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此时天寒地冷、万物凋零,一派萧条零落的景象。在北方,寒冬腊月,冰天雪地,如唐代柳宗元在《江雪》中描写冬天的景象一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自然界盼许多动物都纷纷回归巢穴,进入“蛰伏”的冬眠状态之中。即使在南方也因为天气寒冷,日短夜长,人们大都相对减少户外活动,早睡早起;平时劐添衣加被,避免受寒潮之侵袭。因此,在冬季由于气候寒冷,使人容易发生各种风寒引起的疾病。
到了冬季,寒气当令,人体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皮肤致密,水湿不能从体表外泄,经肾、膀胱的气化,少部分变为津液而散布周身,大部分化为水,下注膀胱成为尿液,无形中就加重了肾脏的负担。所以,到了冬季,肾炎、肾盂肾炎、遗尿、尿失禁、水肿等病就容易复发或加重。
冬季以寒气为主,若人们不能应时增添衣被,就可使人抵抗力下降,心、胃、肺等脏器的功能紊乱,甚至引起气管炎、胃痛、冠心病复发,使感冒、关节痛、咳嗽、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等病发生或加重。
(2)冬天6节气分别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①立冬
立冬是冬季开始的节气,人们脱下秋装,换上冬衣,开始过冬,特别要注意防寒保暧,以保护人体阳气。
祖国医学对立冬以后的养生有着丰富的经验,如元代匠处机《冬季摄身消息论》说:
“冬三月,天地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以待阳光,去寒就温,毋泄及肤,逆之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斯时伏阳在内,有疾宜吐,心膈多热,所忌发汗,恐泄阳气故也。宜服酒浸补药或山药酒三杯,以迎阳气。寝卧之时,稍宜虚歇。宜寒极稍加棉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惟无寒即已。不得频用大火烘炙,尤其损人。”
②小雪
小雪时节,要适当减少户外活动,要注意保暖,避免阳气的消耗。但仍应积极参加各种娱乐活动,也可此外作短途的旅游。生活娴静的人,可以练习篆刻书法,小天地中有艺术大趣味,静心养性,有益于延年益寿。还可亲自下厨烹调,也是生活的一大乐趣,可产生新的体验,获得一次次新的成功,创造美的享受。
小雪后天气逐渐寒冷,人体易患呼吸道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特别是小儿。在这个季节中,由于气候变化,衣着不慎很容易引起感冒和支气管炎。在这个时节,“薄衣法”仍应坚持,慢慢加衣,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厚太臃肿。其原赙是以穿衣不出汗为度,避免汗孔大开,引风邪寒气侵人人体。
③大雪
大雪时节,万物生机潜藏,不要轻易扰动阳气,应早睡晚起,保持沉静愉悦。避免受寒,保持温暖,室温以16~20℃最为理想。冬天居室还要保持合适的湿度,应在30%~40%,湿度过低会使上呼吸道黏膜水分丢失,防御功能降低,咽喉干燥。在使用取暖器的时候,龙其要注意室内空气中的湿度,必要时可放一盆水或在屋里养一些鱼,以防空气过于干燥。
大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保健要与自然界统一,如果违反这一规律,人的健康就会受到影响。冬令进补就是要在“藏”字上下功夫,冬藏为了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天万物复苏、生机蓬勃提供充沛的物质基础。古日“秋冬养阴”,阳虚病人,冬季补温补阳气的同时,也应重视养阴,补充人体的阴精。阴精的充沛,也有利于阳气的生长。
④冬至
冬至是一年中自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是天地阴阳气交的枢机。阴盛阳衰,阴极生阳,一阳萌动,是人体阴阳气交的关键时刻。许多宿疾最易在这一时期发作,如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疾病在这时期发病率相当高,为防止这一时期疾病和促进人体健康,祖国医学特别重视冬令进补。冬令进补多选择冬至开始,这与宇宙间天地阴阳气交相合,可以促进人体阳气的萌生,消耗相对减少,进补后可发挥最大的药效,且可保存封藏最长的时期。
⑤小寒
小寒时节,要注意防寒保温,减少户外活动。
冬月阳气在内,阴气在外,人们不要扰动阳气,早睡晚起,不要让皮肤开泄出汗耗阳,使人体与“冬藏”之气相应。
小寒食补宜进食羊肉,羊肉含有蛋白质、脂肪、钾、钙、磷、铁等矿物质及维生素B、B2,能补阳养血,阳虚体质尤宜。海参、鱼翅也是很好的冬令补品,海参更被称为“童叟补剂”,易消化,易吸收,多食有益。
