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志摩正处于感情的低潮,自己苦苦追求的林徽因跟梁思成结了婚。受到此番打击的他,容易在女人面前露出脆弱的一面。小曼在丈夫王赓赶赴哈尔滨任警察局长后,更是将内心的情感表露得淋漓尽致。两人怎能不激起心灵相互辉映?
这个错误太美了,美得不能释怀。虽然这股感情的洪流让他们有些害怕和内疚,但是他们彼此都舍不得,只能这样错下去。徐志摩与小曼跌入爱情旋涡的时候,他破碎的心灵已经得到及时的医治。正是这样的女人,活泼、灵性、知识、天赋让她奋不顾身去追寻。
志摩说:弱水三千我只取她那一瓢饮。
其实早在遇见林徽因之前,徐志摩已经有了明媒正娶的妻子张幼仪。张幼仪15岁由兄长做主,嫁给了浪漫才子徐志摩。婚后,徐志摩就在国外求学,夫妻聚少离多。后来,张幼仪生下长子,得到公婆的允许后,就来到了英国与徐志摩同住。但是徐志摩根本不正眼看她,用“小脚与西服”比喻两个人的婚姻不适合。为了追求林徽因,在朋友的助阵下,他还与张幼仪签字离婚——成为中国现代第一桩离婚案。
徐志摩之前的选择,自然遭到家人的极力反对。虽然张幼仪已与他离婚,但是她一直作为徐家的儿媳,照顾公婆的生活。这件事情已经在徐家引起轩然大波了,如今听说儿子竟又为了有夫之妇的陆小曼闹得沸沸扬扬,家人更是无颜面对了。小曼为了和王赓离婚,情况更糟。亲戚朋友因为她闹离婚的事情奚落了她半天,她一急之下便犯了病。
此时,志摩身在欧洲。他一方面是去拜访著名文学家泰戈尔;另一方面是希望大家在这段时间里冷静下来,甚至体谅和包容他们。然而他收到小曼病重的电报,听到爱子夭折的消息后,震惊了。
志摩风尘仆仆地赶回来了,经过这场惊吓,他坚决要和小曼在一起;而小曼为了要和徐志摩在一起,竟打掉了与王赓的孩子!当时堕胎的危险性百倍于今日,可见小曼是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王赓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为了让小曼得到幸福,他默默同意结束这场婚姻。
公元一九二六年农历七月七日,北京北海公园。新郎徐志摩,新娘陆小曼。
这是一场不被祝福的婚礼,梁启超做证婚人,他非常直接地亮明自己的观点:他并不是来当和事老的。这场背负着太多成见和压力的婚姻,实际上是自投苦恼罗网。最后他说道:“祝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
事后梁启超写信给他的女儿说道:“我昨天做了一件极不愿意做的事,就是去替徐志摩证婚。他的新妇是王赓的夫人。与志摩爱上才和王赓离婚,实在是不道德之极。志摩找到这样一个人做伴侣,怕将来痛苦会接踵而来。所以不惜声色俱厉地予以当头棒喝,盼能有所觉悟,免得将来把志摩弄死。我在结婚礼堂上大大地予以教训,新人及满堂宾客无不失色,此恐为中外古今未闻之婚礼也。”
不理会世人的眼光,不为自己辩白的这对新人,仿佛看到了婚后和谐的生活。小曼除了在文学艺术、追求灵性美方面与志摩相通之外,她的宅心仁厚、对朋友大方、讲义气的性格都和徐志摩十分相像。性格上的相似与两人来自优越的家庭、又都是独养孩子的背景很有关系。
同年12月,他们到了上海,开始了新的生活。他们在上海一个很有名的弄堂里租下一层楼,月租100多块大洋,还雇了用人养了车,这些都是按照小曼奢侈的想法做的。志摩是诗人,多情浪漫,容易对女性产生感情。但他精神洁净,喜欢大自然,与小曼喜欢热闹的社交生活有本质的不同。小曼喜欢看戏、结交朋友,很快便成为上海滩社交界的明星。
在当时的社交圈中,公认的“南唐北陆”指的是上海的唐瑛和北京的陆小曼。陆小曼来到上海,自然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两姐妹总是一起出入歌舞厅,迷倒了不少上流社会的公子哥。后来,小曼和唐瑛在上海做了云裳公司的模特,两人成为穿着方面的偶像。
