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完美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发展效率,改善生活质量。但事实上,很少有人能品尝到追求完美带来的幸福,过分在细章上追求完美,很容易使人产生心理危机,甚至影响到自己的生活。所以,我们应该摆脱过份追求完美的心理。
1.让完美成为一种动力
把追求完美转化为一种前进动力。弗雷德里克·方冉认为,好的完美主义是一种驱动力,但也会使人痛苦。但是适度的痛苦能激发人的创造力。
2.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
有些人在他人眼中已经达到了完美,但是仍然不满足,感觉不到幸福。这种人其实并没有找到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他们要做的就是进行自我剖析,找到内心深处的自然需求。
3.付诸行动
养成一种习惯,把自己的完美想法和完美行动联系在一起,把完美构思拆分成行动的各个步骤。然后按着这些步骤进行实践。
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英语,但是十几、甚至几十年后,遇见外国人时,还是不能与他们自如地交流。这其实是人们不敢自我表现的心理造成的。
说起英语,很多人都会感到头疼,因为从小到大,学了很多年,即使在各种书面的考试中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却还是无法自如地和老外交流,一到正式的场合就更是张不开嘴了。很多人因此会觉得自己很笨,记忆力很差,觉得自己根本就不是学英语的材料;结果越是有这样的想法,英语就越学不好,也越说不好。
“我没有学习英语的天赋”
晓琳已经30多岁了,刚上幼儿园的时候,他的爸爸妈妈就教她学习英语。然而,二十多年过去了,她说起英语还是结结巴巴。用晓琳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没有学习英语的天赋”。她说:“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记单词的时候,我就像小学生记汉字一样,把一个单词在纸上写个几十遍。或者盯着一个单词看半天,似乎英文也有偏旁部首。但是不管我怎么记,最后它们还是会不翼而飞,我的脑子留不住它们,为了练习口语,从最开始的录音机,到复读机,到现在的学习机,我都用了。
但是,我仍旧说不出一口地道的英语,”
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人相信“语言天分”这回事。一旦觉得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天分,就会在内心产生一定的抗拒,自然不会对英语提起兴趣。但据语言学家发现,没有多少科学证据可以证明这种现象。其实,生活环境、个性以及主观能动性才是我们学好英语的关键。
再者,在学习英语时,人们总是怕自己说错,怕别人笑,这种苛求完美和过度焦虑以及怕羞的心理必然会影响人们能力的发挥。追求完美,怕犯错误,往往让我们开不了口。语言的学习最重要的是为了交流,不去说,不敢说,不好意思说,自然无法有效地进行交流,更无法从实践中提高自己。
另外,错误的学习方法也是导致英语学不好的原因之一。英语与中文不同,要想学好中文就要多写、多看、多说,靠“运动”来记忆;而学习英文应注重营造语音环境。专家认为,很多人一直在自觉不自觉地用学习中文的方法来学英文,所以,学了多年还是“哑巴英语”。
同时,学外语也没有特定的年龄限制。在5岁以前,孩子能很快掌握一门语言,在6~11岁,人们最容易掌握语音和词汇。从这方面讲,孩子可能比成人学习语言的速度会快一些,但在理解力上,成年人更有优势。成年人已经熟悉自己母语的结构,能更快地掌握外语的句法和词法,也能更巧妙地运用记忆技巧,帮助自己学习。所以,对于成人来说,学习英语并不晚。
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上主要的通用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因此说,学好英语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必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学好英语呢?我们可以参考以下几条建议:
1.要敢于开口
追求完美,怕犯错误,常常使我们开不了口。其实这样的做法完全忽视了英语最主要的功能交流。很多人学习英语,都是把它作为一种知识来学,而不是把它当作一种交流工具。事实上,英语只是一种语言交流工具,只有敢于说出口,才能慢慢说得娴熟起来。
2.置身英语语言环境
一定要克服自己对中可以通过看英文原版电影使自己置身于英语语言环境之中。在看的过程中,摆脱对文字幕的依赖,坚持看下去,即使遇到不懂的地方也要坚持。如果能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自己的英语肯定会突飞猛进。
3.大量阅读与英文思维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教授何其莘说:“大量阅读是实现用英语思维这一目标的最有效途径。首先要选难易适中的英文书:一般以每页不超过8个生词为宜。其次是阅读方法:要像读中文小说那样快速浏览,不默读,不查字典,更不通过翻译来理解原文。第三要坚持天天阅读,且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完成的阅读任务。只要坚持下去,几个月,半年之后,肯定会看到成效。”
人们总是对名人的快乐与不幸很热衷,喜欢窥视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为什么人们如此热衷窥视明星生活?如何能改变这种热衷心理呢?
