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秀
《货币战争》一书,曾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看完之后,觉得这真是一本好书。《货币战争》主要是介绍了从17世纪以来,国际金融家是如何通过夺取货币发行权而掠取人民财富的,并揭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内幕,如:林肯、肯尼迪等美国总统死亡的原因,美联储其实是私有的中央银行等。这些信息让我震惊,给了我很多启示。
首先是对货币重要性的认识。许多人都认为货币不过是附在物质生产“肌体”上的“一张皮”,是派生物,其基本功能是服务于物质生产。而《货币战争》中则明确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金融资本不仅主导着整个物质生产过程,而且控制着整个人类历史进程。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标尺。没有这个标尺,商业活动就会瘫痪。这么重要的一个标尺,当然要有其稳定的价值,不能如橡皮筋那样伸缩无常。黄金,因为它稳定的物理特性和数量特征,是最公正的标尺,千百年来被各个国家和民族当作财富的象征和货币的储备,但是它这种特性严重限制着金融寡头们进行财富掠夺。因此,用美元来取代黄金作为价值标准,就相当于用橡皮筋来做标尺,价值的决定权就握在金融寡头们的手里。用这种方式来掠夺财富,道貌岸然而不落痕迹,让被掠夺者不知不觉地丧失财产。
其次,是认识到货币战争是战争的具体形式之一。货币战争,顾名思义,是以货币为手段来发动的战争。全书开篇介绍了两场战争:一个是有硝烟的滑铁卢之战,另一个则是罗斯切尔德家族利用战争的胜败消息而发动的英国公债收购战,一举控制了英国的货币供应,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典型的以货币为手段来发起的战争。
而且,货币战争并不是没有硝烟的。从书中所举的例子看,1812年爆发的美英战争,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73年的中东战争等都与货币供应和货币危机有着直接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战争都是货币战争。美英战争是为了第二合众国银行的货币发行权;“一战”是为解决欧洲积重难返的财务问题;“一战”结束后强加给德国的庞大的战争赔款埋下了“二战”的祸根,20世纪20年代,德国的通货膨胀以及金融寡头们对纳粹的扶持,为“二战”的爆发做足了准备。
不论是以货币发起的战争,还是货币之间的战争,无不伴随着动荡、恐慌、混乱,随之而来的是灾难,而灾难过后,建立新秩序时,煽风点火者往往“顺理成章”地处在财富再分配的有利地位。
《货币战争》一书提出,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资本在全球各个市场追逐投机利润,随时会从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这种转移很容易导致一定区域的经济危机发生。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到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一个个例子都在告诉我们,经济过热、金融衍生品膨胀式发展、货币流动性过剩、国际上热钱大量涌入涌出、消费与投资结构不平衡不合理、过度消费与过度投资,都有可能演变出一场金融灾难。
过去的几百年间,中国经济步履蹒跚、起伏跌宕,基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对货币金融问题理解不深不透不全面,以致吃了大亏。现在我们需要在认识方面急起直追。当然,对于金融全球化,我们也不必把它们都看成是洪水猛兽,拒绝参与全球分工,排斥金融自由主义,走极端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的老路,这是完全行不通的,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金融领域的开放政策既要十分谨慎,又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开创精神。在《货币战争》所重现的历史场景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对经济发展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即便是经济危机,也可以成为经济转型的契机,在后经济危机时代抢占新领域,是崛起振兴的一条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