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与健康、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新能源汽车等已成为主导产业领域。其中,航空航天产业形成“三机一箭一星一站”发展格局;绿色电池、太阳能电池和风力发电等新能源产业有较强竞争优势;生物技术与健康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物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讯产业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一大批有国际影响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和重大项目纷纷落户。目前,天津市拥有生物医药、现代中药、新能源、环保科技等10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011年新增集成电路、高端重型装备制造、风力发电、泰达国家现代服务业4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主要做法是:
1.突显城市发展特色。选择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健康产业、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发展领域。到2015年,天津市将形成4个(生物医药、新能源、半导体照明、环保科技)超1000亿元;6个(资讯安全、新材料、民用航空、高端装备、高端电子产品和会计服务)超5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100家超50亿元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和100个以上知名自主知识新品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力争达到1.5万亿元;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3%以上,成为国家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
2.推动海外研发机构聚集区建设。到2015年,建成国家实验室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0个,聚集100家国家级科研院所、海外高水准研发机构或分支机构。
3.打造国家高端人才聚集地。到2015年,全市专业人才将达到120万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达80万人,成为国家重要的高端科技人才密集区。
4.构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领航区。2011年,天津滨海新区进一步完善“精确制导”扶持政策,加快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扶持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其中,5000万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436个,总投资超过6000亿元,年内将完成投资1780亿元。以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主攻方向,加快发展新一代移动通讯产品、高端通用晶片和大型应用软体;提升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功能,培育以医药研发外包、生物药品等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诺维信生物医药、正天医疗器械等重大项目,推进建设富士康西区生产基地、友达光电二期、高银笔记本电脑、富通光纤预制棒等一批专案,力争短期内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发展。
(四)广东省
广东省拥有广州国家级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广州、深圳和珠海3个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广州和深圳的两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惠州国家通信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东莞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生物医药已初步建立从新药发现、新药筛选、临床前评价、临床实验到新药产业化的华南特色研究技术体系。新材料产业规模居全国之首。核电发展居全国前列。在通信设备、数字音视频等领域,广东省突破一批关键技术,LED照明、集成电路(IC)、新一代通信和新型平板显示等领域增长迅速。在节能环保领域,广东省已具备自行设计及生产设备成套能力,薄膜太阳能装备、材料、电池制造等技术国内领先,环保产业规模全国第三。广东省航空运输规模全国领先,珠海拥有亚太地区最大的发动机维修基地,珠海航空产业园区正成为广东发展民用航空产业制造业基地。主要做法是:
1.选准重点发展领域。广东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近期公布的《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将以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三大产业为突破口,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向产业。到2015年,初步形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规模化发展,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2.6万亿元,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0%左右。到“十二五”末,将形成3至5个产业链比较完整、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
2.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广东省将重点建设新型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LED)、电动汽车、太阳能光伏、核电装备、风电、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海洋等11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率先发展新型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LED)和电动汽车,加快建设产业集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基地。到2020年,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要比2010年翻两番,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16%以上。
(五)浙江省
浙江省拥有杭州、宁波两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1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67家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以园区为主,特色基地为辅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浙江省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软件、新材料等产业发展迅速,其中,光伏、软件、生物与新医药等产业增速居全国前列。目前,浙江省有1100多家传统产业企业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高新技术,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约占全部高新技术企业一半;涌现出浙江中控、聚光科技、吉利集团、海正药业、巨石玻纤等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的科技型企业。主要做法是:
1.实施“八八战略”和“两创”战略。浙江省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充分发挥“八个优势”、深入实施“八项举措”,坚持走高端化、特色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模式,统筹研究开发、产业转化、市场培育、人才支撑和标准制定等环节,加快构建具有国家战略地位的新兴产业集聚平台。目前,已确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海洋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物联网产业、新材料产业以及核电关联产业等九大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物联网、生物及新能源三大产业。
