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舌如花
社会就是个大舞台,在社会这个舞台上,如何才能让你的言谈挥洒自若、灵活以对呢?
在西北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位年过六十、左眼失明的黄老头。因为后继乏人,他收养了一个十来岁的女孩,叫她“黄风”。老汉经常为自己的遭遇感慨不已,一直思考着原因何在。某天,他冥思苦想许久,终于认为发现了自己不幸的“根源”。他的左邻右舍全部姓“陈”,“陈”又和“沉”同音,他认为是他们在“沉沉”地压着自己,让自己无法飞黄腾达,所以,闹着要迁居,乡、村干部做了多次工作,他一概不听,闹得鸡飞狗跳。
正当此时,他有个同村人叫老刘,将老汉搀到自己家里,倒上茶,好言劝说,“老黄啊,您千万别动气,得注意身子啊!好日子还在后头咧!”老汉的气一下子就消了很多。老刘接着又说:“您别怪我这人多嘴,您咋傻呢?搬什么家?要是我,怎么也不能离开那个富窝儿呀!”一句话把黄老汉说得愣愣地看着他。老刘又说:“说说看,你东边姓陈,西边也姓陈,知道他们都是什么吗?那就是文臣武臣的‘臣’啊!您左边是文臣,右边是武臣,一块保着中间这个黄(皇)帝,有什么不知足。”老汉乐了:“老弟啊,此话当真?”“怎么会假,不是明摆的事吗?我看正由于这样,您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了。您那女儿聪明伶俐,还叫黄风,那不就是凤凰?过不了几年,她双翅一展,就飞到好前程里去了。我说老黄啊,您那是福地,说老实话,别人就算想住,还住不上呢!”老刘一番话,哄的黄老头眉开眼笑,再也没提过搬迁的事。
同村的老刘凭着自己如花的巧言说服了黄老头,他的话全都在理,环环相扣,通俗易懂,浅显明白,当然能够说服老人了。
一般说来,巧言有以下几种方法:
1应先了解对方的一些经历情况和生活状况
应酬的时候,不同的人其思维方式也会不同,你有你的观点,他有他的想法,交谈能不能融洽就在于你选择的话题。如果你不能了解对方的状况,只顾自己一味滔滔不绝,夸大其词,对方肯定没有兴趣与你交谈。如果你知道他目前想要知道的、迫切想要了解的事情,与他做促膝长谈,他一定会津津有味地听你的讲话。
2不要说得太多,要保持客观,多听是上策
对事物应当衡量其各种的价值,不要固执地抱着某一个看法;有的人不能够保守秘密,会在很多事情上出现过失。不要对别人说得过多,要想办法使别人多说。对人应该亲切、关心,要竭力去了解他人的动机和背景。
若是在交谈中,不管对方的心理如何变化,只是一味地把想法全部搬出来,那么,你是无法得到他的认同的。一厢情愿的谈话常常会令对方厌恶。
不该说的时候说话,那是犯了急躁的错误;而该说的时候却没说话,就会失去了说话的时机;不管对方的态度就贸贸然开口,那是闭着眼睛瞎说。
在交谈的过程之中,双方的心理活动都是一个渐变状态,这就需要我们在与人交谈时兼顾对方的心理活动,让谈话内容与听者心境的变化相适应并能够同步展开,这样才会使交谈的意图达到明朗化,形成共鸣。
3应清楚对方的身份和性格特性
性格开朗的人容易“喜形于色”,和他能够侃侃而谈;性格内敛的人大多“沉默寡言”,和他交谈应注意耐心委婉循循善诱。不能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就一味夸夸其谈,结果肯定是失去了一批又一批的交谈对象。
掌握了上述的交谈方法,并把它们成功地用在社交场合中,就能够在社会交际之中游刃有余了。
活跃气氛的技巧
在社会交际之中,人们往往希望出现使人愉悦的场面,可以营造欢乐气氛的人自然更受欢迎。下面几种方法能帮你成为社交圈中的活跃人物。
1夸张般的赞美
