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92300000036

第36章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若干问题的探讨

为了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必须使我国第三产业有一个全面、快速的发展。为此,对第三产业有关的若干问题要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第三产业概念的由来及其内涵

第三产业的概念,最早是从学术研究角度提出来的。1920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流行着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说法,当时他们把农业、畜牧业、林业、矿业称为第一产业,把制造业称为第二产业。1953年在新西兰澳塔哥大学任教的英国经济学家阿·费希尔教授在他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第一次提出第三产业的概念。他说:“鸟瞰世界的历史,可以发现人类的生产活动有三个阶段,三次产业的划分是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顺序相一致的。在初级生产阶段,生产活动主要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第二阶段是以工业生产大规模的迅速发展为标志;? ?第三阶段开始于20世纪,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本不是继续流入初级生产和第二级生产中,而是不断地流入旅游、娱乐、政府管理和个人服务、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活动。”他又说,“第一产业为人类提供满足最基本需要的食品,第二产业满足其他更进一步的需要;第三产业满足人类除物质需要以外的更高级的需要。”从此以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统计时便正式运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概念。到20世纪40年代、50年代,西方国家在统计上普遍采用了三次产业的分类法。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沿用苏联的统计分类方法,把整个国民经济划分为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两大类。这种分类方法否定了第三产业在现代社会分工中参与物质生产的性质和作用,往往造成实际工作中片面追求工农业产值而轻视第三产业发展的不利倾向,因此,弊病很大。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改革全面展开的背景下,根据我国的国情,并参照国外情况,国务院于1985年批准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从此,第一次对我国三大产业做出明确划分,并将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以便正确反映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二、三产业的分类方法,目前在国际上比较通行,它反映了社会分工的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国家有关部门参照国外的做法,对我国三次产业作出如下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业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二、国外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及其演变规律

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因此,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从国外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规律看,它们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普遍高于第一、二产业,其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与就业劳动力在社会就业总劳动力中占的比重都超过第一、二产业的总和,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地位显著上升,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一)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地位是随着社会经济现代化进程不断上升的。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由低级向高级、由落后向先进,由单一向综合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在经历了原始、畜牧和农业三个发展阶段之后,随着手工业的发展而进入了第四个阶段,即农工时期。这一时期,随着蒸汽机,电的发明和应用,从而发展了现代工业,工业和农业成为各国经济的支柱。第四阶段也可以说是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的时期。第五阶段是工业化时期,随着产业革命,农业劳动力大量向工业转移,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增长,使工业产值和从事工业的劳动力成为主体。第六阶段是服务时期,经济的现代化、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社会化,一方面使第一、二产业领域不能容纳大量劳动力,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急需转移;另一方面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社会化,又要求有大量劳动力进入这一服务领域,即第三产业,于是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和劳动就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了主导地位,有的国家称之为进入“第三产业时期”。从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六个阶段的历史过程,可以充分证明如下结论: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因此,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这一结论,我们还可以通过对世界上几个主要经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演变和现状的剖析得到进一步证明。

英国,是现代工业发展最早的国家,也是第三产业发展最早,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劳动就业最早超过第一、二产业的国家。但它在16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前,却是一个农业国。到18世纪产业革命,使手工业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使劳动力从第一、二产业解放了出来,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到1881年,劳动就业比重第一产业占13%,第二产业占50%,第三产业占37%。从此以后,随着工业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广泛运用,第一、二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逐年减少,到1989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下降到2%,增加值也下降到2%,第二产业劳动力占34%,增加值占36%,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上升到63%,增加值上升到62%。

美国,是当今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在其工业化前的1859年,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63 .8%,第二产业增加值占36.2%,1870年第一产业劳动力占52%,第二产业劳动力占23%,第三产业劳动力占25%。很显然,美国当时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经过19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近150年的工业发展,到195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下降到6%,就业劳动力下降到12%,第二产业增加值占36%,只下降0 .2%,就业劳动力却上升到35%,第三产业增加值上升到54 .5%,就业劳动力上升到53%。可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浪潮,生产自动化和计算机电脑的普遍运用,到198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进一步下降到2%,就业劳动力下降到4%,第二产业增加值下降到29%,就业劳动力下降到28%,第三产业增加值上升到69%,就业劳动力上升到68%。

日本,是一个后起的工业国。1872年,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占85%,第二产业就业劳动力占5%,第三产业就业劳动力占10%。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大大推进了工业化进程,但由于它连续发动侵略战争,使日本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5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26%,就业劳动力占50.7%,第二产业增加值占39%,就业劳动力占22 .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35%,就业劳动力占26 .6%。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依靠美国的支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到197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下降到5 .9%,就业劳动力下降到20%,第二产业增加值却上升到43.1%,就业劳动力也上升到35%,第三产业增加值上升到51%,就业劳动力上升到45%。70年代至80年代,日本经济又进一步得到发展,经济现代化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阶段。到198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进一步下降到3%,就业劳动力下降到7 .7%,第二产业增加值开始下降到41%,就业劳动力下降到33 .6%;第三产业增加值上升到56%,就业劳动力上升56%。

