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养生的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天人相应”,人必须从环境、动静、饮食和心理四个方面来做好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中老年人养生贵在平衡。一是脑体平衡。除了进行体力锻炼,如走路、跑步、打球外,还要进行脑力锻炼,如写作、练书法、上网、打牌、下棋等。脑、体并用,避免过度,延缓衰老,延年益寿。二是动静平衡。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交替进行,晚上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的时间,还可以做一些冥想、打坐等,让全身肌肉得到放松。三是上下平衡。下肢活动多走路、跑步,使心血管系统得到锻炼,腿部肌肉得到锻炼。上肢活动打球,使四肢得到均衡的锻炼。四是前后平衡。人体大部分活动姿势都是向前的。因此,前群肌肉韧带呈优势,后群呈劣势,前后不平衡是很多疾病的来源。向后运动,如退步走、反弓、仰泳等就能加强弱势肌肉的锻炼,促进前后的平衡。五是左右平衡。人们大都有处于优势的手或脚,而且自然多用,相对应则处于劣势。左右交替活动的好处不仅使左右肢体平衡,关键是大脑左右半球也得以平衡发展。六是快慢平衡。快速和慢速运动交替,如走路时快、慢交替,舞蹈时慢节奏与快节奏交替,使肌体各种代谢机能都得到锻炼。七是冷热平衡。春夏秋冬,冷热不同,在户外不同温度的环境中锻炼对于肌体增强免疫力和心血管平滑肌的舒缩能起到药物不能替代的作用。中老年朋友要根据四时寒热的更替运行,适时锻炼,做到冷热平衡。八是立卧平衡。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采用直立运动,需要卧位或水平运动来保持人体各部位承受地心引力和血液分配的均衡,减轻心脏负担。所以,中老年朋友卧床休息的时间要适当增加,使肌体在卧位或水平运动中得到锻炼,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九是阴阳平衡。人的生命是由阴阳运动、阴阳气化所产生的。凡是向阳的、外向的、明亮的、上升的、温热的都属于阳。凡是背着阳光的、晦暗的、下降的、寒凉的都是阴。中医认为,人体头为阳,内脏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人的肌体如果阴阳能够平衡,人的气血就会充足,精力就会充沛,五脏安康的人气色就会非常好。因此,养生的根本在于平衡。
十、养生保健与谚语、箴言的关系
卫生谚语是民间谚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许多是精辟的养生之道。卫生谚语是古往今来人们养生的经验总结。比如,“百治不如一防”,“有病早医,无病早防”,“锻炼要经常,身体自健壮”,“年纪老不老,先看走和跑,能走腰腿壮,能跑心肺好”,这些都是从锻炼健身角度谈预防疾病的。又如,“春不减衣,秋不加帽”,“春捂秋冻”是讲穿衣戴帽的。也有讲科学饮食的谚语,如“食不言,寝不语”,“宁可锅里放,莫让肚子胀”,“晚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再如“早睡早起,没病惹你”,“睡觉不蒙头,清晨郊外走”,“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晒被褥,疾病少”,说的是睡眠和环境卫生、个人卫生与养生保健的关系。还如“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心里平平淡淡,疾病自然消散”,“劝君莫烦恼,烦恼催人老,青丝变白发,皱纹上眉梢”是说人受过度的“七情”干扰,会加快衰老进程。这里讲的是心理卫生。
卫生箴言是养生保健的至理名言。诸如“早不生气,晚不醉酒”,“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唐孙思邈《养生铭》),早晨相当于一天中的“春天”,是肝气生发的时候,早晨保持平静、愉悦的精神状态,才能保证“肝气”顺利发生。又如,“养生修行,必不可能晨学夕就,必须连年累月,潜心致意,心悟身行,始有可成。”唐·司马承祯《天隐子·渐门》云:“人之修真达性,不能顿悟,必须渐而进之,安而行之。”老子修身养性的真谛是“恬淡虚无,返璞归真,无为而治”(《老子·第二十三章》),还有“养生要内外俱养,对内心、脏腑和外形肢体都注意保养,使心神康乐自得,脏腑形体无虚损之虞,这种内外养生并举的人,其寿命可活到百岁。”(明·张景岳《摄生篇·类经》)。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列子养生的原则是“少不勤行,壮不竟时,长而安贫,老而寡欲,闲心劳形,养生之方也”。(《养性延命录》)许多养生家都认为,养生的方法很多,应该有选择,要选简单的,不耽误时间的养生方法,比如喝茶、叩齿、干洗脸等,可以长久坚持。《黄帝内经·素问》云:“生病起于过用。”人的脏腑、经脉、气血,在适应自然和人事变化时,虽有自动调节的范围,但是这个范围是有限度的。偶然冷一下,热一下,贪黑、熬夜,可能没什么大不了,但是疾病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当超过人体能调节和承受范围时,脏腑功能就会失常而生病。《黄帝内经·灵枢》云:“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中医认为邪气(致病的因素)随时都在,只有身体虚弱的人才会被侵袭得病。所以,时刻弥补身体的虚损,就是很好的防病之道。《医学入门》云“保养可易药”,保养得当可以不依赖药物养生。比如,少说话可以养气,口味清淡可以养血,节制色欲可以养精,劳逸有节可以消除疲劳等等。《遵生八笺》云“无欲无争可养生”。养性,修养品质性格。道家主张养性,认为修心炼性就是清心寡欲,补充后天消耗的精气神。养性的核心是“性善”,淡泊名利,无欲无争,无欲则心静,无争则心安。道家认为,无欲无争是每个人应具备的优秀品质。“人最不要事事称意,常有不足处才好”。(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养生古训认为:“养生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备急千金要方·养性》)老年人养生要旨:耳不要专听不该听的话,口不要专说不该说的话,肢体不要妄然而动,心中不要留杂念妄想,能做到这些,对老年人延年益寿十分有益。
