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87600000014

第14章 逐步迈向辉煌的张掖现代经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拨乱反正、恢复并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揭开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篇章。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张掖的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基本打破农业一头沉、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滯后的经济发展现状,初步形成以工业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并向产业优化和产品升级的方向发展。从张掖经济发展态势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国民经济恢复阶段(1978—1985年)。随着经济改革、对外开放的起步,张掖市国民经济建设围绕农村经济改革为中心呈恢复上升趋势。期间,经济总量增加为5.84亿元,产业结构1985年调整为52:22:26;人均生产总值为558元,增加301元。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恢复性增长,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特点非常明显。

2.国民经济发展阶段(1986—1990年)。张掖经济以抓改革、促发展为中心,切实落实开放搞活的经济政策,经济回升加快且保持一定水平。经济总量1990年增加为12.74亿元;产业结构1990年调整为53:20:27;人均生产总值增加为1124元。对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初见成效,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乡镇企业的兴起和第三产业的振兴,使相对封闭落后的经济出了新的生机。

3.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阶段(1991—1995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张掖市农村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的势头,是建国以来农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受农业快速发展的影响,张掖市国民经济已由恢复性发展状态正逐步向正常发展的格局转化,是改革开放后新一轮经济上升期。经济总量1995年迅速增加为40.2亿元,产业结构1995年调整为50:25:25,人均生产总值增加到3362元。这一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的实施,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企业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以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和传统服务业为主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张掖市经济继续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4.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阶段(1996—2000年)。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科技进步,张掖市经济健康稳步发展。经济总量2000年增加到63.92亿元,三个产业结构2000年调整为42:28:30,人均生产总值增加到5089元。这一时期,虽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整体经济实力有所增强,但由于农业生产连续多年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相对饱和,加之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日益显露,农产品价格逐年回落,农业生产增幅减缓,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企业扭亏脱困任务艰巨,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回落。

5.经济结构全面优化阶段(2001—2007年)。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黑河流域综合治理为契机,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富民、推进城镇化进程"三大战略,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卓著,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7年经济总量增加为146.64亿元,产业结构2007年调整为30:37:33,人均生产总值增加到11514元。通过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调整产业结构,成功地实现向现代工业经济发展格局转型,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实现了质的飞跃,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里,市委、市政府坚持抓经济促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以“工业强市、产业富民、加快城镇化建设"为目标,立足实际,妥善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特别是200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站在张掖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认真总结过去的工作经验,对张掖市情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定位,确立了“坚持特色方向,走好三条路子,推动三大战略,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使张掖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目标更加明确。

第一节农业发展再创辉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张掖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全面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和经营方式,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和商品粮基地建设,普及推广农业科学知识,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坚持实事求是,从实践中探索,走出一条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张掖特色的产业富民之路。2008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49.23亿元,农林牧比重66:3:25,粮食总产量9.5亿公斤,人均占有粮食752公斤,牲畜饲养量450万头只,农民人均纯收入4515元。

张掖农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探索农业发展路子,创造辉煌咸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张掖市委、市政府在认真总结过去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用发展工业的思路谋划农业发展,跳出就农业抓农业、实行反弹琵琶抓农业,逐步调整农、林、牧、副业结构比例,在农业内部逐步调整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结构比例,优化区域布局,逐步扩大基地规模,突出地方优势,狠抓“草畜、制种、果蔬、轻工原料"四大支柱产业,加快科技成果推广,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强化农村发展的各项基础工作,引导、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经过30年的努力,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创造了辉煌成就。具体表现在:

第一,农业结构逐渐优化。张掖农业的生产一直偏重于种植业,这样就使得农业经济成为单一的粮食经济。林业、牧业、渔业、副业产值所占比重小,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委、市政府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突出抓好粮、畜、果、菜四大主导产业及其产业化开发,打造制种、蔬菜、果树等产业全面发展的农业生产格局,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发展农业生产,实行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为特色的“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方式,使全市农业产业结构得以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以种子、马铃薯、瓜菜、优质粮油等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并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年产杂交玉米种子4亿公斤,占全国大田玉米用种量的401以上。农、林、牧、副各业比重1978年为74:1:17:8,到2008年农业内部农、林、牧(渔)及服务业结构调整为66:3:25:6.粮食、经济作物比例由1980年86.7:13.3到2008年粮、经、饲种植结构调整为68:26:6.粮食面积、产量稳定增长,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8.2万亩(含粮食制种面积63万亩),增长2.71.粮食总产量达到9.5亿公斤,增长21.

第二,农村经济增效成果显著。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4.48亿公斤,到2008年增加到9.5亿公斤,牲畜饲养量由290万头,增加到450万头,分别增长1121、551.以全省51的耕地,提供351的商品粮。根据《2007年张掖统计年鉴》,2007年与1978年比:粮食产量由44.81万吨增加到92.99万吨,增加48.18万吨,增长107.5%;棉花由0.008万吨增加到0.835万吨,增加0.827万吨,增长103.4倍;植物油料产量由0.67万吨增加到4.12万吨,增加3.45万吨,增长5.15倍;蔬菜产量由4.03万吨增加到97.47万吨,增加93.44万吨,增长23.2倍。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增加,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优质瓜菜生产基地。

第三,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元,到2008年增加到4515元,是1978年的33.4倍。人均占有粮食455.5公斤,增加到742公斤。蔬菜水果等农产品除满足当地市场供应外,还大宗外销,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到2008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16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434.

二、全面推广普及各项农业科技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张掖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不断完善种植技术和耕作水平,坚持“试验、推广、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牵引力"作用,在着力提高各种农产品的质量产量上下功夫。

强化良种推广力度,粮食种植上,积极引进抗逆性强、产量高、质量好、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不断扩大良种种植面积。良种覆盖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93.44,良种推广使粮食产量得到大幅提升。

同时加强对农业科技的宣传和培训,先后推广了小麦、玉米带田种植、地膜覆盖、农田综合节水、測土配方施肥、苹果蠹蛾综合防治、蔬菜工厂化育苗移栽、日光温室提质增效、马铃薯机械化优质高产综合栽培、精细瓜菜种子生产、精品玉米杂交种子生产等一系列农业实用技术。按照“种植规范化、品种良种化、管理系统化、病虫害防治系列化"的要求,开展各类农民农技培训。通过培训、典型示范、样板带动,使全市规范化栽种面积达90%以上,科学施肥面积占总播面积的73.84.农业科技的大面积推广,极大地推动了我市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通过积极实施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项目1基本农田与沼气建设项目3、阳光工程培训项目等,农村的村、田、路得到了综合治理,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巩固和加强。采取“政策推、资金扶、技术帮、示范带"等措施,积极引导、支持并鼓励发展日光温室。截至2007年,共建成日光温室5%21万亩,钢架大棚1%03万亩,亩均收入可达7000元以上,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同时,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与重大节本增效技术的普及推广,加大科技入户力度,培育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规范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探索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途径,现已形成玉米、瓜菜制种、马铃薯、啤酒大麦、日光温室等农业产业化基地。

三、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使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增长,商品率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兴起,截止2008年全市共建成农产品加工企业1009家。其中: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32家,草畜产品加工企业14家,种子加工企业31家,果蔬加工企业35家,轻工原料加工企业52家;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8家、5000万~10000万元的18家、1000万~5000万元的36家、500万~1000万元20家、100万~500万元50家。认定市级龙头企业29家,有24家被列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中甘绿脱水蔬菜集团进入国家级行列。同时涌现出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年加工消耗农产品178万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4%57,直接带动20万农户,吸纳农村劳动力1%6万人,拥有固定资产18%8亿元,实现产值38%6亿元,实现增加值10亿元,销售收入达到34%5亿元,实现利润1%2亿元,上缴税金7584%8万元,年出口创汇4105万美元。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通过实行“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形成优质牧草20万亩、制种90万亩、瓜菜40万亩、轻工原料147万亩的优势特色产业基地297万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88%。并发展牛、羊、猪、鸡畜产品生产基地1680万头(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1%55万吨、1%69万吨和3%01万吨。种、养、加产业链的形成又促进了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步伐,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

四、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不断拓宽使用领域从运输、灌溉、到机耕、农产品加工看,截至2008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88%65万千瓦,位列全省第二,比1978年增长8倍,每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64%3千瓦;大中型拖拉机6747台,小型拖拉机75622台,农用车达到38998辆,每百亩耕地拥有4台拖拉机或农用车;配套机具14%9万部,机具配套比1:1%80.农业机械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2008年,全市完成机耕245万亩,机耕机械化水平达到850,机播200万亩,比1978年增长2%5倍,机播机械化水平达到67%390,机收92万亩,比1978年增长21%5倍,机收机械化水平达到29%60,耕播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64%10,位列全省第二。粮食生产的主要环节、农产品初加工、农业运输、提灌等基本实现机械化。

在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广泛推广应用的同时,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引进新技术120多项,推广新机具13%65万台件。培训各类农机人员12万人,其中,驾驶员6%2万人,修理工5900人。特别是2006年下半年以来,围绕马铃薯、玉米、秸秆加工、设施农业等四大支柱特色产业加大推广力度,成效显著。至2008年,全市马铃薯机械化水平达到460,玉米机收水平达到150,秸秆综合加工机具与养殖小区的配套率达到60%,设施农业大棚卷帘机械达到520台,实现了日光温室提质增效。农机化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技术保障。

以农机服务组织社会化、服务群体产业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能力高效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为目标,采取政策促动、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多元创办的办法,健全完善农机服务机构。实施农机管理、教育培训、技术推广、安全监理等管理服务。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机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形式,加快培育农机服务体系。至2008年,共有公益性服务机构81个,扶持发展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51个,农机大户750户。维修服务网点754个,维修网点持证率达到955.农机销售网点达到136个,农机生产企业达到39个,农产品加工网点达到1162个。农机化服务组织已成为农村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强化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基础,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节本增效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五、强化防灾减灾工作。

涉农部门每年根据气象条件、病虫害发生情况等因素对粮食生产进行综合分析,切实帮助、指导农民防天灾、虫灾、病灾,减少灾害损失,使病虫害防治水平大大提高。与气象部门合作对干旱、倒春寒等气象灾害进行防范和应急处置,确保各项抗灾救灾措施及时落实到位。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小麦条锈病、油菜菌核病等重大病虫害、草原火灾的监測预报,指导地方强化应急防治,推进专业化防治,做到早发现、早预报、早防治,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同时由市委、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建立气象灾害预报及新一代可视的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提高了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通过对灾害性天气的分析预測,对暴雨(雪)、大风、霜冻、沙尘暴、冰雹等灾害影响的中短期预报,及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的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測,实现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服务的目标。

