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八年二月,王阳明与徐爱终于抵达了家乡。
王阳明一向有登山观水、寻僧访道的雅兴。
他与徐爱归越返乡后,此时黄绾亦正好返回其乡浙江黄岩养病,他本来打算一到家就偕同徐爱前往黄岩,会同黄绾去游天台山及雁荡山。
然而,由于久未回乡,乍一衣锦荣归,宗族亲友来往应酬极多,诸事缠绊,一个多月过去了,都还未能动身。
无奈之余,王阳明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写信邀黄绾至余姚相聚,同游附近山水。
但不知哪个地方出了差错,苦候至五月底,始终不见黄绾的影子。
实在没办法了,王阳明与徐爱及其他几位弟子,只好一边游山寻水,一边向黄岩靠拢,打算在途中再寄书黄绾,让他在家相候,聚首后再一起游览天台、雁荡。
先从上虞入四明山,一路游览,其中一个目标就是久负盛名的“白水冲”。
白水冲,位于距余姚六十里的白水山上。白水山又称白山,因古代白公在此修道而得名。
王阳明与众学生一行五人从山间小路而上,山上苍松翠柏,野草丛生,阒无人迹,白蒙蒙的一片水雾弥漫在山野里,给人一种恍若仙境之感。
白水冲隐藏在一片密林之中,远远地就听到哗哗的水响,迎面拂来阵阵凉意。
听闻瀑布冲下山谷的响声,大家精神一振,疲劳顿消,快步向水响处奔去。不到片刻工夫,已来到瀑布下面的一间小亭里。
此亭名为清晖亭,相传元代道士毛永贞所建。凭栏眺望,白水山头由冶山、屏风、石屋、云根四峰组成,其中:石屋峰苍松怪石,险峻异常;云根峰云缭雾绕,神秘莫测。
两峰之间,一帘飞瀑从十余丈的高处奔流而下,飞珠泻玉,状若白龙,令人叹为观止。此即为余姚第七景“白水飞瀑”,当地人也称“白水冲”。
白水冲瀑布落地成潭,溢出为溪,名为“紫溪”。相传在此山随白公修道的一对夫妇,每天上山采草药,炼制药丸,救济世人。他们在溪中洗涤炼丹药的器皿,溪水都变紫了,故此名之。
这一带水气重,山野经常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霭,行人往来其间,如在仙界幻境中行走。
徐爱伫立亭边,仰视瀑布从半空临渊扑壑而下,激起弥天雾阵,渐与周围的雾霭融而为一,亦真亦幻。
眼观此景,直觉得意似闲云,心游物外,超脱了尘世间的一切羁绊,抛下了心灵中的一切烦恼,物我皆忘,超然自在,直入逍遥无为之境。
王阳明步出清晖亭,坐于溪边的一块青石上,凝视溪水,若有所思,道:“老子曰:上善若水。瀑布虽然壮观,这潺潺溪水却寓有至理。”
徐爱等弟子知道先生善于就具体事物指点学问,一个个敛神息气地听着。
停了一会儿,王阳明慢慢说道:“孟子曰:‘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日月的光明,凡是能容得下光线的地方都能照到;而流水的特点,不把那些坑坑洼洼填满就不再往前行;君子有志于道,学不彰明就不出去招摇炫耀。我们做学问,又何尝不是如此!唯有埋下头,一步一个脚印,锲而不舍地去治学,方能有所成就。”
这时,山林传来一阵鸟鸣,似乎打破了山谷的幽静,但在徐爱听来,鸟鸣之声,却更衬托出了白水冲瀑布的清幽之境。古人云:“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确是一种在常态下无法理解的现象。
王阳明的眼光徐徐在众人身上扫过,说:“水中蕴含着许多智慧,不仅有造化之妙,也包含有安身立世的人生智慧。我当年观竹格物,一无所获,你们今天观水悟理,看谁有所得?”
大家听闻此话,顿时来了兴致,一个个专心致志地看着溪水,想着与水有关的道理。
徐爱亦静静地坐在一块扁平的大石上,凝望流水,苦心参悟。
开始的时候,他的心中尚存些许杂念,慢慢地,清新的山野气息,潺潺之溪流声,朦朦胧胧的水雾,这一切消融了他的闲思浮虑,使他进入了一个悠然深邃的意境。
在这种状态中,他似乎与那无拘无束、轻松自由、无羁无绊的溪流融为了一体,心灵洒洒脱脱,空明而澄澈,恍如灵光一闪,徐爱领悟到了一种“圆活”的智慧。
溪流一路下山,遇到岩石阻拦时,就轻灵地绕身而过,避实就虚,而不是硬顶硬碰,徒耗气力;碰上土坝当前时,或寻隙而过,或积蓄力量,到达一定高度后再漫游突围;从高处泻下时,挥洒自如,处变而不惊。
这是一种洞悉规律后所达到的高度自由的境界。
我们做任何事情,如果能仿效水的特性,依乎天理,顺其自然,就能以不变应万变,无处而不安然。
如果真正达到了像水那样“道法自然”的境界,其行动举止自能随方就圆,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大彻大悟,领悟到一种“知止而后定”的大智慧,事过不留,烦恼不存,遇挫折举重若轻。
臻于此境,方是真正的超然与自在。
徐爱将自己悟出的道理向王阳明及众人讲了,王阳明颔首赞许:“虽不中,亦近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