素比较少见,部分患儿在感冒后可能诱发荨麻疹的发生。
◆物理刺激因素包括冷、热、日晒、水的刺激,都可能诱发荨麻疹。
小知识: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的荨麻疹。
1.在荨麻疹出现前,孩子先是感觉皮肤瘙痒,随后皮肤上就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块,高出皮肤表面,呈淡红色且中间发白,患儿自觉瘙痒明显。
这些风团块可以自行消失,又会再反复出现,出现的位置不固定。
2.少数患儿还可以伴有局部的水肿,如眼睑水肿或肢体局部水肿,称为血管神经性水肿,属于荨麻疹的一种特殊表现。
3.部分病情比较严重的患儿还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表现;极个别的孩子还会发生严重的变态反应,出现休克症状,甚至危及生命,但非常非常少见。
家长园地:孩子反复出现荨麻疹,家长应该怎么做?
◆对于反复发生荨麻疹的患儿,家长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寻找可能引起过敏的可疑因素,并且应避免过敏因素与孩子的再次接触。一般情况下,医生很难立刻就明确哪些为过敏原,因此需要家长在生活中留心观察。
◆已经出现荨麻疹的患儿,饮食应该清淡,尽量避免食用前面讲到的常见的可疑食物,比如海鲜类、牛奶、食物添加剂等。可以食用经常吃且并没有发生过敏的食物,饭菜内尽量不要加调味剂,如酱油、鸡精、五香粉等。
医生嘱托:药物治疗,缓解荨麻疹症状。
1.抗过敏药物治疗可以迅速缓解孩子的瘙痒症状,可以应用异丙嗪,每次用量为0.5~1mg/kg,口服,1~3/d。或者氯苯那敏0.3~0.4mg/(kg·d),口服,3~4/d。或者西替利嗪口服,2~6岁者用量为5mg/d,6~12岁者用量为10mg/d,1~2/d。
2.某些药物可以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如葡萄糖酸钙每次口服0.5~1g,2~3/d;维生素C每次口服50~100mg,2~3/d;芦丁每次口服10~20mg,3/d。
3.外用药物协同治疗,局部可以涂抹一些止痒剂,如苯海拉明霜、炉甘石洗剂等。
三、麻疹
病例:宝宝3岁半,3天前出现感冒症状,有发热、咳嗽、流鼻涕等表现。但是治疗了几天,孩子体温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升高,而且身上出现了一些红疹子,再次到医院就诊,医生发现孩子眼睛泪汪汪的,结合血常规化验,怀疑孩子患了麻疹,急转诊到传染病医院。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已经患麻疹的孩子为本病惟一的传染源,当患儿咳嗽、打喷嚏时,病毒会随着飞沫一起排出,通过呼吸道感染其他孩子。患儿如果没有并发症出现,整个病程为10~14天。麻疹可以出现多种并发症,如肺炎、喉炎、心肌炎、脑炎等,如果发现及治疗不及时,患儿可以有生命危险,或者会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为预防疾病传染其他人员,患儿应该在家隔离治疗至出疹后5天;如果出现并发症的患儿,应该住院隔离治疗,隔离期应比没有并发症的患儿再延长5天。
小问题 :麻疹患儿的早期表现类似于感冒症状,如何及早识别出麻疹的前驱期?
患儿感染麻疹后,先有2~4天的前驱症状,如果不留心观察,常易误诊为感冒的表现。患儿起病比较急,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喷嚏;比较特殊的表现是,患儿眼睛充血、怕光流泪,家长会感觉到孩子的眼睛水汪汪的,像刚哭过一样。
医生细心检查时,发现在患儿口腔内有红色的斑点,主要分布在悬雍垂(腭垂)、扁桃体、咽后壁、口腔软腭等处,在第二磨牙对侧的颊黏膜上,可以发现蓝白色或紫色的小点,周围有红晕,称为麻疹黏膜斑,这是麻疹的特异性早期诊断依据。
小知识:麻疹患儿的出疹过程。
患儿一般在发病的第4天左右开始出现皮疹,可以持续3~5天。在出疹期,患儿的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进一步增高,可以高达40℃,孩子精神萎靡、嗜睡不醒或者说胡话,甚至抽搐。皮疹首先开始于患儿的耳后发际,逐渐发展到前额、面部、颈部、躯干,最后到四肢,如果手心、脚心都出现皮疹了,则认为皮疹已经“出齐”或者“出透”。最初出现的皮疹比较稀疏,为淡红色的斑丘疹,随着全身皮疹的逐渐增多,皮疹会融合,成为不规则的形状,但在皮疹间还可以见到正常的皮肤,皮疹出透后逐渐变为暗红色、棕色。
小问题:麻疹患儿的病情何时开始恢复?