六、新农村建设咸效显著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村容整洁"的方针要求建设新农村。2006年以来,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省级试点县、村为重点,积极总结试点经验,推动新农村建设。全市7个省级试点村确定的85项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完成投资8579万元。除1个省级试点县、7个省级试点村外,还确定市级试点村6个、县区级试点村12个、乡镇级试点村35个。新农村建设试点被列为全市农业综合示范点,通过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到2007年各县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增加到了60个,以示范点的经验促进面上的工作,使471的农户新建或改建了住宅,改善了人居环境。

第二节畜牧业获得长足发展改革开放30年,张掖畜牧业实现了由家庭副业向农村支柱产业的跨越,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成为支撑农业经济的半边天。

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扶持规模养殖,发展产业化经营张掖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鼓励农户发展养殖业。按照“小群体、大规模,抓大户、建小区"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以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的规模养殖。一是鼓励和扶植农户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发展专业户、专业村和专业场是扩大养殖总量的前提。为此,张掖各级政府从扶持和培育养殖大户入手,走“户户养、一村一品、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了促进千家万户养殖规模的扩张,全市规模养殖户发展到10万户。二是创新发展,狠抓养殖小区建设。规范养殖标准,按照抓规范、抓服务的原则,以扩规模、建小区的方式,采用“四统一分"(统一规划场地、统一圈舍设计、统一供应水电、统一卫生防疫,分户经营管理)的办法,小区建设带动基地发展,整村扩展推动整乡提高。大力推进肉牛、奶牛、肉羊和瘦肉猪养殖小区建设,建成各类养殖小区132个。其中:养牛小区36个,奶牛小区16个,养羊小区32个,养猪小区33个,养鸡小区9个,其它畜禽小区6个。养殖小区带动10万多农户发展规模养殖,占总农户的401.三是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有16个养殖企业取得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并有3个养殖企业的5个产品获准在产品或产品包装标识上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无公害肉蛋奶分别占总量的506、606和906,形成了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

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建成退牧还草、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动物防疫体系、牧区示范工程、天然草地恢复等20多个草畜产业重点项目,建立健全三级科技服务体系88处,“五良”8良种、良种、良舍、良医、良法(配套技术在畜牧业生产中广泛应用,配混合饲料及秸秆青贮氨化利用技术得到普及。科技成果的应用率、覆盖率和科技贡献率均有较大的提高。已建成肃南草原惠成、山丹高原龙、甘州牧沅肉牛羊加工龙头企业和成都大业、临泽新华猪场、民乐仔猪繁育和临泽雪莲乳品厂等各类养殖加工企业35个,40%以上的农户参加到“公司4基地4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行列。已建成畜禽暖棚圈舍6万间,农区基本实现暖棚养殖,牧区90%的畜群越冬实现了暖棚化。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完善,畜禽新品种、新技术从无到有,由点到面全面推广,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逐年增加,为加快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三、科教兴牧向纵深发展按照“高新技术抓引进、关键技术抓突破、常规技术抓推广、实用技术抓普及、综合应用出效益"的思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步伐。一是在区域布局上,南部高寒山区重点发展毛、肉兼用的细毛羊和牦牛等草食动物;中部农业灌溉区大力发展奶肉牛、瘦肉猪、蛋肉鸡、淡水鱼和特种动物养殖,建立商品生产基地。二是在畜群结构调整上,重点是稳步发展生猪和禽蛋生产,突出发展奶肉牛和优质细毛羊。三是在品种结构上,牛产业以引进推广西门塔尔、利木辛、夏洛莱、南德温等优质肉牛品种和荷斯坦奶牛,重点抓了冻配改良,年改良授配母牛5万头以上;猪产业重点推广“华特猪"和三元杂交的生产模式,发展瘦肉型杂优猪,年改良授配14万头以上;羊产业主要推广了边区莱斯特、陶赛特、波尔山羊、小尾寒羊等优良肉羊品种,年杂交改良60万只。已成功培育出了“河西肉牛"、“高山细毛羊"和“华特猪"等优良畜种。以养牛为耕地的历史已经结束,牛已完全退出农田耕作,进入商品畜牧业之列,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市牛、羊、猪、鸡良种化程度分别达到858、808、938、998.四是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近年来共参与主持完成部、省、市列科技项目30多项,科技成果在草畜产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科技对畜牧业的贡献率达到608以上,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五是加大对农牧民群众的科技培训力度。采取多种方式,以畜禽新品种实用新技术为重点,开展对农牧民群众的科技培训。通过坚持不懈的培训,农牧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使一批科技明白人走上了养殖致富之路。

四、疫病防治进一步加强经过30年的不断探索,在全市普遍推行了动物防疫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了政府及畜牧部门的责任,初步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分级负责的防疫工作格局。按照“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树立抓防疫就是抓安全,抓安全就是促生产的理念,坚持不懈的做好动物重大疫病的防治工作,使畜禽综合防疫密度提高到了978.一是健全了动物防疫体系。市县二级动物防疫体系已建成,市重大动物疫病检測实验室全方位开展动物疫病的监測工作。二是加大了动物防疫经费的投入。市、县(区)各级政府都把动物防疫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年加大对动物防疫经费的投入力度,有力地保证了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建立了动物疫情快速防治应急机制。市上成立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专家组,县(区)、乡(镇)、村成立了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备队。市、县、乡三级动物防疫网络初步形成,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达到1006,常规动物疫病免疫率达966以上。动物及其产品检疫率分别达到96.26和96.86,产地检疫率达到1006.

五、依法治牧不断加强《草原法》、《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等涉及畜牧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使畜牧业的发展走上了法治化轨道。一是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宣传贯彻落实各项畜牧法律法规,增强生产经营者的法制观念和遵法守法意识。二是加强畜牧业执法体系建设,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和执法手段。充实草原监理、饲料和兽药执法人员的队伍,加快市级畜产品监測中心、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饲料监測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监督、检測工作手段。三是结合《动物防疫法》和新颁布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做好重大疫病的应急准备、检測、报告和公布及应急处理工作。强化检疫机制,做到产地检疫、屠宰环节检疫、兽医卫生监督“三到位"。加大兽药、饲料市场整顿力度,净化兽药、饲料市场,严肃处理违章生产、经营假劣兽药、饲料的单位和个人,维护消费者、生产者的合法权益,确保了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畜牧业健康发展。

畜牧业在自主创新的支撑下,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畜牧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8年,肉类总产量8.7万吨,禽蛋产量1.21万吨,鲜奶产量3.71万吨,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分别达到105.7公斤、16.3公斤和29.5公斤,高于全国和全省的水平,是1978年的26倍、33倍和98倍。畜牧业产值达22亿元,是1978年(0.33亿元)的66倍,畜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316.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社会贡献日益突出。

第三节林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30年来,经过几代林业人的努力,张掖林业取得了辉煌成效。在祁连山区、黑河两岸描绘出一道道绿色屏障,演绎了从“灰色"到“绿色"的艰辛跨越。张掖林业30年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5年)。确立了“集体造林为主,国家补助为辅,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由近及远,先易后难,建立乔、灌、草,网、片、带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全市六县(区)被整体列入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一期工程建设县。1985年完成建设任务,人工造林达54.45万亩,造林取得了恢复发展。

第二阶段为转轨发展阶段(1986—1995年)。林业建设围绕国家“增资源、增效益、增活力"和“绿起来、富起来、活起来"的总目标,按照“稳定用材林,建设防护林,扩大经济林,在总体上保持造林面积稳定增长"的发展战略,实现林业发辗转轨,建设的重点放在平原灌区农田林网化建设上,开展了“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建设。并建立了“杨树大林带、果树小网格"的经济型复合林网,人工造林达到78.71万亩。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和平原绿化达标的目标。

第三阶段为加快发展阶段(1996—2000年)。林业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部分,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按照“南保青龙,北锁黄龙,中建绿洲"的总体思路,先后启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三期、天然林保护、农田林网、防沙治沙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工程,共营造长440公里的15条大型防风固沙基、支干林带,保护农田150多万亩。绿洲中部的9处较大沙窝得到了治理改造,沙压农田已成历史。绿洲内65%的道路和80%的渠系实现了林网化,造林绿化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

第四阶段是跨越式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按照“项目强林、科技兴林、依法治林"的战略,围绕构建完善的生态安全、发达的林业产业、繁荣的生态文化、良好的服务保障四大体系。以生态建设为中心,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四期、重点公益林、湿地保护、防沙治沙六大林业重点项目工程。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培育完善经济林果、育苗花卉、加工养殖、生态旅游四大产业。以超常规、跨越式发展速度,开展了大规模的林业项目建设,使林业持续保持了迅猛发展的势头。

经过四个阶段的持续发展,全市森林总面积达到674万亩。其中: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有天然林389万亩,黑河流域沿岸的川灌区以及沿山区域有人工林285万亩。全市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1418万立方米,林木蓄积量年均增长约13万立方米,年消耗量3万多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0.71%。全市共建设城市绿地1232.37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28.0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86平方米。全市林业发展主要措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加大林业投资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累计获得中央和省上各类林业建设投资达到15.86亿元。特别是2001年至2008年七年投资8.636亿元,是1978年至2000年23年间林业建设总投资7.225亿元的1.2倍。

二、调整林业政策1.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在坚持国家、集体造林的前提下,鼓励私人、家庭造林,租赁和承包荒山、荒地、荒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并给予资金支持,促使非公有制林业异军突起。我市的非公有制林业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在各项优惠政策的激励和国家资金扶持下,经营户发展到3.21万户。其中造林大户216户,规模造林面积7.36万亩;育苗大户72户,规模育苗面积3312.7亩;林果产品储运加工大户148户,年加工、储藏、运销果品3100多吨,年加工木材2万多立方米。

2.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由于政策引导、各级政府的努力工作和全民参与,1978年至2008年,全市累计完成造林面积408万亩。仅“十五"期间,完成义务植树2578.9万株,建立义务植树基地190个,零星植树1471.16万株。2008年,全市新建义务植树基地18个,面积0.9万亩,直接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人数66.92万人次,义务植树尽责率93.37,造林规模和质量大幅提高。

3.强化森林保护。2001年以来,进一步加强林草植被管护和林地林权管理,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狠抓森林防火,取得了祁连山天然林区连续58年、川区人工林连续16年无森林火灾的好成绩,促进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十五"以来,全市新增营造林面积177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01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双增长"。全市森林覆盖率由“七五"末的8.67提高到10.717,净增2.11个百分点。

