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现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必须坚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并且提出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条重要方针。这些都是过去17年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今后15年必须认真贯彻的。
第一,认真贯彻基本方针和九条重要方针,必须从以往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今后的目标与任务着眼,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硬道理。中国的问题归根到底是靠发展才能解决。《建议》所提出的奋斗目标和方针政策,都体现了积极发展的精神。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前和今后妨碍发展的许多体制上的深层次矛盾,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得到解决。稳定是发展和改革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现在处于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体制转换时期,各方面的矛盾比较突出,尤其要注意保持经济、社会和政治稳定。而稳定又必须在不断发展和深化改革中才能长久保持。我们要善于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内在关系,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避免大的波折,保证顺利实现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
第二,认真贯彻基本方针和九条重要方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是为实现今后15年奋斗目标的根本任务。首先,要处理好速度和效益、数量和质量的关系。要根本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现代化,关键是要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必须更新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针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种转变要求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重视科技和教育,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其次,要处理好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大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首位,强化农业基础,实现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相统一。其三,要处理好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一方面,要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以加快现代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为基础,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另一方面,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先进技术,利用国外资金,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和壮大自己,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发展优势,加快实现跨世纪的奋斗目标。其四,要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问题,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经济合理布局的问题。要按照市场规律和经济内在联系以及地理特点,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在已有经济布局的基础上,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进一步形成若干个跨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区域。各地要在国家规划和产业政策的指导下,选择适合本地条件的发展重点和优势产业,以达到经济在更高的起点上向前发展。
第三,认真贯彻基本方针和九条重要方针,必须紧紧围绕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深化改革贯穿于全过程。一方面,要处理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关系,把国有企业改革真正作为中心环节,加大改革力度,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改革方向,抓大放小,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同时,要继续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积极培育和规范金融、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市场,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做到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又要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正确运用宏观调控的方针和手段,把握好时机和力度,实现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
第四,认真贯彻基本方针和九条重要方针,必须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保证。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无疑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把物质文明建设好。同时,必须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又是胜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此文系1995年10月31日刊于《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