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心的雷锋
雷锋(1940-1962)是毛主席号召学习的青年楷模,他曾在日记中写道:“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的确是这样,他当班长的时候,时时关心别人,热心帮助同志,在他的带领下,全班团结一心,患难与共,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班里有个姓乔的小同志,干工作样样都好,就是文化程度低,一提起学习就头痛,雷锋就耐心帮他学文化。有一次,学算术的时候,乔遇到了困难发愁地说:“咱底子薄,消化不了加减乘除。”
雷锋就耐心地教他,连教了两天,小乔还是没信心。这时,雷锋看到报上有一篇毛主席关心战士学文化的文章,就立即拿来和小乔一块看,并说:“毛主席都关心咱们学文化,还有啥说的,一定要攻下文化关。”小乔点头表示,一定要学习好。雷锋见他有了进步,鼓足了勇气,马上把准备好的本子和钢笔送给了他,小乔终于在学习上取得了成绩。
还有一次,同班战友小韩的棉裤被汽车电瓶里的硫酸烧了一个小洞。他出车回来得很晚,又困又累,一头就钻进被窝里睡着了。这时,雷锋刚带夜班回来,在给小韩掖被子时,发现小韩棉裤烧了一片小洞,就把自己棉帽里的衬布拆下来,一针一线地把小韩的棉裤缝补好,又轻轻地给他盖在身上。
第二天一早,大家出完操回来,在围着火炉子烤火时,小韩才发现自己被烧破的裤子已经补好。他惊奇地问大家,大家却一致地向着雷锋,告诉他:“雷锋为了给你补裤子,半宿都没有睡觉啊!”小韩感动得直夸班长好。
雷锋就这样一位热心助人,团结友善的好班长。
二、大笑星的姐弟情
笑星郭达在舞台上风趣幽默,笑料迭出,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却孤苦伶仃,一个工厂的女工以善良之心,给他以生活的帮助,因而演绎出一段令人难忘的“姐弟”情。
那是1968年春天,14岁的郭达由西安四中到东郊石棉厂参加学工劳动,一连好几个星期天,别的孩子都三五成群地回家去了,而他却留在厂里。一次,年方20岁的石棉厂播音员熊秀枝看见一个男孩在水房里洗衣服,就关切地问:“人家都回去了,你为什么不回?”郭达低声地说:“家里没什么人了,就我一个,所以不回去。”熊秀枝从这孩子的语言中似乎可以看出,这娃是个苦孩子。
经多次接触和询问,才知道他叫郭达,父亲在他出生那年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和姐姐艰难度日,可是母亲又被打成反革命关进牛棚,不久姐姐又到很远的地方上山下乡,他成了一个孤儿。
熊秀枝深深同情郭达的身世,平时像弟弟一样对待他,从生活上给他多方面的照顾。而小熊姐每月从仅有的30元工资中拿出一些兑成馍票、菜票贴补郭达。平时还给他开导、宽心,让他顽强地生活下去。有一年春节,熊秀枝还把郭达接到她家,一起吃年饭,使他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郭达回校后,虽然见不到小熊姐,但一直保持着书信联系。后来,郭达参加了工作,又考取了上海戏剧学院,直到1977年,因熊秀枝工作单位的变化,郭达才和“小熊姐”失去了联系。21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已成为明星的郭达和小熊姐相见了,郭达激动得和小熊姐哭抱在一起。他哽咽地说:“我永远忘不了在我最困难、最需要的关爱的时候,熊姐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永远忘不了那分人间真情。”
三、失恋之后
1946年10月,特级英雄杨根思(1922-1950)在和军文工团一名女演员接触时,女演员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要求建立恋爱关系。谁知这位女演员并不是真正了解英雄,当她再次见到杨根思时,看到他满身汗水邋遢的样子,于是就和他分手了。
不久,杨根思到军部开会,又和一位女模范相识了。经过短期交谈,她向这位一级英雄倾吐了爱恋之心。后来在通信中,当她得知杨根思给她的信,是请连长代写的,“热浪”很快变成了“凉水”……杨根思看不到她的片言只字了。她甚至连新的通讯地址都没有留下。连长亲切地安慰他说:“你忙于写宿营报告,她可能以为你连信都不会写,要是……”杨根思爽朗地笑着说:“如果就是为了那封信,她也太不了解我。”事后,有的战士为杨根思鸣不平,背地里指骂她。杨根思亲切地劝阻说“她仍然是我们队伍上的人,我请同志们不要背地里讲人家的坏话,好不好?”
