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课题为2008年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课题,成果形式为研究报告,由福建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方彦富研究员主持完成,课题组成员包括管宁、刘小新等。
本研究报告从分析福建省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优势以及存在问题入手,研究分析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创意产业发展趋势和国内先进省份的经验,为提出福建省创意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与区域布局和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创意产业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当代经济不仅是信息经济,而且是创意经济;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新的增长点。所以,加强福建省创意产业的研究已成为一项迫切的工作。与世界上先进的国家与地区相比,中国的创意产业发展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尤其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文化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已经抢占文化产业升级运动的制高点。相比,福建省的创意产业相对滞后。从统计数据看,在产业规模、产值、就业人数、产业结构等方面,尤其是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方面都远远低于发达地区。但福建省在发展创意产业方面存在许多潜在的优势,如丰富的文化资源、闽台创意产业交流的基础以及传统文化产业的深厚根基。因此,如何拓展福建省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抓住难得的发展机会,促进福建省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研究报告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七个方面:(1)创意产业的概念、范畴与研究方法;(2)福建省创意产业政策研究;(3)福建省创意产业现状调查和SWOT分析;(4)福建省创意产业升级之模式与策略;(5)创新力培育与福建省创意产业发展;(6)闽台创意产业合作与对接;(7)福建省创意产业的区域布局、重点发展方向、整体规划。
研究报告在分析福建省创意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和思路,为推动福建省文化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文化化提供一份较具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
该成果系福建社会科学院2009年院一级课题,由伍长南研究员主持完成。最终成果为专著《福建省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共16.8万字,于2011年12月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充分发挥区位、开放、港澳侨台等优势,抓住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承接了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生产能力的提高,近年来产业发展已面临资源约束加剧,尤其是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成本等要素制约日益凸显,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压力不断加大。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出台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总体要求、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对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及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任务。
以福建省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既需要对改革开放30年来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更需要根据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特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需求结构上,要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要素投入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在产业层次上,由低附加值的一般加工业为主向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转变;在企业发展上,推动企业经营方式从粗放型经营为主向集约型经营为主转变,实现由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向科学发展方式转变。
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要抓住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推动福建省产业发展向内涵集约、质量效益型转变,产业结构向更加协调、优化转变,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资源利用向集约高效、清洁安全转变,制造模式向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转变,这是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福建省主导产业跨越发展、传统产业高端发展、新兴产业规模发展、服务业与现代农业提升发展,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任务。
该成果系2010年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课题,由伍长南研究员主持完成。
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是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国务院2009年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2011年出台《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要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成“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这对加快海西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十一五”期间,福建省先进制造业发展仍存在工业总量与企业规模偏小、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素质有待提升等问题。“十二五”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总体构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围绕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基地、塑造大品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目标是:遵循“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向高端化发展,企业向高新化推进,产品向高附加值延伸,实现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跨越发展。
“十二五”期间,福建省要按照“沿海集聚、山区集中、山海联动”的空间发展模式,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以沿海产业密集带、密集区为主体,以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台商投资区为依托,以沿海综合交通网络为主轴,突出点线结合,强化梯度集聚,引导制造业基地特色发展、带状发展、联动发展、品牌化发展,培育一批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产业集聚区和重点产业基地。
“十二五”期间,福建省要重点加快发展大企业培育大集群、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优化制造业发展空间布局、促进闽台先进制造业深度对接、落实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品牌带动与质量振兴、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等十大任务,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新格局,推动主导产业跨越发展、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发展、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实现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转型升级。
该课题是2010年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项目,由精神文明所副研究员周道华承担完成,提交并发表论文1篇。
互联网改写了传统的舆论形成方式,带来了一个与传统媒体时代全然不同的公众舆论时代。互联网时代,舆论的多元化、监督性和批判性功能不断增强,对传统的政府公共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本课题从传播学和公共管理学相结合的视角阐述了以下问题。
一、政府公共管理的民主化问题。民主化主要体现在提高公共管理过程的透明度,以及公共决策中重视对民意的参考和吸收等方面。与传统媒体时代政府公共管理主要体现为政府单向意志的行为相比,互联网时代要求政府更加以亲民的姿态倾听民声,并通过公众舆论的反馈来修正自己的行为,以此提高政府公信力。
二、公共管理的法制化问题。法制化主要体现在规范公共权力的运行等方面。政府公共管理中的一些非法制化行为一直是近年来互联网舆情反映的热点之一。必须提高政府公共决策和行为的合法性,规范公共权力的运行。
三、政府职能转型问题。政府偏重经济职能而偏废社会民生职能,加剧社会不公和社会矛盾,是互联网舆论反映的热点。政府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与社会民生并重转变。
四、政府危机管理的创新问题。在公共事件中,单纯强调稳定压倒一切,只能带来政府治理危机,带来表面的稳定而不是社会和谐。在互联网时代,政府应对公共事件,应从“管制性”管理向“人本化”管理转变,从“维稳”向“维和”转变。
五、政府管理体制创新问题。科层制是政府管理主流的组织体制选择。但科层制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病,如政府层级多、管理架构繁杂、政府和民众互动渠道狭窄等。互联网为完善科层制的管理体制提供了契机。要简化政府管理架构,拓宽公民参与的渠道,方便公众的监督,将科层制和民主参与结合起来。《全球产品内分工视角下海西产业转型升级与自主价值体系构建研究》简介该成果系福建社会科学院2010年院一级课题,由吴德进研究员主持完成,课题组成员还有黄继炜副研究员和陈捷助理研究员。最终成果为系列论文8篇,均发表于核心期刊。
在全球产品内分工条件下,海峡西岸经济区通过引进FDI,实现了引进资本和技术与廉价生产要素的有效结合,使海西区成为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OEM制造中心之一。然而,由于产业价值链由外资主导,本土企业长期处于被动的依附地位,加上本土企业自身能力不足,难以逐步嵌入产品价值链的高端而只能接受低端被压榨的困境。一些有实力的本土企业,虽然认识到产业转型升级重要,但要求它们撇开短期盈利和市场压力,抛开原先的产品内分工体系独立运作,往往疑虑重重。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虽然利润较微薄,但订单量大,回款迅速,收益相对稳定。本土企业欲构建自主价值体系,不仅面临外资企业俘获控制,还面临自身能力障碍,如在技术开发、品牌建设、渠道建立与售后服务等方面,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都是原因,但根本的仍是制度缺陷。
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市场被认为是为便于多方进行反复交易而创造的一种社会制度安排。它的效率意义体现为避免由正交易费用和有限理性带来的搜寻可信交易伙伴的成本,同时避免事后机会主义行为带来的损失。然而,在市场运行中,由于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市场失灵成为普遍现象。在外资主导的产业价值体系中,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处于不同的“信息场”,本土企业难以逃脱被外资企业“俘获”的升级困局。这是当前中国本土企业构建自主价值体系实现产业升级特别是功能升级和价值链升级的市场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