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常俗称“浮肿”,可以表现为身体局部性的水肿,也可以是全身性的水肿。儿童期疾病导致的水肿通常为全身性的,常见的疾病有下列几种。
一、蛋白质- 能量营养不良
病例:宝宝从6个月开始就交给老家的奶奶带,现在宝宝快1岁了,妈妈回去探望宝宝时,发现宝宝的脸肿了起来,而且还精神恹恹的。妈妈可吓坏了,赶紧带孩子到医院检查,医生诊断为营养不良。
蛋白质- 能量营养不良是由于孩子的膳食中蛋白质和热能的摄入不足引起的营养缺乏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本病已经非常少见。但是,几年前出现的“大头娃娃”事件,提醒人们仍然不能忽略本病的发生。导致该病的主要因素包括:先天营养不足,如果胎儿在母体内时营养不良,可以造成出生体重过低、早产,更容易发生本病;孩子出生后喂养不合理,比如有的母乳不足而又没有及时给孩子添加牛奶,或者在孩子断奶后没有及时添加辅食;某些孩子患腹泻、感染或某些传染病时,对蛋白质的吸收利用也会发生障碍,如果孩子反复患病或者疾病迁延不愈,也会引起营养不良。
小知识:不同类型营养不良,消瘦、水肿皆有可能。
由于导致本病的原因不同,患蛋白质- 能量营养不良的孩子可以表现为三种类型,即水肿型、消瘦型和混合型。
1.消瘦型的患儿是由于能量供应严重不足导致的,消瘦是它的特征。
孩子身材矮小,严重时甚至为“皮包骨”样。全身的皮肤干燥松弛,皱纹多,孩子双颊部凹陷,像小老头一样。同时,孩子的全身情况也不好,表现为体弱无力、体温低、精神萎靡不振、易哭闹。病情严重的孩子还可以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可以导致死亡。
2.水肿型的患儿常常是由于急性的、严重的蛋白质缺乏所导致,全身水肿是它的特征。
孩子身高可以正常,体内脂肪也未见减少,但是肌肉松弛,眼睑肿胀,甚至全身水肿,皮肤发亮。孩子还可以伴有一些全身性的表现,比如软弱无力,对外界反应淡漠,没有食欲等。疾病严重时,本型的患儿可以合并肺水肿、败血症和电解质紊乱等,甚至引起死亡。
3.大多数孩子表现为混合型的营养不良,也就是蛋白质和能量同时缺乏,表现为上述两型的混合表现。
小问题:对病情严重的营养不良患儿,应该采取哪些急救措施?
如果营养不良患儿病情严重时,可以导致死亡,其中,并发感染、电解质紊乱和心力衰竭是导致孩子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应该首先进行急救处理。
◆及时的抗感染治疗:当孩子发生肺炎和败血症时,应该及时应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头孢噻肟50~100mg/(kg·d),分3次静脉滴注;或者头孢曲松20~80mg/(kg·d),分1~2次静脉滴注。用抗生素治疗时疗程要足够,要治疗彻底。
◆调整孩子身体的水盐平衡:在疾病急性期,要注意静脉补充液体,以维持身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并注意补钙。
◆当孩子出现心力衰竭时,要及时纠正,给孩子以综合治疗,包括应用利尿药、吸氧及其他支持疗法。
医生嘱托:如何调整营养不良患儿的饮食?
当营养不良患儿度过疾病急性期后,在恢复期主要是营养治疗,只有供给孩子多于正常需要量的蛋白质和能量,才能逐渐纠正营养不良状态。因此,要给孩子补充多种维生素,多给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同时,多给孩子一些含蛋白质和能量多的食物,如瘦肉、鱼类、奶、蛋类、肉松等。
小贴士:预防营养不良,措施很简单。
1.婴儿期的孩子要尽可能给予母乳喂养,断奶时间不要过早。
2.在孩子4~6个月时,要及时添加辅食,如肉松、肉泥、蛋羹、牛奶等。准备给孩子断奶时,要给孩子含蛋白质丰富的断奶食品,不要只喂给孩子面糊、面条等淀粉类食物。
3.家长要改进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家庭卫生,当孩子出现腹泻和感染时及时治疗。对病情迁延不愈的孩子,要警惕营养不良的可能,对孩子的饮食要精心调整。
二、急性肾小球肾炎
详见第6 章第一节血尿部分。
三、肾病综合征
详见第6章 第二节蛋白尿部分。
家长园地:孩子剧烈咳嗽后,为何会出现眼皮和脸颊水肿?