麻疹患儿一般在皮疹逐渐出齐后,病情即逐渐开始恢复,孩子的体温开始下降,1~2天内降到正常。同时,患儿精神开始好转,食欲恢复,咳嗽、流涕等症状也迅速减轻。患儿全身的皮疹也逐渐消退,而且消退的顺序与出疹顺序一致,皮肤上会留有糠麸样的细小脱屑和淡褐色色素沉着,以躯干部最为明显,在1~2周内皮疹会完全消退。
小贴士:确诊麻疹患儿,化验检查是关键。
1.血常规显示,患儿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血清学检查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可以检测患儿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IgM和IgG。IgM抗体在发病后的5~20天最高,有助于诊断;IgG抗体在恢复期比急性期呈4 倍升高,也具有诊断意义。
3.病原学检查有早期诊断价值,从患儿的鼻咽部及眼部分泌物或者尿沉渣细胞中,如果检测到麻疹病毒抗原,可及早提示诊断。
医生嘱托:重视家庭护理,才能有效预防并发症。
1.如果患儿是单纯性麻疹,没有其他并发症时,一般没有生命危险,家长不要慌张,不要带孩子四处求医,以免发生并发症,或者合并细菌感染,同时也会把麻疹传染给别人。
2.让患儿卧床休息,保持室内温暖和空气流通。
3.要给孩子流质或者半流质饮食,食物要容易消化、营养丰富,比如牛奶、面条、蛋羹、蛋汤、少量新鲜水果和蔬菜等,水分要充足。
4.保持患儿皮肤及眼、鼻、口、耳的清洁,用温热水给孩子洗脸,用生理盐水漱口;用红霉素眼膏或者氯霉素眼药水保护孩子的眼睛,防止继发感染。
5.在疾病急性期,如果孩子有高热时,可以吃少量的退热药,或者用温水给孩子擦浴等,都可以使体温下降。但必须注意,退热不要过快、过低,因为出汗过多可能会造成孩子虚脱,一般维持体温在38℃左右即可。
小问题:麻疹患儿能够用药治疗吗?
◆麻疹是一种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传染病,如果没有并发症出现时,不要滥用抗生素治疗,而主要是对症治疗。但是当患儿合并肺炎、喉炎等时,应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
◆患儿高热时,可以适当给予少量退热药,如每次给对乙酰氨基酚10~15mg/kg,或每次给予布洛芬5~10mg/kg,也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维持体温在38℃左右,注意体温不要下降太低。
◆孩子咳嗽严重的,可以给予化痰止咳药,如口服氨溴索糖浆1.2~1.6mg/(kg·d),3/d,或者复方福尔可定溶液,<2岁者每次剂量为2.5ml,2~6岁者每次剂量为5ml,>6岁者每次剂量为10ml,3/d,或者用一些中成药,如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等。
小贴士:可以预防的麻疹。
1.发现麻疹患儿时,医院和家长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避免传染给其他孩子。
2.在麻疹流行期间,避免带孩子去人多密集的场所。
3.通过应用麻疹减毒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已经极大地降低了麻疹的发生率。对于体弱多病的孩子,或者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在接触麻疹的5天内,可以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0.25ml/kg,可以预防发病。
四、风疹
病例:宝宝22 个月,1 天前出现发热、流鼻涕、轻咳,第2 天突然出了一身的疹子,妈妈很紧张,赶紧到医院去,医生诊断为风疹。
风疹是儿童期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与麻疹相比,临床症状比较轻,并发症也很少见。但是,如果孕妇在怀孕早期感染风疹病毒时,可以导致胎儿各种先天畸形,称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风疹患者是本病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也可以传染。风疹患儿应该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一般不再有传染性。患风疹的孩子一般症状比较轻微,不需要特殊护理。但如果急性期有发热时,应当让孩子卧床休息,并给以流质或者半流质饮食。本病没有特殊治疗方法,以对症和支持治疗为主,对于发热、咳嗽等症状应给以相应的治疗。
小问题:风疹患儿的整个病程是怎样的?
