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潘玉良依然被人体艺术所吸引,却怎么也画不好,而当时的任课老师王济远对她的习作也不满意,个性好强的潘玉良在经过了浴池风波之后,终于找到了方法。于是,在之后的一天,她回到家里,插好门窗,拉上布帘,坐到穿衣镜前,慢慢地脱去衣服。
整个下午,她都沉醉在艺术冲动里。看到这张不完全肖似自己的裸体画,在巧妙地隐去了面孔后,她满意地笑了。这一被命名为《裸女》的习作,后来在学校举办的师生联合展览会上展出,一时轰动全校。更是让身为校长的刘海粟先生惊叹得目瞪口呆。
刘海粟非常清楚,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下,要想把人体艺术学好是不可能的,潘玉良的绘画天赋将像那营养不良而早生夭折的新生婴儿。
于是,他私下里找到潘玉良,告诉她说欧洲是绘画的中心,要是真的想要学画,应该到欧洲去。
潘赞化是一个豁达的男人,毕竟他是个“海归”,是一个曾经接受过先进文明、曾经留学日本的进步人士,所以,在潘玉良提出要去欧洲进修绘画的时候,他并没有因为儿女私情而阻挡玉良。并且,他利用了自己的职务待遇,向安徽教育厅申请了一个官费留学的资格。
于是,在1921年的一天,潘玉良踏上了去往异国他乡的路途,憧憬着她的法国巴黎的异乡梦。
5.破蛹化蝶
潘玉良这一走便是九年,从1921年到1928年期间,两个相隔万里的人是充满了思念的。
时至192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异乡漂泊的潘玉良偶遇了正在欧洲游历的刘海粟,这次相逢也宣布了玉良在异国他乡的漂泊生涯的结束。
就在二人相遇的第二天,刘海粟决定聘用已经学有成就的潘玉良担任上海美专(上海图画美术院于1921年更名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绘画研究室主任兼导师一职。
于是,在1928年的冬季,潘玉良带着对潘赞化的无限思念和思乡之情,回到了她魂牵梦萦的上海。
一个月后,潘玉良顺利回到上海,两个九年未见的人紧紧地相拥在一起,这拥抱给予了潘玉良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也给予了潘赞化充实的温暖。
没过多久,身在上海美专的王济远为潘玉良在上海举办了“中国第一个女西画家的个人画展”。这次画展展出了潘玉良200多件作品,画展空前成功,国内知名的画家集聚一堂,每次画展都可谓是车水马龙。一时间潘玉良成为了中国画坛上最有魅力的女性,潘玉良从此登上了中国艺术舞台的巅峰。
然而,春风得意的潘玉良却再一次遭遇了一脚幸运,一脚蹉跎。幸运的是她在艺术道路上一举获得成功,成为了中国绘画界的一道风景,而蹉跎的是,她陷入了一场家庭危机。
没过多久,原本住在安徽老家的潘赞化的妻子,本过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日子,却不知为何突然造访。
这时候的潘玉良已经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女子,特别是经历了九年的留学生活,她的思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时候的中国女子并非如她想象的那般,潘赞化的元配夫人时时刻刻都端着自己的身价过活,她把她自己的身份看得比世间任何事情都要重要。
其实,潘玉良也曾和潘赞化说过多次,要回到安徽老家去探望他的元配夫人,却因为潘赞华的阻拦,没有去成。潘赞化也深知,这么多年来他没在他元配夫人身边,会在她身上积攒深厚的怨怒。所以,种种原因使然,潘玉良并没有去探望过那个大太太,这也为那个把自己的大太太身份看得比天高的大太太,有了发泄怨气的把柄。
谁也未曾想到的是,大太太千里迢迢从安徽赶到上海,也仅仅为了数落一下那个传说中的小妾。
那天,她正在上海美专给学生上课,突然就接到了潘赞化的电话,电话里潘赞化只说了寥寥数句话,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她来了!