4.调整林业内部结构。2001年以来,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重点突出经济林果、种苗花卉、加工养殖、生态旅游和林业经济产业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林业产业化进程。2007年,全市经济林总面积达到53.89万亩,林果业总产值达5.84亿元。2007年又总结经济林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三红"(设施红地球葡萄、红梨、红枣)为主的林果产业发展战略。至2008年底,全市已发展红地球葡萄1124亩,红梨3000亩,红枣13.8万亩。使林业产业化进程逐步形成。

三、全面推广林业科研和技术林业科技工作以两个林业科学院和市、县(区)林业技术推广单位为主体,不断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先后承担国家、省、市列各类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项目102项,共组织完成84项,其中72项成果获奖,46项科技成果达到省级以上先进水平。按照“全面引进、普遍试验、重点示范、选择推广"的原则,全市共引进林果新品种409个,新技术54项,推广新品种288个,新技术68项。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成为林业发展的基础。

四、不断推进城市园林绿化由于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市城市园林绿化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城市环境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2004年1月成立张掖市园林绿化局以来,以构建具有“金张掖"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市区共建成各类园林绿地576.16公顷,城市绿地率由2092年的24135提高到了30115,绿化覆盖率由27.35提高到34.1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5.82平方米提高到了19.76平方米。同时,对98株古树名木、2处古树群采取了挂牌保护。

五、重视和发展湿地保护2995年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张掖市湿地资源普查。2996年又成立了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管理局,制定了《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管理办法》。经过积极争取,《甘肃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建设工程》项目通过国家林业局批准,按照项目初步设计,在重点湿地区域内埋设界桩7742个、界碑694块,设置工程围栏48公里,标志牌3座,开展了9个湿地保护点项目建设,从而加快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作。市委、市政府经过反复论证《中国黑河(张掖)湿地保护工程(大纲)》已经确定,规划湿地保护区面积69万亩,规划国家湿地公园面积2.6万亩,规划滨河新区面积1.2万亩,通过采取湿地保护工程,全面恢复湿地原生态,以湿地保护引领城市建设,以生态魅力聚集生产要素,以此打造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生态张掖;打造集佛教文化、西域文化、汉唐文化于一体的人文张掖;打造集湿地特色、丹霞地貌、草原风光、红色旅游于一体的休闲张掖,打造集商务会展、高档商住、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宜居张掖,发挥张掖在河西乃至西北地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与之配套的实施方案、措施办法也已相继出台,工作责任已经落实,工程建设正在有序进行。截至2998年底,已退耕1621亩,收归开荒地、林地、鱼池5399亩,整体移交给湿地保护管理部门。滨河新区的滨河路、滨湖路、水的街3条大道路基建设已完成,框架已经形成。第四节水利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水利建设发展状况改革开放以来,全市水利事业快速发展,完成水利投资42.5亿元,占建国以来总投资的979.张掖水利建设经历了两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国家投资拉动阶段(1983—1993年),主要依靠国家实施“两西"建设的决策拉动,以扶贫项目为依托,建成了一批中小型水库为重点的调蓄工程,共完成水利投资3.02亿元,占改革开放30年水利投资的79;第二个阶段:项目建设拉动阶段(2001—2007年),是实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期,在农村人畜饮水、水库除险加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等项目投资拉动下,再次掀起水利建设的高潮,建成了一批以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和灌区节水改造为代表的民生水利工程,共完成投资29.35亿元,占改革开放30年水利投资的699.

根据国务院《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的总要求,市委、市政府制定灌区节水工程改造、经济结构调整、生态建设和水源保护等各项规划和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控的制度及运行机制。开创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的新局面,通过实施“国家统一分配水量、水量断面控制、省区负责用水配水",实现了内陆河流域管理的新途径,理顺了流域水权秩序,化解和减少了水事纠纷,全流域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得到了较为合理的配置,实现了当黑河莺落峡多年来水15.8亿立方米时,正义峡下泄9.5亿立方米的分水目标,遏制了下游生态恶化的趋势。

完成更新改造干、支、斗渠1752公里,完成田间配套115万亩,新打机井464眼,旧井改造1025眼,高新节水40.6万亩,草原围栏60万亩,天然林封育30万亩,人工造林1.23万亩等项目和甘州区盈科、民乐洪水河两大灌区7935.70万元的建设任务。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完成投资3090.7万元。以上项目的实施,为黑河调水和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显著2001年水利部确定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张掖从明晰水权入手,改革水资源传统管理模式、配置方式入手,建立了“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水资源管理运行机制。试点建设以来,构建了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经济结构、水利工程三大体系,形成了“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配水到户、公众参与、水票流转、水量交易、城乡一体"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模式。围绕两套指标体系,以“选点试行、以点带面、积极推进、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768个,促进民主参与式管理。目前由协会管理斗农渠4633条,控制灌溉面积315.4万亩。各县区明确了用水总量,将用水指标逐级落实到基层和用水户,层层配置水权,核发水权证,在全国首推水票运转方式。灌区实行了水量、灌水时间、灌水面积三公开的水票制供水管理。围绕田间节水、量測水设施建设、末级渠系水价改革等开展了不同层面的探索工作,农业节水力度不断加大,落实常规及高效节水面积294万亩,推广灌溉试验面积近50万亩。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6年顺利通过了水利部的验收,同年11月,被水利部授予“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称号。

2004年开始在城市部分企业、小区开展节水试点工作。通过“规范制度建设、核定用水总量、突出定额管理、运用价格杠杆、加强中水回用"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城镇生产生活节水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行农民参与式管理,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严格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大力开展黑河节水工程建设,推行和完善水票运行管理模式,实行末级渠系产权改革,开展节水创建活动等措施。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一是水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万元GDP用水量年均下降率超过10%,实现了全市在GDP增长73%,城镇化率翻一番的情况下,减少地表引水量4亿立方米,减少国民经济耗水量约2亿立方米的较好业绩。二是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节水型社会建设规范了城乡用水秩序,水事纠纷大幅度减少,促进了区内社会稳定与和谐。2000年以来,连续八年完成了黑河调水任务,累计向下游下泄水量72亿立方,占来水总量的57%,黑河尾闾东居延海最大湖面面积达38平方公里,沿河和下游天然林草面积有所恢复,沙化面积有所减少,流域生态退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成果张掖市的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为起步阶段:主要以改造涝池、分离人畜饮水为主,重点解决部分偏远乡村农户吃不上水的问题。工程建设投资以群众自筹为主,地方乡镇给予适当补助。通过修建过滤池、人工打井等常规措施,初步解决了20多万人饮水困难的问题。

从2000年开始到2004年为加快发展阶段:2000年3月国家启动农村饮水解困项目。以修建集中供水工程、实现供水到户为主,重点解决部分乡镇农户远距离取水、饮用高氟水等问题,工程建设以国家投资为主,群众自筹为辅。至2004年底,全市共建成饮水解困工程161项,完成投资14361944万元,解决了60个乡镇、3994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全市农村饮水困难人口由2000年9695万人降为5791万人。

从2005年开始至今为全面推进阶段:从2005年开始,国家提出利用10~15年时间彻底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把解决农村饮水质量问题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到2007年底,全市完成投资548598万元,建成集中连片、高标准、高质量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4项,解决了37个乡镇、13928万人的饮水安全,全市农村安全饮水人口已达58.68万人。2008年,全市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又投资2640万元,计划解决17个乡镇、57个行政村、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全市现有水库43座,其中:中型水库7座、小型36座。自1999年以来,随着国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的启动,全市有10座病险水库列入《全国第一、二期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截至2007年底,9座病险水库完成了除险加固任务,完成工程总投资13343万元。同年,有14座中小型水库列入《全国第三期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

第五节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一、城市建设规划体系日益完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规划工作得以恢复,张掖也走上了先规划后建设的正常轨道。截至2008年,全市城镇规划区面积达105平方公里,建成面积达50.06平方公里。规划体系逐步健全,总体规划日益完善。

新修编的总体规划明确了张掖市在省域城镇体系中建设河西地区重要的商贸流通枢纽、甘肃省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基地的职能和地位,确定了“一心(主城区)、三片(主城区、西部新城区、东北郊产业园区)、四轴(以东西街为主的东西轴线、以南北街为主的南北轴线、以张火公路为主的斜线轴线、以新城区南北向干道为主的城市次轴)"的布局结构和45.4万人,51.3平方公里的发展规模,勾画出了未来15年张掖城市建设的新蓝图。从2004年起,先后编制了市区主要区域、重点地段控制性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山丹、民乐、临泽、高台、肃南五县也分别编制了县城总体规划。8个国列、省列重点小城镇总体规划已全面完成,村庄规划正在逐步编制。目前全市六县区城镇规划区面积达到10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47.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城市规划面积51.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6平方公里。形成了以“金张掖"中心城区为核心,辐射带动5个县城和20个重点小城镇的城镇化发展体系,促进了城市化的健康、快速发展。

张掖城市建设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以旧城改造为主线,以供水、排水、道路建设等基础公用设施建设为重点,正式拉开了张掖城市建设发展的序幕。1992年以后,加快了城镇建设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步伐,开展“安居工程"建设,城市建设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局面。

1996年至2002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加强,对各县(区)城市总体规划、小城镇规划及村镇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各县3区2开展了辖区内城镇体系的规划编制,共编制重点地段、住宅小区、广场公园、城市道路、开发小区等详细规划184项、编制小城镇规划10项、乡镇规划32项、中心村规划210项。与此同时,城市公用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完善。各县(区)建成了一批辐射功能强的专业市场和综合批发市场,形成了农副产品物资集散中心。先后建成了张掖电力大厦、电信大厦,中心广场、甘泉公园、高台月牙湖公园、民乐公园、佛城古建筑群、明清街、马可波罗大街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和城镇亮点工程。一大批宾馆饭店、商场超市、车站医院、文教设施拔地而起,使城市功能更趋完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建设领域普遍推行招投标制、质量责任制、社会监理制和用户评价制,建筑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村镇建设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市20个试点小城镇,带动了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形成一批风格各异、特色鲜明、体现城郊商贸型、乡镇工业型、旅游资源型的小城镇群体,成为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城乡物资流通集散的纽带。