◆在起病初,患儿先有1~2 天的前驱期,孩子临床症状比较轻微,表现为低热或者中度发热,自觉头痛、食欲减退、疲倦、乏力,也可以有一些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喷嚏、流涕、咽痛、眼结膜充血等。此时医生细心检查时,可以在一部分患儿的口腔中见到玫瑰色或者出血性的斑疹,多分布在软腭、咽部,但是颊黏膜光滑,没有麻疹黏膜斑。
◆通常患儿在发热1~2天后即出皮疹,最初皮疹见于孩子的面颈部,然后皮疹迅速向下蔓延,1天内就布满躯干和四肢,但孩子的手掌、足底大都无皮疹,此点与麻疹不同。皮疹开始为细点状、淡红色的斑疹、斑丘疹或丘疹,躯干尤其是背部的皮疹可以密集融合成片。
◆同时,孩子多伴有耳后、枕部、颈后淋巴结的明显肿大。
◆患儿的皮疹一般在3天内迅速消退,消退后不会留有色素沉着,也不脱屑,这点也与麻疹不同。
小问题:风疹患儿的化验检查有何特点?
◆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增多,并会出现异形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病原学检查可以从患儿的咽拭子剥脱细胞中查找到风疹病毒抗原,或者从其鼻咽部分泌物中分离出风疹病毒,以用于快速诊断。
◆如果患儿的血清中IgG抗体在恢复期比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高,有诊断意义;对新生儿期的孩子,如果特异性风疹抗体IgM阳性,提示有先天性风疹病毒感染,如果孩子同时有先天畸形或者疾病存在,则可以诊断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小贴士:预防风疹,孕妇更重要。
1.为了预防风疹,儿童和育龄期的妇女都可以接种风疹减毒疫苗。但要注意的是,孕妇不适宜接种。
2.孕妇在怀孕的最初3个月内应该避免与风疹患者接触,如果不小心接触到了,可以在接触后5天内注射丙种球蛋白,以阻止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发生,或者减轻疾病的症状。
3.对于已经确诊为风疹感染的孕早期孕妇,可以考虑终止怀孕。
五、幼儿急疹
病例:宝宝13个月,4天前出现发热,体温达39℃,没有咳嗽、流鼻涕等表现,孩子的精神和食欲还可以。今天早晨宝宝的体温终于下降了,可妈妈发现孩子身上出现了一些鲜红色的皮疹,到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是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感染所引起。本病多见于6~18个月的孩子,是一种预后良好的出疹性疾病,有轻度传染性。血常规显示,血白细胞减少,尤其是中性粒细胞降低,而淋巴细胞则增加。幼儿急疹有时需要与药疹区别,药疹是由于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引起,所以孩子在出皮疹前有明确的服药史,而且血常规显示淋巴细胞不增高,也与幼儿急疹不同。本病尚无特效治疗,只需要对症处理,抗生素治疗无效。在疾病急性期患儿发热时,家长要给孩子多饮水,给予容易消化的食物,多喝白开水、菜汤、果汁等。
小知识:幼儿急疹,表现典型易识别。
◆患儿在发病前常常没有任何前驱症状,突然出现高热,体温高达39~40℃,没有明显的咳嗽、流涕等表现。虽然有高热,但患儿的一般状态还好,食欲尚可,精神一般。
◆高热持续3~5天后,体温骤然下降,同时出现皮疹,或者皮疹出现时体温开始下降,这就是幼儿急疹不同于其他出疹性疾病的一个典型特点,即“热退疹出”或“疹出热退”。皮疹为淡红色、粟粒大小的斑丘疹,散在分布,少数皮疹可以融合成斑片,通常多见于孩子的颈部、躯干上部、面部和四肢。24小时内皮疹就出齐,再经过1~2天皮疹即消退,不留任何痕迹。
六、水痘
病例:宝宝4岁,昨天突然出现发热,也没有明显的感冒表现,妈妈发现孩子的身上有一些小红疙瘩,以为是虫咬的,未加注意。今天妈妈又发现孩子身上原来的小红疙瘩变成了小水疱,而且又有新的小红疙瘩出现。经过医生检查,诊断为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儿童期出疹性疾病。水痘患者为本病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其他人。对患儿要进行呼吸道隔离,以避免传染给其他孩子。本病一般预后良好,10天左右就可以自己痊愈,有很少数的患儿可以合并皮肤继发感染、血小板减少、水痘肺炎、心肌炎、脑炎,导致死亡的很少,但可能会留下后遗症。患儿血常规检查显示,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者稍微增高。如果患儿血清中水痘特异性IgG抗体在恢复期比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高,则有临床诊断意义。