从以上3个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看,尽管情况有差别,但随着生产力的向前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和它的就业劳动力在社会劳动力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且逐步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最大产业,这一变化趋势则是相同的。这说明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当前,高收入国家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其就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平均达到65%左右。中等收入国家平均达到50%左右,就是低收入国家,这两个比重一般也在30%左右。可以说,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快于第一、二产业

在发达国家中,近50年来,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普遍快于第一、二产业。这表现在:一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普遍快于整个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二是第三产业就业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快于整个社会就业劳动力的增长速度;三是第三产业在发达国家各个时期的发展速度有所不同。一般说,第三产业就业劳动力增长速度多数在20世纪50年代较缓慢,60年代经济恢复之后迅速加快,70年代转慢,80年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又加快了。与此相联系,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也大体如此。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大体上是相适应的。

(三)发达国家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第一,三次产业增加它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随着经济社会现代化的进程而不断变化,先是第二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后是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一、二、三产业的位次,发达国家是三、二、一,中等发展国家是二、三、一,不发达国家是一、二、三,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二,在三次产业之间劳动力的转移,一般是按“三部曲”的转移规律。即第一步,是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第二步,当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农业劳动力一部分向工业转移,一部分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步,一些老工业国,如英国、德国,当工业劳动力占到48%时,新起的工业国,如美国、日本,当工业劳动力占到35%时,出现了农业和工业上的剩余劳动力同时向第三产业转移。在近三四十年中,每增加100个人就业,美国有85人、日本有49人从事第三产业,而法国、英国和德不但新增劳动力全部投入第三产业,而且第一、二产业多余劳动力也转入第三产业。

第三,第三产业虽然在工业化进程开始之前就存在,但是只有在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时,它的发展速度才能快于第一、二产业,其增加值和就业劳动力的比重均超过第一、二产业,居前位;第三产业成为第一、二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比如,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每增加一个人就业,第三产业中则必须增加3个人,在日本是2个人,这样,才能保证第一、二产业服务的需要,促进其发展。

第四,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与科学技术进步密切相联系的,只有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和工业中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的前提下,才能把从事第一、二产业的大量劳动力解放出来,向第三产业转移。

第五,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方式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当社会成员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日益现代化,对第三产业提出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才能为第三产业发展开辟广阔前景。

从世界范围看,第三产业的发展,大体上有如下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它们的发展分三个阶段:由原始农业、畜牧业进到农业,农业发展以后进入到工业化时期,再由工业化时期进入服务时期。现在日本就提出进入服务社会。它的台阶分类比较明显。第二种类型是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由于过去受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这种划分的影响,片面强调抓物质生产,忽视抓非物质生产,甚至对非物质生产采取许多人为限制的办法,流通和服务老是跟不上第一、二产业发展的需要,再加上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普遍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切通过计划调拨,而不是通过市场交换,工资也是低工资,这就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先进”的工业,落后的流通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阻碍着第一、二产业的发展。第三种类型是非洲和美洲一些国家。由于帝国主义实行殖民主义政策,造成“发达”的服务业、落后的工业。最明显的就是墨西哥,服务业增加值占50%,而工业比较落后,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占50%以上,没法解决就业问题,结果工业和农业都发展不起来,整个国民经济仍处于落后阶段。

三、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的状况

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10多年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我国第三产业有了较大的恢复和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59年的194亿元增加到1990年的4818亿元,增长23 .8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递增6 .8%。其中,1979年至1990年,年均增10%。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第三产业还是落后的,到1990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28 .4%,劳动力占60%;第二产业增加值占44 .3%,劳动力占21 .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27 .3%,劳动力占18 .6%。目前,高收入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劳动力的比重,平均达到65%(美国为69%、英国为62%、日本为56%),中等收入国家平均达到50%左右(如葡萄牙为54%、巴西为49%),就是低收入国家,这两个比重一般也在30%左右(如印度为38%、巴基斯坦为49%)。而我国仅分别为27 .3%和18 .6%,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和地区。

为了研究20世纪90年代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战略思路,有必要对浙江第三产业发展状况作一个概要的分析。