潘玉良知道这个“她”指的是谁,从潘赞化那忧郁的声调中,她已经清楚了一切。下课后,她赶紧风风火火地赶回家中。还没等她走到家里,就听到那发自内心的歇斯底里的谩骂:“人家娶妾,那是为了自己和太太生活更好一些,可你呢?养了一个小老婆,却无端让她跑到国外,一去就是九年,还弄了那么多不堪入目的画儿来败坏潘家的声誉,这是哪门子道理?”
看见潘玉良回来之后,大太太毫不客气地充当了一次“母夜叉”,她先是命令潘玉良跪下,为自己请安,然后,将自己积蓄了多年的呵斥的词儿,一股脑抛给了潘玉良。最后,潘赞化也忍不住了,他暴跳如雷地呵斥道:“别骂了,行了,你也是大户人家出身,这些恶毒的语言真难为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经过了这次家庭会战之后,潘玉良再一次感觉到自己回到了从前,回到了那个让她委曲求全的怡春院,那深重的感情债变得越来越沉重,越来越压抑。
正所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既然家庭已经凌乱不堪,天生上进的潘玉良只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她的绘画事业上。
在之后的日子里,她相继举办了五次个人画展,这五次画展几乎凝聚了她在欧洲留学时创作作品的全部精华。在第五次画展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让她非常伤心的事情。那一切的发生,都缘于一幅名为《人力壮士》的油画作品。
这幅画画的是一个肌肉非常发达的男性,用他那有力的臂膀拼力搬开一块巨大的岩石,这块岩石的下面长着一朵羞涩但顽强的小花儿。
这幅画很有艺术价值,此时日本入侵,东三省瞬间沦陷。她的这幅画恰是表达了中国人抗日战争的决心和意志,这个作品是潘玉良即兴之作,作品的艺术高度也被很多专家认可。此时的潘玉良不仅接受了法国油画技术的专业训练,还进行了意大利的雕刻技术专修,所以,她的这幅画的技艺显得非常娴熟和圆润。
上海市教育部部长来参观画展时,毫不犹豫地把这幅画预订了下来。其实,潘玉良是不想把这幅画卖掉的,因为这幅画可谓是潘玉良的得意之作,她很是喜欢。因为对方是教育部的部长,出于官方情面,故最后按照1000块大洋的天价出售了这幅画。因为画展还没有结束,所以这幅画按照约定还必须摆放在原来的那个位置。
可就在付订金的当天晚上,一群人闯入了展区,大肆进行破坏,很多绘画都被当场撕毁,还有一些绘画作品被偷走,而那幅已经被订购的《人力壮士》不仅被撕毁了,而且,撕毁的画作上还被贴了张字条,上面写着:“这是妓女对嫖客的颂歌。”
面对着支离破碎的画展现场,潘玉良原本坚强无比的心,也瞬间瓦解。她终于清醒地认识到,那些所谓的恶俗的道理,始终都不会承认她的努力,即便时隔几十个春秋,也洗不掉她出身青楼的痕迹。
即便她是那旧中国的蛹,在飞越重洋,度过了寒冬之后,破茧化蝶,成了西伯利亚一只绚丽的蝴蝶,这也不能使她获得重生,那些缠挂在前世的一抹血红,始终不能让她洗尽铅华。
于是,潘玉良再一次选择了离开,带着对潘赞化的不舍,带着那些对旧中国的无限怨恨,她再一次飞去。
这一走,就是40多年。
6.孤寂的巴黎
那是1937年的初夏,潘玉良告诉潘赞化,说她准备参加在巴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并在那里举办自己的个人画展。一向对潘玉良溺爱的潘赞化并没有说什么,因为他通情达理,也是因为他了解,潘玉良已经不再是那个刚刚走出怡春院的小姑娘,她已经破茧成蝶,况且,这是他的骄傲。