小知识:水痘患儿的皮疹特点。
◆孩子常有发热,在发热的同时或者发热1~2天后即出现皮疹。皮疹最先见于患儿的躯干、头部,然后发展到面部和四肢,以躯干部最多。
◆皮疹开始表现为红色的斑疹或者斑丘疹,然后迅速发展成为清亮、泪滴状的小水疱,水疱内的液体最初为透明的,经过24小时后,水疱内液体变为浑浊样。疱疹持续3~4天后,从中心开始干缩,迅速结痂。如果没有合并感染,那么1~2周后痂皮就脱落,一般皮肤上不留下瘢痕。
◆水痘患儿的皮疹是分批出现的,因此在疾病急性期,在同一个孩子的身上可以同时见到丘疹、新旧水疱和结痂同时存在,这是水痘不同于其他疾病皮疹的一个特殊点。
◆病情比较严重时,在孩子的黏膜处也可以有皮疹出现,如口腔、外阴、眼结膜等处,并容易破溃形成溃疡。
家长园地:家长巧护理,减少并发症。
1.孩子患了水痘时,要让孩子卧床休息,并提供给足够的水分,给以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面条、蛋羹、蛋汤、瘦肉、新鲜水果和蔬菜等。
2.家长要加强护理,剪短患儿的指甲,较小的孩子可以给其戴连指手套,以防把疱疹抓破。给孩子勤换内衣,换下的衣服要用消毒水洗衣消毒,最好在阳光下晒干。
小问题:孩子患水痘时,医生会怎样治疗?
◆首先是局部的对症治疗,皮肤瘙痒明显时,可以局部涂搽炉甘石洗剂;疱疹破溃后可以涂甲紫(龙胆紫)或者新霉素软膏。
◆酌情应用抗病毒疗法。阿昔洛韦是目前治疗水痘的首选药物,但必须在水痘发病后24小时内应用,才能有较好效果,用量为10~20mg/(kg·d),口服,每4小时1次;或每次用更昔洛韦5~10mg/kg,静脉滴注,2/d。也可以应用α- 干扰素,10~20 万U/d肌注,连用3~5 天。
◆如果患儿有继发的细菌感染时,可以给予抗生素治疗。需要注意的是,水痘患儿一定不要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否则的话,会使疾病迅速扩散,甚至会导致死亡。
医生嘱托:提高警惕,预防水痘。
1.控制传染源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水痘患儿应该隔离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对于在托幼机构中已经接触水痘的易患儿童,也应当检疫3周才能恢复集体活动。
2.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员,比如使用大剂量激素、免疫功能受损和恶性病的患者,如果不慎接触了水痘,要在其接触水痘的72小时内,给予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0.4~0.6ml/kg肌注,可以起到预防水痘发病的作用。
3.孕妇对水痘比较易感,如果孕妇在妊娠早期接触水痘时,亦应给予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如果孕妇患了水痘,则终止妊娠是最佳选择。
4.水痘减毒活疫苗已在国外开始使用,预防效果较好。
七、猩红热
病例:宝宝8岁,2天前无明原因出现发热,体温达38.7℃,次日全身出现密密麻麻的小疹子,像小米粒大小,皮肤整个发红。经过医生体检和化验检查,诊断为猩红热。
猩红热也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10岁以下的儿童。引起本病的致病菌为A 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病菌一般存在于猩红热患者或者带菌者的鼻咽部,通过空气飞沫直接传染其他人,也可以由带菌的玩具、生活用品等间接传播。猩红热是一种病情比较严重的疾病,并发症比较多,容易并发中耳炎、淋巴结炎、急性肾炎、风湿热等,重症的患儿甚至可以出现休克、败血症,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死亡。患儿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总数增高,可以达(10~20)×109/L,中性粒细胞占80%以上。从患儿的咽拭子或者其他分泌物中可以培养出A组链球菌,有助于确诊。
小问题:猩红热患儿的皮疹有何特点?还有哪些伴随表现?