养生联句也值得细细阅读。“主人劝我洗足眼,倒床不复闻钟鼓”(宋·苏东坡诗句),经常足浴,消除疲劳,促进睡眠,延年益寿。“老行千里全凭胆,吟问千峰屡掉头”(唐·袁枚诗句),长寿得益于长期旅游。“觉来忽见天窗白,短发萧萧起自梳”(南宋·陆游诗句),发宜常梳,现代医学证实,梳头对头部起到良好的按摩作用。“破除烦恼,便登极乐世界,断绝淫欲,即入长生法门”,“人能克己身无患,事不欺人睡自安”。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不管是谚语、箴言还是对联,都是养生的精华,既可诵读回味,又可以学习、效仿。
关于养生保健,一共讲了十点。这十种关系,都是养生时会涉及到的。养生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关键在于切身实践,用心感悟。这些关系都领会好、处理好,并细细体会,我想对广大学员,对广大中老年朋友的养生保健会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的。最后,要和大家说明的是我不是养生家,我只是把古人、前人,把国内外、省内外、养生家和寿星们的经验和体会,略加梳理,编在一起告诉大家,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不要刻意养生,平时的生活平淡自然,安身立命,能够把自己的生命和从事的事业结合在一起,保持非常平和的心态就好。吃饱了能工作就是最大的福气,不要有过多的欲望和要求,活得自在,活得坦然就好。就说这些,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蟾溪流韵》一书,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红楼梦》和《水浒传》的人物诗,约180首;二是许怀中教授的《月满西楼》和林思翔同志的《山水骋怀》两部散文集的同名诗,约270首;三是“蟾溪流韵”和“七秩抒怀”,约210首;四是关于健康老龄化的三次讲座的讲课提纲和《养生之道·养生保健的十大关系》。这本书的读者主要是喜欢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和关注健康话题的中老年朋友。
《蟾溪流韵》这本书能这么快就与读者见面主要缘于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得益于老年教育这个平台,抓住创建精品课程的契机。今年老年大学编写了《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的教材,请中学特级教师陈元度作《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的通俗讲座。我自始至终参加学习,从中受到启发。因此,才有“红楼梦人物诗”和“水浒传人物诗”这两卷,这实际是老年大学精品课程创建活动成果的扩大和延伸。
二是省直机关两位曾在寿宁扶贫挂职的领导同志的鼎力帮助和支持。2013年7月17日,20世纪80年代在寿宁扶贫、现任省农林大学校长的兰思仁同志到寿宁调研视察,约我到廊桥大酒店见面。我应邀前往,并顺便向他报告了自己的创作成果,敬请他为《蟾溪流韵》一书作序,兰思仁校长欣然接受,并叫我出版社定好就告诉他。兰校长的关心对这部书的后期制作是巨大的促进和推动。出版社是省老干部局原在寿宁角林挂职的林三瑛处长帮助联系的,她很快就让我和海峡文艺出版社联系上了。
三是许怀中和林思翔两位散文家的精品力作《月满西楼》和《山水骋怀》。这两部散文集均有丰富的文学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每年出去采风,足迹遍布祖国的名山大川。浏览这两部力作令人神往。沿着他们的心路,紧步他们的后尘,我写了这200多首同名诗,尝试了把散文变成传统诗词的过程,从中获得学习的机会,享用了美妙的文化大餐。
四是老年大学诗词研究学会会长陈元度老师和寿宁诗社社长缪旭照同志,在百忙中挤时间为我审读诗稿,推敲文字,谢万泽同志创作书法作品《七秩抒怀》。特别是陈元度老师,他对红学研究颇有成就,针对红楼梦人物诗,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使人物的形象更加完美,评价更为准确。更令我难以忘怀的是,炎炎夏日,陈元度老师正在县医院住院治疗,他一边吊瓶,一边为我审阅书的大样,把全书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包括那些不被重视的注释,他也逐条过目,纠正错漏,令我感动不已。
五是宁德市、泉州市老年大学,县教育局、县老年大学等单位和原政协副主席郭孟春等同志,他们“以购代助”给新书的出版以有力的支持。这本书还收录了我在县(乡)老年大学(学校)的讲课提纲,学员们听课后反映很好,对中老年人“促进健康”有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现在,作品已经面世。在此,特向兰思仁校长、陈元度老师与各位亲朋好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我深知自己对红学研究还十分有限,传统诗词的创作也处在起步阶段,因此,难免有许多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连德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