按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实施三大战略,加快张掖发展"的总体思路。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截止2008年底,全市城市建成市区面积达50.0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45.4万人,全市城镇化水平达36.,人均住宅面积达26.52平方米。市区城市道路长度达64公里,人均道路面积10平方米。城市日供水能力10万吨,日处理污水能力达4万吨,日处理生活垃圾能力达280吨。达到了张掖城市建设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主要以城市道路、供水、排水、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填埋等为重点,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1996年至2003年,投资18.2亿元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建、拓建城镇道路360条、412公里,架设路灯4244盏,日供水能力15.1万吨,自来水普及率达95.以上。2004年以来,市县(区)先后改建、拓建、新建城市道路63条、88.5公里。其中,市区24条、25.27公里。2005年以来,重点解决城市发展的制约瓶颈,强力推进道路建设。投资4.3亿元,新建了金张掖大道、南二环路东段、北大街延伸段,相继打通了县府街向南延伸段、南环路向东向西延伸段、新建街向南延伸段等丁字路,对南环路、312线东出城口进行了整体改拓建。2004年新建集中供热工程10项,其中总投资1.4亿元的城区集中供热工程,供热能力达到260万平方米,实际供热面积180万平方米;总投资1.06亿元、日处理污水4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于2006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总投资2151万元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于2007年11月建成投入使用。市、县区供水工程全部完成,城镇日供水能力达到15.45万吨,其中投资1.2亿元的城区供水扩建工程建成,使城区日供水能力达到10万吨,满足了城市未来长远发展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巷道建设向背街小巷延伸。到2008年,先后高标准改造了劳动南街、花园巷等30多条背街小巷、路段,并配套排水、路灯、垃圾收集清运等设施,解决了区域内道路不平、下水不通、路灯不亮、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问题。

三、引导多元投资促进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是人流、物流的聚集地,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不断提升完善城市的服务、管理功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单纯依靠国家投入建设城市是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经营城市以国家投资为主体,引导、推动社会投资是加快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1980年全市固定资产总投资2369万元,为单一的国家投资。到1996年开始出现了多元投资的格局,全市总投资5331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7477万元,集体投资6778万元,私营个体投资9069万元,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占24.22.到2884年全市总投资达到18.39亿元,国家投资14.4亿元,集体投资1.45亿元,私营个体经济投资2.53亿元,占132.2887年总投资78.6亿元,国家投资27.3亿元,非公有经济投资达43.36亿元,占61.32.

商品房建设进度加快,2888年总投资1.5亿元,开工建设的面积85.3万平方米,个人购房13.1亿元。2885年投资3.3亿元,开工建设面积132万平方米,个人购房23.2亿元。到2887年投资9.88亿元,开工建设面积335.7万平方米,个人购房32.2亿元。在城市建设中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房地产市场建、销两旺的趋势,市政建设蓬勃发展。

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村镇建设至1985年底,全区村镇规划完成93.88%,其中集镇规划完成96.86%,村庄规划完成93.8%,基本完成了村镇规划的要求。1996年以后是村镇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地28个试点小城镇,带动了农村建设的发展,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2886年以来,全市村镇规划建设紧紧围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加快经济发展这一主题,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重点突破、梯次推进"的指导思想,以规划为龙头、基础设施和农宅建设为重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把加快推进城镇化作为重要战略来抓,把村镇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突破口。通过示范带动,建管并举,不断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村镇建设发展,为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2007年底,修编完成了54个乡镇的总体规划和747个中心村的规划。其中9个重点镇和13个省市列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规划全面完成,规划的覆盖率达到95%以上。几年来,试点小城镇累计投资达到12亿元,建成公共建筑9263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2762万平方米。近20万户农民改建、新建了住宅、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65平方米。一批特色明显、功能齐全的小城镇正在形成,涌现出了甘州区大满镇、高台县南华镇、临泽县新华镇、民乐县六坝镇等国列、省列和市列试点小城镇。集镇工业和二三产业呈现出向小城镇聚集的趋势。

第六节工业发展势头强劲一、地方工业发展基本情况张掖自古就是一个农牧业地区,地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9月,张掖解放时,接受从国民党马步芳部溃逃时遗留的毛纺织、被服、鞋袜三个设备不全、破烂不堪的工厂,还有私营工厂20户,作坊店铺542户,均为手工作坊。总资产仅有8067万元,占当时国民总资产的3694.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建了电厂、面粉厂、屠宰厂等国有企业,对私营和手工业作坊在扶持发展的基础上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到1957年底,工业企业达到59个,总资产达60064万元。1958年在大跃进中,开始大办地方工业,由于浮夸蛮干、盲目发展、结构失调。20世纪60年代初,经过三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结构趋向合理,生产逐步按计划稳步发展。至1965年底,企业有46户,产值达到85869万元。文革期间,虽然受到严重冲击,仍按“三就地"(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原则。兴办了造纸厂、水泥厂、磷肥厂等一批“五小"企业。工业经济呈缓慢发展态势,企业增加到103户,完成工业产值2993.5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转换经营机制,采取协作、联合、引进技术、设备等一系列措施,使工业企业逐步走上有计划的发展轨道。到1985年底企业发展到109户,完成总产值12035.2万元。90年代,进一步明确了“以地方资源优势为依托,市场为导向,发展支柱产业为重点",加快能源、食品、轻纺、化工、建材、冶金行业的发展,新上小水电、大电网改造、煤矿扩建、酒精、柠檬酸、葡萄糖、食品、饮料、淀粉、白酒等项目,建成了投资5500万元的农药厂和4万吨尿素生产线,3.5万吨合成氨改造等大型骨干项目。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的兴起,形成了地方工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到2000年底,工业企业发展到4945户,产值达到236716万元,上缴税金7124万元。

2002年之后,实行地改市、市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市委、市政府提出并组织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富民、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三大战略任务,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一手抓原有企业的改造提升,一手抓新项目建设投产,集中建设了一批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紧紧围绕电、煤、钨、铁、种、芋、红七大项目体系建设,构建全市地方工业格局,形成了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质的飞跃和跨越式发展的态势。特别是投资55亿元建成120万千瓦火电厂项目的投产和成都“大兴草业",高台万亩葡萄栽种和葡萄酒酿造等引进项目的入驻投产,为地方工业实现跨越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地方规模以上工业达到128户,总产值77.75亿元,上缴税金4.06亿元,占地方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379.到2008年,全市上下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突出项目建设,深化企业改革,靠实目标责任,狠抓工作落实,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引领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3.43亿元,产品销售率为91.477.实现利税总额7.7亿元,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78亿元。

二、地方工业发展的基本特点1.以改革为动力,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生产经营机制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所形成的企业生产经营体制和机制,已不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从1978年以来,我市的企业改革工作大体上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2年),以对企业放权、让利、增强企业活力为主。对所属国有企业重点开展了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不断增强企业活力。

第二阶段(1992—1999年),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竞争力。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围绕国务院《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明确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权等14项经营自主权,转换经营机制,全面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从1996年开始,开展了“学邯钢、抓改革、促管理、增效益"活动,1997年3月以后,对辖区内的所属企业进行了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改革。

第三阶段(1999年至目前),优化资源配置,实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2000年9月,对全区国有企业进行了战略性改组、改造,调整和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按照“明产权、转机制、变身份、增效益"的改革思路,在全区国有、集体工商企业中开展了以产权转让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改制工作。按照“整体转让产权、整体置换身份、整体承担债权债务、整体承担养老医疗等社保费用,整体安置职工,企业产权一次性出让给个人或新的民营企业"的原则,对全市国有工商企业进行了一次脱胎换骨的改革。对山丹焦化厂、张掖有色金属公司等5户企业实施了政策性破产,使这些债务沉重、改革难度大的企业依法甩掉了债务包袱,顺利完成了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任务。企业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生产经营机制,实现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调整政策、鼓励引导非公有经济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于拉动民间资本,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坚持非公有制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一视同仁的政策,鼓励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放宽进入领域,帮助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促进共同健康快速发展。2054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38.7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94.非国有经济投资19152亿元,增长38.24;非公有制经济继续健康发展。到2557年非公有经济企业个数达到34518户(其中私企2518户,个体工商户3255户),企业营业收入128.2亿元,利税总额12.5亿元,上缴税金4.39亿元。

3.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依托资源优势,开展多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市委、市政府前后共组织95多个招商团(组)分赴广州、浙江、北京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并组织参加了“乡洽会"、“兰洽会"、“西交会"、“中博会"等节会,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了荷兰艾为口集团、中种集团、德农集团、奥瑞金公司、中基集团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前来投资建厂,取得了显著效果。从2551年开始,通过参加在全省举办的五届全国乡企贸洽会,共签约项目295个,总投资77.15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555年以来,张掖每年在工业项目上的投入超过亿元,2554年开始每年投入超过十亿元。随着工业投入的逐年加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工业项目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工业项目由上小项目逐渐转变为上大项目,投资逐年增加。20世纪80年代,每年几个项目,投资均在万元至十几万元之间,近几年,大项目每年均30个左右,投资均在千万元以上。二是投资主体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效果发生了质的转变。20世纪八九十年代,工业投资主要是以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为主,九十年代末民营资本开始进入市场,到2000年以后,工业投资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营企业已经在工业企业中占有了很大的比重。民营企业的投入明显增大,工业发展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三是投资项目前景稳定、规避风险能力强。近年来,工业投资项目大部分是对市场前景进行充分论证的条件下进行的,投资可靠性强,回报率高。克服了以前由领导拍板投资,盲目性大,抗风险能力差,回报率低的弊端。四是投资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投资领域越来越宽。20世纪末工业投资主要在传统加工业和矿山采掘这两大方面,投资范围小,产品单一,效益不明显。进入21世纪,投资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向资源要效益,还向科技要效益,更向环境要效益。工业开发领域涉及能源、矿产资源、农副产品加工、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机械研发制造等诸多领域,工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4.工业示范园建设效益日益显现张掖工业示范园区以国家实施东西合作示范工程和西部大开发为契机,按照“统一规划、集中连片、重点突破、规模开发"的原则和“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管理有序、功能齐全、示范效应强"的标准,先后建成甘州区东北郊经济新区、民乐县高新实用技术开发区、山丹县城北工业开发区、高台县南华经济开发区、临泽县工业开发区等五个部级乡镇企业示范园区和甘州区大满、梁家墩、上秦、临泽县新华和肃南县和青等五个省级乡镇企业示范园区。十个示范园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5亿元。并制定完善示范区土地开发、户籍管理、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各项优惠政策,健全完善管理服务方面的各项工作制度。十个示范区占地面积513平方公里,人口14.72万人。至2007年底,建成各类企业3215户,固定资产达60.76亿元,从业人员6.29万人。累计建成东西合作项目125项,引进资金26.8亿元。全市702以上的重点骨干项目在示范区落户,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亮点。

