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王阳明继续说道:“在修身的过程中,一个人的精神、道德、言行,应经常以收敛为主,向外发散是不得已而为之。天地之道如此,而为人处世之道亦莫不如此。
“大家已经知道,‘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者的事情,在治学或做其他一件事时,到一定阶段,会有一个‘困’的过程。此时,意兴萧索,性情疏懒,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这就是心体被私欲‘困’住了。
“这个时候,就须以‘夭寿不贰,修身以俟’的精神,放开自己的一切情绪,愈是困难愈是要坚持,以此磨炼自己的意志,要有一种如天地般运转不息的定力,在十分难忍的关键时刻要定得住。
“就如拉车上坡,在最陡的地方,如果咬咬牙坚持住可能就上去了,一旦松懈下来、倒退下来就要重新去爬坡。奇迹的出现,往往都在最后坚持一下之中,只要越过那段‘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艰难时刻,过去可能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最困难的时候,是提升自己心灵最好的机会,要善于抓住它,利用这个‘困难’来磨炼自己的意志。这正是‘在事上磨炼,方立得住’的要旨。心中应有一种定力,首先从思想上树立我是主人,不是困难、痛苦在折磨我,而是我要战胜一切困难。越困难、越痛苦越要采取这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这样反而能减轻痛苦、战胜困难。”
一个弟子听到这里,问道:“先生,‘志至气次’是什么意思?”
王阳明回答道:“这是说志之所在,气也会随着到那里,并非是志为极致,其次才为气的意思。能持志不懈,则养气也在其中了。同样,只要不使气散逸,也就是保持其志。
一个人在不断地克服困难的时候,具有一种独特的、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气质,这是一种向内收敛的“气”,由于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便在其言行举止中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来,形成一种日益精进的气象。
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如果他能持志不懈的话,随着他意志不断增强、凝聚,人们能觉察到他身上强大的气势,他的心境在升华,好似已与天地自然的规律合为一体。对他来说,这时的任何困难和痛苦都不再是负担,而是成就他的良机。其实,这又何尝不是“道”的一种存在方式。
但是,一个人在到达一定境界时,又常常会因为各种原因,如贪图安逸,忙于应酬,以及外物的引诱,而不知不觉地将这种志气消磨掉,这就是向外发散了。
在王阳明看来,思想意识这一关才是最难过的关。要在各种事上磨炼,磨炼的就是自己的心,自己的意识。
提升修养境界的许多奥妙,都可在坚持事上磨炼中得到体验。如坚持过最艰苦、最难熬的时刻,忽觉自我没有了,呼吸似乎也停止了,“我”与天地大自然似乎融合为一体了。
不少人也许有这样的体验,在跑步的时候,跑了一段时间后,就会感到疲惫不堪,也许这时你感到自己已达到体力的极限了,这就是最困难的时候了。
但是,只要你突破这种思想的束缚,咬咬牙继续前进时,过后不久,就会感到疲惫仿佛奇迹般地不见了,呼吸似乎也不那么急促了,莫名其妙地出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活力和耐力。
无论任何力量,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了它,它才能为我们所用。同样的,只有当我们实实在在地下过功夫,亲自体验过、经历这种力量的过程,才会相信隐藏在其背后的巨大力量,也只有当我们有了那些特殊的经验,才使得我们获得对那种巨大的力量的认识,也才能掌握其中的奥妙和规律。
是时,夜色已深,清亮的月光从窗外的树梢洒照进来,使昏黄灯光映照下的房间亮堂了许多。
王阳明看了看外面,若有所思,静默了一会儿,然后说道:“栽种一棵树,必须培养树根。而修养德行,必须涵养心性。要想使树长得高,必须在开始生长时就裁剪掉多余的枝叶。
“而修养德行也一样,要想获得显著进步,也必须在开始学习时就去掉那些无关紧要的爱好。如果爱好诗文,则精神就会日益漏泄到诗文上面去,其他各种爱好皆是如此。”
讲到这里,王阳明停顿了一下,心里颇有些感慨。在他的亲身经历中,这个志向对于修身治学真是太重要了!从某种程度上说,修身就是保持当初所立的那个志向。
他用殷切的眼光扫视一遍弟子们,接着说道:“我在此论学,讲的是常人看来比较玄虚的学问。大家须要相信的,只是立志而已。不学则已,一旦下决心学习,就要把志向深深植入心中,就像栽培树木一样,只要不去助长,也不忘记,只管用心培植下去,自然日夜生长,生机勃勃,枝繁叶茂。而在树刚开始成长时,分支太多了,就必须裁剪掉,然后树干方能长大。我们刚开始做学问时也是这样。所以立志最贵‘专一’。”
陆澄等众门人听了先生的“立志贵专一”之说,无不受到启发,下决心从立志入手,痛下苦功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