新同事、老朋友见面以后,免不了介绍寒暄一番,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活跃气氛的时机。调动自己的智慧,发表一通“外交辞令”,将每个人的天赋、才能、成就、地位、特长等等作一番夸张地炫耀、渲染,能够让朋友们觉得自己深深地为你所了解和倾慕。特别是利用这种方法将朋友介绍给第三者,谁也不会去深究其真实性,可你却张扬了朋友最乐意被张扬的部分。这种可以把人抬得很高,却不带虚伪、奉承之感的介绍,能马上让气氛变得非常活跃。
2引发共鸣感
同事、朋友相聚,最忌讳一个人大唱独角戏,其他人当听众。成功的交际该是大家畅所欲言,人人都表现出最擅长的才能,施展精彩的表演。为达到这个目的,就一定要找到可以引起大家最广泛共鸣的话题。有了相似的体悟,彼此间才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各抒己见,气氛也就热烈了。因此,你如果是社交活动的主持者,一定要将活动的内容与各个参加者的好恶、关心的事情、最拿手的好戏等等因素综合起来,尽可能地来调起大家的谈话热情,避免冷场出现。
3有魅力的恶作剧
有分寸地、善意地取笑和调侃并不是坏事。双方自由自在的聊天,超出习惯、道德的束缚,远离规则的限制,享受无拘无束的“自由”与规律解除的“轻松”,是件非常惬意的事。恶作剧有时有着出人意料的效果,它出自幽默,能够给人带来欢笑。
4寓庄于谐
社交之中的确需要庄重,可是自始至终都保持严肃气氛会显得有些紧张。寓庄于谐的谈话方式更自由,在很多场合都能够使用。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一样能够表达比较重要的内容。
5提出荒谬的问题并巧妙应答
在生活之中,一本正经的人往往会给人单调、古板、乏味的感觉。交谈的时候,不时地穿插进一些出乎意料的、看似荒谬实则有意义的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活跃气氛的形式。或许会有人经常问你一些很荒谬的问题,若是你直斥对方的荒谬,或是不屑一顾,不光破坏了交谈气氛和人际关系,还会被人觉得是缺乏幽默感。
学会提出惹人发笑的荒谬提问并能够巧妙作答,能够帮助形成良好的气氛。
6带些“小道具”
朋友聚会,或许在刚一见面时由于打不开局面陷于窘境,在中间也可能出现冷场。
这个时候,你随身携带的一些小道具就能发挥作用。一个精致的钥匙链能够引发一堆话题;一把折扇,既能用来遮光扇风,还能在上头题诗作画,还可以唤起大家其他的兴趣;一把小刀,能够让人联想到战争的事。小道具的功能不可小瞧。
7制造一些无伤大雅的小漏洞
漏洞同时也是悬念、“包袱”,制造一个,会让人分外关注你这时的所作所为,等到你抖开“包袱”以后,人们发现是一场虚惊,也都付之一笑。
8适当贬低自己
自我解嘲、自我贬低,是最高明的一种战术。自信而老练的人常常会采取这种方式。贬低能产生欲扬先抑、欲擒故纵之效。在众人的哄笑声中又重新把你抬得很高了。适当自我贬抑能够活跃气氛,还可以博得他人好感。
9故意暴露一下“缺点”
你可以有时故作滑稽,或表现出大大咧咧、衣冠不整的样子,或有意留下一些小漏洞,此类方法可以帮助活跃气氛。
称呼他人有学问
人们其实很少静下心来仔细琢磨某个称呼到底意味着什么,该叫啥就叫啥呗!实际上,每个称呼语的背后都有一套权利与义务的范围。被称为“老师”的人就有答疑解惑的义务,也有对学生进行训导的权利。当你叫一个人“老师”的时候,也就规定了他的这些权利与义务,或是说你表达了自己这样的期望,与此同时也步入了这一范围。
称呼语同人的情感一样细腻,它为交际的双方铺设了一座抒发感情的七彩桥。那些从理智上讲不该使用在交际双方之间的称呼语,就是架设这座桥梁的首选素材。
