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与健康
健康长寿是中老年朋友比较关心的话题。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日关注“老龄化与健康”。因为生育率下降和寿命延长引起的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现象。中国老龄人口占世界首位。2010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5亿,占总人口的13.26%。2010年,上海60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23.4%,人口预期寿命达到82.13岁。2009年上海女性平均寿命达84.1岁,居全国之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据专家介绍,“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将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三个新特征。其中,空巢化将进一步加速。2011年,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老年人照料问题日益突出。按照全国老年人口的比重,寿宁2011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7525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实现健康老龄化,关键在健康,简单说是十个词,即“一个中心”、“两个字眼”、“三个一点”、“四点体会”、“五项任务”、“六个老有”、“七国秘诀”、“八字奥妙”、“九种食物”、“十种心情”。
“一个中心”:以健康为中心。健康是一种素质,更是一种态度,拥有健康的身体和一颗年轻的心,就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健康犹如井中水,井枯方知水宝贵”。健康是1,“名利”、“地位”、“金钱”、“儿女”等等,都是1后面的“0”,如果没了健康这个“1”,后面的“0”就没有意义了。康熙皇帝有一首诗《生命之宝》,其中有这样的四句:“黄金白玉非为宝,只有生命一世闲。百岁三万六千日,若无生命最可怜。”生命就是幸运,生命弥足珍贵,人有生命,人生才有一个幸福和快乐的基础。大自然最伟大的智慧和创造就是生命。乾隆是我国古代皇帝中最长寿的,他活到89岁(在我国二十五史的230个皇帝中,长寿的前3名分别是女皇帝武则天,享年82岁;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活了86岁;乾隆最高寿),常常自称“古稀天子”。他擅长养生之道,悟出了养生十六字秘诀:“吐纳肺腑,活动筋骨,二常,四勿,适时进补。”(“二常”,即常叩齿、常提肛;“四勿”,即食勿言,卧勿语,饮勿醉,色勿迷)毛泽东主席总结健康十六字诀:“基本吃素,饭后百步,遇事不怒,劳逸适度。”(见2011年6月8日《中国健康报》)总之,健康才是幸福,健康才是快乐,健康的生活充满阳光。人类健康和长寿关键是科学生活方式,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两个字眼”: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养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则平安,老人贵在平安,平安是福。“淡泊晚年,无竞无争。抱残守缺,以安以宁”。安即安全,老年人外出要注意安全。车祸是我国第五大死亡原因。系安全带可以使车祸死、伤率降低50%。安即静心,在来去匆匆的人生旅途中,能静下心来是件好事,整理一下自己的心情,校定好方向,再从容起程,或许能走出一个崭新的自我。和则顺心,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北宋哲学家邵雍认为,“居之安,平为福,万事分定要知足,不妄动,不问卜,衣食随缘何碌碌”。人的习惯、素养与健康长寿关系密切。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改变一生命运的两句话:“优秀是一种习惯”,“放弃是一种智慧”。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把优秀变成习惯,必将给你带来好运,带来事业上的成功,带来美好的人生。
有人则认为是“元气”二字主宰寿命。历史上的文字记载,年寿最高者是清代的李庆远医生,据说他活了256岁(1677-1933)。李庆远一生娶过24个妻子,有180位后人。先后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九代至民国,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长寿之星。他的长寿秘诀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坐如龟,行如雀,睡如狗。”李庆远是一位中医药学者,他认为:“元气主宰寿命。”(见2012年5月19日《福建老年报》)中医学认为,“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气有五种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心在跳动,嘴在说话,四肢活动都是气在推动的结果。人能保持体温是靠气的温煦作用。目前中医最大的危机是后继无人,全国西医从业人员550万,而中医从业人员只有44万多人,而有志于中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中医发展前景堪忧。