5.地方工业发展的基本构架初步形成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努力,特别是地改市以后,“工业强市、产业富民、加快城镇化进程"三大战略的有效实施,使得地方工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建材、冶金、轻工原料、农副产品加工六大行业为主的地方工业体系和电、煤、钨、铁、种、芋、红等七大支柱产业。地方工业产品发展到200多种,有8种产品列入省级名牌产品,工业经济运行保持了平稳上升的态势,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3.62,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特点是:一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近五年建成投资上千万元、销售收入上三千万元的工业重点项目137个,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143户,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发展到19户,5000万元到1亿元的企业18户,3000万元到5000万元的企业22户。形成的主要产品产量有60万千瓦火力发电、54万千瓦水力发电、100万吨煤炭、200万吨矿产品加工、130万吨农产品加工的生产能力,工业经济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二是开发领域不断拓展。立足资源优势,拓展工业发展领域。由过去的小水泥、小加工、小修理、小矿山、小食品发展到现在的能源、化工、建材、冶金、食品深加工等有一定加工规模的、门类较全的工业体系。精细化工、冶炼采选、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一些科技前沿领域也都有了发展。三是竞争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市已形成具有出口创汇能力企业45户。硅铁、红矾钠、柠檬酸、番茄酱、马铃薯全粉、脱水蔬菜等10多个品种已进入国际市场,年出口创汇额达1900万美元。四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2007年全部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0.2亿元,同比增长20.52.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0.4亿元,同比增长2956%,实现利润356亿元,同比增长86507%。其增速列全省首位。五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五年上升8个百分点,工业占GDP比重达到2754%,规模以上工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4355%,初步形成了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

三、乡镇企业发展生机勃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蓬勃发展,取得可喜成就。“七五"开始有了突破性发展,“八五"期间呈现出超常规、跳跃式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立足资源优势,依托主导产业开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农产品加工为主攻方向,培育重点行业,发展龙头企业。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推进企业科技创新,提升园区综合功能,企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已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柱,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民增收的稳定渠道,社会就业的有效途径。

一是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7年底,全市乡镇企业达到20032户,比2000年增加5872户,年均增长551%。完成增加值56533亿元,比2000年增加38593亿元,年均增长1853%。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2158亿元,比2000年增加1558亿元,年均增长2052%。乡镇企业增加值和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市GDP和工业增加值的3855%和5452%,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发展规模日益扩大。2007年底,全市乡镇企业中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58户,比2000年增加43户。“十五"以来,全市乡镇企业以项目建设为重点,新建各类乡镇企业项目704项,投资达8258亿元,其中投资在千万元以上的项目129项。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为全市乡镇企业的发展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三是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7年底,全市乡镇企业完成经营性收入148599亿元,比2000年增加97503亿元,年均增长1652%;实现利润9518亿元,比2000年增加4568亿元,年均增长1057%;上交税金H。HH亿元,比H0SS年增加S698亿元,年均增长867.;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0968万人,比H000年增加C69万人,年均增加700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乡镇企业的部分达0APH元,比H000年增加C0H元,年均增长近6S元。乡镇企业成为地方财政增收、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四是科技进步加快,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十五"以来,全市乡镇企业研发新产品CAS余项,有H7种产品获得部、省级名牌产品。有0PS多户企业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了产学研的有效对接。有CP户企业通过了IS09SSS、IS00CSSS、HACCP等国际标准体系认证。市县乡三级共培训各类人员C万多人次,有CS0H名人员获得了专业技术职称。

五是管理水平不断提高。0997年以来,全市乡镇企业管理工作以学邯钢、抓改革、促管理、增效益为主题,以创建文明企业,狠抓集团建设,实现聚变效应为主要内容,组建了张掖市饮料食品集团公司、张掖市脱水蔬菜总公司等0H个企业集团。在全市乡镇企业中开展质量效益达标升级、节能降耗工作。按省委《关于在乡镇企业深入实施“双带整推"意见》的要求,深入开展双带整推工作,C6个地直部门,AC个省地县国有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共帮带了9S户乡镇企业。HSSS年通过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达标升级企业复检工作,使乡镇企业由粗放式管理逐步向科学化管理转变。建立了全市乡镇企业台账,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不断引导乡镇企业增强信用意识,建立信用制度,加强信用管理,培育良好信用,提高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第七节商贸经济日益活跃一、商业发展历程张掖自古以来,商业繁盛,远在周朝战国时期中国的丝绸开始输出欧洲、希腊。自汉朝张骞通西域后,在河西设立四郡,中西交往规模日益扩大,贸易往来愈益频繁,至隋唐时期达到鼎盛,成为国际贸易市场。明清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东移,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张掖作为国际贸易大都市的地位渐失,但在河西走廊仍保持着商贸的中心地位,是西北最大的粮食交易中心。民国时期,张掖的商业在河西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有各类商户2000多家。到抗战期间,孔祥熙、宋子文、马步芳等官僚军阀也到张掖开设商行,垄断市场、欺行霸市,滥发纸币、物价飞涨,致使张掖的商业日渐衰落,中小商户纷纷倒闭,至解放前夕,仅剩600余户。

1949年张掖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组建成立了国营西北贸易公司张掖分公司,开展以收购、委托代购的方式,从农村、牧区收购农、牧、副产品,然后再卖给工厂,一方面增加农牧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又提供了工业所需的原料,城乡人民群众供应所需日常生活用品,对工、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1952年针对私营商业中的行贿、偷税、漏税、盗窃国家资财和情报的“五毒”违法行为,在工商界开展“五反"运动,打击不法奸商,惩办了部分罪犯,使广大商户受到深刻的社会主义教育,使国营商业成为城乡物资交流的主导力量,确立了国营商业对市场的统一领导地位。1956年对私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形成了国营商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计划分配为调控的城乡商品供应体制,国营商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稳步发展。计划经济的商业运行体制,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在60年代由于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物资奇缺,对部分商品实行凭票供应。70年代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供求关系上紧张,在商品供应中又出现了“走后门"等现象。80年代这种缺乏活力的吃大锅饭“坐店"经营方式,使国营商业在改革开放后,面对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而无法适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陷于困境。

从80年代中期开始,商品流通企业实行放开搞活,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制等多种形式,转换经营机制,但是最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竞争无力、摆脱困境的状况。从1997年开始,对125户国营、集体流通企业实施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破产重组、产权整体出让等形式彻底改变了自%956年以来国营、集体商品流通企业一统天下的状况,向多种经济成分、混合经济类型转变,彻底打破了“坐店经营"吃大锅饭的被动局面,呈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竞争局面。

二、商业流通企业的发展%D城市商业流通企业改革开放前的%978年,全市有各种类型流通企业276户,从业人员7800人,城市各类商业经营网点2300个。到2007年底,全市有各类商贸流通企业2D22万户,其中批发企业36%5户,零售企业%D4万户,餐饮服务企业4%60户,各类商流网点2D3万个,全部从业人员7D3万人。30年间,企业户数、从业人员、经营网点分别增长80D4倍、9D3倍和%0倍。企业实力有了很大增长。到2007年底,零售业和餐饮业规模以上企业32家,销售额达到%0D34亿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9D6%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950年的32D2万元,公私合营后的%957年为3800万元,改革开放之初的%980年为%D6亿元,商业改革中的%990年为6D05亿元,产权改革后的2007年为39D6%亿元。从%957—%980年,计划经济时期的23年间,平均每年增长530万元;从%980—%990年,改革转换的%0年间,平均每年增长4450万元;从%990—2007万多元经济形成的%7年间,平均每年增长%974%万元,商贸流通规模从总量上呈现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2007年达到337.从吸纳城镇人员就业和转移农村劳动力来看,商贸流通产业已仅次于农业而成为吸纳就业人员排名第二位的产业。随着电子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流通现代化步伐加快,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05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城市的零售总额2207亿元,增长23067;县城的零售额1201亿元,增长16037;县以下零售额1207亿元,增长1703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9057亿元,增长20037;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095亿元,增长18067.

各类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新型流通方式和超市、大卖场、便利店、购物中心等不断发展。目前有连锁经营超市250多家,其中经营面积达200平方米以上的中大型商场超市54家。大中型企业集团主导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先进流通经营与管理技术得到快速推广。近10年来,城市商贸领域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与管理技术,957以上大中型商场建立了销售时点管理系统(P0S),557以上的大中型商场、超市应用了条形码技术,807以上流通企业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商贸流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

20农村商贸流通农村生产、生活资料的供应自1949年10月以后,由国营贸易公司承担,1958年组建成政企合一的专业公司。在农村创办养猪、养鸡、酿造作坊等开展“一业为主多种经营",1962年分设供销社主管农村商业。1969年文革期间供销社又与商业合并,1978年供销与商业又分设,经营农村生产生活资料。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供销系统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和改革,以进一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是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各级供销合作社按照《供销社章程》,改全民为集体,改官办为民办,全面贯彻“三性"(即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和“三民"(即民有、民管、民享)原则,健全理监事会制度,增加农民理事会成员,赋予各级理事会对所属社有资产的所有权。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聘任解聘权,重大经营活动的审批权,经营管理的监督权和受益权。

二是发展联合经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级供销合作社突破条块分割和行业分工的限制,增强联合意识,发挥供销社在农村的主体经营优势,开展工业品的联购分销和农副产品的分购联销,有力地巩固了供销合作社在农村商品流通中的主渠道地位。

三是加强企业管理。各社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层社建设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下大气力从人力、资金、商品、费用和安全诸方面强化企业管理,完善约束机制,坚持依法治社,企业管理开始向制度化迈进。

四是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在巩固和发展传统的农资供应、农副产品购销等服务项目的同时,努力向综合性多功能的系列化服务发展。相继兴办庄稼医院、综合服务站,开辟信息、科技、加工、储存、运输、文娱以及贸工农一体化等新的服务内容,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通过改革形成星罗棋布、四通八达的流通、服务网络。到1995年固定资产达到7933万元,年销售总额达到5.18亿元,税金总额达到75609万元。

五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1996年8月在高台县供销社召开了全区供销社系统改革试点现场会,总结推广了高台试点经验。完成了县市供销企业的改组改制,全区30户供销企业,除承担政策性经营业务的生资、棉花公司外,其余23户企业全部实行了改制。2000年又推行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改制,其中1户破产,1家社属企业进行整体出售,3户公司实行部分出售。

改制后市供销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注重体制创新和竞争力培育,积极探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办法、新途径,全系统呈现出了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的良好局面。2007年,商品销售总额5.54亿元,实现利润259.6万元,税金287.3万元。

