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夏天“烤火”
尼克松是个成就卓着的政治家,但作为美国历史上唯一被迫辞职的总统,他饱受指责和非议。由于极具争议性,尼克松很受美国电影人的“欢迎”,几度成为美国电影大片的主人公。而电影中的尼克松,总是被演绎得颇为负面。
获得奥斯卡奖多项提名的电影《尼克松》,就把这个从巅峰跌入低谷的政治家,刻画得有点神经质。这部影片的开头部分,设计了一串有点古怪和阴暗的场景:尼克松在辞职前的一个雨夜,白宫办公厅主任黑格将军走进尼克松的办公室,他看到壁炉里的枕木烧得很旺,而冷气空调却也开得很大,尼克松蜷缩在朦胧灯影下的沙发里。
这个场景并非完全虚构。时任尼克松总统写作班子成员的大卫·葛根,在其着作《见证权力》中,就有一段这样的回忆:“在炎热的夏日,尼克松会坐在空调开到最冷的房间里,壁炉中燃着枕木,这件事广为人知。他是个古怪的人吗?毋庸置疑,是的。”
看来,尼克松的这个怪癖,不但确有其事,而且还很“着名”。
其实,在每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怪癖或者特殊的嗜好,这是人之常情,杰出人物也不例外。通过心理分析和解构,我们会发现,很多怪癖行为是心灵状况的反映,乍看起来匪夷所思,其实是合乎情理和逻辑的。
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三位精神病学家,曾对美国历任总统的传记、书信、日记等材料进行深入研究,他们发现,在1789年至1974年近200年间,美国历任总统中,近半数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其中最普遍的症状是严重的抑郁症,尼克松就是其中患有严重抑郁症的一个。
尼克松在夏天“烤火”的古怪行为,其实与他抑郁的心灵有着微秒的联系。
在炎热的夏日,空调吹出的干爽空气让人舒适,有助于改善情绪,这是感觉常识。处于严重抑郁中的尼克松,经常借助开到最冷的空调来让自己舒服一点,这是易于体验的。
但是,在炎炎夏日生火,又有何作用呢?甚至把空调开到最冷的目的,好像也是为了创造足够低的室内温度,从而有条件生火!
其实,这也可以从人的感觉体验中找答案。很多人都有坐在篝火旁的时候,而对于忧郁、沮丧的人,可能会有一种特殊的体验:
篝火发出的红红火光,让人有一种温暖、安全和振奋的感觉。
对需要的人来说,红红的火光,哪怕是微弱的,都弥足珍贵。
郁郁寡欢的尼克松,感受着枕木发出的红红火光,一丝丝温暖和安全的感觉拂过他的心头,抚慰着他那抑郁的情绪和悲伤的心情。即使在最酷热的夏季,他也要把房间的空调开到最冷,来迎接枕木发出的红红火焰。他要让自己的办公室,同时成为一个抵御抑郁心灵的栖息地——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
这种生活方式,不仅是他在白宫期间,甚至也可能是他一生中抵抗抑郁情绪的一种方式——尼克松自己的方式。在这个世界上,也许每个人都有平复自己心灵的独特方式。对于性格孤僻且没有行动自由的尼克松来说,让自己单独地躲在深宫,吹着凉风,同时感受火焰,这也许是他安放心灵最好的环境了。
因此,尼克松的这个生活场景,在分析和解构之后,让人感受到的,恐怕就不是古怪,而是悲情。这个叱咤风云的政治家,虽然在人生角斗场上永不言败,其实内心是多么孤独和脆弱。被逼到辞职境地的尼克松,默默地让自己躲在白宫深处感受火光,他是在为自己的心灵疗伤!
