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我们主张尊重孩子的隐私,并不是说让父母对孩子放任自流。父母当然需要了解孩子,但需要注意方法,应该采取灵活有效的策略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我们可以采取与孩子聊天的方法,在闲谈中了解孩子的心思。与孩子聊天时应该注意多和他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与孩子谈话时的语气要亲切自然,让他们感觉无拘无束,感到你是他的朋友,这样他才会把心里话告诉你。
迷津指点
采取主动与儿子交流、谈心、沟通等方法深入了解孩子的想法,而不是侵犯隐私权的方式。
和孩子聊天应该注意时间,可以选在晚上睡觉前,时间绝对不能超过5分钟。不许说孩子,不许说家庭,更不许说学习,以及孩子所讨厌的事情,就只说父母今天做的工作,父母可以给孩子聊聊今天见到的事情等等;心态一定要平和,心情太难过和心情太高兴的时候不能聊。
如果不小心触犯了孩子的隐私权,妈妈放下母亲的架子,真诚地向孩子道歉,并且最好做出承诺,保证以后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当然,妈妈可以表达对孩子的关心,要求孩子今后多和父母交流沟通。
智慧金言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
——爱默生【美国】
95. 不要把孩子的毛病归罪于“遗传”
场景再现
8岁的刘超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姥姥家。玩得正高兴的时候,姥姥招呼孩子们来吃东西,豆豆当时没有洗手就冲过去拿了一块糕点准备吃。谁知妈妈劈手就把糕点夺了过去,一边拉着豆豆去厨房洗手,一边还在嘴里说着:“怎么搞的,跟你爷爷家的小孩一样不爱干净,都是你爸爸他们那边遗传的。”
每次看到刘超一些不好的习惯时,妈妈都会用这样的话来教训刘超:“你怎么跟你爸一个德性?”“真的是遗传了你爸爸那边的坏毛病!”
可这样的教育不仅没有让刘超改正坏习惯,还让刘超的爸爸对妈妈很不满,夫妻感情都受到了影响。
深度诠释
夫妻间因为开玩笑,或者出对于另一方的某些不满,在孩子犯错误时,会说出“跟某某一个样儿!”、“跟某某一个德性!”、“都是某某遗传的!”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这是家教中的大忌。
把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归因于遗传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而且不利于家庭内部关系的和谐。对于孩子来说,这种话既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可能给孩子一种消极暗示,让孩子认为自己的缺点是先天遗传的,不可能改正。于是产生一种消极认命的情绪,或者产生抵触情绪,故意跟妈妈作对。
迷津指点
妈妈以后坚决不要再说类似的话,而应该多说积极的、鼓励性的话,如“你是个干净、卫生的好孩子”、“你今天的表现很好,有了很大的进步……,如果明天豆豆能够继续这样就更好了”、“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做到”等。
只要妈妈有耐心,要求孩子一点一点的进步,孩子一定会自觉地改正坏习惯。
智慧金言
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
——托尔斯泰【俄国】
96. 坦然面对孩子与异性交往
场景再现
这天,张花象往常一样准时下班。在回家路上,张花看到女儿和一个男生并肩走,而且边走边聊,特别开心。于是张花便跟在他们后面,结果他们一起进了麦当劳,坐在里面吃起了冰激凌。看到这种情况,张花很想冲进去把女儿拉走。但还是忍住了,决定回家再质问女儿。
女儿比平时晚回来半个小时。一进门,张花就问她怎么晚了,女儿随口说,“老师让帮着登分呢”。张花马上火了,说她说谎,“明明在街上看见你和一个男生,还去了麦当劳!”