2.明确产业发展方向。(1)生物产业。重点发展创新化学药、现代中药、基因工程药物、绿色农用生物制品、农业良种等。(2)物联网产业。重点发展交通管理、安全防范等领域物联网产品和服务。(3)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高转化效率光伏电池及组件、高纯低耗硅晶体、2.5MW级以上风机及核心装备等产品。(4)海洋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海水淡化膜及膜组器、新型海洋生物医药等产品。(5)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清洁高效发电设备、超(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大型石油及石化装备等产品。(6)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照明产品、资源循环利用装备、环境监测仪器和自动监控设备、环保药剂与功能材料等产品。(7)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磁性材料、光电材料等产品,打造“氟、硅、镍钴”三大特色优势新材料产业链。(8)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以油电混合动力汽车与高性能纯电动汽车为主流车型的拳头产品。(9)核电关联产业。重点发展核电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维护、教育培训、通风和空调设备等产品和服务。
3.突出重点布局。立足形成“一带两核多区”发展格局,“一带”即环杭州湾战略性新兴产业密集带,“双核”即杭州、宁波大都市为两大发展核心,“多区”即依托区域中心城市,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全省14个大平台建设、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衔接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区。
(六)山东省
2010年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1548亿元、利税1666亿元,分别占全省工业销售收入和利税比重13%和17.2%。目前,山东省光热生产占全国一半以上,太阳能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全国领先。在高技术陶瓷、特种纤维、高分子材料等领域,山东省拥有一批龙头企业。如节能环保产业,山东省初步形成以泰安高新区为主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以禹城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的生态型省级高新区,以鲁北企业集团为主的生态工业园区,以青岛新天地静脉产业园为主的循环经济园区,产业集群效应突显。2010年全省信息产业实现主营收入7821.8亿元,居全国第四;拥有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30多家,产品销到欧美地区。主要做法是:
1.实施“高端高质高效”战略。围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医药和生物、海洋开发、高端装备制造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实施“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创新服务、投融资服务、交流合作和人才资源六大平台”,依靠自主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进高新区“二次创业”,支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项目,实现十二大新兴战略性产业技术升级。2015~2020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由10%提高到20%。
2.确定重点发展领域。(1)新材料产业。突出发展高性能纤维、特种高分子材料、特种金属材料、精品钢新型材料、功能陶瓷领域。(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突出发展通信网络设备与产品、集成电路、高端计算机、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领域。(3)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突出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节能技术及装备、环保技术及装备、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及装备领域。(4)新医药和生物产业。突出发展新医药、生物育种、生物制造领域。(5)海洋开发产业。突出发展海洋开发重大基础设施、海水健康养殖、海洋精细化工、海洋工程技术及装备、高端船舶制造、海底资源勘探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6)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突出发展数控加工装备、轨道交通设备、通用航空装备、石油装备等领域。
(七)安徽省
2010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2870亿元,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合肥、芜湖、蚌埠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其中,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成为重要的创新资源,也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科技资源较密集的地区之一,拥有13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做法是:
1.引导优质资源集聚发展。注重抢抓中部地区崛起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机遇;积极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新兴产业基地,拥有一批优势技术。如中电集团38所气象(雷达)等拥有国际先进核心技术,丰原集团秸秆纤维素应用开发取得多项优异成果,科大讯飞新一代语音交互系统国内领先。
2.实施“863”培育计划。围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为抓手,重点培育发展节能环保、公共安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新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光伏电子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如蚌埠华益ITO玻璃规模全国第一,AR抗反射膜玻璃为国内首家产业化项目。凤形耐磨稀土产品规模亚洲第一、世界第二,铜都铜业铜合金粉、丰原生化年产3万吨L乳酸产量全国第一,龙磁科技铁氧体永磁材料出口额全国领先。
3.加快建设新兴产业基地。目前,安徽已形成合肥、芜湖、蚌埠、马鞍山、滁州、铜陵等六大新兴产业基地,拥有一批优势企业。如铜陵精达为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继远电网进入国家软件百强,海螺川崎是全国节能环保设备生产的领头羊,环保静电除尘、布袋和烟气脱硫技术在国内领先。“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生物、新材料、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将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三、国内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经验及其政策措施
目前,全国各省市都在努力探索,立足本地优势,积极谋划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主要政策措施有:
1.资源整合政策。江苏省通过政策整合,集中力量引导优质资源流向新兴产业,优先扶持发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实现资金优先安排、技术人才优先引进政策。广东省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和管理,在全省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评选活动,以“省市联动、合作共建”方式,实施动态考核管理,对合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予以确认,不合格的给予摘牌公布。山东省注重科技创新资源共享管理服务,把各主要单位纳入科技创新资源共享范围,并给予奖励、补助等优惠政策。加快建立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搭建协作共用平台,省财政每年安排经费,鼓励大型仪器设备向中小企业、社会单位和个人开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