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昭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才到了目的地。一下车,人流就把他淹没了。这是小昭第一回一个人出远门,而且是去大城市。他想,我不能慌,要镇定。他问一个摆摊的女人,您知道在某某路怎么走吗?那个女人说,某某路?好像很远,到郊区去了。小昭想,她一定是弄错了,我爸说某某路在市中心,怎么会在郊区呢?小昭又问了一位民警、一个中年男人、一个老头儿,还有三个比小昭大几岁的学生。这些人都告诉小昭,那条路在郊区。小昭奇怪了。爸爸为什么要骗自己呢?
人家还告诉小昭,去那里要转很多路公交车,不过要有钱也可以打的,那就方便多了。小昭知道打的很花钱,不过一想只要找到爸爸,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就真的打了个的。但那位司机问明小昭要去的地方就不走了。他说,那里太偏了,真要去得加钱。要不只能载您到岔路口。小昭算了算钱,说,那就到岔路口吧。在岔路口下车后,小昭看见了几座低矮的平房,房子旁边还有好些菜地,路上的人和车子都很少,知道真的到郊区来了。他又找人问,某某路怎么走?被问的人往西指了指。可是小昭走了半小时,还没到,他只好又去问人,人家还是往西指了指。小昭越走越觉得不对劲儿,那天小昭一直向西走了近两个小时,才见到某某路的牌子孤零零脏兮兮地立在一个垃圾堆旁。又走了好一会儿,才看见一个门牌上写着一百零七,小昭沿着这个号码往下走,一直走到了路的尽头,七十三号终于出现在小昭眼前。
但是小昭没有看见鲜花盛开的花园,也没有看见带有米黄色窗帘的窗户。那里的房子,甚至没有阳台。
眼前的景象让小昭惊呆了!
那天小昭转身就离开了那里,后来在一个好心人的帮助下他回到了家。到家时,是夏令营的第三天,妈妈还以为小昭提前从夏令营回来了。关于这一次的秘密出行,小昭后来一句话也没有提起。
小昭还是像以前一样和爸爸通信。小昭说我的同学们也都知道七十三号了,都知道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爸爸则在半年后的一封信里告诉小昭,因为生意好转,他已经不那么忙了,所以在春节以前会回家。
爸爸回家的那天,小昭和妈妈去车站接他。爸爸比以前瘦多了。头上戴了顶帽子,但他一出站,还是被小昭一眼认出来了。小昭疯跑过去,紧紧抱住了爸爸。
十九年过去了,小昭依然记得爸爸信中的话:从街道进入七十三号,是一条碎石铺成的小路,小路的两边用铁栅栏围着小小的花园……如果您问十九年前的那个夏天小昭看见了什么,现在他大概可以心平气和地告诉您了:那天小昭在七十三号看见的,是一座戒备森严的监狱。
十元补课费
文/方冠晴
这是一段让人永生难忘的经历,不管是经历它的人,还是读故事体会它的人,心里都有如沐春风般暖暖的幸福感。
我读初一的那并没有人教我们这门课。校长向我们解释说,学校没有英语教师。虽然学校已经派了一位数学老师去黄冈学习英语,但他得下个学期学成才能回来教我们。
初一下学期,那位老师回来了,但他只经过一个学期的短期培训,英语水平可想而知,结果我们也学得一塌糊涂。为此校长请了一位真正的英语老师在假期里为我们补课。补课为期半个月,但补课是要收钱的,每人十块钱。
我回家后,立即将这件事告诉了父母。父亲听了很高兴,便说:“有人补课,真是好事。你去,好好学,一定要将这门课赶上去。”母亲则一言不发,轻锁眉头,幽幽地叹了一口气。
穷人家的孩子懂事早。母亲一叹气,我立即便醒悟过来,只怕是家里拿不出那十块钱的补课费。于是我嗫嚅着说:“要是家里没钱,这课,我就不补了!”母亲没做声,父亲则一拍大腿,叫了起来:“咋不补?补!这钱的事,我会想办法!”父亲所说的想办法,就是出去借。当天晚上,父亲吃完饭就出门借钱去了。前几个月,母亲生病住院,那住院费就是父亲走东家串西家借来的。但那些钱还没有还呀,父亲能再借到吗?我有些担心,睁大眼睛躺在床上等父亲的消息。
直到半夜的时候,父亲才回来,我侧耳倾听,就听到了他和母亲的说话:声,他说:“我走了9家,一分钱也没借到。”母亲就埋怨他:“我们借别人的钱都还没还呢,人家当然不借。我看,咱孩子就别进什么补课班了。”“这哪成?”父亲的嗓子大了起来,“怎么着也不能误了孩子读书呀。我们慢慢想办法吧,反正离7月11日还有一个月呢。”母亲没再说什么,又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这一口气直叹到我的心里,我懂得那一声叹息里的无奈和愁苦。
第二天中午,生产队收工老半天了,还不见父亲回来,母亲便叫我去问隔壁的三叔。三叔告诉我,父亲收工后一个人去了村后的破庙。
我们村后有个小庙,倒塌已有好些年了,那里除了有几堵残壁之外,就是齐腰深的杂草。那里一年到头少有人迹,父亲去干什么呢?
