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小时候受过磨难的人容易成为作家,因为磨难多,世态炎凉人情世故就体验得多,而文学就是写这些的。
——贾平凹
蓦然回首,人生将近五十个春秋,三十载的笔耕生涯,无不在空前的历史背景下饱经了“从小失去母爱”“铁窗生涯”“自学之路”“历尽贫寒”这四大不幸的人生磨难中度过。
因此,我要说,是三所“特殊大学”造就了我的人格力量,是“九死一生”的人生经历让自己把握了生命的真谛!
或者换个说法:“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梦!”
所以说,也是“十大梦幻”演绎了我超越混沌的自由飞翔,更是“七大爱好”陶冶了我向往美好生活的心灵和高尚情操!
一个充满了不幸和坎坷的时代,铸就了自己独特的性格和人生观!
我的《牧羊人之子》《不幸的大学》《生命的写照》人生三部曲就是在这种历尽了苦难而痴心不改的环境中完成的。
我之所以酷爱文学,并以传记体裁来书写人生,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天性。
我是一个很诚实且有自知之明的人,根本不存在什么“天赋”,只是善于默默无闻地耕耘而已。
这三部曲是我从童年开始,蹒跚学步,一路历尽坎坷走到今天的历史记载。第一部《牧羊人之子》所写的是儿时的记忆,童年接受启蒙教育上小学,念初中,读高中以及三次报考高校而名落孙山,从此,毅然走向社会的成长史。第二部《不幸的大学》是写自首次踏上远征大西北的艰辛历程回归后,为了接受更痛苦的人生体验,以不惜入狱作代价。获释之后回到家乡,又从事教育,并成家立业,然后辞教从文进入大学深造。离校后,又重新走向社会踏上了人生更加艰辛的道路。第三部《生命的写照》是写为了毕生所追求和奋斗的目标,历尽人间磨难,重返故土……干渴、荒凉的黄土地,空前的贫困生活给了我占胜自我,向大自然挑战的勇气和力量!
从中不难看出我为什么要多次远征他乡超越局限,特别是在香港和澳门回归之后,又告别了家乡故土,携带妻子儿女进入城市定居,开始了更为残酷和激烈的打工生涯的奋斗史!
在第一部《牧羊人之子》写成的时候,曾得到过编辑家们的指点!《十月》杂志社的编辑认为:“你写的小说语言很生动,感情真挚。挖掘展现了许多地域的风土人情与俚语,童谣……从小说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自己本民族精神的高度认同。但如果将这样的精神内敛到人物与情节的做法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我想,如果不是我曾有过“牧羊人之子”的生活经历和“不幸的大学”的特殊锻造,我怎么会写出《生命的写照》这本书呢?
确切地说,这部书是对自我形象的描绘。
所以,自始自终坚持一个恒定的创作原则——首先,战胜自我,然后才能面对世界。
因此,书中很少无缘无故地去牵连别人。但凡笔下所叙述的人物,大多是自己无法割舍的亲人,兄弟姐妹,朋友,师长,以及社会上那些值得我敬仰的人们!对于这些人物的叙述或褒或贬,我并没有存在任何偏见。相反,正是这些看似有着恩爱情仇的平凡人物,且相互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利害关系和矛盾冲突给了我书写人生莫大的动力!
作为书中的主人公,我有责任向所有叙述到的原型人物们,表示由衷的歉意!若真有不当之处,还请多加谅解。
我从生活的体验中深切地感悟到:不论什么样的人,是人都是有缺陷的,没有遗憾的人生就是不完整的人生。生活中一旦离开了这样的真实,写作人将无法再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小说了。
从小说的字里行间,任何一个有心智的读者,都不难看出:我写故土,就是返璞归真——也就是“兔儿满山跑,终归回老家”的意境。无论身在何处,心中念念不忘自己的根!
我虽然出生在一个地道的牧羊人家庭,浑身上下充满了羊粪与泥土的气息,但在对待人的生命这一点上,不分贵贱高低,一视同仁。也就是说,我的为人处世和写作都是站在同一个出发点上,来正确看待这个世界的。
我笔下所叙述和描写的人物与事物,都是同自己的生命息息相关的源泉与心路历程,没有任何理由将笔下所叙述的人物统统演变成什么“纯属虚构”一类的艺术品。
人类无休止的追求所谓人生最高境界,其实就存在于你眼前这平平凡凡的生活中。
我也非常感谢大唐诗人王维先生,是您的一首千古绝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此圆了一个文学游子一生无怨无悔的梦!
拉麦昨
2010年5月26日于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