带着一颗支离破碎的心,带着深深的伤痛,潘玉良再一次来到巴黎。从此,她只是孤独地躲在巴黎郊区的一个阁楼里作画。她沉浸在那些五颜六色的颜料之中,只是内心的那一丝牵挂,总是让她不得安宁。慢慢地,她发现原来那看似一丝的牵挂,却总是无时无刻地牵绊着她,并无限地放大着,直至相思成灾。
在漫无边际的孤独之中,潘玉良毅然地作出了一个选择,她要用她的“三不”的方式,来回报那个远在中国的她的男人:不恋爱,不入外国籍,不签约于画廊。
其实早已功成名就的潘玉良,身在法国却也不乏追求者,然而,她毅然选择了不恋爱,即便让自己整日沉浸在无边的孤寂中,那是对潘赞化的深深的感恩。
身在异国他乡,其实潘玉良也期待着他能给她写封信,哪怕只有一句让她回家的话,她也会义无反顾地飞回去,无论这时的祖国发生着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在国内,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那些盘踞一方的军阀摇身一变,成为了国民正统军的新贵,同时也引起了同盟会的不满。也正是如此,潘赞化的老朋友柏烈武等人被诛杀,他也被牵连,丢掉了他那海关监督的饭碗,在南京政府讨了一个文职专员的职务。伴随地位下降而来的是生活处境的急剧下降。这个时候的他,只能靠着潘玉良在国外卖画的收入来糊口。也许,正是这样尴尬的处境,他着实不忍让在国外那个他的骄傲回家!
潘玉良的人生几度春秋,便是在绘画与等待之中慢慢度过,23年的岁月转瞬而过。潘玉良用了她一生最美好的年华,只是等待着一个召唤,却直至她的生命到了终点的一刻也未获得。
这成了她一生的遗憾,最终也导致她孤寂地客死异乡。
1960年,中国正遭遇三年严重困难,远在巴黎的潘玉良则迎来了她一生最辉煌的时刻,这一年她获得了巴黎市市长亲自颁发的“多尔烈”奖。这一刻,她想到了他,并把她这最辉煌的奖状和获奖的照片寄给了他。然而,却换来了一个令她痛不欲生的消息——她那深爱着的、一直牵肠挂肚的丈夫,在安徽病逝!
那一刻,她痛不欲生,回首着一幕幕往事,那深藏在内心深处的牵挂再没了目标,没了最后的思念。
此后,潘玉良的身体每况愈下,原本思念成灾的她,在一切都变成了一场空的时候,再没了动力。
多年后,她在法国巴黎辞世。人们在她的遗物中发现了她保存一生的两件物品:一件是结婚时潘赞化送给她的西式鸡心盒项链,一件是当年蔡锷将军送给潘赞化的金怀表。西式项链里藏着两张她和他的小照片;怀表则是他作为一种信物,一种信念,一份诺言送给再次赴法的她。
7.巴黎情人
一个女人一生最悲凉的事情莫过于寂寥一生,恰如张爱玲所说的:“一个女人莫大的悲哀莫过于墙上的钉子都是自己钉上去的。”
她的“三不”主义(不改国籍、不恋爱、不签约于画廊),使她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她那份对艺术的执著,使她不愿卖掉自己的画作。因此她的生活愈发拮据,之后的日子,她始终过得清贫而孤寂。
但是,人们常说山不转水转,总有一天会转到你家门口。有人则喜欢把生活比做浩瀚无际的海洋,把自己喻为一叶小舟。既然大家都在这个世界上飘荡,就会有相擦、相遇、相向的时候,也会相扶、相护、相依、相救,也许他们还会一同躲进港湾,结下生死不渝的友谊。生活里是有这些必然于偶然之中发生的。
这时,她遇到了她生命中唯一的一个知己——王守义。