我带着疑问往村后的破庙走,远远地就望见父亲猫着腰,在残垣断壁间翻动砖块,像在寻找宝物似的,一副专心致志的模样。我问父亲这是干吗,他抬起头来,举起手中的一个瓶子,一脸喜悦地说:“你瞧,我这瓶里是什么?”我一看,瓶子里装着两条大蜈蚣。父亲抬手抹了抹汗,脸上便有几道黑黑的印子,那是破砖上积年累月的尘埃。
父亲的一张花脸笑得极开心,他告诉我,他今天打听到,公社的卫生所要收购蜈蚣做中药,一条5寸长的蜈蚣可以卖4毛钱,3寸长的蜈蚣可以卖2毛钱。“我捉的这两条蜈蚣,一条有5寸多长呢,那条小点的也有3寸吧。这就是6毛钱呢。照这样计算,要不了一个月,你的补课费就有了。”
我听得兴奋起来,也要在那里捉蜈蚣。父亲却拽着我的衣领将我带回了家,一路上他对我说:“你以为捉蜈蚣是好玩的?弄不好被它蜇了,那可就不得了了。”
父亲的话唬不住我。当天下午放学,我就去了村后的破庙,也在那些砖头之间翻找起来。找了半天,却一无所获。天擦黑的时候,生产队收工了,父亲赶来了。他一见我,先是一愣,接着就吼了起来:“我说的话你干嘛不听?你这臭小子,看我不打死你!”他作势要打我,但扬起的巴掌却没有落到我的脸上,“你得听话!蜈蚣毒得很呢,如果你被蜈蚣给蜇了,恐怕花10块钱还治不好你的伤。到时,你补课的事,就真的没指望了。”父亲的话人情入理,我只得乖乖地站在一旁,看父亲如何捉蜈蚣。
父亲一块一块地拆残壁上的砖头,边拆边告诉我,蜈蚣喜阴,会躲在砖块的缝隙里。这样拆了一会儿,当父亲搬起一块砖的时候,果然就有一条蜈蚣从砖缝里钻了出来,沿着残壁奔跑。我生怕蜈蚣逃掉了,忙拾起地上的一根树枝向蜈蚣打去,父亲却伸手挡住了树枝,他的手背硬生生地挨了我那树枝的一击。他的双手准确地按住了蜈蚣的头尾,将蜈蚣提了起来,放进瓶中。待盖好瓶盖,他才去揉被打痛的手背,同时庆幸地说:“好险!这四毛钱差点被你报废了,你要知道,卫生所收购的是完好无损的蜈蚣,破了点儿皮的,他们都要压价。你要是将这条蜈蚣打个稀巴烂,哪卖得出去?”
因为父亲不允许我去捉蜈蚣,所以,以后我就没去。倒是父亲,每天一收工,就准时去了村后的破庙。在我的记忆中,那几天父亲几乎没吃过中午饭,因为他从破庙回来的时候,生产队里出工的钟声就敲响了,他只得空着肚子扛着工具去劳作。但那些日子,他的脸上总是挂满了笑容,因为每一天他都会收获一两条蜈蚣。他将捉回的蜈蚣小心地用细小的竹片儿弓起来,竹片的一头顶住蜈蚣的头,一头顶住蜈蚣的尾,蜈蚣就像一张弓上的弦,直挺挺的,被父亲放在窗台上晾于。
大约是第五天吧,傍晚的时候,父亲将一条被捉回的蜈蚣从瓶子里倒出来,正想拿竹片儿弓起来的时候,那条蜈蚣却跑了,父亲只得去抓。不知是太心急还是怎么的,父亲的手指刚刚挨着蜈蚣,我就听到父亲“呀”地叫了一声,他被蜈蚣蜇了。但父亲并没松手,仍将那条蜈蚣弓,了起来,当他将那条蜈蚣放在窗台上时,我看到父亲脸上的肌肉都扭曲了,嘴里痛苦地吸着气。我要看父亲韵伤口,他却故作轻松地说:“没事,就像蚂蚁叮了一下,什么事都没有。”母亲也慌了神,要送他去卫生所,他却冲母亲吼了起来:“就爱大惊小怪!这样也要去卫生所呀?没事的,睡一觉明天就好了。”
结果,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父亲右手的食指肿得像根胡萝卜,连筷子都拿不了。但他仍然去出工,仍然收工后去村后的破庙,母亲告诉我,父亲昨晚痛得一整夜没合眼,为了不惊动我们,不让自己呻吟出声,他将枕头都咬破了,但他死活不肯去卫生所。他说,好不容易捉了几条蜈蚣能换回一点儿钱。他不能因为这点儿伤而将钱糟蹋了。听到这话,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潸然泪下。
父亲的手指10天以后才渐渐消肿。这期间,他没看过伤没吃过药,仍一如既往地劳作,一如既往地捉蜈蚣。他整个人明显瘦了一圈,他经历了多么大的痛苦,我无法体会,但他对儿子的浓浓爱心我却能深深感受到。
