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载体的目的和考虑
为了加深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对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的理解,真实反映本村的工作实际和发展思路,让干部群众人人想优秀、争先进、当先锋,激发大家干事创业、创先争优的热情,形成比、学、赶、超,风清气正,崇尚敬业的工作局面,提高创先争优活动的原动力,保证创先争优活动高质量、高层次、高水平推进,使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有标准、发挥作用有平台、推动工作有抓手,达到党员队伍在产业中壮大、基层组织在产业中设置、工作实绩在产业中体现的目的,进一步增强开展活动的主动性。
载体主要内容和实施效果
基于以上目的和考虑,杜家村党支部结合本村实际和产业特点,严格按照“围绕劳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增收”的工作思路,始终坚持“创办劳务基地、健全基地组织、壮大党员队伍、发挥带动作用、增加劳务收入”的工作方式,精心设计了“三个依托”活动载体,即依托队伍抓产业,依托基地建组织,依托组织抓基地,为全面实现创先争优目标科学搭建了平台,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依托队伍抓产业,充分发挥了“两支队伍”作用。党员和劳务带头人“两支队伍”是该村劳务产业的中坚力量,村党支部围绕“两个培养”,即把党员培养成劳务带头人,把劳务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发展成党员,不断提高党员队伍和劳务带头人队伍的综合素质,致富带头人的思想不断进步,党员的劳务技能不断提升。全村有组织输出劳务工620人,其中党员17人,培养出了杜长益等劳务带头人15名,实现人均劳务收入161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298元的70%。例如:村支书杜凡兴2004年务工回乡之后,利用自己60万元积蓄兴办的砖厂,每年能安排60多名群众就业,并在5个月的工作时间里挣回8000元左右。对回乡创业的党员劳务带头人,乡党委采取公推直选的办法,把14名劳务带头人选拔到村干部岗位,带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二是依托基地建组织,不断优化了基层党组织设置。为了把党组织的统领功能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渗透到劳务输出的全过程,村支部提出“劳务基地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在哪里,党员走到哪里,组织活动就开展到哪里”的工作方针,全力设置党支部,并建立劳务输出人员档案。在各流动党支部和党小组确定了支部负责人和党建指导员,担任党支部与劳务基地联络员,既帮助党支部搞生产和管理,又组织劳务工开展政治理论和业务技术学习。全村在劳务基地建立流动党支部4个、党小组7个,基本上实现了“哪里有基地,哪里就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的目标。2008年10月底,乡党委批准杜长益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西拓机砖场建立流动党支部,建立了全县第一个境外流动党支部,由杜长益任支部书记,管理党员14名。
三是依托组织抓基地,逐步壮大了劳务输出规模。村党支部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先后在新疆、宁夏、兰州等地建立了国内劳务基地,在越南、哈萨克斯坦等国建立了境外劳务基地,并按照以培训促输出,以技能促就业的方法,紧扣市场需求,从农民工意愿出发,本着要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岗前培训,打造劳务输出品牌。全村创建劳务基地12处,其中100人以上3处,50人以上3处,境外3处,有组织输出劳务工230多人,在杜家村的带动下,全乡共创建劳务基地21处。同时,村上建立了党支部委员联系劳务基地制度,由村党支部书记和部分委员联系劳务输出带头人,包抓劳务输出基地和流动党支部,制定了年度劳务输出工作计划、考核办法等,对参与劳务输出的党员实行动态管理,实现了党建与劳务经济的有机结合,杜家村也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全县劳务经济十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