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湛即位后,高洋更荒淫残暴。高演夺皇位,高归彦出力不小,当年高演死,高归彦又在邺城迎高湛。高湛作皇帝登基后,一方面提拔高归彦为太傅、司徒,另一方面却对他反复无常有所猜忌。河清元年(562年)二月,任命他为冀州刺史,遣出京城。到位后,高归彦蓄谋作乱,被人告发,高湛派人把他抓回,连其子孙十五人一道杀死。高湛又肆行淫威,大杀诸王,先后杀太原王高绍德、河南王高孝瑜及河间王高孝琬。随后又杀高演的儿子乐陵王高百年、平阳王高淹和彭城王高。北齐高氏宗室之间互相猜忌,人人自危,使得短短十年间,四易其帝,形成兄终弟及,滥杀无辜的恶性循环。为杜绝类似事情再发生,在河清四年(565年)四月,高湛传位给年仅十岁的太子高纬,是为齐后主。高湛以太上皇自居,三年后病死。
高湛以前,北齐皇帝荒淫残暴,但军政大权却掌握在能臣和勋贵手中,近幸之人并不参予政事。从高淇起,开始给近幸之人“委以朝权”,和士开以善于握槊之戏得幸,穆提婆因其母陆令萱为胡后昵爱而入宫中,高阿那肱和韩凤以谄悦和士开,善于奉承被爱重。此外宦官、苍头、歌舞者、使鬼者都有被重用、授开府王爵的、以干豫朝权。高湛死后,后主年幼昏庸,这些奸佞之人完全执掌了朝廷大权。和士开劝后主杀了博陵王高济、赵郡王高,把领军娄定远、高文遥赶出京城。后和土开又谋夺赵王高俨的兵权,被高俨杀死,后主又杀了赵王高俨与南阳王高绰。恐诸王作乱,又把北平王高贞、高平王高仁英、淮南王高仁光、河西王高仁几、乐平王高仁邕、颍川王高仁俭、安乐王高仁雅、丹阳王高仁直、东海王高仁谦等王皆都软禁于北宫,不许外出。
大将斛律光是北齐名将,其父斛律金,早年跟随高欢,为高氏立有殊勋,斛律光与其弟斛律羡镇守地方,一个“声震关西”,一个“威行突厥”。因反对后主把晋阳田赐给穆提婆,得罪穆提婆与后主的另一宠臣祖。二人勾结起来,诬陷斛律光兄弟企图谋反,把斛律光骗入宫中杀害,派兵杀斛律羡,又把其家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诛杀。齐后主高纬是北齐诸帝中最昏庸无能的皇帝,不喜欢见大臣,整日与宦官、宫女、歌舞者等人混在一起,却肆行暴虐,把北齐得力的王公将领一一杀害,任陆令萱、和士开、高阿那肱、穆得婆、韩凤等奸佞之人宰制天下,致使北齐王朝首先从内部瓦解,分崩离析,很快被北周灭亡。
佛教石窟的开凿
佛教产生于印度。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的佛教徒为纪念释迦牟尼和学习释迦苦修,开凿了石窟寺。经过不断发展,佛徒修建石窟寺,用雕刻、泥塑、绘画等艺术手法宣传教义,成了佛教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东汉以后,特别是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乱不止,人民倍受煎熬,统治者也朝不保夕,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佛教在北方得到迅速发展,在南方也日益兴盛。传入的印度石窟艺术的影响,开凿石窟寺在北方甚为流行。据调查,今新疆、甘肃、陕西、山西、辽宁、河北、河南、山东等省都有这一时期开凿的石窟。这些石窟寺由于是用于佛徒修炼和礼拜之用,故大都开在悬崖绝壁,人迹罕至的地方,而窟内一般有佛象或舍利塔,以及以佛经为题材的雕刻或壁画,构成了风格独特的石窟艺术。这一石窟艺术,是在吸收外来佛教文化、结合本民族形式的窟洞、崖墓而创造出来的。
新疆地区南邻北印度。在古“丝绸之路”沿线,发现了多处石窟群。其中位于拜城东约50公里的克孜尔石窟,现有洞窟235个。其中一些洞开凿时间,大致在东汉末年。说明印度石窟艺术约在二世纪末、三世纪初即已传入我国新疆地区,然后再向东传播,流行于内地的。十六国时期,新疆、甘肃地区开凿了多处石窟,其中以敦煌莫高窟最为著名。
佛诞生图莫高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位于敦煌东南22公里的鸣沙山下。据碑刻载,它始建于秦建元二年(366年)。此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各代均有大规模的营建和修缮之举。这里凿窟的崖面属砾岩层,故雕像困难,彩塑和壁画成了这里石窟艺术的特色。莫高窟繁盛时有千余窟,现存492窟,分布在长达1000米的崖上。窟内计有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像2100余尊。壁画内容,历代各有不同。北朝时期多为说法图和佛本生故事。