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这一席话,犹如一阵微风,拂去了徐爱长久以来遮蔽在心中的疑团,一时间,他仿佛有一种言下大悟的感觉。
徐爱兴奋地说道:“昨天我听了先生的教诲,亦隐隐约约觉得功夫应该这样来做。现在听先生阐述得这样详细,更觉得无可怀疑。昨天早晨我就寻思,‘格物致知’中的‘物’字,也就是‘事’,都是从心上来讲的。不知这个观点对不对?”
王阳明见徐爱悟性如此之好,大感欣慰,高兴地说道:“对。主宰我们身体的就是心,心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我们的意识、思想,而意识的本体便是良知,意识所在的地方便是一样事物。”
接着,他又进一步讲述道:“如我们的意识在于侍奉双亲上,即侍奉双亲就是一样事物;意识在侍奉君主上,则侍奉君主也是一样事物;如将意念放在仁民爱物上,则仁民爱物也是一样事物;同样的,当我们把意念倾注在视、听、言、动上,则视、听、言、动也是一样事物。所以我才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中庸》曰:‘不诚无物。’如果心不诚意不正,精神恍惚,就连物体都分不清楚,更别提洞悉事物的本质规律、做成什么事了。又何况,如果没有一颗真诚恳切的心,不能穷尽心性的本源,得不到一个安身立命之处,百年光阴一晃即过,对于自我来说,所谓的外物又在哪里呢?所以《大学》强调‘明明德’之功,就是要搞清楚这个‘明德’的奥秘,而究其根源,明德也就是良知、天理。欲明明德,其下手之功,亦只是一个诚意而已,而要达到正心诚意的境界,又需要从格物开始。”
停了一会儿,王阳明又说:“‘格物’,就如孟子所说‘大人格君心’中的‘格’字。自出生以来,我们的心在社会中,染上了很多坏习惯。格物,就是要去掉染在这颗心上的不端正、乱七八糟的东西,以恢复心性平和中正的本来面目。其具体的下手之功,就是在我们起心动念的时候,去掉那些歪思邪念,保持心灵的坦荡光明状态,则无时无刻不是存养天理,这即是先儒所说的‘穷理’。这个穷理的过程,也即是‘明明德’。”
徐爱静静地听着,他注视着月光下的王阳明,十分佩服先生学问的博大精深,隐隐觉得先生这番朴实无华的话语,向展显示了一个神奇而又平凡的世界。
在这种清幽得令人心醉的气氛中,王阳明又说道:“良知是心的本体,没有什么干扰的话,心自然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去应事接物。如看到小孩掉入井中,自然就会有恻隐之心,跑去要救这个小孩。这个行为出自心之本体,是很自然的,这就是一个人的良知,不必向外求取。
“如果良知显发出来,没有私心杂念遮蔽,就能达到孟子所说的‘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的境界。也就是如果将这种恻隐之心发挥到极致,无物无我,就能进入天人合一的生生不息之化境。
“但是在普通人那里,不可能没有私意障碍,所以必须用‘格物’、‘致知’的功夫,战胜私意,方能恢复心体的本来光明。这时心的良知没有什么东西干扰,得以彻底地显露出来,便是致其良知。能达到这个境界了,其起心动念自然真诚。”
徐爱又问道:“《论语》上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而先生以‘博文’为‘约礼’的功夫,我再三思考,仍不能领会其中精义,还请先生指点。”
王阳明说:“对于这句话,很多人都认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就是要广泛学习各种文化典籍,而用礼仪来约束自己。我的看法却不同。‘礼’字即是‘天理’之‘理’字,也即是‘道’。而‘道’所显现可见的事物则叫作‘文’。‘文’中隐微而不可见的则称为‘理’,说到底,它们都是一样事物。
“‘约礼’,只是要让此心遵循‘道’的规律,而要让此心完全符合‘道’的规律,则必须在‘理’的显现处用功。因为道在万事万物之中,无处不在,且随时在起作用,并充满着人生的全过程。所以就必须珍惜每一个机会,在各种事情中调整、磨炼自己的心。
“不论是事亲、事君,也不论是身处富贵,或是贫贱,或是身处患难,遇到厄运时,我们都可以在当时那个情境上,学习如何使自己的心符合自然的规律。乃至于行动、静止、说话、沉默等日常活动,时时处处都是这样,随着‘道’的发显处,就在那上面学习存养心性。这就是‘博学于文’,也就是体悟大自然规律(天理)的功夫。”
我们要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不是为了能战胜什么外物,而是看能否明了天地宇宙的规律,内心是否能与大自然的规律协调。
大自然的规律,就是“道法自然”,一切都自自然然地存在着,让内心安静下来,让一切都自然地发生着。这就是大自然创造万物的能源所在。
一个人要修养自己,就要效法天地自然的这种特性,转化自己的情绪,把一切事物变成提升自己的机会。
平常当你觉得很忙,却又不得不做某些事的时候,便会心里烦躁,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自己的生命被牺牲了。然而,如果你能够想到,这正是修养内心的最好时机,调整一下心情,便可以把当下这一刻变成美好而珍贵的一刻。
不管在什么时候,当你涌起不佳的感觉时,不要回避它,也不要采取任何行动去助长它,深呼吸一口气,放松身心,把注意力转向内在,体察这种感觉,看看它到底是什么。不要怕它,只要你不去分别,不采取行动,它就没有任何力量。
让心停留在那种没有分别的状态中,即或偶有走神,也不要紧,觉察到了就很快地把注意力拉回来,只是把它反观成所谓的“感觉”,体验那种“自然”的感觉。
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果你能真正地修身、养性、存理、致知,升华自己对待事物的心态,调整自己认识问题的方法,那么你的气质就会改变,心理素质也会变得非常强大,与别人不一样了,碰上难题就能正确对待,能随时随地保持心境的平静。
……
一番长谈,直至月已偏西,夜已深沉,王阳明才意犹未尽地止住话题,两人各自安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