孩子有严重的咳嗽时,会造成脸部水肿。剧烈咳嗽时胸腔内的压力急剧升高,此时头部的静脉血流因胸腔内高压,而无法顺利的流回心脏,因此头部会充血,咳嗽的越厉害,充血就越严重。而婴幼儿的脸颊组织是很稚嫩的,尤其是眼皮部位,皮下组织疏松,质地好似海绵可以存留很多水分,所以当血流无法顺畅的流入心脏时,就会滞留在眼皮及脸颊中,看起来就是水肿。
这种水肿对身体健康没有影响,待咳嗽好转后水肿自然就会消退。但家长最初发现孩子水肿时最好去医院检查,注意排除是否有其他原因造成的水肿,如肾脏病、心脏病等。
§§第7章 风湿免疫系统常见症状与疾病
关节疼痛,注意风湿病
儿童期的关节疼痛大多是由一些全身性的疾病引起,常伴有其他系统或器官受累的表现。常见的疾病包括风湿热和幼年类风湿关节炎。
一、风湿热
病例:宝宝11 岁,发热已经1 周了,3 天前开始出现关节痛,初为肘关节疼痛,后来膝关节也开始疼痛,且局部又红又肿。到医院化验检查后,诊断为风湿热。
风湿热是一种全身性的结缔组织炎症,可以有多个脏器或系统受累,主要累及心脏、关节、中枢神经系统、皮肤和皮下组织。本病可以反复发作,急性发作后常遗留轻重不等的心脏损害,形成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可以肯定的是,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与风湿热密切相关,在细菌感染后人体可能产生了免疫反应而导致发病。
小知识:多个大关节疼痛,警惕风湿热。
风湿热的主要表现包括发热、多发性关节炎、心脏炎、皮肤环形红斑、皮下结节与舞蹈病等,这些症状可以单独出现或者以不同的组合出现。
1.孩子患了风湿热时,关节炎是最常有的临床表现,其特点是游走性、多发性,即不固定于一个关节,而是有多个关节相继受累,常常累及大关节,如膝、踝、肩、腕、肘、髋等关节。病情比较轻的孩子只有关节痛,病情严重的孩子可以出现典型的关节炎症状,局部红、肿、热、痛,关节活动受限,但比较乐观的是,炎症消退后不会遗留关节功能障碍。
2.大多数患儿在发病前1~5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如曾经患有咽炎或者扁桃体炎等。大部分孩子都有轻度或中度发热。
3.有超过50%的患儿还会出现心脏炎的表现,可以表现为心肌炎、心内膜炎和心包炎。
4.少部分患儿会出现皮肤损害,比较典型的表现包括环形红斑和皮下结节。环形红斑多发生在躯干或者四肢的内侧,为一种淡红色的环状红晕,中央苍白,出现后很快就会消失。皮下结节为豌豆大小的皮下硬结,不与皮肤粘连,可以移动,常常出现在大关节的伸侧或者骨质隆起的部位。
5.个别孩子会出现舞蹈病的表现,大多在发病后2~6个月出现四肢和面部的一些快速的、没有目的的动作,如挤眉弄眼、咧嘴伸舌、肢体内收外展、旋前旋后等没有节律的交替动作。这些动作患儿自己无法控制,在其精神紧张或者兴奋时加重,入睡后可消失。
小问题:通过哪些化验检查,能够判断孩子是否患有风湿热?
◆一类为反映是否有链球菌感染的指标,比如,孩子患病后抗链O(ASO)滴度增高,常>500U,抗链球菌激酶和抗透明质酸酶的抗体的滴度也升高。
◆另一类检查为反映风湿炎症活动的证据,一些非特异性的炎症指标可以反映风湿的活动性,如血沉增块、C-反应蛋白增高、黏蛋白升高、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贫血,都是提示风湿活动的常用指标。
小问题 :如果患儿的临床症状不典型时,如何与相似疾病进行鉴别?
通常需要与以下两种疾病鉴别。
◆类风湿关节炎:也表现为多发性的关节炎,但关节炎常常对称发生于小关节,如指掌关节炎和脊柱炎,受累的手指呈纺锤形肿胀,而且在疾病后期会遗留关节畸形。本病还伴有“晨僵”特征,即早晨起床时关节僵硬,不能活动,但本病较少引起心脏损害。X线检查显示关节面破坏,关节间隙变窄,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这些特点都与风湿热不同。
◆链球菌感染后状态(链球菌感染综合征):本病也是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常在急性链球菌感染的同时或者感染后2~3周出现症状,表现为低热、乏力、关节酸痛、血沉增快、ASO阳性,心电图也可有一过性的早搏(期前收缩)或者轻度的ST-T段改变,但没有心脏扩大或者明显的心脏杂音。本病的表现类似于风湿热,但不符合风湿热的诊断标准,而且抗感染治疗后症状会迅速消失,不再复发。
医生嘱托:患了风湿热,充分休息需牢记。
孩子患了风湿热后,家长一定要合理安排好孩子的作息,给孩子以充分的休息,才能有效地缓解病情。
1.在风湿热的活动期,孩子必须绝对卧床休息。
2.如果患儿没有明显的心脏受损症状,随着病情好转,可以逐渐在室内活动,但要控制活动量,直到临床症状消失、血沉下降到正常,才可以逐渐恢复到正常活动量。
3.如果孩子有心脏扩大、心包炎、持续性心动过速和明显心电图异常的,在临床症状消失、血沉恢复正常后,仍然需要卧床休息3~4周,在疾病恢复期也应适当控制活动量3~6个月。
4.同时,也要给孩子饮食调理,患儿应少量多餐,给予易消化和富有营养的饮食,如牛奶、鸡蛋、瘦肉、鱼汤、鸡汤、面点、豆类、青菜等,要多吃一些水果。
小问题:对于风湿热患儿,都需要采用哪些药物治疗?