说法图一般是佛在中间宣讲佛法,两菩萨侍立左右。所谓佛本生故事,即释迦牟尼的前身行菩萨道,利生受苦之事。如舍身饲饿虎、割自己身上肉喂鹰救鸽等等。但画师们在画这类题材时,却将社会生活中如耕作、收获、射错、饲养、游乐、宴会、战争等等内容融合在画面当中,从各种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各阶层的社会生活。其彩塑的佛、菩萨、飞天等等,又都是参考了现实世界的人物,使塑造的这些上天世界形象,又带有典型的现实世界的人物形象和性格。莫高窟以其营造延续千年、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极为丰富而享誉世界。这是我国一座巨大的石窟艺术宝库。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大量珍贵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所盗窃,许多洞窟受到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得到了保护和修复。
北魏时期,石窟的开凿更为普遍。与新疆、甘肃地方不同,各地的石窟均开凿在花岗岩一类坚硬的山崖上,洞窟内造像及装饰,全部雕刻而成。云岗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它位于山西大同市西16公里处。现存洞窟53个,延绵一公里,有各类佛像10万余尊。大同旧称平城,时为北魏都城;这里的石窟又是在北魏皇帝批准下兴建,规模特别巨大。北魏兴安二年(453年),在沙门统昙曜主持下初凿五窟。每窟依山雕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於一时”。参与石窟开凿的有四方名门与工匠,尤以河西凉州工匠为多。云岗石窟是吸收了凉州石窟的一些特征,并兼收其他各地石窟艺术的优点而进行的新的创作。所以,云岗石窟不仅以其大佛“雕饰奇伟,完於一时”,而且它的艺术风格还引起了各地的仿效。著名的龙门石窟,甚至石窟出现较早的河西地区,都可以看到像云岗那样笔直而高,唇薄肩阔,衣服短瘦,凸起式衣纹的佛像。
北魏迁都洛阳后,又开凿了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在今洛阳城南20公里处的伊阙山上,故又称伊阙石窟,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龙门石窟开凿于孝文帝造都洛阳前五年,即太和十二年(488年)。北魏迁洛后,在此大规模营建,后又经唐代大力开凿,现在伊水两岸的东西崖壁,有石窟和壁龛几千个。远看如同蜂巢一般。在这些洞窟中,北朝开凿的约占三成。古阳洞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的一个洞窟。洞内主佛像释迦牟尼端坐,面颊较丰满,略带微笑;二菩萨两侧侍立,仪态庄严、文静。洞壁列龛密布,雕刻华丽精巧。造像题记端正大方,刚健质朴,许多是魏碑体的精华。宾阳洞是北魏宣武帝时开始开凿的。窟内壁面全部为雕刻品占满,雕作完整;窟内地面饰以莲花图案,更显富丽堂皇。窟口内壁崖面上雕有各高二米、宽四米的帝后礼佛图。分别反映孝文帝、文昭皇太后参加拜佛仪式的隆重与肃穆。这两部浮雕,是精美绝伦的艺术瑰宝,但在解放前却被奸商勾结帝国主义分子所盗凿。宾阳洞的主佛像面部秀润,嘴角上翘,呈微笑状。躯体魁梧,著褒衣博带式服装。这种形象已不再如云岗昙曜五窟佛像那样威严肃穆。如果说云岗石窟佛像还带有很浓的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而龙门石窟造像这种风格和服饰上的变化则更显得中国化了。这种变化正是孝文帝改制、拓跋汉族化的结果。
除以上这些石窟外,这一时期还开凿了许多著名的石窟。如甘肃靖县炳灵寺石窟、天水的麦积崖石窟及河南巩县石窟、河北磁县响堂山石窟等等。这些石窟中的许多洞窟,都十分明显地受到云岗、龙门石窟艺术风格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开凿的众多石窟,与历代各朝开凿的石窟一起构成了我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齐后主冯淑妃
冯淑妃名叫小怜,原来是北齐后主高纬穆皇后的侍婢。穆皇后不再受后主宠爱以后,在五月五日把冯淑妃进献给后主,称此为“续命”。淑妃聪慧狡黠,会弹琵琶,能歌善舞。后主被她迷住了,坐便和她同桌,出去便与她并马而行,希望能和她生死相依。后主命令冯淑妃住在隆基堂,淑妃因曹昭仪曾在这儿住过,讨厌这儿,于是让嫔妃全都更换住处。
