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有多少门炮?”听见“毁了”,左宝贵更是痛心。
“八门。”
左宝贵黯然地低下头,没再说话。
叶志超知道再在这些议题上纠缠对自己很不利,遂向各统领问:“诸位可有汉城倭人的消息?”
薛云开终于开腔:“他们主力应该还在汉城附近,但已是蠢蠢欲动,相信不久就会发轫北上。”
叶志超听见心里一沉:“目下咱们平壤有多少人马?”
“贵军回来多少?”还是薛云开在回话,毕竟他最早进平壤,对情况较熟悉。
“三千八百多。”
“加上贵军约四千人,还有朴统领的一千人,大概在一万四千左右。”
“倭兵又有多少?”
“如果成欢的万六千人是没错的话,加上元山登岸的,在朝鲜他们就可能有两万人之多。”
叶志超听见心里又是一沉,半边脸皮不自觉地跳动一下:“目下平壤的布置如何?”
薛云开开始不耐烦:“十有七八吧!若算倭人到此要走二十天,相信足以布置妥当。”这次叶志超回来,的确如他所望,应该是场败仗,但叶志超仍然仗着比自己官大一级,把不属其调度的各统领视为其下属一般,要他们向自己汇报,这口气薛云开实在难以咽下。但他心里也早就在盘算,接下来应如何向朝廷揭发叶志超欺上瞒下的罪行,故暂时还能忍着。
“咱们各军共有多少门炮呢?”这里只有叶志超才领教过日军的厉害,故他要马上清楚形势,才知道下一步自己应该怎么走。
各统领各自说出自己部队的大炮数量。薛云开的盛军人数最多,六千人有十九门、毅军两千人有八门、一千五百人的盛字练军有四门,四千人的奉军只有六门,共三十七门。但炮也有分大炮和小炮:大炮是七十五毫米口径,时西洋炮兵也多用此炮。小炮就是用两磅重炮弹的三十七毫米的山炮,都是老式的旧炮。李鸿章麾下的盛军和毅军自然多是前者,而奉军和练军不单炮少,而且都是小炮,怪不得左宝贵是低头怅然道:“六门,小的。”
“平壤目下存粮有多少?”
“我想……约十天吧?”薛云开不确定别军的情况,往其余的统领看去,而各人都大致认同。
这时马凯清也终于开腔,眉头也是颦蹙着:“这十天粮就是咱们随带的,还有上千石在后路上。”
左宝贵则说:“存粮不够咱可以就地筹措。朝鲜物价比国内便宜,加上现时正值秋收季节,我想应该能撑到国内的粮草到来。”
由始至终都没发一言的闵丙奭和朴永昌这时轻轻点头,算是参与了大伙的讨论了。
薛云开瞥了左宝贵一眼,知道他这么说是为其提南下之议作铺垫,若果他又说物价上涨影响百姓,那他自然又说要分兵驻扎之类的话,故也没有立刻驳他。
“那国内粮草的转运又如何呢?”叶志超听见此境况,更是忧心忡忡。
薛云开也皱起了眉心:“不是在筹措,就是在天津、旅顺、东沟、边门等地待运,即便到了义州还得积压。”毕竟其盛军最早入朝,人数又最多,但国内的粮草至今还是颗粒未至。
马凯清补上了句:“洋船不够,民船也不够,牛不够,车也不够,人,更不够。”
不同于八旗绿营,入朝各军都属于勇营,虽然已经过了几十年了,但始终属于临时性质,不属国家编制,其军需都是地方东借西凑,而后勤运输更是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调度,唯一的就是后来由东征营务处总管津海关道盛宣怀临时在义州设立的义州转运局,但那只负责将各地的物资集中到义州,至于如何运往平壤,还是由各军自行解决。但即便如此,转运局的表现还是相当糟糕。
本来态度轻佻的丰升阿听见马凯清一连几个“不够”也苦笑几声,毕竟练军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
左宝贵听见则暗自庆幸当初听从多禄的说话,留下靖边军一哨在义州运粮。靖边军本驻安东,与朝鲜义州只有一江之隔,靠着其当地的人脉,奉军找到足够的民船把粮草沿着海岸运往平壤。然而,此刻他也感到,其余各军的粮食情况确实比他想象中艰难。
外边细雨继续淙淙地降下,室内弥漫着一股蔫蔫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