◆首先是抗感染治疗,常应用青霉素480万~960万U/d静脉滴注,持续2~3周,以彻底肃清链球菌感染。如果孩子对青霉素过敏时,可以选用红霉素20~30mg/(kg·d),分2~3次静脉滴注。
◆抗风湿治疗是一项主要的治疗措施,常用的药物有水杨酸制剂和糖皮质激素两类。
水杨酸制剂适用于病情不太严重的急性风湿热病例,特别是未合并心脏炎的孩子,常用阿司匹林80~100mg/(kg·d),分4次口服,每6小时1次。服用至体温正常、关节肿痛消失、实验室活动性指标恢复正常后,可以减半量继续服用,直至停药,总疗程为4~6周。
如果患儿风湿热合并有严重的心脏受累,如出现心力衰竭或者有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可以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常用泼尼松2mg/(kg·d),分次口服,最大剂量≤60mg/d,2 周后逐渐减量,总疗程8~12周。
小知识:有效预防风湿热。
1.平时应让孩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以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2.当孩子患了急性链球菌感染时,如患猩红热、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等,应当按照医嘱早期给孩子以彻底的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
3.如果在集体机构中发现患链球菌感染的孩子时,要给患儿以必要的呼吸道隔离,防止链球菌感染的流行。
小贴士:孩子不幸患了风湿热,预防复发很重要。
1.为了预防患儿风湿热复发,可以应用长效青霉素120万U深部肌内注射,每个月1次;对青霉素过敏者,可以改用红霉素或者其他抗生素口服,每个月口服1 周,分次服用。
2.预防用药的期限。一般认为,18岁以下的孩子必须持续预防用药;年龄超过18岁而且没有心脏受累的孩子,从风湿热末次发作起至少维持预防用药5年,有心脏炎的孩子,应当预防至10年;有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的,要做终身的药物预防。
二、幼年类风湿关节炎
病例:宝宝7岁,前几天曾说双膝关节疼痛,家长未注意,昨天宝宝又说手指痛,妈妈发现宝宝的手指肿了起来,尤其早晨起床时,孩子手指无法活动,急忙带孩子到医院检查,诊断为幼年类风湿关节炎。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是发生在儿童期的一种疾病,其主要表现为慢性关节炎,同时伴有全身多系统和器官受累。本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辅助检查结果显示,患儿血中白细胞的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均增高,常有贫血;疾病活动期血沉明显加快,C-反应蛋白增高,提示炎症反应存在;免疫学检查显示IgG、IgA和IgM增高,补体C3增高,有少部分孩子的类风湿因子阳性。受累关节的X线检查发现,在疾病早期(病程1年左右)仅显示软组织肿胀,关节周围骨质疏松,关节附近呈现骨膜炎,到疾病晚期可以见到关节面骨质破坏。
小知识:幼年类风湿关节炎患儿,不同类型的表现各有侧重。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孩子,不同年龄的孩子临床表现各有特点。按照起病形式、临床经过和预后的不同,可以分为3种类型。
1.全身型 本型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孩子,以年幼的孩子多见。
患儿常有持续高热,体温常达40℃以上,伴寒战。其发热的特点是,孩子在高热时精神萎靡,但体温下降后可以玩耍如常,发热可以持续几周至几个月。绝大部分患儿会有皮疹,常为一过性,高热时皮疹出现,热退后即消失,不留痕迹。大多数患儿在疾病急性期会出现关节炎症状,表现为一过性的关节炎或者仅仅是关节痛或肌肉痛,发热时症状加重,热退后关节症状能够减轻或者缓解。由于关节症状相对比较轻微,常常容易忽视,部分孩子最终发展为慢性多关节炎,遗留关节畸形。
2.多关节型 本型患儿有5个或5个以上的关节受累,所以称为多关节型。
孩子患病后,开始是大关节受累及,如踝、膝、腕和肘关节,而且常为双侧对称性。随着病情进展逐渐累及小关节,出现比较多样的表现,如指和(或)趾关节梭形肿胀、张口困难、声音嘶哑、进食困难、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等。本型急性期的特点是,孩子早晨起床时关节僵硬(晨僵),到疾病晚期,受累关节最终发生强直变形,运动功能严重受到影响。部分孩子伴有低热、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但不像全身型那么严重。
3.少关节型 本型患儿的受累关节在4个以下,称为少关节型。
患儿以大关节受累为好发部位,如膝、踝、肘或腕关节,大多是不对称分布。本型的特点是,虽然孩子的关节症状反复发作,但很少遗留关节畸形,所以预后比较好。部分孩子可能会转变为多关节型,少数孩子可能发生虹膜睫状体炎,而导致视力障碍,甚至失明。
家长园地 : 孩子不幸患了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家庭护理中应该如何注意?
◆在疾病急性期,家长应给予孩子充分的休息,如果孩子持续高热或者膝关节肿痛明显时,则需要卧床休息,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绝对卧床。
◆与风湿热患儿不同的是,患幼年类风湿关节炎的孩子也应当进行适当的活动,以避免因较长时间不活动造成关节挛缩、强直等不良后果。但一定注意活动量的适度,因为过度的活动反而会使关节炎症加重。可以选择一些有助于关节运动的活动,如让孩子骑三轮脚踏车或者自行车。
◆给孩子以饮食调理,多吃可口、容易消化、含有高蛋白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瘦肉、鱼、鸡、虾、面点、豆类、青菜、水果等。
◆可以采用一些理疗等措施,以减轻患儿关节强直和软组织挛缩,如热水浴、中药热浴等,尤其在清晨应用,可以减轻孩子的晨僵症状。
◆在孩子夜间睡眠时,可以用夹板将受累关节固定于功能位,以减少关节的功能障碍。
小问题:幼年类风湿关节炎患儿,正规的治疗药物有哪些?