5.曾经沧海难为水
这场婚姻违背了家庭和社会的道德观念,两家人明确表示不会在金钱方面给予他们帮助。小曼在生活上毫无节制,每天出入各种玩乐场所。虽然志摩再三提醒小曼他的文人生涯不可能带来财富,但是花钱如流水的小曼对金钱毫无概念,甚至还抽起了鸦片。
小曼对王映霞诉苦说:照理讲,婚后的生活应该过得比过去甜蜜而幸福,实则不然,结婚成了爱情的坟墓。志摩对我不但没有过去那么好,而且干预我的生活,叫我不要打牌,不要抽鸦片,管头管脚,我过不了这样拘束的生活。我是笼中的小鸟,我要飞,飞向郁郁苍苍的树林,自由自在。
志摩是理想主义者,他一相情愿地去改变小曼的思想和生活,两人出现了不少的摩擦,但是根本无法影响她。婚姻与自由是相对的,也许是小曼这种女性永远不能理解的道理。
小曼在上海,没有亲人,但是朋友不少。因为小曼喜欢看戏,她在高级戏院常年包有座位,并很大方地请朋友看戏。
为了满足妻子对金钱的需求,志摩在上海、南京、杭州以至北平等地的几所大学同时兼职任教!同时,他还办了书店、杂志,并编辑翻译图书,一月下来能赚600—1000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数目,可即使这样他还经常欠债。
志摩一直很相信小曼,在他的西式思想里认为女人婚后也应该有权结交喜欢的朋友。可就在小曼结交了翁瑞午之后,徐志摩开始慢慢地悔恨起来。翁瑞午,旧社会的上海遗少,家财丰厚、生性风流、不务正业,他几乎伴随着小曼与志摩婚姻的始终。
鸦片是小曼走向堕落的一个转折点。小曼一辈子纠缠在病痛中,自从尝了翁瑞午给她的鸦片以后,她就深深地陷了进去。麻痹神经的感觉能让她暂时摆脱痛苦。小曼需要鸦片,但是作为知识分子,志摩拉不下脸去弄这些东西,最后只能另找一些赚钱的门路,贩卖字画古董。他来回地奔波,但只能眼看小曼越陷越深毫无办法。
1931年11月17日,徐志摩从北京回到上海,晚上就和几个朋友在家中聊天。小曼依然是很晚才回家,而且喝得醉眼朦胧。次日,徐志摩耐心地劝说陆小曼,可陆小曼躺在烟榻上正过鸦片瘾,根本听不进去。志摩气急了,大吼起来。突然,小曼发起小姐脾气,抓起烟灯就往徐志摩身上砸。虽然没有砸中徐志摩的脑袋,却打掉了徐志摩的眼镜。徐志摩彻底地绝望,决定第二天离家到北平。也是因为急着离开南方,他临时坐了邮机回了北方。飞机在济南附近的党家庄遇到漫天大雾,误触白马山山头,机毁人亡,徐志摩死状极惨。
陆小曼听到噩耗立刻昏厥过去,醒后又悲痛欲绝。她和志摩唇齿相依,失去志摩,就等于她的天塌了。拥有爱情时不懂得珍惜,失去后才知道珍贵。陆小曼悔恨自己的所作所为,伤心欲绝。
斯人远去,她铅华洗净,甘愿淡泊。陆小曼默默承受着外界的责备甚至诟骂,一个人静静地收集徐志摩生前的诗词散文,以徐志摩夫人的身份编撰《志摩全集》。
6.“轻轻的我走了”
志摩去世后,她一直与翁瑞午同居,达33年之久。小曼与翁瑞午相识于一场演出。小曼体弱多病,演戏疲劳过度,生了一场病。翁瑞午主动前来替小曼推拿,他曾是著名推拿医生王松山的学生。一次一次的按摩后,小曼觉得身体舒畅了,因此以后一直依赖着翁瑞午。
翁瑞午很懂得女人,知道怎么逢迎、讨好小曼,对她照顾有加。小曼身体经常不舒服,他就劝她抽几口鸦片,以减轻病痛。长期这样,小曼已经离不开鸦片了。每次翁瑞午都要到小曼家,两人一起在床榻上吸食,他成为她的闺中密友。
他们亲密的关系引得世人侧目,各种绯闻和传言纷至沓来,甚至还编纂出一些不堪入耳的事情。小曼不理会别人的风言风语,真正理解她的又有几人呢?除了翁瑞午那么照顾她,还有谁会关心、喜欢她呢?陆小曼与翁瑞午没有疏远,关系反而更密切。
其实她完全可以离开翁瑞午,戒掉鸦片,找份工作充实自己。胡适很看不惯陆小曼和翁瑞午在一起,他觉得翁瑞午是一个文化掮客。他对小曼说,如果与翁瑞午不断绝关系,那么就与她断绝关系,小曼说那就自便吧!陆小曼倔犟地认为,自己的事情为什么要别人来安排呢?她觉得自己已经离不开这种生活了,只有翁瑞午每天会陪着她,照顾她。为什么要离开他呢?