杨根思没有企求同情,更没有丧失理智地发泄怨恨,甚至去做那些违法的事来。他像轻轻抹去脸上的蛛丝一样,从自己心上抹掉了这一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偶像,是那样的宽容,又是那样的坦然。
四、三让军功
全国学雷锋标兵李润虎,原是兰州军区某部军械修理所的一名志愿兵。他入伍18年,宽以待人,关心战友,勤勤恳恳,默默奉献,受到基层官兵的广泛赞扬。他常说,人应该有同情心,都应该给社会增加点温暖。部队一位领导曾赋诗赞扬他:“历做好事广誉称,几问原因不答声,负重如牛做奉献,境界尽在行动中。”
1979年在保卫南疆的一场战斗中,他上了前线,阵地上他运送弹药,抢修枪械,主动爬上前沿山头修好了无人会修的大型火炮,还和所里的技师,为栖身在猫耳洞无法投掷手榴弹的战友,研制成功了不受地域制约、投掷准确性能在200米远处爆炸的“手榴弹单管抛射器”。后来,又研制成功了“八管手榴弹抛射器”。获得了军区科研奖。战评时,他被评为模范党员,全所同志还一致为他第三次请功。
前两次战友们为他评功,他都让了。战友说:“这一次不准他再推让!”李润虎十分珍视军人在战场上的荣誉,尤其是军功章,更能显示军人的自豪。哪他为啥要再三让功呢?李润虎想得很简单,也很实际。他知道出征时政府慰问团宣布过的“政策照顾”。
凡为国家民族征战荣立过三等功以上的农村籍战士,都可在城里分配工作。就为这,第一次,他把后勤部领导指名给他的三等功,让给了和他一起运弹药、并为研制手榴弹抛射器负过伤的战士卞其宏。小卞后来当了班长,复员后在县城安排了工作。第二次,他把前沿团指挥部上级领导机关要求给他评的三等功,又让给了和他一起勇敢抢修火炮的战士池成。小池复员后被分配到县粮食局工作。这第三次,他又苦费口舌,坚辞不受,劝软了全体同志,把战功让给了参战中一直表现突出的战士孙志强,小孙不仅在城里安排了工作,还谈了对象结了婚。
五、大学生街头劝架
张华(1958-1982)是西安第四军医大学空军医学系七九级的一名大学生,在一次抢救落入粪池的老农时光荣牺牲。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崇高的人生价值,被叶剑英元帅称赞为“新一代的理想之歌!”中央军委授予他“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
一个星期天,西安南门外人来车往,熙熙攘攘。张华和同学小韩进城办事路过这里,老远就瞅见城墙下黑鸦鸦地围了一群人,吵吵闹闹的。“出什么事啦?”张华纳闷。他一打听,才知道是两个人在吵架,惹来了许多人看热闹。“走,小韩,咱们过去劝一劝。”
“算了,这些人谁惹了谁吃亏。咱们最好离远点,别掺和进去。”张华急了:“大家都不管,都围着看,绕道去,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小韩同意了,他俩冲进了人群。
