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虽说王阳明的官越当越大,但也越来越闲。这次到南京上任的太仆寺少卿一职,论级别是正四品,却是个督马政的闲职,算是一个类似“弼马温”的差事。
反正到任上除了督促别人养养马外,也没什么事可干,王阳明索性将省亲假请得长些,送别了弟子徐爱后,他依然留居家乡,侍奉双亲,以尽孝心。
直到正德八年十月,进入冬天了,王阳明才销假上任,来到滁州。
滁州山佳水胜,风景优美,尤以琅玡山为最,欧阳修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有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王阳明年轻时便喜游山观水,寻师访友,后来龙场悟道后,门人日多,他更善于在登游山水间点化门人,并以此陶冶性情,悟大自然造化之妙。
而滁州这个地方山水绝佳,环境清幽,且又地僻官闲,王阳明便每天与门人遨游于琅玡、酿泉等久负盛名的名胜古迹之间,吟诗讲学,静坐修身,倒也悠闲自在,其乐融融。
在一些人看来,任这么个闲官,对王阳明来说似乎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王阳明热衷于圣人之道,喜欢聚众讲学,动辄以“正心修身,平治天下”为己任,现在好了,给你来个“明升暗降”,明里升你的官,暗中把你弄到这么个僻远的地方来养马,修身养性还不错,但平治天下似乎就免谈了。
但是,此时的天下早已经不太平了,各地盗贼蜂起,尤其在江西南、赣、汀、漳一带,山险林深,巨寇盘踞,窥伺剽掠,大为民患。而且,在江西还有一股已酝酿多年的势力在持续发酵,并明中暗里地勾结朝中内外的各种力量,正在待机而动。
然而道法自然,天威难测。正如古人曰: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而王阳明此时至滁州督马政,看似一个闲差,终日无所事事,整天与一帮“闲人”游山玩水,吟诗作乐。但从某一个角度来看,他又何尝不是在“潜居抱道,以待其时”,在蛰伏隐忍中等待一个能够施展才华的时机呢。
在人生之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春风得意,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为人所瞩目的低谷时期。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大业,除了要顺时而行、待机而动外,还要善于在蛰伏中培养“道”的能量。
一般来说,人生进取中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以“术”求胜,以为力量、技巧决定一切,似乎谁的“力”大、智谋多,谁就能胜券在握。大多数人都是崇尚这一种方法,拼体力,拼意志力,咬紧牙关,苦思冥想,苦熬苦干,以求能出人头地,获得胜利。
另一种是以“道”取胜。这种方法讲求一种境界,强调在磨炼中调整心态,去掉那些浮躁的心气、情绪,培养镇定、果敢的心境,让心进入一种静谧、安宁的状态,然后从中领悟那种能创造、掌控一切的东西——道。身上具备了“道”这种能量,自然智慧日生,各种能力融会贯通,应用于为人处世,自然处处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其气势令人莫可阻挡。
用第一种方法,似乎效果显著,在不懈追求下,也能达成自己渴望的目标。但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成功前的各种努力,究其实也是在千方百计寻找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路子,一旦对应了,才能由此获得成功。
而且,一味强调以“术”、以“力”取胜,这个过程是以身心分裂、精神焦虑作为代价的,即使有时能达到目的,获得富贵,但很难拥有心灵的幸福感,充其量得到一些物质上的快感而已。如果发迹后的行为不符合“道”(自然规律),飞扬跋扈,胡作非为,其富贵也不能持久,迟早会衰败。
而以“道”求胜,这就将人生的追求与道相融为一,一切生活历练都与对道的追求联系起来。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秉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砥砺自己,积聚一种与道相合的力量。
如越王勾践被吴王大败,数年蛰伏,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历经千辛万苦,终成一番大业。在他励精图治的过程中,其身上隐藏有一种蒸蒸日上的气势,这种气势,虽然可能他自己通常不能觉察到,但有心者如伍子胥等人便能感觉出来。
这个时候,他的心境在提升,内在的气质在聚拢、变化、升华,在他看来,面前的任何艰难困苦,都不在话下,反而是修炼自我、提升能力的最好对象。
待这种“道气”积聚到一定程度,便能转化为各种实力和智慧,影响周围的人们和环境,且能明察秋毫,洞察事物发展的先机。所以越王勾践在国力逐渐强盛起来以后,敏锐地抓住了有利于自己的时机,趁吴王北上会盟之际,伺机而行,一击必杀,留下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千古佳话。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庸》曰:“道也者,须臾不可离也。”“道气”的培养,是一个需要时刻照看的过程,如果处于忧患之中,刻刻不忘向上努力,所作所为就能逐渐顺应自然规律,就能得兴旺之道。
而在安逸之时,沉溺于享乐之中,就很容易在毫无觉察的时候,消磨了自己的意志,道气也在不知不觉中散逸于无形。顺道则生,逆道则亡。如此事业也会随之而走下坡路。
所以,在看似安逸的时候,更需要有“戒慎恐惧”的精神,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地修养身心,才能将那些对心灵境界侵袭的东西,一点一滴地清除掉,心境澄明,顺机应势,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