(一)浙江省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全省第三产业的发展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呈现出一个大的马鞍形。从各个时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情况来看,大体可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0—1957年,浙江经济恢复和发展得比较快,是第三产业相对发展较快时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呈上升趋势,“二五”时期比重高达26 。8%,第二阶段为1958—1978年,是第三产业相对萎缩时期,所占比重从“二五”时期的26 .8%一直持续下降到“五五”时期的18 。0%;第三阶段为1979—1991年,是第三产业恢复和发展较快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具有如下的特点:一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快于整个经济的增长。1991年,浙江第三产业增加值已从1978年的23 .11亿元上升到245.71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8%上升到了25%。20世纪80年代,浙江第三产业平均递增速度为14 .4%,快于同一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平均递增11 .9%的速度。从业人员由169.7万人增加到437 .7万人,占当年社会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由9%上升到17%。在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增长速度最快。1991年与1980年相比,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增长158 .1%,均快于第一产业增长8 .5%、第二产业增长82.1%的增长速度。二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的发展快于改革开放以前。改革以前,全省第三产业发展十分缓慢,平均递增速度为6.5%,而改革开放以来的1979—1991年平均递增速度为13.2%。按计划看,“六五”时期,第三产业发展最快、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9%;“七五”时期,因贯彻治理整顿方针,发展速度开始放慢,年均增长6 .6%;进入“八五”时期,发展速度又开始回升,1991 年第三产业增长15. 5%。三是第三产业中第一层次发展较快。全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发展较快,份额较高。第一层次增加值由1978年的11.23亿元增加到1991年的120 .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倍多,平均增长13 .2%,占第三产业的比重高达48.9%,接近一半,比全国36.5%的比重高12 .4个百分点;表明浙江的流通部门相对发达。四是浙东北第三产业的发展快于浙西南。1990年浙东北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37 .36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3倍,年递增12 .9%;同一时期,浙西南第三产业增加值达67 .78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2倍多,年递增11.3%,浙东北在发展速度上比浙西南快1.6个百分点。浙东北在全省第三产业中所占份额高达67 .0%,而浙西南在全省第三产业中仅占 33 .0%,只有浙东北的一半。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第三产业的长足发展,为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劳动就业,活跃城乡经济,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首先,增加了就业机会,缓解了就业压力。由于第三产业劳动密集程度较高,可容纳大量的劳动力。20世纪80年代,在业人数增加698 。04万人,其中第三产业增加261 .13万人,占新增在业人数的37.4%。特别是“七五”时期,全省在业人数增加235 .90万人,其中第三产业占47 .1%,充分发挥了第三产业作为“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其次,活跃了城乡经济。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展了商品交换领域,直接丰富了商品生产的内容,从而起到了活跃城乡经济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3.4倍,货物周转量增长1.4倍,旅客周转时增长1.7倍,邮电业务量增长4.0倍。第三,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1990年,每千人口拥有在校大学生1 。43人,拥有医疗床位2 .29张,拥有医生1 .39人,拥有服务网点17 .56个,拥有服务人员31 .97人,分别是1980年的1 .5倍、1 .3倍、1.6倍、7.7倍和3.2倍。第四,改善了产业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现代化,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同时也为全省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积累资金,为20世纪90年代第三产业的加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综观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可发现全省第三产业的现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很多的不协调。相对于浙江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仍显落后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偏低”和“三个不合理”上。

在“三个偏低”中,一是,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1991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构成为24 .9∶50.1∶25 .0;社会就业劳动力的三次产业构成为53 .2∶29.81∶17 .0.第三产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的比重长期低于全国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全国为27 .3%,浙江只有25%,低2 .3个百分点;就业劳动力的比重,全国为18 .6%,浙江只有17%,低1.6个百分点,远远不能满足第一、二产业发展的需要和人们对生活服务的新需求。这与全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在全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二是,第三产业对经济运行的推动力偏低。由其行业特点所决定,第三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相当大的推动力,这一推动力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中第三产业所占的份额来衡量。浙江由于第三产业比重低,相应地对整个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也小。20世纪80年代浙江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推动力为0.26,比全国低0.04,比台湾地区、新加坡、韩国、印度、日本低0.2~0.4,比美国、法国低0 .4~0 .6.分时期看,浙江20世纪80年代后期第三产业的推动力虽然稍大于前期,但始终没有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三是,第三产业的行业层次偏低。全省的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行业上,新兴行业发展缓慢。尽管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业、物资、供销业等流通部门一直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但这些行业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金融保险业还很不发达,就是旅游业也十分落后,房地产业、信息业、咨询业等新兴第三产业更是“凤毛麟角”。

在“三个不合理”中,一是,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新兴行业门类严重不足。第一层次流通部门,比重较大,占48 .9%,但水平偏低;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虽然比重占36 .1%,但服务层次和方式还远远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占9.1%,投入不足,发展的路子不宽;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占5.9%,特别是上层建筑部门,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这种结构状况不仅严重影响第三产业本身的发展速度,而且也不利于国民经济深层次矛盾的解决。二是,第三产业城乡布局不合理。一般来说,城镇较之农村的商品经济发达,社会分工精细,人口和生产的密集性决定了城镇第三产业发展比农村快,这是自然的。但问题是,在浙江这一差别过于悬殊。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者人数,城镇不仅在比重上比乡村高得多,而且绝对量也超过乡村。1990年城镇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者人数为220 .83 万人,农村209 .23 万人,城镇比农村多 11.6 万人,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城镇为43 .6%,农村为10 .2%,城镇高于农村33 .4个百分点。而浙江第一、二产业的布局特点是:第一产业无疑集中在乡村,第二产业也有一半以上在乡村。因此,第三产业的城乡分布与整个经济的城乡布局形成了明显的不对称和不协调。三是,第三产业所有制结构不合理。据1991年底统计,城镇第三产业社会劳动者总人数达231 .84万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148.87万人,占63.4%,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59.70万人,仅占25 .4%;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劳动者虽有较大发展,但总量只有22 .15万人,占9 .4%。这说明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路子还不宽,放手让集体、个体和私营投资创办第三产业的步子还不大。