人们围得水泄不通,张华一边拨开人群,一边大声向围观的人说:“同志们快走开吧,都围在这里影响交通,还不利于解决纠纷。”人群中让开了道,他俩挤了进去。那两个吵架的人动手打了起来,张华不顾个人的安危,扑上去劝架,两边的拳头不时落在他的身上。但是,当打架的人看清是两个解放军同志站在面前时,就收住了手脚。张华简单地问了他们几句,劝他们有啥事好好商量,不要大动肝火,动手动脚。那两个人觉得不好意思,羞愧地低下了头。
在回校的路上,小韩感慨地对张华说:“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就好了。”张华说:“我们都是新时代的人,助人为乐,遇难相帮,遇架相劝,化解矛盾,是做人应具备的品德。”
六、以德报怨
2000年初夏的一天,糖尿病专家孙吉吉到长春一家宾馆开会,下电梯时,突然遇到一名劫匪,电梯间只有他们二人,明晃晃的刀子紧逼他的胸口:“不许喊,快把钱拿出来!”孙教授见这是个年轻人,说话有些发颤,拿刀子的手在发抖,断定这不是个惯犯。
孙教授镇定下来,从包里抽出一沓钱,估计有6000元左右。递了过去,小伙子接过钱,立即塞进自己的衣兜里。面对凶器,孙教授说:“你用刀子逼我,拿走一分钱都算抢劫,这样会坑害你一辈子。我看你不像干这事的人,一定是遇到了难事才走这条路的。钱你拿去,请你把刀子拿下来,不要伤害我。我可以做你的朋友,你有什么困难,跟我讲,我送你一张名片,你可以给我打电话,我可以帮助你。”孙教授一席话,给小伙子极大的震撼,立即抱头哭着蹲在地上。经交谈了解,小伙子家里确实很穷,父亲有病,两次打工皆被人骗,分文未得,还被冤枉偷了老板娘的手机,遭到毒打。小伙子怨恨不该干那事,欲将6000元还给孙教授,但被孙教授拒绝了。隔了许多天后,小伙子托姨妈来感谢孙教授,说孙教授救了他一生,临走时硬把那6000元钱留给了孙教授。”
后来孙教授专程到小伙子家探望,看到他家徒四壁,父亲还躺在床上。离开时将6000元又重新递到小伙子手中,但小伙子拒绝了。回来后孙教授看到他家中穷困成这样子,设想给小伙子办个豆腐坊。他先买了500斤黄豆、8吨大块煤,又买了一口锅,加上其他必备工具,共花去了3000元,用两辆大卡车亲自送到小伙子家。豆腐做出来又帮着去推销,使小伙子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
孙教授以德报怨,化仇为友,给人们留下了一段佳话。
七、四次赔不是
明朝的费宏,20多岁考上了状元。他觉得自己高别人一等,说起话来傲气十足。有一次,他和朋友聊天,两人争论起来,费宏一火,就打了朋友一个嘴巴。那个朋友捂着脸气愤愤地走了。从那天起,两人断绝了来往。
不久,这件事传到了费宏父亲那里。他听说儿子对朋友这般无礼,很是生气,立即写了一封信教训费宏:“你中了状元就这么不尊重朋友,太不像话了,你赶快向那个朋友赔不是,要不,你就要犯大错误。”随信寄去了一根竹板子,叫他拿着它到朋友家去赔罪。费宏又惭愧又后悔,一连去了三次都没有见到朋友,费宏急了,第四次到那里,他先求别人把父亲的信和竹板子送给那个朋友看,希望那个朋友能谅解他。那个朋友看到信和竹板子,心里很感动,哭着跑出来接待费宏。费宏连忙向他道歉说:“我太对不起你了,请别再生我的气吧!”那个朋友摇头说:“不,我不生你的气。快进屋里坐吧!”