◆大多数患儿先出现发热、咽痛等,在起病的第1~2天出现皮疹,皮疹常先由耳后、颈部开始直到全身,在48小时时达到疾病最高峰。
◆患儿皮疹的特点是,在全身弥漫性潮红的基础上,散布粟粒大小的点状丘疹,皮疹之间没有正常皮肤,孩子自觉皮肤瘙痒。如果家长或医生用手按压患儿皮肤时,其皮肤的红色可以暂时消退几秒钟,出现苍白的手印,这是猩红热的特征之一。
◆在患儿的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弯部及大腿根部,皮疹比较密集,可以形成鲜红色的帕氏线,这是猩红热的特征之二。
◆患儿口腔黏膜充血,舌苔厚白,但是舌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外,称为“草莓舌”,2~3天后舌苔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舌乳头仍然突起,称为“杨梅舌”,这是猩红热的特征之三。
◆有的患儿整个面部弥漫充血,但是口周苍白,形成了一个苍白圈,也是猩红热的一个特点。
◆皮疹持续3~5天后颜色由鲜红转暗,逐渐消退,并按照皮疹出现的先后顺序出现脱皮,可以为细小的脱屑,严重时表现为大片的脱皮,以手指、脚趾部位最明显。
小贴士:猩红热患儿,家庭护理诀窍。
1.患儿要采取隔离,不要与其他孩子接触。
2.患儿要卧床休息;要多喝水,以利于排出细菌毒素;注意饮食调理,多给孩子吃些稀饭、面汤、蛋汤、牛奶、碎菜、少量新鲜水果等,避免油腻的饮食。
3.要注意口腔清洁,年龄较大的患儿,可以在每次饭后或者睡觉醒来时,用温盐水漱口;年龄小的患儿家长可以用镊子夹纱布或者用药棉蘸温盐水擦拭其口腔。
4.加强患儿皮肤护理,因为皮疹瘙痒,因此易挠抓,如果抓破还会引起皮肤感染。要将孩子的指甲剪短,在出疹时不要用肥皂清洁皮肤。恢复期出现脱皮时不要用力搓或者撕剥,以免造成皮肤损伤及感染。
5.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尤其在疾病恢复后更要注意一些晚期并发症的可能。比如,在发病2周左右,注意观察孩子有无关节肿痛的现象,可以提示是否发生了关节炎;发病3周左右,注意检查尿常规,以及早发现是否合并肾炎。如果家长发现以上可疑并发症的征象,应立即去医院诊断治疗。
医生嘱托:孩子患了猩红热,治疗首选青霉素。
青霉素为治疗猩红热的首选药物,10万~20万U/(kg·d),分2~4次静脉滴注。如果青霉素过敏时,可以改用红霉素30~40mg/(kg·d),分4次口服;或者用红霉素20~30mg/(kg·d),分2~3次静脉滴注,连用7~10天,以彻底清除链球菌感染。也可以应用头孢曲松20~80mg/(kg·d),分1~2次静脉滴注。
小问题:怎样预防孩子患猩红热?