“三个一点”:“宽容一点”、“忍耐一点”、“淡泊一点”。
宽容得福,宽容,历来作为一种智慧与美德而受人称颂。“宽容大肚”出自心态。赵朴初会长在92岁那年写了一首《宽心谣》,我不妨给大家念一下:“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每月领回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新旧衣服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内孙外孙同样看,儿也心欢,女也心欢;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老年人常诵《宽心谣》就会少一分抱怨,多一分满足,少一分牢骚,多一分幸福,更有利养生。老年人只有乐在黄昏,笑在黄昏,方能留下一抹绚丽、温暖的晚霞。
“忍耐一点”,老年人能忍皆福寿。举张达平(109岁)忍耐的例子。邻居能忍就团结。在安徽桐城有个景点叫六尺巷,这条巷子由来是这样的,说的是清朝时候,当朝宰相张英的老家亲戚要修一座房子,结果和邻居发生了争执,寸土不让。张家人修书给张英,让他动用权力摆平此事。张英读完家书,回信一封,只有四句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看后惭愧不已,于是后退三尺,打地基。邻居见了也很羞愧,同样后退三尺。于是两家之间就有了这条巷子,称为六尺巷。“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
“淡泊一点”,淡泊是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养生的好方法。淡忘年龄,淡于名利,淡泊生活,淡忘不幸,顺其自然。人生三看,看远,看透,看淡。看远,志向高远,目标远大;看透,认清本质,领悟真谛。看淡,就是要淡泊自守,乐观旷达,保持健康生活的情趣。惬意人生须洒脱,只有悟透“淡”字才能在晚年活得自在,活得潇洒。宋代大诗人陆游认为,忘年者长寿。他在《木兰花·立春日作》一词中说:“春盘春酒年年好,试载银幡盼醉倒,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孔夫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可见洒脱并非人人可以做到。但不管如何,洒脱是自我解脱的灵丹,是战胜烦恼的妙药。洒脱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遇事能想得开,看得透,提得起,放得下,便是人生行为的升华。
“四点体会”:(一)烦恼是想出来的。美国加州大学医科教授葛里亚认为养生之道,第一就是要减少忧虑。因为忧虑过多,影响健康。据他调查,40%的忧虑是不可能发生的,30%的忧虑是过去已发生的事、不至于重演的,22%是生活上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只有8%才是值得加以事先考虑的。伤感是养生的大忌。健康长寿多与开朗乐观为伴,忧郁烦恼总同疾病相随。美国耶鲁大学对所有求诊病人做病因分析,结果发现因情绪不好而致病的占76%。前苏联的别依林博士调查证实,80岁以上的老年长寿者中有96%是笑口常开的。老人们要善于寻找乐趣,最重要的是不要自寻烦恼。多培养一些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如养鸟、钓鱼、种花、下棋、品茶、看书等,并适当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人生总有许多不如愿的事,对此,老年人要学会超脱,学会随和,遇事不要强求。道教经典《太平经》说:“人无忧,故自寿。”教人要乐观而少忧虑,自然可以长寿。不必要的忧虑与烦恼,会使人情绪不安,造成病痛。因为,世上诸多烦恼原本都是“我心”所造。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的调查,指出中国抑郁症患者每年都在增加,特别是女性比男性多。所以我们不仅要注意生理卫生,还要讲求心理卫生。(二)毛病是吃出来的,“病从口入”。“食惟半饱无兼时,酒至三分莫过频。”“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成去病方。”老人吃东西要熟、热、软、烂,吃七八分饱,切忌过度。医生提示,老年人每天吃一份富含膳食纤维的谷物早餐,有助于血糖在一整天内都保持平稳,从而降低患上糖尿病的可能,延缓人体老化的过程。生活中食疗和药疗一样重要。(三)健康是走出来的。专家要求,每天步行一万步。步行不受年龄、时间和场地限制。是一种老少皆宜的运动方式。可以单独,也可以结伴行走,强度可以自行调节。步行有利于减肥,增加能量消耗;有利于改善心情,减轻抑郁;有利于改善心肺机能。人类花了一百多万年从猿进化到人,整个人的身体结构就是为步行设计的,所以步行运动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老年人每天散步45分钟可以改善睡眠,缓解消化不良。(四)是非是说出来的,“祸从口出”。一次,一位记者采访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时,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鲍威尔想了想说:“我成功的秘诀是:急事慢慢说,大事想清楚了说,小事幽默地说,没有把握的事不要说,伤害人的事坚决不说,没有发生的事不要胡说,别人的事谨慎地说,自己的事怎么想怎么说,现在的事做了再说,未来的事未来再说。”身为美国国务卿,讲话尚且如此谨慎,何况我们普通老百姓呢?我们老年人,对人说话要耐心真诚,不能不假思索,不能口无遮拦。做人切忌大喜失言,大惊失态,大哀失颜,大乐失察,大惧失节,大话失信。对老人来说,有时候少说话会更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