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是心静。心静是一种气度,一种修养,更是一种素质,一种生存的本领。人到老年,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可以延年益寿。心静如水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心静,就是待人处世要心平气和,这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它是超越自然,超越功利主义的一种高雅境界。它可使你摆脱生活中的忧愁和烦恼,品味到人生中的内涵和真谛。人生不如意的事多,一帆风顺者少,所以逆境和挫折在所难免。如果你能静下心来,冷观生活,不为他人的好运而妒火攻心;不被自己的挫折而心灰意冷;不为他人的财富而怨恨不平;不被自己的贫穷而自贱自卑,努力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始终保持心静神安,体内心气运行自然平和,机体因而调节正常,自然延年益寿。“心静”自然不是心如止水、无所追求,而是将名誉、地位、享受、欲望等身外之事置之度外。不张扬,不自傲,不被名气所困,不被世俗所累,平心静气地从事自己钟情的工作,走自己的路;即使退休也矢志不渝,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生活待遇上不奢求,顺其自然,心平气和地面对现实……这样才能达到心态平衡、健康长寿的境界。
第五是乐观。乐观大度,从不烦恼。“人乐百年寿,家和万事兴”。人乐指人世欢乐。《庄子·天道》说:“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家和,指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生活的港湾。“世间第一乐地,无过家庭。”(清·李渔《闲情偶寄·颐养部》)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与老年人的健康息息相关。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美满,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据对1445名百岁寿星长寿因素统计,精神乐观占90.1%。这些老寿星有的一生坎坷,遭受磨难;有的一贫如洗,生活艰难,但他们都是乐天派。由于心态平和,从容应对,终能度过难关,柳暗花明。相反,自卑的人老得更快。人至暮年,生理功能减退,适应能力下降,身心出现一系列的退化性变化,这就叫衰老。自卑的人,情绪低沉,郁郁寡欢,与人疏远,缺乏自信,心灰意懒,食欲不振,记忆衰退,皮肤多皱,牙齿松动,自卑促使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常走下坡,老得更快。
第六是养性。修身养性是连在一起的。心理平衡养性重要。俗话说:“周瑜、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所谓脾气就是一个人的性格、性情,也就是秉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秉性,或温顺沉稳,或急燥暴烈,或宽厚仁慈,或刚愎自用……人的秉性形成是多种因素决定的,非一日之功。
有副对联说得好:“膏可吃,药可吃,膏药不可吃;脾好医,气好医,脾气不好医。”可见人的脾气是不好改的,故有“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之说。若从养生与健康角度而言,坏脾性属于不良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危害很大。周瑜因气短而殒命,项羽因刚愎自用而毁身,都是坏脾气害人的前车之鉴。
调养脾气也叫养性。特别是老年人,要清心寡欲,心平气和,行忍性情,知足常乐。这样,在遇到逆身之言,愤心之事,不测之由时,才能制怒、定神,忍下难忍之事,咽下难咽之气,因柔克刚,因和克戾,不失君子之风,不损五脏之气,心和气顺,自然益寿延年。
第七是学习借鉴古人养生的经验。在修身养性方面古人有许多经验值得学习借鉴。诸如,孔子说,年轻时,气色未定,要警惕的是迷恋女色;壮年时,血气正旺,要警戒的是好斗;年老了,血气衰弱,要知足常乐,莫贪得无厌。他经常启发弟子,要心地平坦,不忧愁,不畏惧,无论在什么岗位都不能产生怨气,要开朗乐观。孔子起居有节,遵循规律。他讨厌白天睡懒觉的人。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也”。孔子在饮食方面有七不吃,即:粮食发霉变质不吃,鱼肉腐烂不吃,气味不正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该吃饭的时候不吃,切割得不好的肉不吃,没有调味的酱醋不吃。这就避免了因饮食不当引起的各种疾病。孔子心有仁善、慈悲为怀。要求统治者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又如老子,老子与孔子、墨子鼎足而立,形成了道、儒、墨三大学派。老子的《道德经》强调生命活动要符合大道。老子认为:“死而不亡者寿”,“与天地同存,与日月争辉”。老子提醒人们“祸莫大于不知足”,主张“少思寡欲,知足常乐”、“保养精气,顺乎自然”。