女儿和张力顶嘴,嫌妈妈跟踪她。于是两人吵了起来。张花打了女儿一个耳光,并且禁止女儿和那个男生来往。女儿大哭了一场。
深度诠释
少男少女的约会常常会受到家长的坚决抵制,尤其是女孩子的家长,因为他们既担心女孩子受到伤害,又担心学习受到影响。其实家长们大可不必这么紧张。
中学生的恋情不同于成人眼中的爱情,准确的说,应该是介于友谊和恋爱中间的一种状态,是为他们今后遇到真正爱情时所做的准备工作,因此也可以称为后友谊或早恋,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成长。
这种恋情最大的特点是不稳定,可能随着放假、升学、调班、换座位,就会开始或终止一段恋情。真正称得上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其次,还有的男女生交往可能是出于一种攀比的心理,当同学中间出现一对恋人的时候,其余的便会争先效仿,他们认为自己如果不谈恋爱就会低人一等。
家长们担心孩子与异性交往会影响学习。其实,与异性交往本身并不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研究证实,中学生与异性交往影响学习的真正原因不是早恋分散了精力,而是承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种压力往往来自教师或家长对于异性交往的过敏反应。相反,一个与异性交往很成功的人,往往情绪饱满,精力充沛,学习和工作的效率都很高。
父母该如何对待孩子与异性的约会呢?禁止和默许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应是: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不必过分紧张,而是适当的给她们机会锻炼她的判断力和自我把握能力,使她在与异性的接触中认识自己,提高自信。
当然,在放手让孩子自行处理的时候,要让孩子知道必要的青春期生理知识,如果出现一些不应该的行为(如性行为)会导致什么后果,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等。让孩子知道,这些责任是他(她)现在所不能承担的。同时也要教孩子(尤其是女儿)学会如何在与异性交往中保护自己。当孩子知道了这些,他(她)们便会自己掌握分寸了。
迷津指点
发现孩子有疑似早恋的行为,应平静地和孩子好好谈谈,不能武断地认为孩子就是早恋。
即使孩子承认是在与对方交往,你也不要发怒,继续平静的与孩子交流。你可以答应给女儿一个宽松的环境,但要女儿一定答应您的条件。例如,将约会的时间进行规定,如每周2次,每次不能超过半小时。同时教给孩子一些具体的保护自己的方法:①与异性交往,应以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为主,避免总是一男一女两个人相处;②与异性在一起时,身体始终要保持至少0.5米的距离,不管你与他的关系如何,都不要过于亲密;③说话不要太随便,让交往的异性感觉你大方而不失稳重。首先自尊,然后别人才能尊重你;④当你一个人与异性在一起时,不要关闭房门。不能允许任何人过于亲密地接触和抚摸你的身体;⑤一旦碰上有骚扰的言行,要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如表示厌恶,向后退,拉开两人间的距离,转身走开。不能忍耐,忍耐会姑息养奸。
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孩子会感激你的开明。因为父母对他(她)的尊重,他(她)也愿意表现出值得被尊重的行为。在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孩子往往能在交往中正确的行为。
智慧金言
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比对孩子身体的关心更为重要,孩子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战未来,走向成功。
——布鲁尔·卡特【美国】
97. 重视培养孩子的习惯
场景再现
甜甜5岁了,很招人喜欢。可就是有一点让父母费心,甜甜不好好吃饭。
每次到吃饭的时候,甜甜就到处乱跑,妈妈只好端着碗跟在他后面跑,趁着小家伙高兴的时候哄着他吃一口。每次喂甜甜吃饭,妈妈都会累得够呛。可是,等大家都吃完饭后,甜甜就喊“我饿了!”没法子,只能拿零食给小宝充饥,总不能饿着宝贝了吧?
甜甜长到5岁了,家里没少花钱给买营养品,可甜甜还是长得又瘦又小,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
妈妈想纠正甜甜的“恶习”,便要求甜甜必须坐在饭桌边吃饭,不许到处乱跑了。可甜甜一听,就大声哭闹。这一哭,妈妈就不忍心了,便不再坚持了。
到5岁了,甜甜还是不好好吃饭。
深度诠释
孩子不良习惯的养成,与家长有很大的关系。就餐习惯的培养,最好从孩子断奶以后正式吃饭就开始,例如少给孩子吃零食,尤其是在饭前。再比如吃饭时关掉电视,减少干扰。
一旦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再想纠正就难了。因为孩子很聪明,他懂得如何利用父母对自己的爱。事实也的确如此,在家长与孩子的较量中,家长常常因为对孩子的爱而有所顾忌,最终败下阵来。
迷津指点
家长们可以试试这个让孩子好好吃饭的黄金规则——你决定什么时间吃什么;孩子决定吃或不吃。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家长要明确、清楚地告诉孩子,你希望他在什么时候吃,吃什么。同时告诉孩子,在正常的就餐时间以外,他没有东西可以吃。注意!为了保证这句话的有效性,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没有任何机会获得零食充饥。否则,黄金规则也会无效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当饭菜端上桌子以后。家长大可以自己吃自己的,至于孩子吃还是不吃,吃的多还是吃的少。都不必理会,更不要生气。总之,不要对他的进食表现出一丝一毫的关注。
如果家长真的能够按照黄金规则的精神坚持下去,孩子一定能够乖乖地好好吃饭。
智慧金言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培根【英国】
98. 不要混淆孩子的性别
场景再现
江莉在怀孕时,就很想要一个女孩,可生下来的是一个儿子。可江莉还是把儿子当成女儿来养,给儿子穿花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儿子也很喜欢和女孩子玩。
上了中学以后,儿子还是喜欢与女孩子扎堆,愿与女孩聊天,而不愿和男孩一起活动。他的言行举止都像女孩子,说话细声细气,注重打扮。同学们都有点反感他,没人愿意和他做知心朋友。
深度诠释
有的母亲喜欢把男孩女性打扮,看着自己的孩子漂漂亮亮特别满意。其实,孩子出生以后,他对自身的性别是完全无意识的,性别行为的模仿也是很盲目的,如果在幼儿阶段不给孩子一些男性意识,不树立正确的性别情感体验,久而久之,孩子自身的男性性格就会弱化。因此,幼儿期是避免男孩女性化最好的阶段。
迷津指点
不要盲目对孩子加以指责,或者当面给孩子下一个“女性化”的断论。
让孩子参加一些更能体现男子阳刚之气的活动,如踢足球、骑马、练哑铃等。
给孩子营造男性化的生活氛围,如在墙上张贴有阳刚之气的男明星画,让孩子结交一些男子气概十足的朋友。
给孩子培养几个男性偶像,给孩子讲这些偶像的英雄行为,逐步在孩子的意识中强化男性品格及行为规范。
智慧金言
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的早年教育绝不是一种无效劳动。虽然在某些年月里,好像被教育者处于沉睡状态,没有见到效应;但是,到后来终有一天,会看见大有好处的。
———笛福【英国】
99. 不要拿孩子与同龄人做比较
场景再现
刘莉是一个典型的“比较妈妈”,总是不经意地拿儿子和别人的孩子相比。例如,她经常埋怨儿子冬冬,说他学习不如小他半岁的彬彬,画画不如前楼的奕奕,游泳落在晨晨后面一大截。每次听着妈妈说这些话,冬冬都很烦恼,他觉得自己在父母眼里简直一无是处!