◆阿司匹林是最常应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常用剂量为80mg/(kg·d),分次口服;或者用萘普生10~15mg/(kg·d),2/d,口服;或用布洛芬30~40mg/(kg·d),4/d,口服;或者扶他林(双氯芬酸)0.5~3mg/(kg·d),3~4/d,口服。
◆还有一些药物可以通过抗风湿治疗来缓解病情,其中甲氨蝶呤是首选的基本药物,主张早期使用,剂量为每周10mg/m2,如果口服效果不好时,可以改为皮下注射,剂量同口服;或者羟氯喹5~7mg/(kg·d),1次口服,每周可以口服5~6d,停1~2d,用药期间注意检查孩子视力;或者用金制剂,如瑞得0.1~0.2mg/(kg·d),1次顿服;也可用青霉胺,开始剂量为5mg/(kg·d),分次口服,2周后可以逐渐加量至10mg/(kg·d)。
◆某些患儿也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只适用于患全身型或者多关节型的孩子,而且是在应用足量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甲氨蝶呤后,都不能使病情缓解时才考虑应用。口服糖皮质激素虽然可以减轻关节炎症状,但并不能阻止关节破坏,而且长期使用还可能导致软骨坏死,所以一定要掌握适应证。常用泼尼松1~2mg/(kg·d),最大剂量≤60mg/d,分次口服,待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停用。
三、过敏性紫癜
详见第11章 第四节紫癜部分。
四、生长性骨痛
病例:宝宝3岁,身体长得很快,最近2周,每天从幼儿园回来总说自己腿痛。到医院检查,诊断为生长性骨痛。
小知识:生长性骨痛的产生原因。
生长性骨痛是孩子生长过程中常见的情况,孩子在发育的时候身高增长很快,由于骨骼生长迅速,而其周围的神经、肌肉的生长相对较慢,因此会产生牵拉疼痛。有的孩子是因为没有及时补充身体发育所需要的钙,也会出现腿痛。当孩子经常腿痛时,应该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如果没有其他病变可以确定为生长痛。
家长园地:家长怎样做,才能缓解孩子的生长性骨痛症状?
如果孩子感觉膝部或小腿不适时,要让孩子早点卧床休息,每天晚上睡觉前,用热水给孩子泡脚和腿。但是,孩子没有腿痛时,还是应该鼓励孩子多做运动,锻炼肌肉力量。过了这个时期,孩子的腿痛会自然消失,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平时要注意给孩子补充钙剂,可以加快缓解症状。
惊厥,紧急情况需抢救
惊厥,俗称“抽搐”“抽风”,是儿童期很常见的一个症状,可以由多种疾病引起,各种代谢紊乱,如低钙、低血糖等都可引起惊厥发作,在部分患儿,高热时也可以伴有惊厥,此外,还可见于各种因素导致的神经系统疾病。
一、热性惊厥
病例:宝宝1岁半,今天上午妈妈突然发现孩子发热,体温达39℃,正要带孩子去医院,孩子突然出现抽搐,四肢绷紧抖动,持续约5分钟,经家长掐人中穴后缓解。急到医院的急诊儿科,诊断为热性惊厥。
热性惊厥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是发生在婴幼儿期的伴有发热的惊厥发作,需要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才能做出诊断。
小知识:热性惊厥的发作特点。
热性惊厥是儿童时期非常多见的一种紧急情况,好发于年龄6个月~5岁的孩子。热性惊厥大多是由于各种感染性疾病引起,以感冒最为多见。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孩子先有感冒发热的症状,常常是在体温急剧升高的过程中,一般是在发热的12个小时内,孩子突然意识丧失,面肌或四肢强直抖动,多伴有双眼上翻、凝视或斜视。发作持续时间可由几秒钟至几分钟,经过刺激后可缓解,但也可以反复发作。
小问题:热性惊厥是否容易复发?如何预测孩子是否会复发?
热性惊厥常有复发的情况,在患儿初次热性惊厥发作后,大约有1/3的孩子会出现热性惊厥复发,其中的1/2又会有第3次惊厥发作。预测孩子是否会出现复发,主要是根据孩子初次发作时的年龄,如果在1岁以内出现热性惊厥初次发作的孩子,其复发率最高,大约有1/2的孩子可能会复发。此外,如果惊厥发作时间超过20分钟,或者24小时内有惊厥复发,或者家族中有癫病史的,复发机会多。复发多发生在初次热性惊厥后的2年之内。
小问题:有过热性惊厥发作的孩子,如何才能预防热性惊厥复发?
为了避免因多次热性惊厥发作导致孩子的智力发育障碍,就要采取措施来预防热性惊厥的复发,也就是要在易发年龄(4~6岁之前)完全避免其再次发作。当孩子因感冒等出现发热症状时,要马上给孩子服用退热药,或者采用物理降温方法,有效控制孩子的体温,随即到医院就诊,根据病因相应给予不同的处理,从根本上治疗导致发热的原发病。也可以在发热的急性期给以地西泮(安定)栓剂或口服地西泮,可以有效地预防惊厥复发。在孩子体温不稳定时,最好留在医院观察,以便及时处理。
小贴士:热性惊厥与智力低下的关系。
热性惊厥引起孩子智力低下的发生率很低,一般的单纯性热性惊厥,发作次数少、时间短、恢复快,并且没有神经系统的异常表现,所以惊厥发作时对孩子大脑的影响较少。但是其中有少数孩子可以引起智力低下,原因有二。一是严重的热性惊厥可以引起脑损伤,如孩子惊厥发作时持续时间长、惊厥复发次数多,则出现脑损伤的可能性就大;其二,某些孩子在热性惊厥发作前就已经有神经系统异常,这些孩子即使不发生热性惊厥也会出现智力低下。此外,惊厥引起脑损伤和年龄也有密切关系,热性惊厥发病年龄越早,其智力低下的发生率可能会越高。