要好的朋友之间,指名道姓或是叫昵称和绰号都在情理之中。在家庭聚会的时候,却又彼此大呼“王经理,请上座”,“张董事长,请吃菜”时,就有调侃幽默的意味蕴含在这些情理之外的称呼语之中。
所有交际双方之间都存在理智上讲应当怎样称叫的称呼语,例如学生要叫教师为“老师”,经理称秘书李洁小姐应为“小李”。要是使用了比正常关系更贴近的称呼语,就会出现亲热或是受辱的反应。还用上文的例子,如果学生直呼老师姓名,老师也乐于接受,那双方都能感觉到亦师亦友的亲热感;可当这种叫法不为对方接受时,问题也出现了——如果经理自作多情地称秘书为“洁”,就是祸从口出了。
曹禺先生的名作《雷雨》中有个繁漪,是一个“母亲不算母亲,情妇不算情妇”的人物。在这出话剧中,她的继子周萍一开始直呼其名,后来却改称她“母亲”。直呼其名,属于情人的权利范畴;当他另结新欢之时,周萍就用“母亲”这一后母和继子的责权范围在他们中间挖了一条不可逾越的深沟。
有一则消息中说:名叫“李四”的老师和一位女生恋爱。起初,学生称他“李老师”,后来改叫“李四”。等叫他“四”,那已经是在婚礼上。因此,当你选用称呼语时,一定要搞清自己对这一划定的肯定,切忌脱口而出。
还有,入乡随俗的生活常识对选用称呼语至关重要。上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不同的环境中要根据当地人自己的文化观念、好恶表现去决定选用怎样的称呼语。
中国人都觉得老年人是睿智与经验的象征,所以用对自家长辈的称呼语去招呼年长的人就是表示尊重的一个好办法。孩子称50岁以上的女性叫“外婆”可以得到该女性“乖孩子”的赞誉。但如果对方是个美国人,可能结果就不太美妙了,或许她会说:“难道我这么老了吗?”要知道,人都是非常珍爱自己的青春的。
有意思的是,我国的南北方文化差异也在影响着人们对不同称呼语的选择。来到北京,好像天下一家,满街都是“大妈、大叔、大哥、大姐”。可是在上海就要相对保持一点距离,叫“师傅、先生”要更为保险。北方好像更重视父权,叫老年人“爷爷奶奶”是个讨巧的好方法,南方却似乎母系当家,“外公外婆”声里流露出甜蜜温暖的亲情。
无论称呼出现哪些变化,“尊重他人”在称呼规则之中始终位居榜首。
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是选择一个比听话人的身份更加有地位的称呼语,用这个方式来把听话人的身份抬高。医院中病人小心地将护士们称呼成“医生”,轮胎破了的骑车人长一声短一声地管修车匠叫“老板”……都是这个规则在生活中的例证。当然了,并非叫什么就真的成什么了,这一称呼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实际是说话者的心意,表示出愿意用新的关系来相处。这个方法可以经常奏效的原因就在于:希望得到他人的尊敬正是人之常情。
但是,轿子也不能抬得过高,太高了坐轿的人也会觉得不自在,进而心生厌恶:还是不要故意将正在扫地的医院工作人员也称作“医生”,也不要对皱纹十分明显的妇女称呼“小姐”。
尊重要出于真心,更应当适可而止。
在我们所有人童年的记忆中,或许都不乏这样一幕:玩得满身是泥或者摔破了碗时,妈妈会一改平时叫的昵称,坚决清晰地喊出我们的大名。一旦听到此类连名带姓的称呼,惩罚自然也就随之而来。
称呼的规则正是隐含于这样的场景之中:日常交往的时候双方都使用着某种惯用的称呼语,彼此都非常熟悉,甚至于在新的称呼还未发生之前,在下意识中就已经出现了它。然而一旦发现并非那个惯常使用的称呼语,就会觉得称呼语中蕴藏的特殊意味,也就是言外之意。
据说伍子胥经常在吴王夫差纵情声色忘记杀父之仇的时候,像先君一样大呼其名讳,好像当头棒喝一般令吴王警醒。此类言外之力能够产生,正是因为君臣之称是习惯使用的,而不常使用的称呼语则可以引人注意并思考其原因。