王守义是早期来法勤工俭学的学生,是潘玉良在上海任美专教授时的学生。他们相遇在弥尔画苑上,之后,这个比她小十多岁的学生就成了她忠实的崇拜者和朋友,小心翼翼地在她的生活中占据了一席位置,成了她法国巴黎的情人。
他为人善良,富有同情心,在巴黎圣·米歇街开了一间中餐馆,取名叫东方饭店。对于潘玉良,他除了仰慕、尊敬,还有一种懵懂的爱恋。所以,他常在工作之余,去看望清贫的潘玉良。不但照顾她的生活,还常常陪伴在她的身边。他犹如一个法国绅士,或是老天为眷顾苦难重重的她的一个礼物。
他在早上去看望玉良,陪她到公园散步,然后,在中午的时候,带她到他的餐馆用餐。他陪她进出不同的沙龙,帮她寻找合适的住宅画室,也帮她迁居、交涉事务、筹备画展。
有一年玉良的画室漏雨,不能作画,也是他去买材料修理装修。就这样,他始终默默地用自己的行动,照顾着她。不求回报,不求荣誉,只是因为喜欢,所以心甘情愿地付出。这让孤寂困苦的潘玉良的生活有了丝丝的温暖和安慰。
此时,潘玉良在海外艺坛也声名鹊起。对于这样一个正直的、有着孩子般可爱心智的王守义,潘玉良不是没有想法的,她惶惑了。于是,她开始为他张罗婚事,为他介绍女朋友,然而,几番下来发觉全都是白费。王守义成了别人眼里的怪人,对于给他介绍的女朋友,他连面都不会见。于是,她只好作罢。
然而,她不想就此断了他的幸福。于是,他们有了一次交心的长谈。她有些残忍地对他说:我们之间不可能有爱情,有的是姐姐和弟弟的亲情。王守义在不能接受也得接受的情况下,泪流满面。在他内疚地向她道歉的时候,不忍的玉良情不自禁地把他抱在了怀里。这应该是他们唯一的一次拥抱,但不是情人与情人的拥抱,而是姐弟心灵沟通的拥抱。
之后,他们恢复如初,他依然陪伴在她左右,无微不至地关怀着、照顾着她的一切,直到她辞世。许多不明就里的人纷纷认定,他就是她在法兰西的情人。可能也就是这样的原由吧,在巴黎蒙巴纳斯墓园第七墓区的潘玉良的墓碑上,除了潘玉良的名字外还刻有王守义的名字。
自此,生前纯洁相守的一对知音,死后终得身心相依伴千古。
8.魂归故里
“边塞峡江三更月,扬子江头万里心。” ——玉良诗
越是暮年,玉良思乡之情越切,尤其到了最后的岁月,自知来日不多。所以,她的枕头下面留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这是我的家信,如果我死了,烦朋友们将这封信寄给小孙潘忠玉留作纪念。中国,安庆市,郭家桥41号。”
1977年7月22日,潘玉良在贫病交迫之中,默默地离开了人间。临死前,她把自己珍藏一辈子的两件遗物交到王守义的手上,要他带回故里交到孙儿们的手上。一件是西式项链,一件是金怀表。全是与潘赞化有关的东西。她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一心念着潘赞化。不知他泉下可知?
1985年,经过吕霞光等人的努力,在中国驻法使馆的帮助之下,潘玉良的遗作共计2000多件,被运回祖国,在安徽省博物馆收藏。
至此,这位细腻、刚强、坚韧的女画家终于实现了她的愿望,得以魂归故里。
这个女子非同寻常的一生无疑成了一个传说,像是达·芬奇笔下蒙娜丽莎那一丝萦绕于唇边的永恒微笑,令人回味无穷!
从十里洋场的上海滩辗转到艺术之都的巴黎,她带给我们的是一段掺杂了旧上海和异国风情的红颜沉香。
安妮宝贝曾说,即使在深切的热爱里面,我们也是孤独的。繁华落尽,如梦无痕。
她,用她如烟花一般寂寞的传说,留给我们一个永恒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