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童谣是这么唱的:“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这说的正是团队合作的结果。
在当今社会,个人英雄主义已经过时了,个人的作用越来越被淡化,人们更加推崇团队的力量。事实也的确如此,现在很多事情,都不可能是一个人的战斗。毕竟人无完人,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很难把所有的事情做尽、做全、做大。
团队合作就不同了,“人多好办事”,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可以用更高的效率完成个人无法独立完成的大项目。
一个企业,不论大小,都是团队,聪明人不会选择个人英雄主义,单挑所有的事情,而是选择与他人合作,做一只合群的“大雁”,并向团队借力,这样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自己飞得更高、更快、更远。
1.聪明人借力团队,不单打独斗
在喜剧电影《越光宝盒》里,在讲到火烧赤壁的时候,有一段周瑜调侃诸葛亮的台词是这么说的:“我怎么发现你什么都是借的,现在借东风,刚才又借箭,前面还忽悠你主公借荆州。”所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但凡是一流的执行者,都特别善于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
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所在的团队里,能够不断地成长,产生高绩效,也都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不懈地努力着。可问题是,单凭自己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吗?
美国着名的管理学家约翰·C·马克斯韦尔在他的书中这样写道:“世界杯中大部分甚至全部打进的球、好看的球,都是配合的结果,都是团队协作的结果。即使是最有名的球星也需要打配合。”
现在这个社会,尽管说个性成了彰显自我的名牌,但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依托一个卓越的团队。团队是个人成长的舞台,如果离开了团队,没有了合作,即便他再有能力,再有理想,也很难成就任何事业。
不可否认,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人天赋非凡,他们也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单打独斗,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一个企业里,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取得长期成功的。
一家大公司正在招聘高管,有9名优秀应骋者过关斩将,进入最后的复试。复试由公司老总亲自把关。
老总给大家出了一道题:他把这9个人随机分成A、B、C三组,要求A组的3个人调查本市婴儿用品市场;B组的3个人调查妇女用品市场;C组的3个人调查老年人用品市场。目的是考察大家的适应能力和观察能力。出完题,他让秘书给了他们一些相关资料。
两天后,9个人都上交了分析报告。老总简单地看了一遍,站起身来,走向C组的3个人,分别与之握手,说:“你们三位已经被录取了!”
看见大家的一脸疑惑,老总让他们打开资料,互相看看。原来,给每个人的资料都不一样,他们得到的分别是每种产品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分析。
老总说:“C组的3个人互相借用了对方的资料,补充了自己的报告。而A、B两组的人都是自己做自己的。这个题目其实并不是要考大家的适应能力和观察能力,而是想看看大家是否具有团队意识。要知道,团队意识才是现代企业成功的保障!”
现在的企业,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团队意识,只有彼此共享资源与信息,才能互相弥补不足,形成一种“1+12”的合力。
其实能够闯入最后一关的这些人,不管是个人素质,还是从业经验,都是出类拔萃的。A、B两组失败,不是因为他们能力不够,而是因为他们缺乏团队精神,每个人选择的都是特立独行这条“羊肠小路”。
团队是个人最好的生存空间。俗话说得好,“浑身是铁能捻几颗钉”,离开了团队你什么也不是,那等于没有了后盾,失去了支撑,就算再有能力、再有才华,也会因为孤立无援,处处碰壁,最终一事无成。