(三)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浙江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如下三个原因:一是,长期以来,由于对社会主义国情、省情认识不清,在“左”的产品经济理论指导下,想超越商品经济发展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因此人为地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二是,长期以来,把整个国民经济划分为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错误地认为只有工、农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创造价值,第三产业不创造价值,因此,重生产,轻流通,轻服务,只讲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不讲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只重视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忽视第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没有把第三产业作为一个能创造财富的、能增强国力的重要产业部门来加以发展,这是导致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三是,长期以来,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第三产业的发展采取限制政策。在流通方面,实行统一调拨、统一分配,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工业品实行包购包销,切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严格限制市场机制功能的发挥;在经营主体方面,只依靠国家和主管部门办,不依靠社会力量办,更不允许个人和私营兴办;在经营管理方面,把第三产业当作福利事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不允许盈利,限制收费范围和标准,以至造成支大于收,难以为继,靠国家财政补贴过日子,缺乏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后劲;在社会分配方面,采取抑制需求和限制消费的政策,低工资、低消费,限制消费内容拓宽和消费方式多样化。总之实行旧的经济体制和一套“左”的限制政策,是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和对策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具备了全面、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的条件。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加强领导,转变观念,开阔思路,制订规划,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使第三产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为此,必须首先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一)进一步明确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指导思想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的精神,浙江发展第三产业的指导思想是,从省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抓住有利时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优化产业结构,有力地推动第一、二产业的高速、高效增长,保证“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战略目标的实现,把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迈向21世纪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一指导思想具体来说要实现“五个化”,即经济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和发展方向国际化。

经济市场化,就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抓好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市场机制,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为第一、二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机制的转换创造条件。

投资主体多元化,就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要走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路子。要把依赖国家投资转变为主要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实行投资和经营主体多元化,放开让集体、个体和私营投资创办第三产业。要鼓励事业单位和厂矿企业兴办第三业产。同时,积极利用外资发展第三产业,形成以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主体并存的新格局。

经营产业化,就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要实现机制的转换,使现有的大部分福利性、公益性和事业性第三产业单位逐步向经营性转变,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逐步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第三产业发展机制,实现服务———盈利———积累———发展的良性循环。

服务社会化,就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要不断提高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社会化程度。把“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式的自我服务转变为开放式的社会化服务,加速实现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逐步使机关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福利设施向社会开放,尽力提供各种形式的便民服务,解决居民家庭生活不便问题,使第三产业优化内部结构,提高服务效率,促进经济迅速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发展方向国际化,就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改革开放所提供的外部环境,不断提高开放程度,实现国际化经营和与国际市场“接轨”。要通过兴办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和外资企业,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和灵活的经营方式,逐步学会按国际惯例兴办第三产业。要创造条件,鼓励商业,物资、外贸企业向境外发展,逐步形成国内国际市场统筹经营的连锁商店或综合商社,为我国加入关贸总协定后国内外经济的直接接轨创造条件。

以上诸点,从各个不同角度提出了第三产业发展的路子、方针和原则,粗线条地勾画出20世纪90年代第三产业发展思路的基本框架。明确和把握这一指导思想,对于促进第三产业全面、快速,健康的发展,把第三产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确立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目标

浙江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目标是:争取在20世纪末,基本建立起适合省情的第三产业发展体系,以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促进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其基本要求是:

1.建立全面、发达、有序的市场体系

要在完善消费品市场,扩大生产资料市场的同时,积极培育金融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劳务市场、信息咨询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要根据城乡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建立城乡一体、布局合理、畅通高效的流通网络;要适应扩大开放的要求,开拓国际市场,逐步形成内外贸相沟通的大市场。

2.建立优质、多样、方便的城乡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

要加快发展城市的社会服务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增强城市功能,满足生产发展和居民生活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要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社会教育事业、科学文化事业、卫生体育事业,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提高居民素质;要尽快完善农村综合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配套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现代化。

3.建立健全合理、可靠的社会保障体系

要加快发展社会保险事业,尽快建立基本保险、补充保险和个人储备性保险相结合、适合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养老和待业保险体系;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要改革现行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积极发展医疗保健保险,从而提高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程度,为深化改革、转换企业机制提供配套条件,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为此,在继续保持第一、二产业较快增长的同时,要使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第一、二产业。20世纪90年代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计划年均递增8%,至2000年达200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应达830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1年的25%提高到40%左右,年均递增应达到15%;第三产业劳动就业人数占全省社会劳动者总数的比重,应由1991年的17%提高到20世纪末的30%以上。

