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季节里,你是潇潇春雨,飘洒着我如梦的清愁,你是潺潺溪水,流淌着我百年的孤独。倾听雨敲打窗棂,花瓣和着雨水,滑过冰冷的额头,触动那柔软的一隅。
花魂蜜梦,落在人海天涯,奈何寒水远山,露浓霜冷,又怎解我千年的寂寞。几回凝眸,几度回首,缕缕相思袅袅升腾,千言万语怎诉?配合你的到来,我轻移莲步,梨涡浅笑,为你清歌一曲,舒展身姿,裙袂随风,翩然而舞。
掌声如潮,鲜花似海,舞台的繁华尽人知,舞者的寂寞无人晓。”
——冷月诗魂《缤纷落花轻似梦》
这是落寞伊人的心语倾诉,这是一个多情女子的痴情絮语。打开文集《一抹红尘》,一股书香气息扑面而来,曼妙婉约的章句如瀑布飞流直下洋洋洒洒,这部散文集有着诗歌的特质,散文诗的韵律。作者沉醉于自己编织的意象和浓墨重彩的写意,作者凭着自己性别独具的感性体悟,创造了一道道缱绻缠绵、秀美婉丽而精巧纷呈的情感风景线。
一、唐诗宋词歌词的融汇,使得冷月诗魂的散文浸润着浓郁的书香与浓烈的诗情。这样巧妙的搭配,使得文章流淌着曼妙的旋律,彰显着小资时尚的色彩。因此,这样的散文更会愈会得到青年学生或者普通文学爱好者的嗜好与青睐。我想,这样的文风可能是冷月诗魂自身的审美取向与网络唯美婉约的风格导致的结果。
二、曼妙俊逸婉约是冷月诗魂的文风。最有冷月诗魂文风代表性的章句,除了题记,次之是关于洪湖游记的章节:“依依杨柳垂岸,婆娑芦苇随风,田田荷叶似锦,亭亭荷花袅娜,近观莲田,别有风韵。清水粉荷,凌波仙子;碧玉圆盘,翠绿欲滴;清风荷香,沁心入脾。风荷浅吟低唱,是临水自照的自恋和清愁,清风莲动,是相遇相知的自然和深情。动静辉映,万千姿态,如诗如画,多少清词丽句,也描不出这淡雅高洁,也道不完这千娇百媚。我真不知道是诗句在描绘洪湖,还是洪湖孕育出来了那些诗句。”(《洪湖南田,莲海碧波竞风情》)
在《一抹红尘》中,像这样的秀章丽句俯拾即是。“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语细如愁。闲愁几许?秦时明月汉时关,唐人的琴瑟宋人箫。落英憔悴,千古绝叹。”(见《零落的心事》)
“爱要朝朝相牵相挂,爱要暮暮相厮相守。”(见《暗夜殇情》)
像这样的词句,倘若用在古体诗词或者散文诗中,很可能增添诗情画意和闲情韵致,无伤大雅。可是,用在散文中,倘若不加适当的抑制,却会损伤散文的艺术魅力。因为华美语言的运用,是散文创作的大忌,它仅次于矫揉造作无病呻吟。
三、对比排比比喻设问疑问,这是冷月诗魂常用的艺术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无疑会使得文章结构匀称协调,流溢着一种建筑的艺术美,不仅增添文章的跳跃性,而且使得文字富有张力,奔涌着一股铿锵的节律与韵致。
“不敢放纵心情,怕爱的温度把激情点燃;不敢怂恿激情,怕情的藤蔓把理智缠绕”、“有多少梦幻淹没在遥远期盼;有多少等待埋葬在彻夜难眠;有多少个月缺月圆,泪水打湿了我的诗篇;有多少个春去秋来,望断南飞的大雁。”(见《我期待夜的来临》)、
“你是漂泊的风,我是无定的云。短暂的生命里,如风的影子若即若离……”(《如果……至少还有你》)、“世上的水万川归海、处处相通,凡尘的人是否心心相映、肝胆相照?当我泛轻舟一叶,悄悄拂过月下这凝着浅蓝色忧郁的湖面时,何处的水波会有一丝微颤?谁的心湖也会漾起一丝涟漪?//我轻声问水里的莲花,莲花在风中摇曳不语,荷叶伴着虫唧,只恐零落一身秋!人间自古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夜如菩提掠过我的魂灵在月光下轻颤,留下一个翩然的身影,浅浅地摇曳着如莲的梦境。”(见《又到江南采莲时》)。
四、然而,过于沉迷于婉约的诗意,一不小心会掉进堆积辞藻游戏语言的深渊。例如在文集《一抹红尘》第二辑《我打江南走过》中,这样的情形就不少:“云卷云舒,风的耳语,我的飘摇;潮起潮落,海的呼吸,我的涌动。……痴迷与碧海接蓝天的空灵;痴迷与椰风吟海韵的情调;痴迷于白浪逐沙滩的童趣。……”(见《海风吻过浪花的手》)像这样大量堆积意象,并不能打动读者,难以产生心灵的共鸣。
“我怕来不及,来不及看清你的容颜,来不及肯定你的存在,来不及与你相偎相依,来不及好好爱你。”(见《如果……至少还有你》)这种近似粗俗低俗的文字,显得极端扭捏作态,让我想起琼瑶阿姨惯用的语言手段。