三、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经历30年风雨兼程,实现出口主体结构性调整,贸易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1996年,地区外贸公司代理张掖市农业局进口以色列大棚设备10.49万美元。1997年以自营出口为标志的对外贸易正式开始,当年自营出口4万美元,收汇率100.,实现了对外贸易自营出口零的突破。1998年,甘绿脱水蔬菜公司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开展自营出口业务,当年实现自营出口4万美元。之后,临泽雪晶、山丹电力铁合金、银河集团等一批企业相继开展自营出口业务。外经贸经营主体开始以生产企业为主,贸易形式由过去单纯提供出口货源向直接出口转变,迈出了企业直接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第一步。

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出口队伍不断壮大,国际市场不断拓宽,全市外贸出口实现跳跃式发展。2001年全市自营出口达到120万美元;2003年自营出口达到630万美元;2004年实现936.3万美元,2005年达到1001万美元。截至2007年,全市获得自营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达110家,外贸出口2502万美元,呈现出稳步增长的势头。到2008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0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出口总额3653万美元,增长46.;进口总额352万美元,增长18.。

出口产品区域特色明显,外贸企业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柠檬酸、番茄酱、脱水蔬菜、硅铁、铬酸酐、马铃薯雪花全粉等成为我市出口拳头产品。其中,柠檬酸年生产能力达到4万吨;脱水蔬菜年生产规模达1万吨;番茄酱年生产规模7万余吨;马铃薯雪花粉年生产规模2万吨;硅铁等铁合金年生产能力近9万吨;铬盐、硫化碱年生产能力5万吨,形成了较强的外贸发展后劲。

出口市场进一步拓宽,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出口国由过去的德国、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拓展至美国、韩国、德国、荷兰、意大利、香港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市场空间扩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所增强。

初步形成全新的外贸经营格局。出口产品结构由初级原料型为主转向深加工产品为主,出口商品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涌现出了一批出口龙头企业群体,初步形成了玉米、蔬菜深加工出口产业和铁合金、化工、种子出口产业群。

四、加快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物资交流改革开放前,全市商流领域固定资产总值只有4.3亿元,企业总营业面积不足20万平方米。改革开放后随着生产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加大了商贸流通领域的基础设施和城乡市场建设的投资。商贸流通网络设施建设成为城乡建设的重点,商业基础设施投资不断增加。自2665年以后,全市每年用于商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额均达到了2亿元以上,年均增长超过了300.截至2667年底,全市商业领域固定资产总值已达166亿元以上,比1978年增长了约23倍;全市商业经营总面积达150万平方米,比1978年增长约785倍。同时,商流设施建设向高档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以2007年新世纪商厦和国芳百货投入运营为代表,全市核心商业区开始形成,各类专业品牌店、特许经营店等高端商业落户张掖,消费、餐饮、娱乐各类设施开始迈向高档、专业、功能系统化方向发展。此外,便民的社区商业网络、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市已有31个社区建立了商业服务中心,形成了方便舒适、门类齐全、分级明确的社区商业服务网络。

农村商流网络和市场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十分迅速。截至2007年,全市有农副产品交易市场52个,其中批发市场12个,集贸市场40个。农产品交易经营场地总面积达到13万平方米,年交易总额达16亿元以上,分别占全市批发交易市场总面积和总交易额的65%和51%。目前,在全部农产品批发市场中,经营场地达5000平方米以上、年交易额达亿元以上的重点市场有5个。其中,张掖南关蔬菜果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达7.5亿元,年交易量达9亿公斤。

第八节旅游业快速发展一、旅游业发展情况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非常活跃、极具开发潜力的新兴“朝阳"产业。张掖旅游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98.年旅游业主要为外事接待服务,是外事工作的补充形式,对宣传张掖,加强对外交往起到了重要作用。(989年6月,旅游项目主要以经营古“丝绸之路"张掖区内的文化文物观光点为主。(99.年开始启动马蹄寺旅游景区开发,举办首届“金张掖马蹄寺旅游观光节"。(99)年6月,开始把旅游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明确提出了旅游业“一年起步,二年上路,三年求发展,五年初步形成规模"的发展思路,对全区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研究。按照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对大佛寺、木塔、艾黎文物陈列馆进行了维修保护和建设。(994年建成马蹄寺卧龙山庄。1995年甘泉公园新建了童心园。1996年,完成了大佛寺藏经殿建设,建成了明清一条街、黑河山庄、森林公园。1999年,完成了大佛寺周边佛城建设。截止)..1年,连续举办了十届“金张掖马蹄寺旅游观光节",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据统计,199)年来张掖旅游的国内游客1)13人(次),海外游客)5.人(次),到1999年已分别达到374)万人(次)和3)..人(次),)..3年分别增加到6(478万人.次9和78..人.次9,全市旅游业迅速兴起。

“十五"以来,我市旅游业步入全面快速发展时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工业强市、产业富民、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把旅游业作为加快张掖发展的一大产业,列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张掖市旅游业管理暂行办法》,编制实施了《张掖市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张掖丹霞地貌旅游区发展规划》,2005年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06年成功举办了全国第十届丹霞地貌学术讨论会暨张掖旅游开发研讨会,全市旅游业呈现出全面加快发展的态势。同时通过争取国债项目、相关产业带动、吸纳社会资金等方式共投资近8亿元,先后完成了张掖宾馆、华辰国际大酒店2个4星级酒店的新建和改造,大佛寺旅游商品一条街、欧式一条街、金脉商业步行街新建,甘民、永民、张掖——马蹄寺等10条等级公路新建和改造,实施了大佛寺、马蹄寺、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景点、张掖丹霞地貌国家地质公园等项目的建设,为全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2007年,全市共接待游客92.5万人(次),其中接待海外游客1.8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3亿元,比“九五"末,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分别增长了60.4%和202.7%。

二、旅游资源总体概况张掖辖区内旅游资源分布十分丰富,大致可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天象与气候、遗址遗迹、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8个类型,61种,共计544处。其中地文景观36处、水域风光18处、生物景观38处、天象与气候4处,遗址及历史建筑场所330处,近现建筑及旅游场所66处,旅游商品45处,人文景观7处。张掖的旅游资源特色突出,优势明显,主要表现在:

1.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品位上乘张掖是古“丝绸之路"和“居延古道"的交汇点,历史上为交通要冲,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而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存和文物古迹。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西夏大佛寺、隋代木塔、汉代黑水国及骆驼城遗址、明代钟楼、亚洲最大的皇家军马场——山丹马场、罕见的金塔寺高肉飞天等。文物的观赏价值、科考价值,以及奇特度都为世所罕见,具有很高的品位。例如,西夏时期的张掖卧佛,以身长34.5米,肩宽7.5米,脚长4米多,耳朵长4米,创造了全国卧佛之最。藏于大佛寺内的明英宗所赐皇家经卷,至今保存完好,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金塔寺的高肉飞天,是圆雕与浮雕结合的极为罕见的立体雕塑形式,高悬于墙壁上,作腾空飞舞之势,造型优美,质感强烈,较之敦煌的飞天壁画更具立体感、视觉观赏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在全国独树一帜,为石窟艺术中的绝世佳品。

此外张掖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古郡文化。作为昔日的汉代河西“四郡"之一和今日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甘州),张掖历史悠久,古代遗存众多而又遍布市域全境,地域文化气息浓郁。有大量的丝路胜迹(如骆驼城遗址、黑水国遗址、大佛寺、木塔寺、马蹄寺石窟等),和风格独特的会馆与民居建筑(如山西会馆、民勤会馆、清高总兵宅第等),充分显示了张掖古代名郡的丰富内涵和宏大气魄。

佛教文化据史料记载,五凉时期,河西佛教已经很普遍,张掖也成为西域高僧前往中原传教的必经之地。宏伟的大佛寺、奇特的马蹄寺三十三天石窟、罕见的金塔寺高肉飞天、珍贵的文殊寺壁画和石窟艺术等,都成为张掖当年鼎盛佛教的物质载体和历史见证。这些遗迹又以全国或者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形式,进一步奠定了其在佛教和建筑等方面的重要历史地位,使其除具有弥足珍贵的文化、文物价值外,还具有强烈的旅游吸引力。

民族民俗文化张掖作为历史古城,经历了诸多朝代的变迁,民俗文化积淀深厚,呈现出多民族交融的特色。裕固族是甘肃独有且人数较少的民族,肃南聚集了全国71.87的裕固族人口。裕固族在语言、服饰、民居、婚俗和饮食上呈现出独有的民族特色。裕固族的语言被列入全国重点保护项目,服饰和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红色文化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奉党中央、中央军委之命,肩负着建立甘北根据地,奠定抗日战略后方,打通国际联络路线的重任,进入了艰苦卓绝的西征历程。境内以高台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陵园为主,辐射至甘州区的高金城烈士纪念馆、西路军征战甘州史展厅、临泽梨园口战役纪念馆、肃南红石窝会议纪念馆和革命遗址,以各自不同的特色和详实、丰富的内容,生动展现了西路军将士不畏强敌、浴血征战的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精神,是弘扬民族精神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水文化张掖位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的戈壁滩上,自古灌溉农业的发达,均得益于黑河的灌溉,水是张掖乃至整个河西走廊的命脉。200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坚持生态立市、打造湿地之城、建设绿色张掖"的重大决策,以特色为切入点,申报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这也是张掖最大的亮点。“依托湿地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建设生态家园,带动二、三产业发展",成为张掖经济社会的发展的方向,是实现张掖水文化与绿洲农业文明最完美的结合。

2.自然风光优美,景观层次感强特殊的地理位置、大地构造和气候特征,使得张掖市既有素珠琏、七.一冰川这样雄伟的雪山冰川,又有焉支山、马蹄寺、海牙沟、海潮坝这样葱郁的原始森林,还有大马营、马场滩、皇城这样广阔碧绿的草原,更有观山海子、明花海子这样的天池和沙湖奇观;既有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的肃南白银彩色砂林,又有人类战胜自然的石岗墩高科技绿洲农业、扁都口10万亩油菜花和夏日塔拉湖、大湖湾、月牙湖的人间美景。

3.绿洲产业生机盎然张掖是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和“西菜东运"五大基地之一。由于绿洲农业的发达,使张掖自古居于富庶之地、享有“金张掖"的美名。绿洲农业的特殊性也造就了张掖市一些特殊的人工景观。

绿洲农业不仅是整个张掖的经济命脉,而且其产业链条正在不断延伸,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绿洲产业体系。形成了种、研、产、销、游一条龙的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国家级观光农业示范点。

三、旅游接待能力不断增强到2008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3P86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P71亿元,旅游综合收入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6P670,接待能力不断增强。