(三)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促进第三产业全面、快速发展

第三产业行业多,范围广,是一个内容庞大的产业群。因此,发展第三产业要协调好第三产业内部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关系,坚持为生产服务和为生活服务相结合,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相结合,内贸与外贸相结合,城市服务体系和农村服务体系相结合。同时又要看到,由于我省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陆、浙东北与浙西南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区域产业结构各具特点,各地在研究制订第三产业行业规划时,又必须因时因地制宜,区别情况,有所选择,突出重点,通过发展带头行业和行业中的重点产业带动全省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

现实情况表明,科学地确定第三产业的地域发展重点和优先顺序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需要反复地斟酌和掂量。在确定浙江第三产业发展重点时,应该确立以下原则作为选择的依据:

1.国家战略重点原则

依据这一原则,凡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影响较大,当前矛盾比较突出,又被国家确定为产业发展重点的第三产业部门,都应列入优先考虑之中,作为重点发展的行业。

2.行业关联效应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对于那些前后关联度大和波及效应显著、能够带动整个第三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促进第一、二产业发展的第三产业部门,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和重点扶持。要适应第一、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特点来确定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维持较高的产业增长率和获得良好的发展前景。

3.区域比较优势原则

按照这一原则,应该从浙江的区域位置,自然人文景观、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经营人才素质等方面综合考虑第三产业中行业区域比较优势,寻找和培养那些具有现实优势的行业作为发展重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达到最佳的资源配置效益和经济营运效率。

4.群众生活急需原则

凡是有利于提高社会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居民生活急需解决有关的第三产业行业,应列入重点发展的行业。

5.外向型原则

遵照这一原则,应该适应浙江地处沿海,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要求,凡是与外向型发展关联紧密的第三产业部门,都应优先重点发展。

根据上述原则和标准,浙江第三产业在加快发展交通信通信、科研信教育等基础产业的同时,应重点发展商品流通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信息咨询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居民服务业和农村第三产业。以下分项予以列述:

1.优先发展商品流通业

要充分认识商品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目前,浙江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有近三分之一是商品流通业提供的,这对于第三产业的增长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因此,必须优先发展商品流通业,把其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来抓。

商业和物资流通业要适应浙江省“两头在外”的经济特点,按照社会主义大流通、大市场、大商业的要求,在进一步搞活流通、加快商业网点建设的同时,要把重点放在城镇发展一批规模大、层次高、竞争力强的购物中心和综合商场,以及面向全国、辐射力强的专业批发市场,积极组建面向国内外的商业集团,并吸收国内外客商来浙从事商业经营;要加强物资流通网点建设尤其是基层网点的延伸,重点发展以国营物资企业为主体的生产资料批发市场、零售市场、期货市场,发展仓储业,推广物资加工配送,减少企业库存,促进经济发展。

2.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业

外贸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增长点。对外贸易要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树立大贸易观念,按照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的方向,走贸、工、农、技相结合的路子,要积极调整商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逐步实现从低附加值、低创汇向高附加值、高创汇转变,争取出口创汇有一个突破性的增长,出口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有一个较大的提高,要在扩大出口的同时,积极组织进口,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省内短缺的重要物资,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3.加速发展旅游业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产业,也是浙江省的一大优势,要充分利用既有的自然、人文景观,大力发展专项特色旅游项目;要加速开发旅游资源,重点搞好国家和省级风景区的规划和建设,积极争取建设杭州西湖旅游开发区,逐步形成以杭州为中心、以国家旅游风景区为骨干的全省旅游网络;要不断完善交通、电信,购物、餐饮、住宿等旅游所必需的配套设施,发展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旅游综合服务,增强综合接待能力,全面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要重视开发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集中资金扶持建设一批富有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合理布局各旅游区和景点的旅游商品销售网点;要积极开拓旅游市场,坚持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并重,在加快发展国际旅游的同时,积极引导和发展国内旅游,增加旅游外汇收入和国内货币回笼。

4.积极开拓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是从事房地产开发建设、经营、管理以及维修、装饰、服务等多种经济活动的,具有高附加值的综合性产业。它在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国家提供积累,筹集资金,加快城市建设,拓宽消费领域及其带动众多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要通过土地使用制度和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加速房地产业的发展,形成包括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房屋买卖、租赁、房地产抵押贷款、信托、拍卖等各种经济活动在内的房地产市场体系;要特别注意凭借浙江的区位优势和自然、人文景观,大力发展涉外房地产业,有计划地推出一批黄金地段、黄金地块,有偿出让、连片开发,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网点改造;要使房地产业成为第三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兴支柱产业。