微软公司素来以特殊的团队精神而着称,像windows系列产品的研发,每一款都有超过两三千名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软件工程师和测试人员参与,写出了几千万行代码。如果他们没有职业化的团队精神,绝对是不可能完成这样伟大的工程的。
微软公司成就了数以百计的百万富翁,可是这些员工,尽管已经功成名就,取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却仍然选择继续留在微软工作。
为什么这些百万富翁,甚至是亿万富翁,生活已经非常富足了,还在微软里如此卖命地工作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只有在微软公司这个团队中,他们才可能变得如此强大。
对此,比尔·盖茨做出了这样的解释:这种企业文化营造了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开拓性思维不断涌现,员工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微软,员工们不但拥有整个公司的全部资源,还拥有一个能够让自己大显身手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微软公司这个团队则负责帮他们把想法变成现实。
世界上最雄伟的植物,当属美国加州的红杉。它能长到90米,差不多有30层楼那么高。别看它长这么高,根却只是浅浅地浮在地表。如果换成其他的树种,可能早就被一阵大风连根拔起了。不过红杉却生长得很好,这是因为,红杉不是独立生长的,而是一片一片地生长,长成红杉林,它们的根部总是紧密相连。不管多大的风,都无法撼动成千上百株根部紧密相连的红杉林。
聪明的人,应该像红杉树一样,融入团队,借力团队,通过团队的合力,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因为任何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
西尔斯公司领导人罗伯特·沃尔德说:“再强大的士兵都无法战胜敌人的围剿,但我们联合起来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就像行军蚁一样把阻挡在眼前的一切障碍消灭掉。”尽管蚂蚁渺小微弱,不堪一击,可一旦它们团结起来,就会无坚不摧,大象那样的庞然大物也得退避三舍。
同样,个人要获得成功,把工作做好,必须依靠团队成功的支持和帮助,与团队一起成长。只有依靠团队的力量、他人的智慧,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团队成功了,你自然就随之变得强大了。
2.认同团队理念,保持良好沟通
很多正在找工作的人,往往经过多次面试之后,才会最终决定进入一家最适合自己的公司,而往往不是一家最好的公司。这里的“最合适”,包含的指标往往不只是公司规模、发展前景、薪资福利、个人偏爱等因素,其中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家公司的经营管理理念吸引了你,也就是对其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为什么有些员工在一家企业里,待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跳槽?原因有很多,可能是他在“骑驴找马”,找到了条件更好的,也可能是其他原因,但有一个原因不可忽视,就是他打心眼里不认同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天天在里面工作,简直是一种痛苦,不如早点离开,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不同的团队有不同的理念,而且这种理念往往是多年以来形成的,比较固化。如果你想融入这个团队,就必须从感情上认同和接受这种理念。假如你与它格格不入,你很难被这个团队接受。
林韩大学毕业后,顺利地进了一家工业企业。他这个人平时没什么特别的爱好,闲下来的时候比较喜欢听听钢琴曲。同事里,只有极少数几个文化程度高一些的技术人员,大多数都是干体力活的蓝领。他们平时不是喜欢下馆子聚餐,就是到KTV唱唱歌。
有几次,上司让林韩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可奇怪的是,大家对他的想法总是不“来电”,因为他安排的活动,不是去博物馆鉴赏文物,就是去电影院里看文艺片。