北周军队攻下平阳城时,后主在三堆围猎,晋州多次派人来告急,后主将回晋阳,冯淑妃请求再杀上一围,后主听了她的话。有见识的人以为后主名叫纬,“杀围”这话是不吉利的征兆。当后主到达晋州时,北齐军反攻平阳已快攻下了。齐军挖掘地道攻城,城墙塌了十多步宽的缺口,将士们想乘势攻进城去。后主下令暂时停止进攻,把淑妃叫来和他一起观看攻城。冯淑妃化妆打扮,未能及时到来。周军用木材将缺口堵上,平阳城因此未能攻下。自古以来传说晋州城西边一块石头上有古代圣人的足迹,冯淑妃想到那儿去看看。后主担心箭簇射到路中要经过的桥上,所以抽调攻城用的木材在远处再造一座桥,监督作桥的舍人因桥没有迅速建成而受到处罚。后主同冯淑妃过桥,桥塌了,到晚上才回来。后主声称淑妃有功勋,准备册封她为左皇后,当即命令使臣乘快马去取褂衣雉羽等皇后穿用的衣服饰物。并与淑妃一起乘马观看战斗,齐军阵势东面的部队稍稍有些退却,淑妃恐惧地说:“大军战败了!”后主于是带着淑妃逃跑而回。到洪洞戍城时,冯淑妃正在用粉镜自我欣赏,后面传来乱糟糟的呼叫声,说敌军来了,于是又起身奔逃。内参从晋阳带着皇后的衣服到来,后主为她抓住马缰,让冯淑妃穿上,然后才继续逃跑。后主逃到邺城,母亲皇太后随后到达,后主不出城迎接,冯淑妃将到的时候,后主凿开邺城北门,到十里以外去迎接。又带着淑妃逃到青州。后主被俘到长安,向周武帝乞求把冯淑妃赐还给他,周武帝说:“我把天下都不放在眼里,哪会舍不得把一个老婆子给你!”因而把冯淑妃仍旧赐给他。
当后主被杀以后,周武帝将淑妃赏赐给代王宇文达,宇文达非常宠爱她。淑妃弹奏琵琶,趁弦断了的时候,作了一首诗说:“虽蒙今日宠,犹忆昔时怜。欲知心断绝,应看膝上弦。”宇文达的王妃受到淑妃的谗言,差一点被杀。隋文帝将淑妃赏赐给宇文达王妃的哥哥李询为婢,让她穿上布裙舂米。李询的母亲逼迫冯淑妃自杀而死。
北周的建立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西魏丞相宇文泰一直牢牢控制着西魏政权。西奔关中的孝武帝元修因想得到最高权利,很快与丞相宇文泰产生了矛盾。这年冬季闰十二月,宇文泰鸩杀元修,改立南阳王元宝炬为帝,是为文帝。最高决策及指挥权仍在相府里。
宇文泰在积极与东魏进行战争的同时,逐渐把汉族世家大族也拉入他的统治集团,扩大了他的统治基础。他又依靠汉族大地主和士人在各个领域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把一个比较落后的军事集团逐渐改造为一个富有朝气的封建政权。西魏大统元年(535年),宇文泰便命一批汉族士人斟酌今古,参考变通,以“益国、利民、便时、适治”为准则,制定出“二十四条新制”,然后奏请文帝推行。这就是西魏最基本的制度。初期在制度建设上最有贡献的人是汉族士人周惠达。宇文泰忙于前方军务,后方的营造戎仗,储积食粮,简阅士马等事,都委托周惠达办理。仪礼制度也是在周惠达领导下创制的,当时关右政权草创,礼乐制度残缺,周惠达与礼官对北魏旧制进行一番改革,才使得“仪轨稍备”。大统七年(541年),宇文泰在大统元年“二十四条新制”的基础上,又令人制定出“十二条制”,奏请实行,从而进一步完善了西魏制度。这时周惠达将著名士人苏绰推荐给宇文泰,宇文泰问苏绰治天下之道,苏绰为他陈述帝王之道和申不害、韩非的法治之术,使宇文泰不禁“整衣危坐”,从天黑听到次日清晨而不觉厌倦,从此对汉族士人更为重视。宇文泰极想改革时政,寻求强国富民之道,苏绰也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先后制定了文案程式,朱出墨入,计帐、户籍等法,及其裁减冗官、设立闾正、保长二长,实行屯田以资军国等措施。大统十年(544年),西魏文帝把宇文泰前后所呈的“二十四条”和“十二条新制”,规定为“中兴永式”,命苏绰重加修订,合为五卷,颁行天下。苏绰又根据汉族统治者的经验,结合实际情况,概括为六条:一是治心身,二是敦教化,三是尽地利,四是擢贤良,五是卹狱讼,六是均赋役。这六条,史称“六条诏书”,是西魏和北周总的施政纲领。宇文泰对此六条极为重视,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命令百官都必须认真学习。同时规定,牧守令长等地方官,不精通“六条诏书”内容和计帐的人,不得为官。此外,宇文泰又继续推行均田制度,创建了府兵制度,通过各项制度的创建、改革和实行,西魏政权逐步得到了巩固和发展。随着西魏政权的发展和军事斗争的不断胜利,宇文泰在西魏的势力也自然就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