小知识:热性惊厥与癫的关系。
热性惊厥一般预后良好,仅有极少部分的孩子可能转变为癫,留有后遗症。当热性惊厥的孩子存在以下危险因素时,则转变为癫的概率增加。
发作类型为复杂性热性惊厥,即每次的惊厥发作时间超过15分钟,是身体局部性发作而不是全身性发作,体温在38℃以下时就可引起惊厥发作,在一次疾病过程中有多次发作;热性惊厥多次复发的孩子;在热性惊厥发病前,就已经有神经系统异常、生长发育异常、智力低下或者围生期异常的孩子;在1岁以内出现首次惊厥发作的孩子;家族中有癫或热性惊厥病史的孩子。
二、维生素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病例:宝宝刚过了1岁生日,今天下午突然出现抽风,四肢抖动、两眼上翻,裤子也尿湿了,可把妈妈吓坏了,所幸的是,几分钟后孩子的抽搐就自动缓解了。孩子也没有发热、烦躁等表现。到医院化验后,医生诊断为维生素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又称为婴儿手足搐搦症,多见于2岁以下的孩子,是导致婴幼儿惊厥很常见的原因。其发生原因是由于孩子缺乏维生素D,导致血清钙离子浓度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起发病。通过化验血清钙可以提示诊断,如果患儿的总血钙<1.75~1.88mmol/L,或者离子钙<1.0mmol/L时,结合临床症状即可确定诊断。
小知识: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患儿,惊厥发作的三种类型。
1.本病发作时最常见的表现为全身性的惊厥,这种类型主要见于婴儿期的孩子。惊厥常常是突然发作,典型的表现是孩子突然出现四肢抽动、双眼上翻,可以有短暂的意识丧失,或伴有大、小便失禁,发作停止后孩子大多疲劳入睡,睡醒后活泼如常。比较轻微的发作仅仅表现为惊跳、或者短暂的眼球上窜,但是孩子意识是清楚的,一般情况下患儿不伴有发热。每次的惊厥发作可以持续几秒钟至几分钟,甚至更长时间,每日发作的次数也多少不等。
2.部分患儿表现为手足搐搦症状,多见于幼儿期和比较年长的孩子。
临床症状也是突然出现,发作时表现为孩子的双手腕部屈曲、手指伸直、拇指内收贴近掌心,双脚的踝关节(距小腿关节)伸直,同时脚趾向下弯曲,脚底呈现弓形。
3.有少部分孩子是以喉痉挛为主要表现,尤其是1岁内的婴儿更易出现。患儿突然出现吸气性的呼吸困难、喉鸣、面色发绀、鼻翼扇动,严重的可以发生窒息、甚至死亡。
小问题 :与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有相似临床表现的疾病有哪些?
◆低血糖症:本病临床上也可以表现为惊厥发作,而且患儿也不伴发热,但惊厥发作有规律性,大多发生在清晨或者空腹时,发作前孩子进食少或者有腹泻。发作时检测血糖常<2.2mmol/L,而血钙正常。给孩子口服糖水或者静脉注射葡萄糖液后,病情立即好转,不再发生惊厥,有助于与维生素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鉴别。
◆婴儿痉挛症:本病为癫的一种特殊类型,于1岁以内发病,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的惊厥,而且其表现具有特殊性,发作时头和躯干突然前屈、上肢前屈内收、双手握拳、双下肢屈曲到腹部,可以自行停止,往往是反复的、一连串的惊厥发作。孩子在发病后智力迅速减退。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清钙正常,而脑电图有特异性的高幅节律紊乱。钙剂治疗无效。这些特点都与手足搐搦症不同。
◆急性喉炎:以喉痉挛为主要表现的手足搐搦症患儿,应当与急性喉炎鉴别。急性喉炎是由感染引起的炎症,之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的表现,伴有发热、声音嘶哑和犬吠样咳嗽,严重时也可有吸气性呼吸困难。急性喉炎常在夜间发作,没有其他低钙的症状和体征,血钙正常,钙剂治疗无效。
家长园地:如果孩子在家中发作惊厥时,应当如何紧急处理?
◆如果孩子在家中发生惊厥时,家长要立即用手掐孩子的人中穴,或者用摇晃、拍打等其他方法刺激孩子,使惊厥暂时缓解,然后马上送医院治疗。
◆在就诊路途中,要注意将孩子的头部略微后仰,以保持其呼吸道通畅。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惊厥发作时有四肢强直性抽搐时,千万不要强硬地将孩子四肢或者身体弯曲,以免造成伤害。
医生嘱托:简简单单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1.母亲在孕期要多做户外运动,多晒太阳;多吃富含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的营养物质,如动物肝脏、奶类、蛋类、豆类、肉类等。
2.新生儿在出生2周后,应开始给予生理量的维生素D,约400U/d。
3.由于婴幼儿时期的孩子生长发育快,故应给予综合性的预防措施,包括及时添加辅食,每天保证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口服预防量的维生素D和补充钙剂。
小问题 :医生治疗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患儿,会应用哪些药物?