“一声呵护,花瓣嫣然;一句腼语,羞色无边;一曲怅叹,花垂似泪。”(见《零落的心事》)三个排比,让读者竟然无法领会其中要旨,不免让人产生卖弄文字的嫌疑。
“突然发现作家的虚伪,明明心中在潮起潮落,却要装作若无其事;明明有什么左右我的视线,却要装作毫不在乎;本以为可以骗过自己,不料早就识破自己的谎言。”这种纯粹是女性“故意”“歪曲事实”“颠倒黑白”的伎俩,竟然值得用浓墨重彩去描摹,这些故弄玄虚的手法,显然消损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关于语言的运用,我记得著名作家张炜曾经说过:“如果注意一下那些优秀的、有内容的作家,会发现他们更乐于使用、也更有效地使用名词和动词,对它们格外珍视。这两种词语是语言中最坚硬的构筑物质,是骨骼。不必使用太多的装饰去改变和遮掩它们,这会影响它们的质地。”
五、疲惫消极的“悲”歌占用了文集的大量篇幅。“冷若冰霜”、“荒芜”、“痛彻心扉”、“凄凉”、“寂寞”、“凄美”、“满目疮痍”等反映消极悲观心绪的词语,在文集中屡见不鲜,不绝如缕。文句譬如:“心,已经伤痕累累;情,已是支离破碎。与谁,都给不起,现实自己的想象更残酷。”(见《什么也不想,什么也没说》)。
偶然的幽怨一旦变成一个作者写作的习惯,想起来让人觉着后怕。冷月诗魂的许多散文都是在糟糕心境下的产物,这样的文章像是“一个站在桥头望天望云望一只单归的鸟从头顶哀哀地飞过的少妇。”(有人评价梅洁前期的散文),让人扼腕叹息。所以,我奉劝一个写作者在心境消极倦怠的时候,最好不要轻易下笔,倘若非下笔不可,一定要保持沉静。因为平静的表达,将使散文充满魅力。
冷月诗魂文章的题材大多涉及儿女情长风花雪月,爱情与怨情是她的主要抒情阵地。在冷月诗魂的散文里,她着意营造一种曼妙婉约的意象,并在这种意象里自我沉醉,无法自拔。即使是在游历山水或文艺评弹,作者也是浅表层述说,烘托意象与解析情感是两条线索,贯穿始终。
或许是受了六朝骈文、婉约词派至深的熏染,冷月诗魂的散文风格才曼妙俊逸婉约,愁绪满怀。我觉得冷月诗魂的文章像极温庭筠和李清照。但是,“骈文、鸳鸯蝴蝶派、婉约派,该都是美的‘不像话’了,然而,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充其量只能是花边文学,成不了大气候。”(王英琦《散文三味》)
“真正的艺术是忽视艺术的,真正的美应该是看不出美的。在散文中唯美是求,以为散文愈是浓茶,愈是有诗味,它的艺术性就愈高,这真是散文创作的致命伤。”(王英琦语)
冷月诗魂的这种文风,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在纸媒上,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冷月诗魂的散文应该在细节刻画和思考的深度上做开掘,才能获得深刻深厚的意蕴;另外,冷月诗魂的散文非常注重形式技巧。关于技巧,张祈有独到的解析:“技巧只是服务于散文主题的一种手段,或者说,技巧只是作者如何让自己的言说和描述更清晰有力的一种帮助。”
在这里,我对冷月诗魂的散文或褒或贬,甚至更多的是批评,完全是一番肺腑之言,抱的是客观的态度,也许有眼高手低画蛇添足的嫌疑,希望作者能够体谅。
其实,散文的美,美在平实质朴,美在像是家常话语。虽然看似平实,却生动自然,情感深挚;虽然貌似平常心家常语,却意蕴深沉、回味绵长。婉约曼妙的诗意,有时候会无端消释散文的流畅。平平淡淡才是至真的境界。
2007年隆冬雪夜
满怀柔情走天涯
“多么悠远的梦。我行进在历史的深部,像跌入无尽深刻的遥远时间,天上的星星也是如此稀落,山谷间或传来兽类的叫声,过一道山弯,能看到有几盏灯火悬在半山,那可能是一个村落。山腰上的灯和天上的星星,呈两种不同时间的亮度,天上的星星给人寂寥的寒意,山腰上的灯是一种孤独的暖,淡淡的孤独得使人绝望的暖。我暗想那孤灯下,或有一位山间少女,在静静地绣花,她坐在母亲安详的身边,母亲用粗索纳着鞋底,灯可能是一盏桐油灯吧,汉子就叼着烟斗,编织着篾器。
车终于翻过大别山,从东麓的盘山公路而下,忽然望见霍山县城一片灯火斑斓。”
——古清生《车过大别山》