◆在猩红热流行期间,家长尽量不要带孩子去公共场所。
◆不要让孩子与猩红热的患者接触,如果不小心接触过,可以让孩子用淡盐水漱口,并应用抗生素2~3天加以预防。
◆在托幼机构及小学的班级内,如果发现猩红热患儿时,应当立即送医院治疗或者回家隔离治疗。患儿所在的班级应当做一次彻底扫除,室内应充分通风换气。
八、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病例:宝宝9岁,已经发热1个多星期了,开始时孩子自诉咽痛,没有咳嗽、呕吐等表现。在家服用了几天抗生素,病情没有好转。到医院就诊,医生检查时发现孩子颈部可以摸到肿大的淋巴结,经过多项化验检查,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如果孩子密切接触了患者的口腔唾液,就有可能被传染。本病由EB病毒感染引起,病程为自限性,有自愈趋势。本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时需要与症状相似的疾病进行鉴别,尤其是缺乏阳性的辅助检查依据时,更需要与咽峡炎、扁桃体炎、结核性淋巴结炎、伤寒、斑疹伤寒、肝炎和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相鉴别。患儿发病后应当进行隔离,不要让其与其他孩子密切接触,同时让患儿注意休息,以促进疾病恢复。
小知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表现的复杂性。
本病的症状是多种多样的,典型症状包括以下几种,但在每个患儿身上的发生率有很大差异。
1.绝大多数患儿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持续时间可以是几天至几周,甚至几个月。孩子的一般情况尚好。
2.患儿一般都伴有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最常见,其次为腋下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3.有部分孩子感觉咽痛,检查可发现患儿咽部充血,少数患儿咽部有溃疡或者出血点。
4.少数患儿可以出现肝、脾大,甚至有肝功能损害、肝区疼痛,类似于肝炎的表现。
5.有时会出现皮疹,但皮疹的发生率很低,而且皮疹形态为多形性,缺乏特异性,可以像麻疹样、猩红热样、水疱样、荨麻疹样。
小问题:怀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单凭临床症状难以诊断,需要哪些辅助检查才能确诊?
◆血常规检查显示,患儿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者稍有增多,淋巴细胞总数增多;血小板计数减少。典型的改变是异常淋巴细胞增多,如果异常淋巴细胞达到10%以上或者其绝对值>1.0×109/L时,具有诊断意义。
◆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为诊断本病时常用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认为1:40以上即为阳性反应,1:80以上更具有诊断价值。通常在患儿发病的2~3 周时,本检测值达到高峰,可以持续2~5 个月。
◆EB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是诊断本病的可靠依据,尤其是在患儿的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为阴性时,就更有意义。检测EB病毒特异性抗体不仅可以诊断本病,而且可以判断是否为EB病毒的近期感染。
医生嘱托:抗病毒 对症处理,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1.目前本病尚没有特效疗法,主要为对症治疗。
孩子发热比较明显时,可以应用退热药,常用对乙酰氨基酚1 0~15mg/kg,或者布洛芬5~10mg/kg。
患儿咳嗽明显时,可以加用化痰止咳药,如沐舒坦(氨溴索)糖浆1.2~1.6mg/(kg·d),3/d,口服。或复方福尔可定溶液,<2岁者每次用量为2.5ml,2~6岁者每次用量为5ml,>6岁者每次用量为10ml,3/d。或一些中成药,如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
伴有肝功能损害的患儿,应用保肝药,如每次用葡醛内酯25~50mg,1/d静脉滴注,或用维生素C 50~100mg/(kg·d),静脉滴注。
2.同时进行抗病毒疗法,目前阿昔洛韦是应用最多的抗病毒药物,用量为10~20mg/(kg·d),口服,每4小时1次;或者每次用5~10mg/kg静脉滴注,3/d。也可以应用α-干扰素,每天用10万~20万U肌内注射,连用3~5d。
九、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病例:宝宝2岁零2个月,已经持续发热6天,病初时身上曾有过少量皮疹,但很快就消失了,也没有其他的症状,一直应用抗感染治疗,但效果不好。今天孩子出现眼睛红,口唇也又红又裂,到医院就诊,医生怀疑孩子患了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是一种结缔组织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性的小血管炎。本病多见于婴幼儿,临床上并不少见。目前病因尚不清楚,认为可能与感染有关。
小知识:多个系统受累的川崎病。
1.川崎病患儿一般都有持续性发热,大多发热5天以上,体温常超过39℃,抗生素治疗无效。
2.患儿的双眼出现球结膜充血,像“红眼病”一样,但是没有分泌物;口唇潮红、皲裂或者出血,有杨梅样舌。
3.在疾病急性期,患儿手指和脚趾的末端可以充血、水肿,摸起来比较硬,手掌和足底也会出现潮红。在疾病恢复期,患儿手指和脚趾的末端,可以出现特征性的大片状脱皮,从甲床和皮肤的交界处开始,像一张膜一样逐渐向下剥离。
4.部分患儿在急性期可以出现颈部淋巴结肿痛,大多情况下出现在单侧颈部,为非化脓性,一般在发热后3天内发生,持续时间很短,几天后即可自愈。
5.患儿在发热不久即出现多形性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但没有疱疹和结痂,于1 周左右消退。
6.本病往往出现心脏损害,这也是川崎病最容易发生危险的原因,可以出现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甚至可以因心肌梗死而危及生命。
小问题:怀疑患儿为川崎病时,需要完善哪些辅助检查协助诊断?