根据旅游发展的这种趋势,到202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将达到236P83万人次,旅游业直接收入约52P5亿元,占到全市GDP的11P670,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先导带动作用,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初步进入旅游强市的行列。第九节交通、邮电业发展突飞猛进张掖自古以来就是河西交通的枢纽,有“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欵于塞下"的记载,成为东接陇右,南赴青藏,西连西域,北通大漠,成为贯通东西的丝绸之路要塞。居延古道、甘古北道、青张古道等到清末民初时成为车马大道(又称官道)。到20世纪,古代的官道逐渐被现代公路所取代,单一的道路运输发展成为现代公路、铁路、航空共同运行的立体运输,利用官道的驿递演变成现代邮政,清末简陋的有线电报发展成现代电信。交通通讯的发展实现了与外界的快捷沟通,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公路建设形咸网络建国后公路建设在“国办公助、民工建勤"方针指引下,数十年坚持不懈修建公路,使公路的通车里程和等级不断提高。到改革开放初全地区共有公路2065公里,其中干线公路615公里,县乡公路1030公里,专用公路420公里。全市83个乡镇中,1001通公路。通班车的71个,占85.51.734个村中,通公路的587个,占80.01;通班车的494个,占67.31.地方公路养护里程为612.0公里,占地方公路总里程的49.91.共有道班30个,绿化里程161.0公里。

“十五"以来,规划,论证、申报、建设了一大批的公路,促进了全市地方交通基础设施的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2003年以来,新建和改建公路3201.5公里,改造危桥35座。同时注重公路网络向经济开发区、资源富集区、特色产业区、风景旅游区、边远落后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延伸。各类技术等级的公路比例日趋合理,使公路网络整体功能不断提升。

2007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097.8公里。其中,国道549.8公里,省道207.5公里,县道893.2公里,乡道1116.8公里,专用道路360公里,村道5970.5公里。按技术等级划分,高速公路254公里,二级公路381.9公里,三级公路1290.2公里,四级公路4257.9公里,等外公路2913.8公里。边霍高速公路贯穿张掖全境。初步形成了城乡公路交通网络。县道、乡道、村道地方公路和专用道共7947.2公里。其中二级路23.3公里,三级路1031.3公里,四级路4141.4公里,等外公路2858.3公里。其中,沥青混凝土路面19.6公里,水泥混凝土路面147.2公里,简易铺装路面2009.4公里。晴雨通车里程6508.3公里,绿化里程869.6公里。全市乡镇和行政村通公路率均达1001,其中951的乡镇通了油路,通班车率分别达到1001和98.71.地方负责养护的公路里程1073.4公里,全年平均公路完好率达到64.141,综合值71.37.

在公路建设过程中,不断深化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采取了以分层目标责任制为主体,分级管理,工效挂钩,综合考核,奖优罚劣的养护机制,实现了管理机制与硬件建设的同步协调发展。公路养护水平自“九五"以来一直名列全省前列。形成了以专职路政执法人员为主体,养护、征稽人员密切配合,专兼结合、职能互补的管理机制,使路政管理不断向规范化和法制化迈进,路产路权管理由行政管理向依法治路的转变。

二、公路运输迅速发展解放前,张掖的运输一直是以畜力为主。1938年民国政府、西北公路运输管理局在张掖设立“汽车站",开始汽车运输业务,由于连年战争、政治腐败,时运时停。解放后到1959年运输车辆发展到25辆,文革期间212辆。到1978年,全地区共有客运站7家,客货运输企业8户,各类运输车辆1552辆。全地区公路货运量66381万吨,货运周转量4715万吨公里;客运量315357万人,客运周转量8215万人公里。

2118年,运输业已发展到有客运站13家(其中一级1家,二级7家,三级3家,四级2家)。货运站4家,出租车公司12家。有61331的乡镇和18311的行政村建起了客运站。全市共有营运汽车12135辆。营运车辆中,营运客车2583辆(其中班线客车774辆,公交车149辆,出租汽车1661辆);营运货车9552辆(其中大型货车2518辆,中型货车2411辆,小型货车4483辆,专用货车151辆)。机动车维修业户716家(其中一、二、三类和摩托车维修业户分别为7家、52家、485家和172家)。二类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6家。全市道路运输从业人员2347万人。全市班线客运日发班次1318个,开通城市公交客运25路,县际快速客运班次37个。全市客运线路达334条,乡镇、村社通公路率和通班车率均达到1111.

交通运管部门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的出行需要,不断调整运力结构,构建了班线客运、出租客运、公交客运、快速客互相补充的客运体系,积极规范普通货运,发展专业货运,扶持危货运输,形成了适应市场需求的货运体系,促进了运输市场的供需平衡。同时不断延伸产业链,带动车辆销售、配件供应、维修美容、审验检測、信息配载等行业的专业服务,吸纳了大量劳力,壮大了运输经济。

三、整体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交通部门不断强化宏观调控措施,加强运输市场监管,严格培训从业人员,创新服务理念,使公路运输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一是转变政府职能,精简行政许可和收费项目。审批事项由47项减少到6项,收费项目由12项减少到4项。推行信息化、一站式优质规范服务,实现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二是转变运输企业经营机制。国营运输企业实行改制,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将全体出租客运个体经营户纳入运输企业实行公司化管理。三是大力提高运输管理的信息化水平。2883年以来,先后投资2588多万元,建成了以张掖道路运输信息中心和6县区道路运输信息站为平台的信息服务网络,为市场提供货物配载、运力需求等信息服务。为长途客运车辆和危货运输车辆安装了GPS监控系统,依靠高科技手段提高了运输安全的可靠性。四是积极推进现代物流发展。张掖物流中心一期工程完工,运输行业的各种要素正逐步整合,向集约化经营方向迈进。

四、铁路和航运建设发展迅速橫贯张掖全境的兰新铁路,于1952年破土动工,1955年建成,1956年通车运营。兰新复线于1994年开通,使铁路时速达到每小时188公里,从2889年开始建设时速388公里的动车专线,标志着张掖高速铁路建设掀开崭新的一页。同时开工建设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工程,兰新铁路兰州至张掖段客运专线建设。通过大规模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既拉动了当前经济增长,又为长远发展积蓄了后劲。

民航是1937年抗战时期为让苏联援华飞机着陆而修建的简易飞机场,1959年扩建为军用机场,现又列入改、扩建军民两用机场,改扩建工程预算总投资29738亿元。这将对张掖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五、邮电事业向现代化迈进邮政事业历史悠久,从西汉时期朝廷在张掖开放驿站传递公文和军事机要,直到清朝光绪31年(1905年)撤消,开设邮政局,开办信函、汇兑、包裹等业务,沿袭到民国。张掖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邮电事业的发展,连年投资建设,加快现代化邮电发展并向信息技术迈进,实现业务扩展、设备更新两大飞跃,邮电事业发生了量和质的突变。

邮路成倍增长,新辟了铁路干线邮路,新增汽车邮路、城乡邮路,开辟乡村邮路和市区转趟邮路,境内通邮总里程达到1886.6公里。业务扩展,在原业务基础上,新开设业务共6大类10项,总计达到26项。业务量成倍增长。设施不断改善,新增金属分拣格眼20台。步班和马班改由自行车、汽车、摩托车运邮,新设了遍布城乡各地支局、邮电所、邮电代办所共十余个,邮政服务网点覆盖面迅速扩大。

电信方面,清朝光绪16年(1890年)张掖始有电信业务。到民国25年(1936年)改为张掖电信局,到民国33年(1944年)张掖才有了长途和市话适用的10门,交换机1部,城区电话3门,主要业务是电报、邮政、通信,1949年被人民解放军接管。经过多年设备改造、扩大容量电报电路增加到11条,电报杆、线绝大部分进行更新或更换,长途电话线路增加到20路,架设城区市话线路普及到21个乡。电报、电话设备全面更新改造,长话进入载波电话新时期,市话淘汰了磁石式交换机和摇把式电话机,农村电话也改用载波设备,通过这些改造与更新,张掖与外地的信息传输与交往更加快捷方便。

1978年以来,张掖电信业务量不断增加。主要业务有国内、国际长途电话、本地电话、移动电话、无线寻呼、公众电报、传真、分组交换通信、会议电话、公用电话、互联网业务、数字数据业务、磁卡电话、长途线路出租、本地网电路出租、160、168等,业务范围涵盖了农村、城市、学校、商业、政府等各领域。

电信交换机总容量由500门磁石电话,逐步开始使用高速通信传输设备,开创了张掖电信设备运行的新局面。

1985年,以张掖为县间中心的电传报路通信网基本形成,纵橫自动式交换设备容量2000门投产使用,实现了电话通信自动化。

全市农村1005开通电话,全市乡镇宽带覆盖率达985,行政村和自然村宽带覆盖率达955和935.在农村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0.1万户,移动电话5.32万户,每万户农民拥有电话88部,移动电话75部,张掖进入信息化网络化发展时期。

至2008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37995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收入3741万元,电信业务收入34254万元。全市固定电话(含小灵通)用户达到33.5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9.42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64.7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3.6万户,邮电通讯业持续较快发展。

第十节金融保险业蓬勃发展一、金融业的发展情况货币金融业在张掖历史悠久。丝绸之路开通后,各国货币就在张掖大量流通,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对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起了一定作用。明末清初张掖出现典当、票庄,到民国初年衰落而终止业务活动。后又出现了银行,规模不大,功能单一。建国后,中国人民银行张掖分行成立,金融业才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相继恢复和成立了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保险公司、邮政储蓄、城市信用合作社,巩固和扩大了农村信用社,形成了以人民银行为行政领导,商业银行为主体、分工协作的金融业务体系。有力地支持了张掖地方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紧密结合地方实际,灵活运用信贷工具,努力拓展服务范围,积极吸收社会资金,适时发放各类贷款,推动了全市工农业的快速发展,为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其主要表现为:

1.生产领域的流动资金贷款逐年增加,金融支持力度加大。一是重点支持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各金融机构围绕强化服务“三农"、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创新品种,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农村经济稳步发展。通过调整信贷资金投向,大力支持农、林、畜、草、种等新产品的发展。支持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多种经营和“两高一优"农业,支持农民致富奔小康。至2007年末,全市农业贷款余额为15.1亿元,比1978年增长75倍,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二是积极扶持工业企业发展。金融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电、煤、钨、铁、种、芋、红"七大项目体系建设要求,大力支持企业发展。仅2005—2007年间,金融部门投放水(火)电企业贷款就达8.76亿元,有力支持了能源项目建设。至2007年末,各金融机构为工业贷款4.6亿元,比1978年增长22倍。三是用于支持基本建设和技术更新的固定资产贷款增速较快。确保了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同时信贷资金还及时投向城市建设、医疗卫生、教育和广播电视等行业,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事业的发展。