2总是把汤溅到马甲上
大卫·葛根在其着作《见证权力》一书中,有多处描述尼克松身体动作方面的细节,他写道:“尼克松在身体上和社会活动中有笨拙的一面。”“他的手指有时极不灵活,几乎拔不了电话。”“有时,他说话的表情与他身体的其他部分不协调。”“有一次尼克松命令把汤从国宴上撤下,因为男人不喜欢喝汤。可是总统的男仆马诺罗·桑切斯道出真相:尼克松一喝汤总是把它溅到马甲上。”
从葛根描述的细节来看,尼克松的身体动作笨拙且很不协调,容易紧张颤抖。同时,从描述中还可判断,尼克松是个很要面子的人,他不会向他人袒露这种“拿不上台面”的苦衷,因此只好说“男人不喜欢喝汤”,煞费苦心地命令把汤从国宴下撤下,避免拿汤匙时“把汤溅到马甲上”被人笑话。
在这个世界上,对自己的外表或举止不满意,甚至自卑,任何人都有可能产生这种心理,名人更不例外。尤其是在众人面前表现或者讲话,很多人都会紧张。作为民选总统,必须频繁出席公开场合,是公众和媒体极为关注的焦点。因此,尼克松对于自身形象问题造成的困扰,可能比一般名人要大得多。
而且,尼克松所处的年代,正是媒体急速发展的时期,媒体的触角无孔不入。经常被媒体抨击揶揄的尼克松,就曾经抱怨:“媒体用显微镜观察名人无可厚非,但用直肠镜就太过分了。”由此可见,尼克松对媒体窥视名人行为举止的做法,具有很强的戒备心态。
因此,在这种环境下,作为总统的尼克松,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当然会存在焦虑心理。
如果尼克松对自己的缺陷坦然一点,可能也就认了,适应了,就不会那么焦虑。但是,这位在国际政坛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却偏偏不是一个容易想得开的人。尼克松的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就说:
“像有些政治家一样,尼克松身心俱疲,他患有神经性官能症,对自己的影响和形象焦虑万分。”
可以想象,对“自己的影响和形象焦虑万分”的尼克松,对自己那笨拙和不协调的行为举止,不会很坦然。他对此是介意的,觉得很失面子的,甚至是难以启齿的。
因此,这种身心状况的尼克松,很可能患有某种程度的社交恐惧症。他是矛盾的,既渴望在各种场合树立自己的形象,又恐惧在众人面前显得自己紧张笨拙。
幸运的是,躯体和表情容易紧张颤抖的尼克松,虽然身体不潇洒,嘴巴却非常了得。学识丰富和勤于思考的优势,造就了他杰出的口才。在发表讲话时,尼克松那极具感染力的表达,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自己在身体动作方面的缺陷。
但是,对于紧张焦虑的尼克松来说,要在各种场合都能挥臂自如,甚至光彩照人,确实是很不容易的。在状态很不好的时候,能够表现正常,可能也很吃力。“国宴上总统紧张得连汤匙都拿不稳”,类似这样的议论,如果传到敏感的尼克松那里,他的沮丧可想而知。因此,在社交场合,尼克松带有某种程度的恐惧。
葛根在《见证权力》中说,尼克松在白宫期间不喜欢过多地抛头露面。葛根对此作了这样的解释:一是认为尼克松非常推崇戴高乐的“领导者要获得权威,必须与公众保持距离创造神秘感”的理念;二是认为尼克松性格孤僻内向,他需要思考的空间,才能做出影响深远的决策。
其实,通过上面的综合解构,我们可以推测,尼克松之所以不喜欢抛头露面,除了葛根说的原因之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对社交和公众场合感到厌倦,甚至恐惧。
就社交恐惧来说,不管是名人,还是普通人,都可能在某个时间段对社交产生某种恐惧和厌倦,这并不出奇,尤其是具有内向性格的人。但作为民选总统,作为自下而上取得领导权的领袖人物,他必须深入到民主的领导方式中去。在这种民主体制下,政治家如果开始厌倦和逃离公开场合,疏离政治圈,那么他的政治生涯迟早会出问题。
由此可见,渴望成为杰出总统的尼克松,其身心状况其实与政治存在某种程度的背离。政治是一份要面对喧嚣的职业,从事政治要频繁面对镁光灯和众人目光,而尼克松却不太适应这种喧嚣。
对尼克松来说,这是他漫长的政治生涯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不大不小的人生困境!
3这样的人能搞政治吗?
深受抑郁和焦虑困扰,且性格内向的尼克松,如何能在喧嚣的政坛发展?