就这样过了二十来天,我家的窗台上晾出了29条蜈蚣。我反复用尺子量过。5寸以上长的有17条。三四寸长的有12条。这么说来,可以卖9块2毛钱了。只要父亲再捉两三条蜈蚣,我那10块钱的补课费就有着落了。一家人正在为即将到来的胜利而高兴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那天午饭后,生产队出工的钟声都响过了,父亲还没回来。母亲不放心,就与我一起去村后的破庙找父亲。我们走到破庙才发现,父亲倒在乱砖堆中,已经昏迷了。我和母亲吓得六神无主,手忙脚乱地抬起父亲往公社卫生所跑。医生一检查,说父亲左臂已经骨折了,得住院。原来,父亲是在残壁上捉蜈蚣时一脚踩空,从墙上摔下来了。
当天下午,父亲一醒过来,就嚷嚷要回家,他仍是那句话:“我这点儿伤没事,我不能躺在医院里糟蹋钱。”但这一次,无论他怎么嚷嚷我和母亲都没放他走。
第二天,趁我和母亲没注意,父亲还是从卫生所悄悄溜了出来,跑回了家,无论我和母亲怎样劝说,他也不回卫生所。他说,反正手臂已经上了夹板,不碍事了,不用再花那冤枉钱。
父亲的手臀两个月后总算痊愈了,这是我备感庆幸的事情。但我最终没能进那个英语补课班,因为那29条娱蚣,都被我卖掉作为父亲的医药费了。
后来父亲一提起这件事,就自责说自己太没用,害得我进不了补课班。但我丝毫没有为进不了补课班而惋惜,相反,我备感温馨和幸福。虽然我失去了一次补课的机会,但我却感受到了人世问最珍贵的东西,那就是父亲浓浓的爱。
所以,那一段生活虽然苦涩,但却最值得我珍藏。
哑父
文/佚名
人间处处充满爱的乐章,我们尽可以倾听、表达、感受,乃至震撼。
辽宁北部有一个中等城市,铁岭。在铁岭工人街街头,几乎每天清晨或傍晚,你都可以看到一个老头儿推着豆腐车慢慢走着,车上的蓄电池喇叭发出清脆的女声:“卖豆腐,正宗的卤水豆腐!豆腐咧——”那声音是我的。那个老头儿,是我的爸爸。爸爸是个哑巴。直到长到二十几岁的今天,我才有勇气把自己的声音放在爸爸的豆腐车上,替换下他手里摇了几十年的铜铃铛。
两三岁时,我就懂得了有一个哑巴爸爸是多么的屈辱,因此我从小就恨他。当我看到有的小孩儿被妈妈使唤着过来买豆腐,却拿起豆腐不给钱不给豆子就跑,爸爸伸直脖子也喊不出声的时候,我不会像大哥一样追上那孩子揍两拳。我伤心地看着那情景,不吱一声,我不恨那孩子,只恨爸爸是个哑巴。尽管我的两个哥哥每次帮我梳头都疼得我呲牙咧嘴,我也还是坚持不再让爸爸给我扎小辫儿了。妈妈去世的时候没有留下大幅遗像,只有出嫁前和邻居阿姨的一张合影,黑白的二寸片儿,爸爸被我冷淡的时候,就翻过方镜的背面看照片,直看到必须做活儿了,才默默地离开。
最可气的是别的孩子叫我”哑巴老三“(我在家中排行老三),骂不过他们的时候,我会跑回家去,对着正在磨豆腐的爸爸在地上划一个圈儿,中间唾上一口唾沫。虽然我不明白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但别的孩子骂我的时候就这样做,我想,这大概是骂哑巴的最恶毒的表示了。
第一次这样骂爸爸的时候,爸爸停下手里的活儿,呆呆地看我好久。泪水像河水一样淌下来,我是很少看到他哭的,但是那天他躲在豆腐坊里哭了一晚上。那是一种无声的悲泣。
因为爸爸的眼泪,我似乎终于为自己的屈辱找到了出口,以至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经常跑到他的跟前去骂他,然后顾自走开,剩他一个人发一阵子呆。只是后来他已不再流泪,他会把瘦小的身子缩成更小的一团,偎在磨杆上或磨盘旁边,显出更让我瞧不起的丑陋样子。
我要好好念书,上大学,离开这个人人都知道我爸爸是个哑巴的小村子!这是当时我最大的愿望。我不知道哥哥们是如何相继成了家,不知道爸爸的豆腐坊里又换了几根新磨杆,不知道冬来夏至那磨得没了沿锋的铜铃铛响过多少村村寨寨……只知道仇恨般地对待自己,发疯地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