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有缺点的人在一个完美的角色面前都会自叹不如,即使这个角色并不具体。
小黄老师对某些社会现象非常不满,甚至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发牢骚。
校长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说:“你对某些社会不良风气反感,我能理解。但是你千万不能在课堂上发牢骚,因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是咱们的天职。学生们的心灵本是纯真幼稚的,他们对有些事缺乏完全的了解和认识,你与其发牢骚,何不把那份精力用来给学生讲讲如何振兴祖国呢?”
听了校长这一番语重心长的话后,小黄认识到当教师确实不能随意把这种牢骚满腹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不然,对学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听说他在课堂上发牢骚了。
另外,在社会生活中,有些人一时忘记了自己充当的某种角色,使言行出现了偏差。要说服这类人,可以用旁敲侧击的暗示手法来唤醒他们的角色心理意识,使之幡然醒悟。
司机在关门时不小心夹住了一名乘客,但自己还不认账。这时一个小伙子打抱不平,对司机说:“你是干什么吃的!不爱干,回家抱孩子去1
司机一听也火了,两人便吵得不可开交。
这时,车上有位老工人看见小伙子胸前的厂徽,想起了什么,便挤了过去,拍拍青年的肩膀说:“小丁,你当机修大王还不够,还想当个吵架大王吗?”
青年说:“我可不认识你呀1
“我认识你,上次我去你们厂,你站在门口的光荣榜前欢迎我,那特大照片可神气呢!”
小伙子一下红了脸。
老工人说:“吵架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嘛!”
一场纠纷就这样子息了。
老工人的劝架,没有正面去说理,而是用旁敲侧击的办法,以小伙子上光荣榜的历史暗示他,唤醒他作为一个劳动模范的角色心理意识,在无意识中为他提供了一种行为准则。
每个人都有起码的政治觉悟和做人准则,都想拥有高尚的道德、正派的作风。所以,在说服他人转变看法的时候,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用高尚的动机来激励他。比如说这样做将给国家、公司带来什么好处,或将给家庭、对子女带来什么好处,或将对自己的威信有什么影响,等等。这往往能够很好地启发他,让他做应该做的事。
冯玉祥当旅长时,有一次驻防四川顺庆,与一支“友军”发生矛盾。这支“友军”将骄兵惰,长官穿黑花缎马褂,蓝花缎袍子,在街上摇摇摆摆,像当地的富家公子模样。
有一天,冯玉祥的警卫员来报:“我们的士兵在街上买东西,他们看我们穿得不好,骂我们是孙子兵。”
冯玉祥看看自己穿的灰布棉袄,便说:“由他们骂去,有什么可气的。这正是他们堕落腐化、恬不知耻的表现。”
为了避免引起乱子,冯玉祥立即集合全体官兵,进行训话:“刚才有人来报,说第四混成旅的兵骂我们是‘孙子兵’,听说大家都很生气,可是我倒觉得他们骂得很对。按历史的关系说,他们的旅长曾做过20镇的协统,我是20镇里出来的,你们又是我的学生,算起来你们不正是矮两辈吗?他们说你们是孙子兵,不是说对了吗?再拿衣服说,绸子的儿子是缎子,缎子的儿子是布。现在他们穿绸子,我们穿布,因此他们说我们是孙子兵,不也是应当的吗?不过话虽这么说,若是有朝一日开上战场,那时就能看出谁是爷爷,谁是真的孙子来了1
几句话把官兵们说得大笑起来,再也不生闷气了。
军队就是用来打仗的,冯玉祥抓住了这一实质,把手下人说得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