实际上,恰恰是抑郁、焦虑和内向心理中的一些元素,成为推动他在政治上成功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
抑郁、焦虑和内向被很多人认为是不受欢迎的心态,但许多心理学研究结果却表明,并非所有的抑郁、焦虑和内向都是消极的。
一些心理学者认为,抑郁之人大多细腻而敏感,能察人所不察,他们对人和事态的观察与感受细致入微;焦虑也并非一无是处,在很多时候,焦虑能提高人的注意力和反应速度;而孤独内向的人,喜欢沉湎于思考,思想深沉。
在尼克松身上,集结了抑郁、焦虑和内向之人所具有的一些元素,他细腻、敏感、察人所不能察、具有危机反应能力、思想深邃。这些优势元素,总体上赋予尼克松一种奇妙的思维能力,这就是一种杰出的构思能力。
这种构思能力,让他多次在政治生涯的关键时刻,策划出了极具感染力的文案和演讲,从而扭转局势,甚至“咸鱼翻生”,把自己从政治的悬崖边拉了回来。
尼克松具有非凡的口才和很高的语言文字水平,这种出色能力的具体体现在他的演讲中,或是在他的着作中,总是充满着具体的、生动的和鲜活的东西。重大的政治问题和历史问题,从他的口中,在他的笔下,都能被阐述得深入浅出。这与那些因抽象和晦涩所以不能打动人心的演讲,或是令人不知所云的政论文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集中体现了他内心的细腻和敏感;他能捕捉到隐藏在民众心理层面的需求,或能感受到政治局面中的另一种动向,这使他的演讲更具有针对性,这说明他拥有察人所未察的能力;他在危急时刻善于解放自己的思路,经常能泉涌般地溢出奇思秒想,这体现了他的危机反应能力;他思想深沉,学识丰富,对阐述的问题,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引经据典,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因此,尼克松被公认为是“天才演说家”。而演讲是政治人物一门至关重要的必修课,在西方政治体制下,政治人物在关键时刻的一篇演讲,既可以让自己上天堂,也可让自己下地狱。
在1952年他与艾森豪威尔搭档竞选时,报纸刊登消息,指控尼克松拥有富翁的秘密托管基金,诽谤接踵而来。巨大的舆论压力要求尼克松退出竞选,二战英雄艾森豪威尔都动摇了,共和党党部也已给尼克松发出要求他退选的决定。
被逼入绝境的尼克松,决定背水一战,准备在电视上发表澄清真相的演讲,反击来势汹汹的指控。
在只有一两天准备的时间里,他把自己杰出的构思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具有深度思考习惯的尼克松,想到并借鉴了林肯、丘吉尔、罗斯福和杜鲁门的事例、方法和理念。在演讲中,他并没有平庸地公布自己的财产了事,而是以“受伤而又坚定的勇士”的姿态,巧妙地谈到了妻子、女儿和他家的小狗,演讲中不断涌现出打动人心的句子。这是一篇集哭诉、反击、愤怒、爱和勇气等种种元素于一身的演讲,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美国历史上一篇着名的电视演讲。
电视演讲一结束,全国各地支持他继续竞选的电话和信件潮水般涌来,几乎淹没了共和党总部,艾森豪威尔重新向他张开了双臂。此后,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总统。
1969年,尼克松刚上台执政不久,全美国已深陷越南战争泥潭不可自拔,国内舆论和民众一致要求他无条件、最短时间从越南撤兵。而尼克松的撤兵策略以及痛苦而漫长又未见成效的和谈,让失去耐心的民众失望到了顶点,从而掀起了美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大的反战示威运动。这场声势浩大的反战运动,在1969年底,终于达到最高峰。此时的尼克松,成为美国历史上遭到最严厉抨击、批评以及反对的总统。
尼克松再一次被逼入政治生涯的绝境!
焦头烂额的尼克松,躲进戴维营,几天闭门不出,构思他的全国电视演讲。他敏感地把思维投到没有走上街头抗议的那一部分人,他捕捉到,当时在大部分美国人的心灵中,对美国国家尊严的崇拜感依然存在。由此,他绝妙地想出了“沉默的大多数”这个说法,他准备对美国人中沉默的大多数讲话。他认为反战的人并不是美国的大多数,大多数爱国的美国人仍然沉默着,他要争取他们。
在当时处在如此反战浪潮的美国,也许只有尼克松这样的“鬼才”,才敢这样想和这样说。
这是一篇充满着“思维力、蛊惑力和表现力”的演讲。“沉默的大多数”这个词,此后也成为西方政治的一个经典词语。
电视演讲后,仅几天内,就有8万多份电报和信件发往白宫,电话更是不计其数。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在听了演讲的美国人当中,有77%支持尼克松。演讲之后又过了几周,盖洛普的民意测验表明,在所有美国人当中,对尼克松全面赞同的比率上升到68%,是他就任之后的最高点。而他在1972年以历史上最大优势成功连任,也与这篇演讲有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