小寒时节要适当减少阳气的消耗,但仍应积极参加健身运动和娱乐活动,但以适度为宜。
⑥大寒
大寒,是冬季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大寒节气,气温很低,人体应固护精气,滋养阳气,将精气内蕴于肾,化生气血津液,促进脏腑生理功能。所以青壮年在寒冷冬季应减少性生活,以适应生理功能处于低潮、人体培养精气的需要。大寒时节,更应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冻疮和促进四肢末梢的血液循环。大寒,最为严寒之时,但寒极必反,也就是说,春天已经不远了。
顺应二十四节气的饮食进补
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的肌体虚弱则须补,用补法使人正气充盈、祛病强身、抗哀防老、延年益寿的目的,就称为进补。进补,有药补和食补之分,当以食补为佳。食补应顺随二十四节气的特点,以及人的生理特点,进补其味。这样才能做到饮食五味与天人相应,使人体受益,“终身常尔则百病不生矣”。
1.饮食进补的基本原理饮食进补(简称“食补”),离不开食物的性能和应用。
合理利用食物的性能是食补应用中的具体问题,主要是指合理选择食物、合理烹调加工、采用适当的食晶类型等。首先,必须注意合理选择食物,如果食物种类选择得当,又具有相应的食补性能,加之搭配合理,就能符合人体健康的需要,同时又能达到一定的治疗目的。反之就可能对人体健康不利或引起某些疾病的发生。
在一般情况下,食物多采用单独食用,但为了增强食物的食疗效果和可食性,以及营养保健作用,也常常把不同的食物搭配起来应用,食物的这种搭配关系称食物的配伍。食物之间或食物与药物通过配伍,由于相互影响的结果,会使原有性能有所变化,因而可产生不同的效果。根据食补的具体情况,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相须相使
即性能基本相同或某一方面性能相似的食物互相配合,能够不同程度地增强原有食补功效和可食性。如当归生姜羊肉汤中,温补气血的羊肉和补血止痛的当归配伍,可增强补虚散寒止痛功效;与生姜配伍可增强温中散寒效果,同时还可去除羊肉的腥膻味。又如菠菜猪肝汤,菠菜与猪肝均能养肝明目,两者相互配伍可增强补肝明日之功效,长于治疗肝虚目昏、夜盲症等。
(2)相畏相杀
即当两种食物同用时,一种食物的不利作用能被另一种食物降低或消除,在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前者对后者来说是相畏,而后者对前者来说是相杀。如经验认为大蒜可防治蘑菇中毒,橄榄能解河豚、鱼、蟹引起的轻微中毒,蜂蜜、绿豆解岛头、附子毒等均属于这种配伍关系。
(3)相恶
即两种食物同用后,由于相互牵制,而使原有的功能降低甚至丧失(产生这种配伍关系的食物其性能基本上是相反的)。如食银耳、百合、梨等养阴生津润燥的食物,又加食辣椒、生姜、胡椒等,就会减弱前者的功能;又如食羊肉、牛肉、狗肉之类温补气血的食物后,又食绿豆、鲜萝卜、西瓜等,则前者的温补功能也会相应减弱。在日常饮食中,这类不协调的食物同时出现在食谱里的情况很少,但是各地习惯不同,而且人们有时可能进食多种食物,所以有时也可能遇到这种情况。
(4)相反
即两种食物同用时,能产生毒性反应或明显的副作用。据记载有蜂蜜反生葱、反蟹,海藻反甘草,鲫鱼反厚朴等,但这类情况均有待进一步证实,从人们长期饮食经验看,食物相反的配伍关系极为少见。
在多数情况下,食物通过配伍后,不仅可以增强原有的功效,而且还可以产生新的功效。因此,配伍使用食物较之单一的食物有更大的食疗价值和较广的适应范围。此外也可改善食物的色、香、味、形,增强其可食性,提高人们的食欲,这就是配伍的优越性,也是食物应用过程中的较高形式。根据以上食物配伍的不同关系,在实际应用中,就可以决定食物的配伍宜忌。此外,还应当指出,一些地区喜欢在做菜时加生姜、葱、胡椒、花椒、辣椒等佐料,如果佐料与食物的性能相反,不能一概认为是相恶的配伍。如凉拌蔬菜时加入姜、葱或花椒、辣椒一类佐料,因实际上用量较少,主要仅起到开胃、美食、增进食欲的作用。
2.饮食进补的目的人一年四季都可进补,主要包含有修补和补充、补益、滋补的意思。其对人体的真正含义是,在中西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传统或现代科学的方法,通过食物、药物及其他辅助方法,使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得到修补和补充,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根据中医的观点,人的机体只要始终调整在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中,就可以预防和减少疾病的产生。即不论哪个季节的进补,都可根据季节的特点,并结合人的体质和食物、药物的性味等实行,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使之恢复动态平衡。