◆血常规检查显示,疾病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及粒细胞百分数都增高,多有轻度贫血;疾病早期血小板可以正常,但第2~3周时血小板显著增多。
◆心电图检查可以见到多种改变,以ST段和T波异常最多见。
◆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发现各种心血管病变,如心包积液、左室扩大、二尖瓣关闭不全、冠状动脉扩张或者冠状动脉瘤。超声心动图检查是监测冠状动脉病变的最可靠的无创伤性检查方法。
◆其他检查包括:血沉明显增快;血清蛋白电泳显示球蛋白升高,尤其是α2球蛋白增高最为显著,清蛋白减少;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E增高;C-反应蛋白增高。
医生嘱托:孩子患了川崎病,家长护理要细心。
1.在疾病急性期,对患儿要密切观察,加强护理。让患儿卧床休息;同时给以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面条、蛋羹、蛋汤、新鲜水果和蔬菜等;鼓励孩子多饮水,尤其是在进食前后可以饮用少量温开水,保持口腔清洁。
2.患儿有口唇皲裂时,可以用消毒的液状石蜡涂于局部,以防止皲裂引起的出血和疼痛;当疾病恢复期患儿出现指、趾脱皮时,不要人为的撕拉,避免损伤皮肤的完整性,应当让受损的皮肤自行脱落。
3.在患儿疾病恢复后的0.5~1 年内,应该按照医生嘱咐定期随访,按时复查超声心动图,以便及早发现严重的并发症。
小问题:医生会应用哪些药物治疗川崎病患儿?
抗感染治疗是本病最主要的治疗措施。
丙种球蛋白是效果肯定的治疗药物,用法为2g/kg,于8~12小时内1次静脉滴注,或者1g/(kg·d)静脉滴注,连用2天。必须强调的是,丙种球蛋白必须在发病后10天内尽早应用,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同时要应用阿司匹林,急性期的剂量为30~100mg/(kg·d),分3~4次口服。热退后3天逐步减量,热退2周左右减至维持量3~5mg/(kg·d),1次口服,一般维持服用3个月左右即可。
抗凝治疗也是很重要的一项治疗措施,恢复期的患儿要继续服用阿司匹林3~5mg/(kg·d),1次服用;同时加用双嘧达莫3~5mg/(kg·d),分2 次口服,直至血沉、血小板恢复正常,即可停止服用。
小贴士:川崎病患儿的长期随访
1.如果患儿在疾病急性期没有出现冠状动脉异常时,可以在发病后3个月左右停止服用阿司匹林。在此后的6个月和1年时分别复查超声心动图。
2.如果患儿在疾病后遗留有冠状动脉病变,则阿司匹林需要以维持量长期服用,并要密切随访。
3.如果患儿存在多发或者较大的冠状动脉瘤,应该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及双嘧达莫,并应限制其体力活动,并不要参加体育运动,每3~6个月检查1 次心脏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