冬冬从小体弱多病,刘莉便要儿子多参加体育锻炼。有一次,冬冬在楼下和几个孩子踢球,样子显得有些笨拙。于是刘莉便对别的妈妈说:“我儿子运动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不如你们的孩子。”原以为不过是妈妈们之间随意的话题,可说了几次后,冬冬竟然越来越不喜欢运动啦。后来有段时间,刘莉发现许多小朋友都在学滑板,这是一项不错的运动,于是也建议儿子也练练。没想到冬冬小嘴一撅就是不肯学,还说他自己运动能力不如别人,身体协调能力也差,注定学不会。刘莉批评儿子不该这么看低自己,冬冬反驳说:“这不是你说的吗?”
刘莉很吃惊,她把儿子和别的孩子比较,本意不过是为了激励儿子,可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
深度诠释
许多父母喜欢将自己的孩子和他的朋友相比较,邻居、亲戚家的孩子都是父母拿来作对比的“榜样”。他们总是以充满赞叹的口吻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看某某多聪明,赞扬别人家的孩子,贬低自己的孩子,这是许多父母常犯的一个错误。如果父母经常这样说,为了讨得父母的喜欢,孩子可能就会放弃自己的个性而随波逐流,什么都跟着别人学,其结果是不仅自己的个性被扼杀了,而且也很难学到别人的优点。
父母蓄意把自家孩子的薄弱点跟别家孩子的优点比较,有时一些刺激性的话脱口而出,会给孩子带来很多负面情绪,如不开心、无安全感、愤怒和嫉妒等等。甚至会使孩子觉得在父母眼里,他是顽劣不值得疼爱的,最终导致孩子心理自卑。有专家甚至认为,总是拿孩子与同龄人做比较是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一种“精神虐待”。北京一位高中生曾这样表露自己的心声:“……我经常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好像从记事起,我的爸爸妈妈就不断地拿别人和我比,尤其在每次开完家长会后。他们既然认为别人好,就让别人做他们的儿子好了。再说我不是不想学好,我也在努力,可为什么我的成绩他们都看不到呢?我甚至都不想再呆在家里了,我讨厌任何人。为什么他们都不能了解我呢……”
父母如果不停地拿拿孩子与同龄人做比较,会使孩子永远有够不着的感觉,因为即使他再怎么努力,也会不断有新的榜样出现在面前。如果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过分期望,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家长就会对孩子否定,进而发展到孩子的自我否定。
父母拿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还可能导致孩子对同龄人的排斥心理。曾有过一则这样的报道:一个孩子因为忍受不了妈妈一直拿他跟隔壁的年纪相仿的孩子相比较,而心理失去了平衡,认为是隔壁的孩子衬托了他的缺点,让他变成了妈妈眼里的坏孩子,由此产生妒忌和憎恨的心理,而失手将其误伤的非常严重。
为人父母,任何时候都要记住,也许只是无意的几句话,却真的伤害和影响了孩子的幼小心灵。为了孩子的健康心理,为了让孩子更加快乐的成长,我们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指责,让孩子更好的顺着好的方向发展。
迷津指点
每个孩子有自己的路,毕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最终的目标不是战胜别人,而是战胜自己,何苦比来比去自寻烦恼呢?最好的方法是顺其自然!父母最应该做的是发现孩子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异乎寻常的独特才能,让他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
如果做妈妈的一定要比较的话,就拿孩子的现在和过去比较,肯定他进步的方面,鼓励他进军更高的领域。
智慧金言
家长要善于细心地观察孩子,从孩子的一举一动和支言片语中去发现孩子的求知欲。
——木村久一【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