◆在孩子惊厥发作时,要使用一些药物进行急救处理。首选地西泮,每次用量为0.1~0.3mg/kg,肌内或者静脉注射以控制惊厥发作;也可应用10%水合氯醛,每次用量为0.4~0.5ml/kg,保留灌肠。同时,在孩子惊厥发作或喉痉挛时,有条件者要给予吸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术。
◆在患儿惊厥缓解后,应当尽快补充钙剂,提高血钙水平,防止再次惊厥发作。
对表现为惊厥或者喉痉挛发作的孩子,可以用10%葡萄糖酸钙l~2ml/kg加10%葡萄糖溶液10~20ml缓慢静脉注射,对于惊厥反复发作的孩子,可以在6 小时后重复用药1 次,直到惊厥停止后,再改为口服钙剂。
对于仅以手足搐搦为主要表现的患儿,症状相对比较轻,可以用10%氯化钙5~l0ml,稀释于3~5倍的糖水内口服,3/d。为防止氯化钙引起的高氯血症,可以在服用3~5d后,改为葡萄糖酸钙或者醋酸钙等口服。
◆在补充钙剂的同时要给予维生素D,2 000~4 000U/d,口服,同时注意让孩子多晒太阳。4周后如果孩子的情况良好,可以改为维生素D预防量口服,400U/d。
三、癫
病例:宝宝8岁,之前已经不明原因出现抽搐3次,发作前没有任何先兆,也不伴有发热等。最近家长带孩子到医院就诊,通过脑电图、头颅CT等检查,诊断为癫。
癫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以抽搐发作为主要表现。本病的特点是反复发作,可以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因此必须给予合理的药物治疗加以控制。导致癫的病因大致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癫又称为特发性癫或者隐源性癫,指的是导致癫发作的真正原因尚不明确;继发性癫又称为症状性癫,指的是能够找到确切病因的癫,病因包括脑内、外的各种疾病,常见有脑炎、脑膜炎、脑瘤、脑外伤、脑缺氧以及铅、汞等引起的脑中毒。
小知识:形式多样的癫发作。
癫有多种临床发作形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 又称为大发作,是最多见的一种发作类型。
大约有半数的孩子在惊厥发作前有先兆,常见的是各种特殊感觉的异常,比如幻视、幻嗅、眩晕,或者感觉肢体麻木、有触电感等。随即患儿出现痉挛发作,伴有意识丧失。临床表现为患儿突然尖叫一声,跌倒在地,全身肌肉强直,上肢伸直或者屈曲,双手握拳,下肢伸直,头部转向一侧或者后仰,眼球向上凝视,大约持续1分钟后缓解。抽搐发作停止后,患儿即进入嗜睡或者昏睡状态,然后逐渐清醒。
2.失神发作 又称小发作,可以在孩子活动、进食和步行等情况下发生。典型的表现为,发作之前没有先兆,孩子突然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双眼凝视,持续几秒钟后自然恢复,一般不超过30秒,缓解后再继续正在进行的活动,对此前的发作自己不能回忆。
3.简单部分性发作 又称为局限性发作,一般不伴有意识障碍,可以有以下的表现形式。
(1)运动性发作:患儿出现身体一侧某个部位的抽搐,如四肢、手、脚、口角、眼睑等处的反复抽搐发作。
(2)感觉性发作:为比较特殊的一种癫发作类型。孩子可出现感觉异常,包括各种特殊感觉的异常,如幻视、幻嗅、幻听、眩晕;或者躯体感觉异常,如自觉肢体麻木、有触电感等。
(3)自主神经性发作: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发作,在癫发作时,患儿可以出现各种自主神经症状,如上腹部不舒服、呕吐、面色苍白或者潮红、出汗、肠鸣或者尿失禁等。
(4)精神症状性发作:孩子出现错觉、学习障碍、记忆障碍、情感障碍、认知障碍等。
家长园地 :如果孩子在家中出现癫发作时,家长应如何紧急处理?
孩子癫发作时,家长首先要给予紧急处理,然后马上送医院治疗。
家长首先要找一个压舌板或者筷子,缠绕纱布或者手绢后,将其放置在孩子口腔一侧的上下磨牙之间,以防孩子发作时咬伤自己的舌头。
同时解开孩子的衣扣、裤带,注意保持其呼吸道畅通。
如果孩子口腔内有食物之类的东西时,要及时用手清除,并让孩子取侧卧位,以防口腔异物和分泌物误吸到气管内引起窒息。
由于患癫的孩子大多是在家中发作,医生很少能有机会亲眼目睹孩子癫发作时的情况。因此,癫发作时家长或者在场的人,应当仔细全面观察患儿发作时的具体表现,并向医生详细描述,以便于医生尽快作出诊断,并判断发作类型。
小问题:医生如何控制癫患儿的发作?
长期合理的抗癫药物治疗是控制癫发作的最主要手段。一般是根据患儿不同的发作类型选择药物,确诊后要早期治疗,并坚持个体化的治疗原则,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药物剂量,直到达到临床疗效、彻底控制癫发作为止。
如果患儿出现癫急性发作时,可以应用地西泮0.1~0.3mg/kg,肌内或静脉注射;或者10%水合氯醛0.4~0.5ml/kg,保留灌肠,以迅速控制抽搐发作。
小贴士:依靠脑电图检查确诊癫。
1.脑电图是诊断癫和确定发作类型的非常有价值的客观指标。如果孩子的脑电图中出现了棘波、尖波、尖慢波、棘慢波、多棘慢波等放电波,对癫的诊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需要注意的是,有近一半的患儿在发作间歇期脑电图可以是正常的,因此,1次脑电图正常不能排除癫,需要定期随访观察。对于反复发作惊厥的孩子,即使脑电图检查正常,在排除其他疾病后,也要考虑抗癫药物治疗。
2.对于初次癫发作的孩子,应尽可能完善各项检查,查找确切的病因,并有助于排除类似的疾病。根据病情需要,可以检测血糖、血钙、血钠、血生化,脑脊液检查,头颅CT等影像学检查,还可以进行遗传代谢病筛查、基因分析、染色体检查等。
家长园地:如何识别不是惊厥但又类似惊厥的屏气发作?
