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能远两岸和平发展是现阶段两岸关系研究中最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最重大的现实问题。在过去短短的3年中,两岸和平发展取得诸多积极的进展,呈现良好的态势,两岸民众同蒙其利,咸表肯定与支持。但与此同时,毋庸讳言,两岸和平发展仍存在若干结构性的困难,干扰和阻碍的因素尚多,令人对其能否稳定持续推动,不免心存杞忧。有鉴于此,一些学者从结构面着手,试图揭示两岸和平发展的规律与动因,另有一些学者则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意欲为两岸和平发展确立可长可久的架构。但这些努力,在现实中的影响仍属有限,为此,笔者从现实面切入,检讨两岸和平发展的三个关键。
一个基础:九二共识
依据笔者的研究,两岸和平发展是两岸关系发展中一个必然的也是必经的阶段,是历经一甲子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合乎逻辑的进程。促使两岸和平发展的背景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尤其是中国内地的和平发展更为两岸和平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参阅拙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战略思考》,载《台湾研究》2008年第6期;《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载同刊2010年第2期。但是,两岸和平发展格局之所以能够迅速确立并不断取得进展,端在于两岸之间存在一个客观而稳定的基础,即双方都承认九二共识。
没有九二共识,两岸和平发展是不可想象的。九二共识的重要性有四:
第一,确认。即对两岸关系历史演进和现实状况的共同确认。这种确认当然意味着两岸双方都无意于脱离两岸关系发展的既有轨道。这种确认也体现出两岸的相互尊重和平等对待,体现出两岸在分歧的立场中,有着重要的共同交集,即两岸同属一个民族——中华民族,同属一种文化——中华文化,两岸可以在这样的大格局下,在共同追求繁荣昌盛中,经由和平发展的过程,逐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二,定位。即对两岸和平发展时期两岸的相互定位确立了重要的基础。中国国民党马英九主席多次在各种场合明确表示:“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的关系,而是地区与地区的特殊关系。”最近,前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卜睿哲在一场学术研讨会中重新兜售“两个中国”概念,马英九当局发言人当即表示:“台湾的立场非常清楚,就是秉持‘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识,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两岸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努力求同存异、搁置争议,追求两岸的和平发展。”参阅台湾《中国时报》2011年5月23日报道。这样的定位为两岸和平发展提供了可能。
第三,双赢。九二共识为两岸平等协商、相互让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迴旋空间。经由互谅互让,它使一些看似无解的问题,获得了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它使双方避免对抗和内耗,加强交流与合作,让两岸人民共享和平发展的红利。它为两岸双赢确立了基础,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展现了美好的愿景。
第四,务实。九二共识为两岸处理相关事务的行为准则奠定了基础。它不是纠缠于分歧,更不是扩大分歧,它本身就充分体现了搁置争议、求同存异的务实的精神。因此,在九二共识基础上,经由两会协商,在短短3年间,双方即达成15项协议和1项共识,特别是ECFA的签署,更把两岸经贸关系带入双赢的更高境界。
一个默契:维护大局
因此,承认九二共识,意味着三项调整:
一是观念更新。冷战早已结束,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潮流。提升竞争力,谋求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首要目标。力求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中国内地的和平发展为台湾寻求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当此之时,坚持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与大陆强硬地对立对抗,不仅无法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反而使得台湾边缘化不可避免。化对立为交流,化对抗为合作,这就是承认九二共识的真谛,也是台湾长远发展应该走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二是方法转变。两岸和平发展的方法,其实就是八个字:平等协商,交流合作。对抗和冲撞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把两岸关系导入危险的境地。以九二共识为基础,丙岸完全可以经由平等协商,妥善处理彼此关切的相关问题,进而寻求建立制度性的架构,维护两岸和平发展长期稳定持续地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则使两岸人民同蒙其利。
三是互信建立。九二共识是两岸建立互信的基础。基础愈是稳固,互信愈是增强。为了建立互信,几年来,两岸建立了诸多交流沟通的渠道和平台,也相互不断地释放善意和诚意,从而保证了两岸和平发展的成功推动。
在上述调整中,至关重要的是,双方形成并坚持着一项默契,即维护两岸和平发展,对于海峡两岸双方都是大局。这展现了两岸领导人的智慧和高度,展现了两岸领导人对于世界潮流和两岸关系形势的正确体认。因此,两岸和平发展不仅获得两岸人民的高度支持,也获得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
所谓大局,首先因为它是两岸各自长远发展唯一正确的选择,破坏两岸和平发展,就是破坏自身的发展和前途。其次也因为它对两岸都是有利的,随着两岸和平发展的深入,获利将更为广泛,更为增加。最后则因为它对两岸都是难得的历史机遇,错失机遇,两岸关系将会倒退。
3年来,在两岸和平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也曾出现过一些问题。但两岸领导人都能坚定和平发展的方向,努力维护和平发展的大局,妥善地处理,正确地化解,这是两岸和平发展能持续推动、不断取得进展的重要原因。
一个方向:化解分歧
两岸和平发展取得积极的进展,深为两岸人民所拥护,但干扰和阻碍的因素尚多,结构性的问题依然深刻地存在,使得两岸关系依然有着出现曲折,甚至倒退的可能。所谓结构性问题,主要指的是两岸的政治分歧。
倘若两岸一开始便纠缠于彼此的政治分歧,则两岸和平发展势将一事无成。为了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两岸达成了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先经后政、先易后难的共识,努力从双方易于达成的交集点着手,不断获致成果,逐渐累积互信,使得两岸和平发展持续向前推动。这一经验正是两岸中国人高度智慧的体现,契合古人所说的事缓则圆、行稳致远的道理。