三番两次之后,公司再有什么活动,不仅没有人让他组织了,而且还叫他留下来值班,也就是说大家出去玩,干脆不带他去了。这让林韩苦恼不已。他找到一个人缘颇好的好友喝酒、诉苦,好友为他指点了迷津。
当公司再组织活动的时候,他大包大揽地抢过了这个差事,第一次就把大家带到了一个“味”美价廉的大排档,看着大家吃吃喝喝的,偶尔还有人跟他敬酒,他心里总算松了口气。后来他经常组织类似的活动,还专门花时间去找那些适合吼歌的KTV,甚至自己也唱上几首豪迈的歌。尽管这些活动跟那种高雅的精神食粮相比,并不太符合他的胃口,可现在想来却别有一番滋味。
杰克·韦尔奇说:“个人与企业共享的价值观能增进个人与企业的效率。如果这两者互不相关,就可能产生许多冲突和愤世嫉俗的事情;如果这两者都有相同的价值观,就能够和谐共事。许多优秀团队都有相同的价值观和信念。”
工作从来都不是真空,我们要融入团队,首先应该了解哪些事情是绝对禁止的,哪些事情是不受欢迎的,哪些事情是需要逐渐习惯的。所谓“道不同则不相与谋”,团队的理念,就是一种“道”,只有所有的团队成员都将这种“道”视为自己工作的价值观,对团队有认同感,整个团队才会有凝聚力和竞争力。
如果你希望长期留在这个团队,就必须认同这种“道”,甚至遵守团队里的一些游戏规则。这样,才更方便和别人打交道,让自己有一个比较和谐的人际关系,更方便寻求别人的帮助,借助团队的力量,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否则,你与团队理念格格不入,不仅人际关系可能恶化,还会让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团队精神的最高境界是具有凝聚力、向心力,这是一个松散的个人集合走向团队的最重要标志。形成凝聚力、向心力的必经之路,就是沟通。
在美国,沃尔玛公司的股东大会是全美最大的股东大会。每次大会,公司都会尽可能让更多的经理和员工参加,让他们看到公司全貌,做到心中有数。
山姆·沃尔顿在每次股东大会结束后,都会和妻子邀请所有出席会议的员工,大约2500人到自己的家里举办野餐会。在野餐会上他们会和众多的员工聊天,大家一起畅所欲言,讨论公司的现在和未来。为保持整个组织信息渠道的通畅,他们全面注重收集员工的想法和意见,通常还带领所有人参加“沃尔玛公司联欢会”等。
沃尔顿曾说过:“如果你必须将沃尔玛管理体制浓缩成一种思想,那可能就是沟通。因为它是我们成功的真正关键之一。”通过这种沟通方式,沃尔玛既满足了员工的沟通与交流需求,同时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让员工产生高度的责任感和参与感,意识到了自己的工作对于公司的重要性。这样一来,感觉到了尊重感和信任感的员工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争取更好的成绩。
沟通是工作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融入团队,就必须学会有效的沟通。
它是保证一个团队和谐、有序运行的润滑剂。对于任何一个员工来说,打交道最多的不是上司,而是所在的团队。大家几乎每天都在一块,一起工作,一起分享成功与失败、快乐与悲伤。
一个好的团队,必然需要经常交流,无时不在地沟通,不管是团队目标,还是具体的工作细节,甚至是人际关系,都在沟通的范围之列。团队成员之间要互相奉献和支持,遇到困难,相互鼓励,这一切,没有真诚的沟通与交流,都是无法实现的,如果每个人都唱“独角戏”,各干各的,甚至彼此之间相互隔膜,团队势必变成一盘散沙。
3.积极补台,对团队负责,为自己铺路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卖烧饼的和一个卖被子的在回家的途中,赶上了下雪,两个人一同进了一座破庙,躲避风雪。天黑黑的,寒风怒号,大雪纷飞。卖烧饼的冻得浑身发抖,卖被子的饿得饥肠辘辘,可他们都特别好面子,觉得对方一定会有求于自己,谁都不愿意先开口求助于对方。
过了一会儿,卖烧饼的大声说:“吃一个烧饼。”
卖被子的也大声说:“盖上一条被子。”
又过了一会儿,卖烧饼的又大声说:“再吃一个烧饼。”
卖被子的也不示弱:“再盖上一条被子。”
就这样,卖烧饼的一个接着一个地吃烧饼,直到撑得不行了,卖被子的一条又一条地盖上被子,直到压得受不了。两个人始终都不肯先开口向对方求助,最后,卖烧饼的冻死了,卖被子的饿死了。
为什么本来可以互帮互助的两个人会落得这么个下场呢?因为他们奉行的是“人若敬我,我便敬人;人若爱我,我便爱人;人若求我,我便求人;人若予我,我便予人”的自私自利的人生哲学,谁都不想被人看笑话。如果他们懂得“相互补台,好戏连台;相互拆台,共同垮台”的道理,只要有一个人先迈出一步,给对方补个台,相信两个人都会解决温饱问题,而且会活得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