5.大力扶持咨询、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智力型服务行业

这些新兴智力型服务业的崛起,不仅可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中介服务,而且对启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加快咨询、信息、系统网络建设,形成面向政府、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农村的咨询信息服务体系;要积极开展科技、法律、审计、会计、价格、投资等各种咨询活动、信息服务;尤其要重视对“三资”企业和技术引进项目的咨询服务工作,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服务;要大力促进咨询、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产业化、社会化、商品化进程。

6.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

金融业的发展要以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拓展金融市场为基点,根据需要,增设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分支机构,增设专业银行国际业务部,争取组建浙江省合作银行;要积极引进外资银行,筹建中外合资银行;要积极发展信托投资公司、企业财务公司、城市信用社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要稳步发展资金拆借市场、外汇调剂市场、证券市场、典当市场,以开发更多的金融商品和金融服务项目,拓宽融资渠道,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保险业的发展要在继续搞好商业性保险的同时,着重推行和发展社会保险业。在城镇要拓宽保险服务领域,扩大保险覆盖面,尽快建立与完善包括养老、待业、伤残、生育、医疗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体系,逐步形成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合理负担的社会保险资金筹措机制。在农村,要积极发展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保险业务,增强农业风险补偿能力,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与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7.继续发展居民服务业

要进一步拓宽居民服务领域,市区街道要建立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举办家庭劳务服务、房屋装饰维修、家电修理、旧货拍卖、医疗康复、家庭教育、安全保障等各种便民服务业,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文明、清洁、舒适、祥和的生活环境。

8.综合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相比而言,农村的第三产业尤为落后。农业实现现代化不仅靠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而且要靠第三产业的全面、快速发展。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吸纳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大批劳动力,提高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农民文化程度和整体素质,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丰富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当前,综合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要以科技为先导,以供销社、农村服务机构、乡镇企业和其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基础,发动广大农民的力量,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全程服务体系,满足农户对产前信息咨询、产中新技术推广和产后储运销售的各种需要;要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并以此为契机,围绕技术、资金、物资、信息、运输等方面强化服务功能,带动农村专业市场、粮食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要围绕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搞好配套的服务设施,兴办适应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需要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娱乐等第三产业。

9.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科研事业、教育事业等基础产业和文化、卫生事业,也要动员个体、私营经济的力量,积极发展。

(四)要制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和措施

制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政策首先要明确的两个出发点:一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兴办第三产业,因此不是靠国家给资金、让利减税,而是给政策,靠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二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主要依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机制,内有动力,外有压力,不断增强自我发展后劲。同时,要制定适应改革与发展的力度大、可操作性强的政策和措施:

第一,要坚持“四个”一起上的政策:即国家、集体、个体私营一起上;城市、集镇、农村一起上;机关、事业、工厂企业一起上;内资、外资一起上。鼓励第一、二产业,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的富余人员向第三产业转换。对大量投入少、收益快、劳动密集、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要放手让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私营企业和个体兴办,特别要鼓励他们兴办各种便民服务和智力型服务业。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的基础行业和重点项目,如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科学研究、教育事业和公共事业等,在国家重点安排的同时,也要动员社会力量集资兴办。鼓励民间办学、办医、办运输、办科研以及其他民间力量所办的事业。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第二,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乡镇企业)和农民个体自筹资金在城镇兴办第三产业。要结合城镇建设发展规划,依靠社会力量,加快小城镇建设,加速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允许农民进入中小城市和集镇经商务工,兴办第三产业的农民买房、建房、租房、落户,并缴纳一定数量的城市建设配套费。在大城市,也可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对那些带资金和项目兴办城市急需的第三产业,投资额达到一定规模的私营企业主体和个体经营者,经批准,允许其购房,建房,落户,以调动农民进城兴办第三产业的积极性。

第三,鼓励党政机关转变职能,精减机构,可以组织安置富余人员创办第三产业。按照机构改革的要求,有的部门可以转为经济实体,实行企业化管理,有的部门所属部分机构转为经济实体,有的部门也可以利用富余人员兴办第三产业。兴办第三产业在财务、名称、人事等方面与机关脱钩,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经批准,在其起步阶段,允许采取过渡性办法,暂不核减编制经费,其人员保留原身份和待遇不变。鼓励全额拨款或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向自收自支或企业化管理过渡,从福利型、公益型、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兴办各类第三产业。财政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不核减经费,并从企业上交的收入中适当返还一部分弥补事业费的不足。

第四,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在不影响保密、安全和本单位工作的前提下,将现有的内部咨询机构,各种服务设施和交通工具向社会开放,实行有偿服务,有条件的可逐步脱钩,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对为本单位和职工服务的收入予以免税照顾。