但是,先易后难终究会从易入难,先经后政也终究回避不了政治问题,两岸的争议也势难长久尘封。随着两岸和平发展的深入,上述问题迟早会作为结构性问题突显出来。如果两岸未能寻求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其对两岸和平发展的限制性作用将会越来越增强。这就要求两岸在坚持搁置争议、求同存异的同时,必须未雨绸缪,为最终破解政治难题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亦即两岸和平发展必须朝着化解分歧的方向推动。
具体做法有三:
第一,努力扩大两岸民间基层交流。建立两岸互信,归根结底要建立两岸人民之间的互信。迄今为止,两岸民间交流无论在广度上,抑或深度上,都远远不足,未能适应两岸和平发展的需要。经由两岸民间交流,可以增进两岸人民的了解,消除误会,降低敌意,进而对两岸和平发展坚定信心。为此,两岸都应该以更开放的心态,积极鼓励民间交流,为民间交流广开方便之门。
第二,努力加强两岸教育文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文化也是产业,例如影视出版、创意产业等等皆是。因此,文化交流合作也是产业合作的一环,有助于提升竞争力,创造经济效益。但文化交流的意义远不止此。文化是人民心灵的依托,是提升民族素质的保障。文化也是软实力,强化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可以增进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因此,两岸加强文化交流,共同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经由相互合作,共同促进中华文化的现代化,有助于建构两岸认同的交集,从而为逐步化解政治分歧创造条件。两岸教育交流关系到年青一代,关系到两岸的未来,其重要意义尤不待言。为此,两岸应该以更积极的态度,排除干扰,推动两岸文化交流。
第三,努力建立两岸和平发展框架。两岸和平发展归根结底需要制度性建构作为保障。制度性建构的突出标志就是两岸建立军事互信安全机制,签署和平协议,或许到了那时,长期稳定的两岸和平发展才算真正确立。两岸和平发展框架包括两岸关系的方方面面,两岸可以寻求先易后难,由低阶到高阶循序渐进,逐步求其完善。
上述努力必有助于逐渐化解两岸的政治分歧,为破解两岸政治难题奠定基础。
两岸和平发展是在世界和平与发展潮流,尤其是中国内地和平发展的背景下,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进展,也是两岸人民谋求发展唯一正确的选择。它具有不可逆性,非任何力量所能阻挠。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它可能会出现曲折,甚至局部倒退,但以历史长河的眼光观之,方向是确定不移的。
两岸关系发展的规律显示,两岸关系从来就不是直线发展的。出现曲折也未必纯然就是坏事,大的曲折可能会酝酿着新的突破。
两岸和平发展必须以九二共识为基础,没有九二共识,一切无从谈起。九二共识体现着两岸关系的性质,也是两岸建立互信的根基。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将只能是零和游戏。在坚持九二共识的问题上,大陆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任何有悖于九二共识的概念,大陆都是不会接受的。
两岸和平发展关系着两岸人民的福祉,关系着两岸的长远发展,对于两岸来说,都是大局。当前两岸和平发展的良好态势来之不易,可说是两岸人民把握住机遇所获致的成果。因此,努力维护两岸和平发展至关重要。毕竟两岸和平发展出现曲折或倒退,对于两岸人民,都会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失。
迄今为止,两岸和平发展仍处在初始阶段。两岸关系虽然取得若干突破性的进展,也形成了良好的氛围,获得两岸多数民意的肯定和支持,但缺乏制度性框架作为保障,能否长期地、稳定地、持续地推动,仍然是一个问题。而制度性框架的缺失,根源端在于两岸的政治分歧。为了顺利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固然仍应秉持搁置争议、求同存异的做法,但政治问题毕竟难以长久回避。这就需要两岸领导人以宏大的格局、前瞻的视野,未雨绸缪,多方创造条件,使两岸和平发展沿着逐渐化解政治分歧的方向推动。
笔者认为,以上是为两岸和平发展之三个关键。长远观之,笔者对两岸和平发展前景充满乐观,因为两岸和平发展是两岸关系唯一正确的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纵使前面存在着诸多的障碍,也必将被两岸人民所排除;纵然前面仍存在诸多的困难,也必将被两岸人民所克服。大浪淘沙,大江入海,是之谓历史。
本文原载于《台湾研究》2011年第5期
(吴能远,福建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两岸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与推动机制的探索
单玉丽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和地区抢占经济和科技制高点的重大战略举措。2010年9月祖国大陆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几乎在同一时段,台湾地区也提出培育和发展六大新兴产业和四项智能型产业。综合分析两岸新兴产业的方向部署,不难看出二者既有相近之处也有各自的特色。基于两岸已形成的紧密型经济关系和应对国际竞争的共同需要,新兴产业应成为ECFA时代两岸经济合作的重要切入点。
一、两岸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发展方向、重点与互补特征(一)大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部署和发展态势
大陆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国家层面有计划地推动始于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第12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该建议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十二五”的重点。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国际竞争优势,抢占世界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决定”确定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包括7个领域。
大陆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长期发展目标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到2015年,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显著增强,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8%左右;第二阶段到2020年,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第三阶段到2030年前后,新兴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国家发改委解读“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步走思路”,http://www.gov.cn,2010年10月24日。
(二)台湾新兴产业的发展部署和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