屏气发作是多见于6个月~2岁孩子的一种发作性神经官能症。当孩子的精神受到剧烈刺激时,如跌倒、惊吓、生气、要求得不到满足或因为疼痛等原因,孩子出现大哭大闹,然后会呼吸暂停,继而出现面色发绀、不省人事、甚至四肢抽动,1~3分钟后呼吸恢复,发绀消失,意识恢复。屏气发作一般在2岁以内可以消失,个别孩子可以持续到5岁。家长注意平时不要过分溺爱孩子,应该创造舒适、平和的生活环境,尽量减少和避免对孩子的精神刺激,尽量和孩子讲道理,如果孩子哭闹,可以采用转移其注意力的方法。
贫血,营养不足最常见
贫血是儿童期容易出现的一个症状,病情严重时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还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儿童期常见的贫血主要是由于营养不均衡、造血物质缺乏引起,如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一、婴儿生理性贫血
病例:宝宝刚出生3个月,吃奶挺好的,精神也不错。最近常规体检化验时发现孩子有轻度贫血,医生诊断为婴儿生理性贫血。
绝大多数的婴儿在出生后2~3个月时,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称之为“生理性贫血”。产生生理性贫血的原因,与这个时期孩子的特点有关。
由于胎儿在母亲体内时处于相对缺氧状态,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都比较高,出生后随着新生儿自主呼吸的建立,不再需要这么多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所以骨髓的造血功能出现暂时性下降。而且,孩子出生后红细胞寿命比较短,破坏增多。加之婴儿期的孩子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容量增多,导致血液稀释。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如果再不注意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就很容易使孩子出现贫血。
2~3个月大的孩子出现生理性贫血时,一般没有什么临床症状。有少数早产儿可以出现贫血症状,表现为皮肤、黏膜苍白,主要观察部位是面部、耳轮、口唇、睑结膜、口腔黏膜以及甲床。
小知识:孩子出现生理性贫血时,应从喂养上如何进行调整?
为了纠正孩子的生理性贫血,家长应当注意从饮食上及时补充造血原料,主要是含铁丰富的食物。
1.首先对2~3个月的孩子强调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的铁吸收率要比牛奶高得多。
2.孩子出生2~3个月后,可以逐渐添加鲜橘汁或者维生素C,以促进铁吸收。
3.孩子出生4个月后,要及时添加含铁和蛋白质都比较丰富而且又容易消化吸收的辅食,如蛋黄、鱼肉泥、肝泥、瘦肉末等。
4.5~6个月大的孩子,已经能够吃稀粥或者烂面,可以在其中加一些肉末、肉松等。
小贴士:婴儿生理性贫血,治疗无特殊。
婴儿生理性贫血一般不需要给予特殊治疗。如果孩子的血红蛋白下降明显、血红蛋白<70g/L,或者孩子合并有其他疾病时,可以考虑小量输红细胞悬液,或者应用促红细胞生长素。
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病例:宝宝现在1岁半,从1岁断奶后,宝宝就不太爱吃饭。最近几天妈妈偶然发现孩子的口唇少血色,而且精神也越来越差,到医院化验后,诊断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儿童期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尤其是在婴幼儿的发病率最高。本病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需要与各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相鉴别,如比较少见的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维生素B6缺乏性贫血、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等,每种疾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特点都有不同,可以借此进行区别。
小知识:了解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常见病因。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生的关键因素是由于孩子体内的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从而引起贫血。造成缺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先天储铁不足 比如孩子早产、双胎、胎儿失血或者母亲怀孕期间严重缺铁等,都可以使新生儿的先天储铁减少。
2.铁的摄入量不足 这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常见的因素是在孩子断奶后,没有及时给孩子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此外,如果孩子长期腹泻、有消化道畸形等,也可以引起铁的吸收障碍。
3.生理特点影响 婴幼儿时期的孩子生长发育比较快,对铁的需要量也比较大,如果家长没有及时给孩子添加含铁类食物,就容易造成缺铁。
4.铁的丢失或者消耗过多 有的孩子患有肠道寄生虫病,包括钩虫病、蛲虫病等,均可以导致隐性失血。
小问题:孩子患了缺铁性贫血时,有什么症状表现?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最多见于6个月~2岁的孩子,常常是缓慢起病,家长不能准确地叙述是什么时候开始发病的,多是因为孩子为其他疾病就诊时,才被发现。
◆患儿的主要症状为贫血的一般表现,皮肤、黏膜逐渐变得苍白或者苍黄,尤其是口唇、口腔黏膜和甲床处最为明显。同时,孩子的一般情况有所改变,变得不爱活动,食欲也减退。
◆有的患儿还可以出现非造血系统的一些症状,其中容易受到累及的是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比如,患儿出现食欲减退,少数孩子可以有异食癖,比如喜欢吃泥土、墙皮、煤渣等;还可以有呕吐、腹泻,或者出现口腔炎、舌炎等。有的患儿精神状态发生改变,常有烦躁哭闹或萎靡不振。患儿严重贫血时还会出现心率增快、心脏扩大。
◆贫血还可导致患儿的肝、脾、淋巴结大。
小问题:诊断缺铁性贫血患儿,需要依赖哪些辅助检查?
◆血常规显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都减少,而且血红蛋白量的下降比红细胞数的降低更为明显,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白细胞、血小板一般没有改变。
◆外周血涂片中可以见到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主,红细胞的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的形态改变对本病的确定诊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与铁代谢有关的一些检查显示,血清铁蛋白降低,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但总铁结合力升高。
医生嘱托:纠正缺铁性贫血,补充铁剂是根本。
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患儿的特效药物。
1.一般情况下首选口服铁剂,常用的制剂有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等,剂量为元素铁2~6mg(kg·d),分3次服,每次最大量不要超过元素铁1.5~2mg/kg。最好在两餐之间服药,既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又利于吸收。同时应口服维生素C 以促进铁吸收。
2.对于注射铁剂的使用要非常谨慎,因为注射铁剂比较容易出现不良反应,一般仅在患儿不能口服铁剂,或者口服铁剂效果不好时,才考虑使用。
常用的注射铁剂有右旋糖酐铁、山梨醇枸橼酸铁复合物。
家长园地:家长应当如何护理患了缺铁性贫血的孩子?