第五,鼓励行政人员从机关中分离出来,从事第三产业。按照精减机构、转变职能的要求,在统筹兼顾、区别对待的原则下,可以采取调动、辞职、留职停薪、提前退休等多种形式,妥善分流、安置机关富余行政人民。支持机关干部领办、承办、租赁亏损、微利企业和创办第三产业。经批准,允许机关富余人员调动、辞职、留职停薪;允许按规定离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人员提出离退休,政策上与到龄离退休人员同等对待(工资不打折扣,享受调资等)。对自愿调动、辞职到全民、集体、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工作的人员,保留原有身份;对单位抽调办经济实体的人员,保留原身份和待遇,工资福利由本人选择靠一头,期满后去留自定。留职停薪期限不得超过两年,有关人员与原单位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及期限、劳保福利待遇等。

第六,妥善处理第二职业问题。提倡企事业单位有计划地组织科研人员、教师、专业人员和职工面向社会从事科技攻关、产品开发、技术服务、咨询服务、兼职、兼课;允许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不损害单位经济利益和技术权益的前提下,开展技术服务;允许企事业单位职工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劳务性第三产业。对从事第二职业所得收入,除利用工作时间和单位设施、资料的,需与单位分成外,其他部分归个人所得。对申请营业执照的,需经本单位同意。允许离休退人员和职工从事第三产业,合法收入归己,离退休待遇不变。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采取积极态度,重视对职工的思想教育,改进企业管理方法,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关系。

第七,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交通运输和社会事业。要巩固和发展城乡集体兴办各种社会公益事业,尤其是要办好农村合作医疗和初级保健事业。允许经资格审查符合条件的离退休教师、医生、科技人员及其他民间科技人才,开办各类民办职(技)校、普通学校,科研,咨询服务机构和医院,诊所、文化娱乐场所以及城市公交、客货运输等第三产业。经批准,允许具备条件的大中专学校(不包括师范学校)和技工学校在完成国家指令性招生计划和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招收国家不包分配的自费生。

第八,实行税收扶持政策,增强第三产业发展后劲。新办的第三产业企业,经税务部门批准,给予减免所得税一年的照顾,其中,对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企业,与群众生活密切的便民服务企业,社会急需的科技服务和智力服务业以及社会效益为主的微利企业,可同时给予减免营业税一年的照顾。对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为安置富余人员新办的第三产业企业,给予免征两年所得税和三年减半征收所得税的照顾。

第九,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对第三产业的投入,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广泛筹集社会资金。鼓励外省外地单位和个人来本地投资兴办第三产业,政策上与本地企业同等对待,并在审批、用地、迁居等方面予以照顾。鼓励利用外资兴办交通、商业、旅游、房地产、城市公用设施等第三产业项目,兴办各类“三资”企业。经批准,对交通、邮电和重要基础设施和文化、体育等项目,可以采取征收附加费。利用股份集资,发行股票、债券和彩票的方式向社会集资。兴办第三产业的单位和个人,可以资金投入,也可以房屋、设备、场地、技术或工业产权投入,允许带资入股、带资进劳等方式兴办。

第十,放宽经营范围,简化开业审批手续。兴办第三产业,除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有专门规定禁止外,不受行业、地区、经济成分、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的限制,允许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兴办单位和个人可以凭主管部门或乡镇、街道证明,直接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开业手续。对现行各类经营许可证和专项审批制度要进行清理,缩小范围,下放权限。凡地方和部门自行规定的都应取消,凡省政府已经明确放开经营的商品和行业,不需进行行业审核,对法律、法规规定由主管部门进行资格审查的,也要简化手续。对有些申请前置限制可以改为后置管理,先进行登记,待领取许可证后再从事经营活动。

(此文于1993年4月收入《第三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论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同类推荐
  • 英国政党制度与主要政党研究

    英国政党制度与主要政党研究

    欧洲政党及其执政经验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政党及其执政都有一定的参考或借鉴作用。本书对欧洲一些主要国家的政党及其执政经验做了研究,提出了一些可供我们参考的建议,主要内容有西欧政党的执政经验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战后英国的两党政治与执政经验、法国社会党和戴高乐政党与执政、德国主要政党执政的经验与教训、意大利主要政党的执政经验、奥地利社民党执政的经验与教训等。
  • 大名师范志

    大名师范志

    大名七师党组织建立后,以扩大“读书会”名义吸收更多学生参加革命活动,组织他们阅读《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宣传革命思想,抨击黑暗势力,在社会上颇有影响。至1927年1月,大名七师党组织在校内又发展10多人,其中有解蕴山、裴志耕、曾则西等。此时,赵纪彬、刘大风和李大山三人到北京,经李素若、刘伯庄联系,找到了中共北方区委、汇报了大名七师党组织的工作,并提出去武汉学习的要求。
  • 党魂之光:100名铁骨忠心的共产党人

    党魂之光:100名铁骨忠心的共产党人

    本书是以土地革命时期在江西苏区战斗过的100位共产党员的英雄事迹为素材,紧紧围绕“党魂”这一核心主题,选择他们当中最动人、最闪光的事迹,从各个不同视角,诠释和解读中国共产党人“党魂”的一部新作。
  • 2050超级大国