从网络到报纸再到电视,这个时代总是为人们最大限度地提供源源不断的娱乐消息,不断向人们展示明星的八卦新闻,而人们也热衷窥视明星们的生活,非常关注明星们的幸运和不幸,把这作为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也正是通过这种窥视来满足自己强烈的好奇心。
“某明星又出问题了”
最近,娱乐媒体又传出噩耗,年仅33岁的李钰因为患淋巴癌医治无效病逝,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明星生活的关注。生活中,明星们的生活总能够引起众人情绪的高涨:
范冰冰拿出了未曾整容的医院鉴定书;张柏芝跪地给婆婆敬茶;涉及艳照门的明星又冒出一位;大嘴巴宋祖德爆料说张国荣并没有死;天后王菲即将复出;“牵手门”只是哈伊离婚的导火索;70位雷锋战友联名抵抗田亮演雷锋;贾静雯的婚姻面临破裂;李湘住院保胎;邓超和孙俪感情破裂,总之,经常可以在街头听到人们说“某某明星又出问题了”,而且人们对此乐此不疲。
心理专家认为,人们之所以热衷窥视明星们的生活,主要是因为:大多数都是平凡的人,过着平淡的生活,但是他们又不甘于平淡,对于现有的生活又很难改变,所以人们就把自己想要的生活寄希望在他人身上,某明星的生活正适合自己心中的生活,那么就会将心中的愿望寄托在这个明星身上。因此,就会对他的生活十分关注,因为明星代替我们实现了心中秘而不宣的欲望;代替我们过上了心中想像的生活。
再者,很多明星是我们的偶像,有时也会成为坐标。很多人看到身为明星的他们也会遭遇和我们这些平凡人一样的痛苦和磨难;也会犯着和我们一样的错误,这会使我们从中得到不少安慰;会觉得自己的错误并不是不可原谅的。
如果通过网络电视等合理渠道关注明星是合理的。但是关注明星太多,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学习甚至家庭。毕竟明星的生活离我们很遥远,就算你再关注,也无法改变现实生活。那么如何能摆脱过度关注的心理呢?
1.多了解一些明星背后的辛酸
每个人的成名都不是轻而易举获得的,都是要经过努力和奋斗。多了解明星背后的辛酸,从心里上就会感觉到成功是需要付出努力的,便会有奋斗的欲望,进而努力去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2.从明星身上寻找积极力量
明星身上有很多闪光点,例如努力、执着等。他们总是向人们传达着最新的信息。崇拜和关注他们的同时,要懂得从他们身上寻找积极力量,以他们为榜样,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进。
3.不要把明星想得太完美
明星也是人,是人就会有缺点,明星也一定有自己的缺点。不要把明星想像得太美好,因为明星是自己心目中的偶像,要是把他们想得太完美,一旦他有一点瑕疵,自己很可能就会觉得很受伤。
你是哪里人,是人们惯常用来开场白的普通提问,如今,这个提问却让越来越多的人难以回答,从而产生焦虑。那么,如何才能缓解身份认同带来的焦虑呢?
你是哪里人,看上去是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但是在这个流动的时代,回答起来却变得十分困难。尤其是最近三十年里,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可以自由地决定自己的位置和流动方向。的确,现代社会很多人总是在不断地移动,丰富的生活史往往由多个城市片段构成。要说清自己是哪里人,实在是不容易。
“心里的故乡”
王欣曾在心底里认同过好几个故乡:山西,5年的成长史;河北,6年的成长史;上海,8年求学史加3年工作史;广州,10年移民奋斗史。王欣说,在心底里拥有故乡对她非常重要。她在广州有户口,有楼房,甚至结婚证也是在这领的,但是,她感觉自己还是一个外来客,因为自己的很大一部分历史不在这里。
可是,当她回到山西、河北时,自己和当地人都不认同彼此,她和故乡都在变,当初成长的那片土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心底的最后一个故乡,上海,她再次回去时,也早已变得物是人非,更令她感到荒诞的是,出租司机竟把她当成了外地人,和她讲一些客套话,摆开架势绕远路。她气愤地给司机指出应该走的线路,心里那个珍藏的故乡在此刻又破碎了。
她曾经很执着地保留着对故乡的记忆和想像,但是当她真切地面对它们时,却又都破灭了,最后她发现自己好像哪里的人都不是,又好像哪里的人都是。
马斯洛理论认为,人是群居动物,有归属的需要,也就是融入某些社会团体的需要,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我是哪里人?我的故乡在哪?这些问题都是人出于归属感的需要。
为了追求理想,很多人都不停地奔波在一个又一个的城市之间,而流动就会带来归属感的不满足。因为人们总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成长着,当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时,身份认同往往会发生改变,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存在很大差异,这时,人就会客观地看待自己。寻求真实自我,开始思念故乡,这种思念,通常会成为人们抗拒内心的漂泊感与外在生活压力的精神支柱。
很多人为了理想或者生活,总是辗转在一个又一个的城市之间。这时,漂泊感就会油然而生,为了寻求内心的安全,人们总在不自主地寻求身份认同,但是在寻求身份认同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焦虑。这种焦虑感如何才能缓解呢?
1.接纳自己所有的身份
离乡对我们的成长是有好处的,应该树立一个健康的心态,承认自己所有的一切,包括自己不理想的部分。实行多元身份认同,选择自己需要的身份。不要过分强调身份区别,这样只会使人产生狭窄的思维倾向,进而产生焦虑感。如果以良好的心态接纳自己所有的身份,那焦虑感也就会远离我们。
2.投入你的事业
当人全身心地投入一项伟大事业时,他就不会再为自己的身份而焦虑。会把“飘泊”当成人生中的磨砺,在心里逐步建立起自信,让自己处于一种灵活的生活状态下,从自由中获得能力。
3.以坦然的心融入新环境
当以一颗坦然的心观察、融入新环境时,就比较容易与新环境建立起一种联结。与当地人真诚地相处,寻找与他们共同奋斗的目标,寻找自己身上的优势,然后努力展现出来,就会逐步建立起一种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