◆对缺铁性贫血患儿,家长应该加强护理,让孩子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逐渐调整孩子的饮食,根据孩子的消化能力,适当增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肝、蛋黄、动物血、豆类、瘦肉、绿色蔬菜等;同时,注意纠正孩子的偏食、挑食等不良习惯。
◆注意预防合并感染,少带孩子去人多的公共场合;一旦孩子出现感染症状时,要积极到医院进行正规治疗。
小贴士:防患于未然,早期预防缺铁性贫血。
1.医护和儿童保健人员要向家长做好卫生宣教工作,强调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对4~6个月的孩子,要尽可能给予母乳喂养。
2.如果是人工喂养的孩子,要及时添加含铁丰富又容易消化的食物,如蛋黄、鱼肉泥、肝泥、瘦肉等。
3.如果是早产儿或双胎的孩子,应当在生后1~2个月时就给予铁剂预防。
三、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病例:宝宝快2岁了,妈妈最近发现孩子脸色发黄,而且精神发蔫,并且表情呆滞,到医院检查后,诊断为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又称为营养性大细胞性贫血,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儿,常有明显的动作发育落后,甚至有倒退现象,所以有时需要与脑发育不全鉴别,但脑发育不全的孩子症状出现早,大多在出生后就出现动作发育迟缓,而且还伴有智力低下表现,并没有贫血症状,实验室检查血象正常,应用维生素B12治疗也不能改善神经系统症状,根据这些可以区分二者。
小知识:导致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维生素B12和(或)叶酸缺乏为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
1.摄入不足 维生素B12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在肝、肾、肉类中都含量比较多,而在奶类中含量很少;叶酸主要存在于新鲜绿叶蔬菜和动物肝、肾中。因此,如果婴儿期没有及时添加辅食,或者年长的孩子长期偏食,都容易发生维生素B12或者叶酸缺乏。
2.吸收和利用障碍 某些胃肠道疾病会影响维生素B12或者叶酸的吸收和利用,如慢性腹泻、肠结核、肝脏疾病、反复的急性感染、维生素C缺乏等。
3.生理特点影响 婴幼儿时期生长发育比较快,造血物质需要量相对增加,如果摄入不足,就容易缺乏。
4.先天贮存不足 如果母亲在孕期本身维生素B12或者叶酸就有缺乏,可导致孩子出生时先天贮存不足,更容易发生缺乏。
小问题: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儿,症状表现有无特点?
患儿也常常是缓慢起病,家长不能准确地叙述孩子是什么时候开始发病的,有时是因为孩子因其他疾病就诊时,才被发现患有本病。
◆患儿大多为虚胖体型,表现为颜面轻度水肿,面色苍黄,毛发稀疏、枯黄。孩子常常精神萎靡、疲乏无力。
◆孩子患病后,常出现明显的精神神经改变,这是本病不同于其他类型贫血的一个显著特点。比如,患儿表现为表情呆滞、爱睡觉、对外界反应迟钝、很少哭闹。有的患儿出现智力发育和动作发育落后,甚至有倒退现象。
比如,孩子原来已经会认人、会爬等,发病后反而又都不会了。患儿还可以出现一些不协调和不自主的动作,如某个肢体、头部、舌头发生震颤,甚至有全身震颤,病情严重时可有惊厥。
小问题 : 怀疑孩子患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时,需要做哪些辅助检查?
◆血常规显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都减少,而且红细胞数的下降比血红蛋白下降更明显,表现为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白细胞数也稍有下降,粒细胞的体积增大,核分叶过多(核右移),白细胞的改变常常出现在红细胞改变之前,所以对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血小板计数也下降,但血小板的体积反而增大。
◆外周血涂片显示,红细胞体积比较大,有轻度的大小不等,中央淡染区不明显。
◆骨髓检查显示,骨髓增生活跃,出现一个特殊的现象,即“红细胞巨幼变”;粒细胞系统也有改变,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也可以出现巨幼变现象;巨核细胞的改变是出现核分叶过多,血小板体积增大,其内颗粒松散。
◆血生化检查结果为,血清维生素B12含量降低,正常值为200~800ng/L,如果<100ng/L时提示维生素B12缺乏。或者血清叶酸含量降低,正常值为5~20μg/L,如果<3μg/L时则提示叶酸缺乏。
医生嘱托:缺什么补什么,纠正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1.对于维生素B12缺乏导致贫血的患儿,一般应用维生素B12500~1 000μg,1次肌注。
2.对于叶酸缺乏导致贫血的患儿,应给予叶酸1~5mg/d,口服,一般连用3~4周;同时口服维生素C以促进叶酸的利用和吸收。
3.也可以给患儿联合应用维生素B12和叶酸,再加服维生素C,可以提高疗效。
家长园地:孩子患了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家长应该怎么做?
家长应当及时调整患儿的饮食,适当增加含维生素B12和叶酸丰富的食物,如肝、肾、瘦肉、绿色蔬菜等;同时,注意纠正孩子的偏食、挑食等不良习惯;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孩子,应当注意改善乳母的膳食营养,增加肝、肾、瘦肉和绿色蔬菜的摄入。
患儿要注意预防合并感染,少带孩子去人多的公共场合;一旦出现感染表现时,要积极到医院接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