    2050超级大国

    一百年前,没人可以预言美国会成为威震地球的超级强国;五十年前,没人敢去预言横行霸道的苏联会突然崩溃;三十年前,没人能够预言中国经济的强势崛起。 那么,展望四十年后,谁将主宰地球?谁将成为2050超级大国的种子选手呢?本书为你分析2050超级大国。
  • 手腕:中国历史上的权力游戏

    手腕:中国历史上的权力游戏

    本书撷取若干历史上的权力斗争故事,全方位地展现权力斗争过程中斗智斗勇的手段,来突出这些历史人物的政治斗争策略以及权力争夺过程。
热门推荐
  • 地府革命

    地府革命

    我不能改变你什么,只需要你自己颠覆自己的思想。试想阴间是真实存在的,不就是下地狱吗?那你就错了,再试想,随着越来越多现代饱受民主思想熏陶的人类渐渐逝去,变成地府的亡魂,可是他们却要求改变地府的专制和酷刑,地府的冥神们还能够继续自己的专制统治吗!人与神的思想开始爆发冲突,随之而来的,便是一场发生在地府的革命。真实同步发生的,我们活人不知道的史诗革命!
  • 太虚神皇

    太虚神皇

    孤儿徐青山穿越到天地大乱前夕的九州大陆。却惨遭灭门屠杀。血脉流传下来的古鼎,在徐青山凝聚仙魂的那一天,居然融合在了一起,成就一代绝世仙魂。从那一天开始,徐青山就誓要手刃仇敌,独步天下。----------------------------------------------------开仙海,聚仙魂,定命星,凝命宫,踏神桥,破轮回,且看一代神皇崛起。
  • 魂武神座

    魂武神座

    大梦初醒,二十三世纪武学宗师穿越到神魔妖兽共存的世界之中。身怀《太上玄录》绝顶功法。更是得到六道其一神道传承,从此无往不利。且看他如何在这个玄幻世界修出个朗朗乾坤,问鼎巅峰!
  • 校园初心

    校园初心

    青春期的我们,都还很懵懂,都不懂事,也许还是天真的,但是我们都已经在属于自己的青春生活中添上了一笔一画
  • 冰冷公主的“逆后宫”

    冰冷公主的“逆后宫”

    从出生开始,她就不会是一个普通的人。她的银发血瞳,从出生开始就伴随着她了,虽然只有一晚,却注定不平凡的人生。——“你爱我……?”——“嗯,爱你已经是我的本能了。”
  • 血火中的骨头

    血火中的骨头

    人类的折腾,惹怒了地球,于是人类悲剧了。当大灾难爆发,人类文明被摧毁后,地球上就剩下了一个高原,一块平原,嗯还有一片荒漠,面对种族延续的困难,这个奇妙的生物爆发了,不过爆发后出现的确是个大悲剧。新书奋斗在白垩纪已经开始上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下。
  • 蓝了夏天凉了心

    蓝了夏天凉了心

    很老套的一个问题,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你会选择哪个,很多人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前者,但是当所谓的爱遮挡了未来的光芒,当这样的爱折断了想飞的翅膀,久溺深海似的爱,会不会窒息。多少次,深夜里不能哭出声来,多少次
  • 看破,瞬间天晴

    看破,瞬间天晴

    这是一本教你看破万象,放下烦恼的都市身心灵修行悟本。将“正能量”真正实践。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没有烦恼的自在。看破才能放下,放下才能淡定。唯有平静对待世事,才能跳出患得患失的心态。世间种种烦恼、困惑,全部都是因为执迷、执着,困顿其中,所以不得其解。倘若看透了烦恼的本质、困惑的根源,自然豁然开朗、心如天晴。
  • 快穿之恋爱宝典

    快穿之恋爱宝典

    某一天,叶倾心放学正准备回家了,谁知过马路的时候因为看书的缘故没有看到一辆大货车,等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撞上来了“彭”的一声......一个空间里躺着一个特别萌的妹子,她躺在那里模模糊糊坐了起来说“我这是死了吗?”听到有个声音在说“恭喜宿主成功进入异次元空间的系统攻略。我是你今后负责你的系统——25045。”冰冷的声音响起来......她猛的一下站了起来说“我还可以回去吗?”“你现在的身体正在抢救,这只是你的意识,如果你答应成为攻略者,我会帮你保全性命,并且每一次完成攻略任务,你就可以回去一次,如果你不答应的话,你将抢救无效。”......就这样叶倾心就这样开始了攻略任务,也遇到了她的真命天子。
  • 剑侠仙图记

    剑侠仙图记

    江湖风雨,乱世春秋,暗藏杀机,血染大唐,这世间有六十位绝顶高手,分为正与邪,你拔刀来,我拔剑。论当今谁为英雄,谁为好汉,谁又能为武林之盟主,一统江山定乾坤........!读者QQ群:124174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