还有姜太公的养生法:动静结合,天人合一。姜太公将钓鱼作为养生之术,他几十年如一日,只要一有空便持竿傍溪,静观水天一色。他无饵直钩,“钓鱼是假,赏鱼是真”。姜太公在垂钓中磨炼自己的毅力和耐性,养成了谋大业不求功名利禄的胸怀,从而以豁达、宽容、仁和获得了健康长寿。
在中国历史上,陶弘景是传统文人理想的完美化身。他是南北朝时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和文学家,他“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他著述颇丰,《养生延命录》是他整理的一套养生专著。他主张“闲心”、“劳形”以养生。
纪晓岚,豁达幽默利长寿。纪晓岚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河北直隶河间县人,清代著名的大才子,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能诗善文,学识渊博,才思敏捷,幽默诙谐,出口成联,被称为“对联大王”、“一代文宗”。他认为,豁达乐观、幽默风趣是一种积极而健康的品质,是一种长生不老药,拥有这种品性可使人思想常新、精神愉悦、胸襟开阔。从他书写的“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的条幅中可以看出,他淡泊名利、不计荣辱的高尚品质。他享年81岁,这在当时也是很高寿的。
总之,心理平衡、心态年轻对老年人是最重要的。有一首民谣《长寿歌》是这样说的:“八十不稀奇,九十多来兮,百岁笑眯眯,七十小弟弟,六十睡在摇篮里。”衷心祝愿大家健康愉快、长命百岁!谢谢大家!
长寿与健康
健康长寿是人类的共同期盼,是古今中外人们美好的理想。健康与长寿是矛盾的统一体,在正常情况下,健康才能长寿,但不等于长寿就一定健康,也不等于健康就一定长寿。现代社会更多的是讲究生活的质量,对生命个体来说健康是第一位的,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从事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才能为社会作贡献。80岁能爬山,90岁能走路,100岁能生活自理,应该成为健康老龄化的重要内容。
去年,我给大家讲了“老龄化与健康”、“科学生活与健康”,今天与大家共同探讨“长寿与健康”。这方面的资料很多,内容很丰富。诸如“顺其自然得长寿”,“人缘好会长寿”,“O型血的人最长寿”,“多梦者寿命长”,“不撒谎让人更长寿”,“学者大师多长寿”,“创造力越强,寿命越长”,“积极社交会长寿”,“积极思维可延寿”,“有原则者更长寿”,“有病也可长寿”,“淡泊者长寿”,“仁者长寿”,“爱俏者长寿”,“不服老更能长寿”等等,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节课我想从五个方面来探讨长寿与健康这个问题。
一、人类寿命的发展历史
1.国外研究人类寿命的成果
俄罗斯研究人类寿命的专家(德·阿恰基)和匈牙利人类学家(亚诺什·涅麦什克里)共同对古代人的寿命进行大量的研究,写成《人类寿命和死亡率历史》一书。研究表明: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的平均寿命约为15~20岁。
新石器时代人类寿命的变化并不大。但活到40岁的人有所增加,平均寿命大约在22岁。出现文字以后,核对人类祖先寿命方便得多了。古埃及人的平均寿命为22.5岁。
匈牙利的佐洛瓦尔居民点的发掘表明,10至12世纪时,当地人的平均寿命为28.73岁。可见,中世纪同古代比人类寿命几乎没有多大的变化。
人类寿命科研的真正开端是1693年,著名英国天文学者埃德蒙特·加列伊公布了1687~1745年一些修道士的死亡率,这些修道士的平均寿命为39.8岁。1837年,专家统计表明日内瓦居民1814~1833年间平均寿命达到40.7岁。上述资料表明17~18世纪,人类平均寿命在缓慢提高。
2.中国对人类寿命发展研究的贡献