由此可见,要想表达同以往交际有所差别的特殊目的时,最好是出其不意地改变惯常使用的称呼方法,用新的称呼语来传达你的言外之意。
插入别人的谈话的技巧
在社交场合中同别人谈话,总是沉默寡言、我行我素的态度是非常不明智的。谈话的时候,要注意观察一下对方的情绪,当有必要时就找准时机,巧妙地插入对方谈话之中,如此的谈话的效果将会更佳。
一个社交高手在交谈过程之中要怎样插话才能有助于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呢?往往有以下几种方法:
(1)在对方跟你谈论某事,有的时候会由于担心你或许对此没有兴趣,显露出为难、犹豫的神情之时,你应该趁机说一两句安慰人的话。用话语来打消他人的顾虑,坚定对方说话的自信。
例如:
“你可以谈谈当时那件事吗?我非常想了解。”
“请你接着说。”
“我对这个也非常感兴趣。”
这时你所说的话是为了表示出一个意思:我十分愿意听你的讲述,无论你说得好不好,说了些什么,我都非常想听。
(2)当对方因为心烦或是愤怒等等原因,在讲话中无法控制自己感情的时候,你可以说一两句话来做疏导。
比如:
“你肯定觉得很气愤不平。”
“你好像感到有些心烦。”
“你心里肯定非常难受吧?”
当你讲过这些话以后,对方或许会发泄一通,感情好坏都不稀奇。因为,你说这些话的目的就是将对方心里郁结的一股特别的情感“诱导”出来,对方宣泄过一通后,会觉得轻松舒畅,进而可以更从容地完成对问题的讲述。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说话时不能够陷入盲目安慰的误区中。你不应该对他人的话进行判断和评价,说些比如“你是正确的”、“他怎么能这样”之类片面的话。你应做的是顺应对方的感情,为他疏导情绪,而不要去“火上浇油”,让他的抑郁心理进一步强化。
(3)当对方在讲话,迫切地需要你理解他说话的内容时,你可以用几句话来揣摩对方话里的意思。
例如:
“你是在说……”
“你的意思是……”
“你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
这样的表达,既可以及时地验证你对对方所讲内容的领会程度,加深理解,又可以使对方感到你的诚意,还能够帮你随时纠正印象之中的偏差。
上面三种在交谈中插话的技巧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不对对方谈话的内容作任何客观的判断或评论,不对对方的感情做出对与错的表示,一直表现出中性的态度。然而,有的时候在非语言传递信息时你可以表现出你的立场,可是在语言中决不能流露,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规则。若是你想要超越这个界限,就有误入交际误区的危险,从而让这次交流失去方向与意义。
开启金口的技巧
遇见了事,闷头思考不发一言的人经常被人称为闷葫芦,因为想得太多,以至于极少讲甚至完全不讲话,让他们说话简直比铁树开花还难。然而你若是掌握了同这种人交谈的技巧,就能够让他打开话匣子,甚至可以让最为害羞和沉默寡言的人也开口说一串长话。掌握以下的方法,除了能让不常说话者开口,还能够改善你的听力,促使你和这类人交流。
通过赞美来让他们说话;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说些能够引起他们反应的评论;一旦他们开口,就不要去打断他们;对他们的话要作出能看见的积极的反馈。这些方法都能够“打破沉默的坚冰”。下面就介绍5种能让“闷葫芦”开启金口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