小曼表面上漫不经心,内心却很无助。虽然有很多人一直在追求她,可她始终深爱着徐志摩。她的卧室里一直悬挂着志摩的大幅遗像,从没有摘下过。每隔几天,她总要买一束鲜花献给他。有一次翁瑞午跟别人开了个冷玩笑,说:“你们晓得吗?小曼可以称为海陆空大元帅。因为王赓是陆军,阿拉(上海方言,“我”的意思)是海军少将,徐志摩是飞机上跌下来的,搭着一个‘空’字。”说罢哈哈大笑。小曼本就是一个宽厚的人,且徐志摩死后,她的心灵已经麻木,懒得理会这些话了。
陆小曼习惯和他在一起,对他只有感情,没有爱情。后来翁瑞午贫困潦倒,胡适再一次希望小曼离开他。而小曼却不曾理会,当时她对别人说:“瑞午虽贫困已极时,但始终照顾得无微不至,二十多年了,吾何能把他逐走呢?”
小曼身体太差了,医治频繁,翁端午在经济上全力支持她,从不为难她。两个人又是相对自由的,翁很清楚小曼与志摩的感情,小曼也不愿他抛弃发妻。翁瑞午不离不弃养了她33年,直到最后倾家荡产!不是丈夫胜似丈夫。翁去世的时候,还放心不下陆小曼,召来朋友,希望他们能在以后的日子里替他好好照顾她。
解放后,陆小曼看到了新中国的希望,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年愈半百的她离开病榻,决心做一些事情。陆小曼被安排到上海文史馆,做一个普通的管理员,每个月拿几十块钱——足够日常的生活开销了。
《上海文史馆馆员录》上是这样写的:
陆小曼(1903—1965),别名小眉,女,江苏常州人,一九五六年四月入馆,擅长国画。专业绘画和翻译。
她已然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旧社会给她的创伤渐渐愈合,但她对志摩的感情却始终不变,珍藏在内心深处。她精心整理徐志摩的诗,字字刻在心间,最后终于完成了一本《徐志摩全集》,见证了小曼与志摩始终不渝的爱情。
晚年的她生活简单朴素,身体虽一直不好,也戒掉了许多陋习,让人刮目相看。可是她身体单薄,久病不愈,到了1964年10月,不得不住进医院进行治疗。也许此时,她不再有什么遗憾了,唯一叨念的就是志摩:“如果他不坐那架小飞机就好了,相信他也会和我一样。可惜他死得太早了。如果不死,我相信他不会跟着走胡适的道路,他可能会走闻一多的道路。”
入冬后,她的病情又加重了。勉强挨到次年春天,她渐渐瘦得脱形了。她感觉自己快不久人世了,对朋友说:“我常常梦见志摩……我们快重逢了。”1965年4月3号,“文革”前夕,绝代佳人陆小曼在上海香消玉殒,终年63岁。
陆小曼一生蔑视假道学、看重个体生命的自由,她敢爱敢恨,率性真诚,她的贪享乐好虚荣引得后人指点不已,却不知她至死都带着对志摩的无限爱意和忏悔。就是这样真性情的女人,一直活在我们心中。
7.一生半累烟云中
新中国成立时,她已年近半百,久卧病床,但仍抖擞起精神,决心离开病榻,为国家和人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朋友的鞭策下,她还戒掉了鸦片,思想开朗起来,身体也逐渐恢复。
1956年,当时的上海市市长陈毅在参观成都杜甫草堂后,看见她的一幅画,十分诧异于她的沉寂,于是安排她成为上海文史馆的馆员,每月有几十块钱可拿。
比起年轻时的轰轰烈烈,晚年的她过得平淡而舒心。不工作的时候,她喜欢整天倚在床上,看《红楼梦》以及各类的武侠小说。回忆起20年来的经历,她说:“过去的一切好像做了一场噩梦,酸甜苦辣,样样味道都尝遍了……我没有生儿育女,孤苦伶仃,形单影只,出门一个人,进门一个人,真是海一般深的凄凉和孤独。”
1965年4月3日,一代才女、旷世美人陆小曼在上海华东医院过世,享年63岁。灵堂上唯一的一副挽联是由王亦令撰写的:推心唯赤诚,人世常留遗惠在;出笔多高致,一生半累烟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