中国有一部《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的黄帝,下至明朝崇祯十七年,共计3213卷,4000多万字。《二十四史》对自有王朝体系以来的社会发展和人口状况有较为完整的记述,这是大大优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查阅这部典籍及相关史料可知,中华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平均寿命大致状况是:夏朝平均寿命18岁,秦汉时代平均寿命20岁,唐代平均寿命27岁,宋代平均寿命30岁,清代平均寿命33岁,民国时期平均寿命35岁。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民生条件的改善和医学的进步,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57岁提高到现在的74岁。同样是发展中国家的非洲,由于贫困、战乱和饥饿,人的平均寿命还不到40岁。这个数据大致上是与世界人口寿命发展状况相吻合的。
20世纪作为提高人类寿命的世纪,已经载入人类史册。新科技革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条件改善、医疗水平提高,死亡率以最快速度下降。早在20世纪中叶,瑞典人的平均寿命就每年提高190天。十月革命前的沙皇俄国,人均寿命才32岁;而到苏联解体前苏联人男性寿命平均已达64岁,女性达到74岁。美国19世纪的人寿命平均数也不到40岁。到20世纪末,已达到76岁上下。20世纪是人类走向长寿的世纪。它为人类走向21世纪--生物的世纪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人类的自然寿命(天寿)
科学研究表明,哺乳动物的自然寿限是动物生长期的5到7倍。马的生长期为6年,那么,它的寿限应为30到40岁;人类完成生长发育期在20年左右,按5至7倍计算,人的寿限是100到150岁。据科学和社会文献记载,巴基斯坦有个部落的领袖马哈马德·阿夫基亚活到180岁,他的父亲活了200岁。匈牙利一个居民叫佐尔垣·彼得拉什,活到186岁。英国的一个渔民亨利·捷居克斯活到169岁,一个农民活到152岁零9个月,他历经九个国王。在现代,一个叫扎罗·阿迦的土耳其人,他活了156岁,一生结婚13次,共有25个孩子和34个孙子。阿塞拜疆集体农庄的庄员穆汉默德·埃瓦佐夫是前苏联年纪最大的居民,他在148岁时拍的相片曾被印在邮票上发行。
中国老年学会2008年7月启动首届中国十大寿星排行活动,经过3个月的申报、筛选、核实和专家评议,评出中国十大寿星,最年长的寿星是新疆喀什的萨迪克·萨伍提,121岁,维吾尔族人。十大寿星中,年龄最长的女寿星是新疆乌鲁木齐的买合甫·孜汗,118岁。十大寿星的平均年龄是117.1岁,均生于1893年4月以前,跨越了三个世纪。寿宁的寿星张达平,2013年110岁,春节期间,祝寿者慕名而来,络绎不绝。
科学家发现,大多数的动物能活到它们的寿限,而大多数的人却不能活到自然的寿限。为什么呢?
一是直立行走对人体有伤害。人的直立,造成脊柱的负荷过大,直立姿势使得大脑极易缺血、缺氧,也是导致了人类心脑血管疾病特别多的一个原因。
二是动物有固定的发情期,人却没有固定的发情期。中医认为,房事对人的阳气消耗很大。传统医学之所以强调节欲,也和上述理论有关。
三是人的情志对其寿命也产生影响。传统医学对七情的阐述是这样的:过喜则伤心,过怒则伤肝,过思则伤脾,过悲过忧则伤肺,过惊过恐则伤肾。中医认为,暗耗肾精比明耗还损伤身体,因此,欲望情志也会影响人的寿限。
四是中医特别强调,脾胃是后天之本。人是万万不可以损伤自己脾胃的!脾胃就像家庭中的母亲,如果母亲生病,全家都会跟着难受。所以,中医一再告诫,保命就要保脾胃。
五是人体循环功能的减弱。人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适应和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主要依赖外力(如空调、电风扇),而不是人体自身的调节。导致人体的免疫力下降,自然影响人的寿命。
六是呼吸方式的改变。人类从学走路起,由于呼吸方式的改变,大部分肺叶细胞长期闲置不用,失去活性,使肺活量变小,从而影响人类的寿命和潜能的发挥。
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污染,如森林过度砍伐,废水废气排放、农药滥用等,也大大影响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使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八是人类自身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吸毒、暴饮暴食、纵欲、熬夜等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造成了许多疾病的发生,极大地损害了自身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