2.存款稳步上升,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充足。一是企业存款增势明显。至2007年末,全市各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总数达到122.3亿元,企业存款余额为23.76亿元。二是储蓄存款逐年上升。至2007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86.1亿元。到2008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0.51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6.59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9.46亿元。

3.信贷资金总量逐年增长。2007年,全市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31.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82.6亿元。2008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8.3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4.80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43.32亿元。

4.支持涉外经济发展。2007年全市开办居民个人结售汇业务的银行发展到4家15个机构。全市跨境外汇收支1297万美元,较2006年增长68%42,结售汇总额831万美元。其中,售汇420万美元,外债转贷款余额1955万美元。

二、保险业的发展张掖的保险业务始于1950年,主要办理火灾保险、机关事业单位财产强制保险、农业保险、旅客意外伤害保险、简易人身保险等业务。1958年受“左"倾思想影响,业务停办,机构撤销。1979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1983年组建成立人民保险公司张掖县支公司。1996年保险公司分设为人寿和财产两个保险公司,经营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标的的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仍沿袭旧名。2002年,保费收入1.76亿元,其中财产保费收入4343.8万元,占252,人寿险保费收入13283万元,占752.至2007年,全市保险机构承保金额由18.46亿元增加到168.9亿元,增长7.6倍;其中,财险承保金额112.8亿元,人身险承保金额46.1亿元。2008年全市保费收入58816万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3607万元;人寿险保费收入45209万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0964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8005万元,人寿险赔付2959万元。同年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张掖财险分公司增办牛保险业务,给农民带来了实惠,保险业向良好势头发展。

经傅筑夫著:《中国经济史论丛》,三联出版社1980年1月第1版。

赵靖著:《中国经济思想史述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李剑农著:《先秦两汉经济史稿》,三联出版社1957年12月第1版。

况浩林编著:《简明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

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53年8月第2版。

吴雁南主编:《中国近代史纲》,上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版。

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中华书局1980年6月第2版。

万国鼎著:《古代经济专题史话——五谷史话》,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第1版。

陈娟娟黄能馥著:《古代经济专题史话0丝绸史话》,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第1版。

童新远著:《古代经济专题史话——邮电史话》,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第1版。

洪葭管主编:《中国金融史》,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

孙健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吴廷桢郭厚安主编:《河西开发史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李清凌主编:《甘肃经济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

李清凌著:《西北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丁焕章编著:《甘肃近现代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李明伟主编:《丝绸之路贸易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

张大策任积泉主编:《张掖市情纲要》,甘肃文化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任积泉著:《张掖历史问题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方步和主编:《张掖史略》,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张志纯何成才主编:《金张掖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方步和编著:《河西文化5“敦煌学"的摇篮》,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王元第主编:《黑河水系农田水利开发史》,甘肃民族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刘文浩主编:《张掖市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甘肃省张掖市经济委员会编纂:《张掖工业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甘肃省张掖市经济委员会编纂:《张掖交通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甘肃省张掖市经济委员会编纂:《张掖农业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甘肃省张掖市经济委员会编纂:《张掖商业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甘肃省张掖市经济委员会编纂:《张掖水利电力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张掖地区行政公署统计处编:《张掖统计四十年》。

张掖统计局编:《张掖统计年鉴》(1995—2007年)。

经济史的研究对象必须是历史,而不是现实。历史和现实是不同学科的不同研究对象,但研究历史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现实。

在本书撰写前,我们通过对近年来搜集、整理的张掖经济史料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对于各个历史时期张掖社会经济的诸多方面,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也对张掖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轮廓、发展趋势及其演进轨迹有了一定的见解。于是,我们遂不自量力开始大胆动笔尝试,经过一年多的辛勤耕作,《张掖经济史略》一书终于脱稿了。但我们自知才识有限,也深知对张掖经济史的学习和研究仅仅是摸到一些门径,书中的有些分析、研究和结论,在专家、学者和前辈师友看来可能还不够深入,结论也可能失之偏颇,但就我们自己而言,却往往为有新的感悟而辄然欣喜。当然,正因为有其新,有时难免不够成熟完备,行家看了,必能发现其中的不足甚至谬误,思之不禁汗颜。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我们始终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紧扣张掖历史发展脉络和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特征,力求做到客观、真实、准确,有可读和借鉴的意义。希望能为领导资治、为省内外人民了解张掖市情和有志于研究张掖历史的各界人士提供一份较为系统的资料。但由于本书写作匆忙,出版也匆忙,许多平时思考的问题和观点没有能深入地阐述清楚,有些写出来的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做反复的推敲和精审。特别是由于历史跨度大,部分时代史料无详细记载,给本书也带来了一定的遗憾。因此,对于读者来说,我们不免有几分惭愧,没有能给他们奉献一部更好的著作。

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我们各自所在单位(张掖市委党校、甘州区文化馆)的领导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致以由衷的感谢和敬意。

最后,愿以本书化作一束鲜花,献给建国六十周年和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同类推荐
  • 创业板上市操作指南

    创业板上市操作指南

    本书专门为我国中小企业而作,回答了中小企业家普遍关心的国内外创业板上市的一系列实务问题,阐述了我国中小企业创业板上市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操作难题以及解决方案。
  • 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

    本书分为四篇十六章,全面讲授客户关系管理的产生、发展、概念、内涵、实现技术、企业管理方法和实施方法。
  • WTO与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

    WTO与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

    本书从介绍WTO有关机电产品贸易规则入手,全面阐述WTO的反倾销协议、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议、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知识产权等其他涉及机电产业保护条款等内容。
  • 我们房地产这些年

    我们房地产这些年

    本书记录了我国房地产业30年来的成长与发展,揭示出在城市化进程浪潮中房地产业作为城市建设管理面临的诸多新课题,为我国的城市管理研究和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 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方法

    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方法

    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国进入21世纪后的基本发展方略和基本理论问题之一。本书紧密结合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较系统地探讨了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的形成,本质要求、基本内容、主要任务、发展路径与方法第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和方法指南,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参考。
热门推荐
  • 橡皮人的幸福生活

    橡皮人的幸福生活

    人生充满杯具,刘胖子更是杯具中的极品,即便是机缘巧合之下,变成橡皮人体质的刘胖子,人生照样充满了“惊喜”,且看橡皮人“性福生活”!!!
  • 觉醒与堕落

    觉醒与堕落

    末日一直在持续,人类却生活在自身构建出的虚假安逸中。在名为庭院的城市中,人们过着安逸幸福的生活。一位厌倦日常的少年在那个夜晚,触碰到了一直隐藏在日常下的真相,邂逅了冰冷的银发少女,然后随着里世界慢慢展现在他的面前,他的力量渐渐觉醒·······牵你走向末日之座,为你戴上荆棘之冠,愿你握紧万权之柄,令你佩上诸世之恶。这是将希望隐藏在绝望中的故事!!!
  • 火澜

    火澜

    当一个现代杀手之王穿越到这个世界。是隐匿,还是崛起。一场血雨腥风的传奇被她改写。一条无上的强者之路被她踏破。修斗气,炼元丹,收兽宠,化神器,大闹皇宫,炸毁学院,打死院长,秒杀狗男女,震惊大陆。无止尽的契约能力,上古神兽,千年魔兽,纷纷前来抱大腿,惊傻世人。她说:在我眼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强弱之分,只要你能打败我,这世间所有都是你的,打不败我,就从这世间永远消失。她狂,她傲,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凌驾这世间一切之上。三国皇帝,魔界妖王,冥界之主,仙界至尊。到底谁才是陪着她走到最后的那个?他说:上天入地,我会陪着你,你活着,有我,你死,也一定有我。本文一对一,男强女强,强强联手,不喜勿入。
  • 萝莉杀手闯天下

    萝莉杀手闯天下

    那天,他偶然看到八岁的她,便决定护她一辈子,当她把他打倒在地,狂傲地说﹕“我,不需要你保护!”时,他却笑得一脸无赖﹕“那,换你保护我!”他们皆背负着血海深仇,却都十分护短,她是他的逆鳞,是不可触碰的底线。她是一根筋,行动派,智商高,情商低,总是散发着冷冽的气息。他思维绸密,做事谨慎,一向淡定的他总是在她面前破功。她是站在杀手界顶部代号黑凰的女儿,他是掌握经济命脉董事长的儿子,一夕之间,她和他都失去亲人,于是,他们变了,她在训练中摸爬滚打,他用稚嫩的双臂对抗虎视眈眈的股东,他们,只为变强!
  • 爆萌宠妃:邪帝轻点爱

    爆萌宠妃:邪帝轻点爱

    她是来自二十四世纪的一朵小奇葩,坑蒙拐骗、无耻下~流。某日不小心放出了一只神秘禽~兽从此纠缠不休。他是腹黑闷骚神秘邪帝,尊贵强大,实力深不可测,却甘愿伪装成一介老师,只为给她“身”传授“教”,一步一步将她诱入怀中……【新颖题材+设定,欢迎跳坑,推荐自己精彩完结文《第一纨绔狂妃:爷你太极品》】
  • 呆萌小魔女之快到碗里来

    呆萌小魔女之快到碗里来

    起初,她捡到了他“小白,你好嫩,什么时候才能吃”“..........."某男后来”月小画,你在哪?我洗白白让你吃,你还不出来?”直到“小白,你怎么突然变成大白了比我高,我不喜欢你了”“回来,吃干抹净还不认账?”
  • 驸马,你过来

    驸马,你过来

    她是刁蛮任性,蛮横无理,除了身份尊贵一无是处的三公主。一旨圣令,却被许配给军功显赫,出身卑微的狼族少年。她欲在这个半路杀出的驸马面前立下雌威,叫他不知道什么叫“夫德”。于是她大闹新婚之夜,赏美婢,赐掌掴,谁知这只驸马竟然十分上道,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还温柔如水溺死个人。别以为这么简单就能让本宫心动,快扳着指头数数本宫身上的优点,否则本宫是绝不会纡尊降贵接受你的。一二三四五,驸马数得好辛苦。啥,数不出来?那两点、一点……不管啦,反正她已经勉为其难接受他了。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复仇至尊:千金归来

    复仇至尊:千金归来

    她一直都相信命运,却不知道命运为何这样不公,青梅竹马,永恒友情,原来所有一切都是骗人的,尔虞我诈,家破人亡,那么,她化身成魔,也要让伤害过她的人付出代价,不死不休!
  • 何时秋风悲画扇

    何时秋风悲画扇

    一朝穿越至康熙年间,历经变故,来到了明珠府,巧遇了大公子。然造化弄人,世事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