古清生出生于湖北,算是湖北作家。说起来,我颇有些孤陋寡闻,最早读古清生的散文,还是去年在搜狐博客上。那是两篇旅行散文,题为《寻梦香河》和《车过大别山》,我惊讶于古清生老到的文笔,飞扬的文思,将旅行散文写得如此有张力,其浓郁的地域风情引起了我的特别关注,其中《车过大别山》写单骑摩托天涯孤旅,一路饱览鄂东山水情韵,别有一番风味。正是这两篇旅行美文,引起我对古清生散文强烈的兴致。
古清生十几年来致力于人文地理考察,洋洋洒洒书写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旅食美文,他的文章并不是我主要敬佩的地方,我由衷欣赏的是,古清生那股锲而不舍的信仰追求与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还有他满怀柔情单骑摩托走天涯的那份潇洒与执著。
古清生老师的文字颇有质感,生动传神,意趣横生,对形象思维有自己独到的驾驭能力。古清生是不善于矫揉造作卖弄文字的作家,他写的文章都是有感而发。无论是饮食谈经,动物写真,还是旅途纪行,古清生的笔调或是优美动人,或是含蓄婉约,或是诗意空灵,古色古香,绘声绘色,让人口齿生香,赏心悦目,神清气爽,如沐春风,如品山泉。
古清生善于运用白描比喻等手法将形象思维发挥到极致,那些颇有质感的文字使得他的文字平添一份诗意与韵致。对于历史人文地理的了然于心,使得古清生的散文蕴涵丰腴,增加了他的散文的广度与深度;对大自然和生灵的敬畏与友善,使得古清生的文章平添一份博大胸襟,凸现了一个热血男儿的忧思情怀,展现了作家对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在《阳光八万里》这部散文集中,我比较喜欢的篇什,它们是《味蕾上的故乡》、《寂寞如酒》、《一个乞丐的心灵》、《我爱蚂蚁》、《我爱老鼠》、《黄河落日》、《车过大别山》、《总有那一片蛙声》(写旅居北京的孤独与向往)、《一朵小花》(心绪翩迁,乡思万千)、《一抹斜阳》、《寻梦香河》、《柚子》……
古清生的文章清新隽永,笔调平实平缓,或许更适合于人平心静气来读。阅读古清生的那些描写动物和大自然的文章,让我想起《西游记》中唐僧少年时曾经用一捆材换取樵夫手中一条鱼,并兴致勃勃跨上几百级台阶,将那尾鲤鱼放入池塘,那份肃穆与惬意让读者不禁由衷感佩。
对于古清生散文的风格,古清生自称:“我的写作给人感觉的矛盾处,即我的人文地理散文,包括美食散文,都属于风花雪月,轻松而优美。所以我给最近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取名《阳光八万里》,很快乐而优美的文字……”这是古清生散文的优点,也是他的散文最大的缺憾。
散文人人都能写,但是要写好却不是很容易。窃以为,写好散文不仅需要自己的深刻感悟与感受,而且需要投入自己对人事深厚的感情,将两者之一发挥到一定程度,便是合格的散文。所谓雅俗共赏,大俗成雅。散文写得华美远不如朴实更能够打动人,过度的诗意可以损坏一篇散文的意境。尤其是美食散文不很容易写得完美,稍不留神就会弄成饮食说明文。这样的结果,可能是作家长期致力于食品研究的缘故。平心而论,我还是比较古清生先生那些旅行散文,读者既可以一同饱览祖国山川风情,又心甘情愿沉浸于作家营造的情韵之中不愿自拔(这可能跟我喜欢旅行有关罢)。
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文章无论写动物与大自然,还是状物抒情,抑或是品茗食炙天涯羁旅,都对人间的生灵充满敬畏与忧思,在这种敬畏与忧思之中,蕴涵着他的一番浪漫的柔情。所以我说,古清生是饱含满怀柔情走天涯,他的文章因而显得柔情、柔媚、柔美,这无疑使得文字平添一份俊逸,多了一份诗情画意。古清生的文章倘若在柔媚中,再多一份阳刚沉雄,抑或融入诸如小说等体裁的写作笔法,或许能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惊喜。当然,这些只是我一厢情愿的猜想罢了。
2007年初冬寒夜于云斋书屋
我眼中的贾平凹
贾平凹,出生于陕西省丹凤县棣花村,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迄今为止,已经出版散文小说作品集数十部,《贾平凹文集》14卷。获国内外文学大奖若干次,已有作品被译作英、法、德、俄等多国文字20种版本……被誉为中国文坛的“怪才”、“鬼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