从此以后,两人不但没有吵过架,而且经常在一起互相勉励,互相帮助,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八、道歉亲上门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进驻丰城镇一带农村。这个地方有个习惯,往往在湖边或河边挖一个小塘,专供淘米或吃水用;在大河里或别处挖塘洗衣服洗脚。新四军刚进驻时不知道这种水塘的区别。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1906-1944)和其他一些人在群众的吃水塘里洗起脚来,被一个老乡看见了,便大声进行指责。
彭雪枫问清原因后,连声道歉。旁边的战士告诉那个老乡说洗脚的是师长,他立刻改变了态度,带着害怕的神色走开了。回到家里,心里鼓个疙瘩,觉得不该对师长发脾气。
谁知,晚饭刚过,彭雪枫就亲自登门来了,再一次道歉说“部队初到,不知道老乡的习惯,你批评得对,已经传令全体战士,不准在吃水塘洗衣服洗脚。”没等说完,老大爷就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九、昭君和番
在我国历史上,汉与匈奴两族之间的关系一直存有摩擦,战事不断。公元前51年,汉宜帝时,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愿与汉朝和好,并亲见汉宜帝。到公元前33年,他再一次来到长安,要求与汉朝结亲。当时的汉元帝以民族团结为重,欣然应允。在挑选宫女时,许多宫女都不愿离开长安,到底谁能去做民族团结的友好使者呢?宫女王昭君主动提出,愿离开汉宫,远嫁匈奴,担当起和亲使者的重任。汉元帝很是高兴,立即吩咐几个专门办理喜事的臣下,准备嫁妆,择个日子,给呼韩邪单于成亲。
到了结婚那一天,呼韩邪单于瞧王昭君年轻美貌,从心里感激汉元帝,不说别的,那份嫁妆就已经够叫他高兴了。光是绸缎布帛一项,就有一万八千匹,丝绸一万六千斤。汉元帝还在宫廷里举行了一个盛大宴会欢送他们。
王昭君离开长安,渡过滔滔黄河,翻过莽莽群山,来到了草原。从此,她见不到父母之邦,心中不免难受。可匈奴人都很喜欢她、尊敬她,她慢慢也就习惯了。在这里,王昭君和匈奴人民和睦相处,关系十分融洽。她很爱护百姓,教当地妇女织布、缝衣和农业生产技术,受到人们的爱戴。
王昭君出塞在历史上确实起了很大作用。汉朝和匈奴长期往来,和睦亲善,六十年间没有打仗。长城内外,欢声笑语,边城晏闭,牛羊布野,呈现出一片兴旺祥和景象。
十、松赞干布迎公主
松赞干布(617-650)是西藏三十二世藏王,他年轻有为,能文善武,颇有才干,13岁就成为吐蕃政权的首领。他采取了许多措施,建军制、定官制,实行统一指挥,统一管理,有效地控制着军政大权,抑制住地方势力,加强了自己的地位。
松赞干布统一西藏时,也是我国中心部位以汉族为主的唐朝强盛之时。他为了得到唐王朝的支持,以巩固西藏的社会秩序,发展经济文化,于是以民族间的和亲为由,便派出使臣来到长安,与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并送以贵重礼品,提出要与唐朝结亲。唐太宗考虑到吐蕃是西南边疆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强汉藏两族之间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于是慨然答应,将唐皇族中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在礼部尚书李道宗护送下入藏。松赞干布亲自率领待从和卫队前往青海迎接。迎亲时,他穿着唐朝赠送的袍带,陪伴着文成公主一起来到拉萨。在早已修好的一座宫殿前,他们举行了隆重的婚礼。文成公主到西藏后,带去了一大批诗集、经史、生产技术、医药、天文、历法等书籍,以及各种作物种子,还带去了许多工匠,帮助藏民制造农具、机械,同时派人到长安留学,促进了藏汉之间的交流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使藏汉之间亲善团结,和睦友好。文成公主在西藏生活了40年,深受藏族人民的爱戴。至今大昭寺前,还有文成公主栽下的唐柳,已成为藏汉团结的象征。
十一、凉山结盟
1935年5月,红军主力渡过金沙扛继续北上,准备抢占大渡河。通往大渡河有两条路,如果走大路,就要遭到敌人的阻击,如果走另一条小路,又要过凉山彝区,惹很多麻烦。红军领导们决定,由刘伯承任司令,带一个先遣队先进入彝区,为部队打开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