由于人的生理功能不可一日有停歇,工作劳累、疾病等在一年四季中都可能发生,因而也需要及时的调补,不能机械地认为只有某节令才能进补,以致延误康复,这就是四季都应进补的原因。
所谓补是针对虚而言的,只要见到虚的现象,都可以补。虚的现象可表现出各种征状,叫做虚证。一般所说的虚证,其内容很是广泛。由于脏腑亏损情况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一致。常见的虚证有阴阳、气血、五脏虚损等数种。
(1)阴虚
一般表现为营养物质不足而偏于热象,可见潮热盗汗,颧红骨蒸,手足心热,口燥咽干,心烦失眠,头晕耳鸣,夜梦纷纭,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数。临床上有心阴虚、肺阴虚、肝阴虚、脾(胃)阴虚、肾阴虚等不同类型。
①心阴虚
表现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多见于营养障碍、神经官能症、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以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等心脏疾患。
②肺阴虚
表现为干咳少痰,或咳痰挟血,口咽干燥,声音嘶哑,形体消瘦,甚则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疾患。
③肝阴虚
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健忘心悸,舌红绛,脉细弦数。常兼见肾阴不足、肝阳上亢等症。多见于高血压、甲亢、神经官能症、贫血等疾患。
④脾(胃)阴虚
表现为口舌干燥,饥不欲食,脘痞不畅,或干呕呃逆,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光红少苔,脉细数。多见于萎缩性胃炎、慢性消化不良、便秘等疾患。
⑤肾阴虚
表现为腰膝酸软,形体消瘦,眩晕耳鸣,视力减退,健忘少寐,或伴咽干口燥,入夜更甚,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颧红,女子经少经闭或崩漏,男子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常兼见心阴虚、肝阴虚、肺阴虚。多见于高血压病、神经官能症、心动过速、甲亢、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疾患。
(2)阳虚
一般表现为功能减退而偏有寒象,可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舌淡胖嫩,苔白或薄白,脉弱无力等症。临床上又可分为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3种类型。
①心阳虚
除了上述症状外,兼见面色滞暗,心胸憋闷,或心前区疼痛,舌色紫暗。常与心气虚同时存在,严重时可伴见肾阳虚症状。多见于慢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不齐、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全身衰弱、神经官能症等疾患。
②脾阳虚
除阳虚共有症状外,兼见面色不华,食少纳呆,食后脘腹胀满隐痛,喜按喜温,大便溏薄,或肢体水肿,小便不利,或白带清稀量多,脉弱而沉细。常伴见肾阳虚症状。多见于慢性消化不良、泄泻等肠胃功能减退性疾病,以及水肿、带下等慢性疾病。
⑤肾阳虚
除上述症状外,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面白神疲等症更为明显,男子阳痿,女子宫冷不孕、带下清冷。可兼见脾阳虚之症,伴五更泄泻,大便完谷不化,腹部冷痛,或伴严重水肿,按之皮肤凹陷不起;也常与心阳虚等症同时并见。多见于全身性衰弱、慢性消化功能障碍、慢性肾功能减退、性功能减退等疾患。
(3)气虚
脏腑功能减退所表现的症候,见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疲倦乏力,自汗,“动则加尉,舌淡,脉虚无力。可伴见脘腹坠胀,食后更甚,脱肛,子宫脱垂,或见崩漏,便血等。一般可表现为心气虚、肺气虚(兼卫气虚)、脾气虚、肾气虚等类型。
①心气虚
表现为心悸气短,动则更甚,面色苍白,神疲体倦,自汗少气,舌淡苔白,脉细弱或结代。多见于心阳虚所见的疾患。
②肺气虚
表现为神疲体倦,咳喘乏力,动则气短,声音低怯,面色苍白,舌淡,脉象虚弱。因卫外功能减退,故尚见畏风怕冷,自汗,易感冒等卫气不足的病症。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疾患。
③脾气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