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战后的第二天,1937年8月15日,20架日本海军的96型远程轰炸机从长崎海军基地出发,长途奔袭对南京进行了轰炸。
这是一个开始。
9月19日,日机的轰炸上升至“无差别”级,一切目标尽入瞄准镜。9月25日,轰炸达到高峰。该日,日军出动飞机近百架,轰炸从上午9点半开始,持续了7个小时,南京平民伤亡近千人,除了政府机关外,包括医院、水厂、电厂、商店在内的一切公共设施,尽成日军炸弹追逐的目标。
1937年秋,战争的恐怖气氛开始在中国的首都扩散开来。
一年多以前,在南京附近曾举行了一次重要的军事演习,参加演习的部队是中央军的主力。蒋介石亲临现场。事实上,在1930年代中期起,国民政府就开始秘密制订《京沪保卫战设想和计划》,开始在上海与南京之间修建针对日本进攻的国防线。在这次演习中,以日军为假想敌,以南京遭到攻击为假想模式,演习的裁判长是时任军内训练总监的唐生智。当时的作战思路是:“候敌至汤山一线,利用复廓阵地消耗日军战力,最后诱敌深入到紫金山以南地区而歼灭之。”
一年后,日军真的开始向南京进攻!
更为巧合的是,一年多以前军事演习中的裁判长,在一年多以后出任了南京卫戍司令,而参加演习的部队则成了1937年实战中的主力。唯一不同的是,当初的作战构想在1937年的12月没有成为现实。
1937年11月5月,柳川平助的第10军在杭州湾登陆,向上海方向迂回包抄,致使中**队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3天后的11月8日,中国第3战区司令部下达从上海战场撤退的命令。
中**队的撤退是仓促而混乱的。在上海与南京之间的太湖北岸,中国筑有两条防御线:第一道防线是吴(苏州)福(福山)线,第二道防线是锡(无锡)澄(江阴)线。这两道防线主要由地下碉堡和各种掩体依托壕沟(工程未完成)构成。按照国民政府统帅部的想法,利用防线,做有次序的撤退。但这期间,命令屡有变化,一度导致部队无所适从。最后的撤退令下达后,日军已经开始合围,失去撤退良机的中**队顿时陷入混乱。按照撤退部署,以陈诚的部队殿后,先撤张发奎的部队,在撤退中层层布防。但于实际处,这样的部署已经难以施行了,也就是说兵败如山倒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在上海苦战3个月的中国士兵们拥挤在通往后方的公路上,场面混乱不堪;此时,通讯多不灵通,指挥异常混乱,而天上又有日军飞机不断跟踪轰炸,更是加大了军心的惶恐。地面上,日军的跟近速度非常之快。当时的情形是:中**队撤退到一个阵地后,来不及布防,就会发现日军的踪迹。而且,从上海战场上退下来的中**队,不熟悉以上两道防线的地形,又无法及时找到工事图和碉堡钥匙,难以在短时间内对其进行有效利用,致使吴福线和锡澄线成为影子防线。于是,中**队只能在还没站稳脚根的情况下再一次撤退,而日军则再跟进一步。不从军事上谈,仅从心理角度上讲,这样的战斗是没办法打下去了。
在这种态势下,11月23日苏州陷落!
11月26日无锡陷落!
11月29日常州陷落!
12月1日,日军第13师团山田支队的士兵们已经在江阴要塞振臂欢呼了。
太湖北岸的吴福线和锡澄线很快被日本上海派遣军突破。与此同时,柳川平助的第10军已经迂回到太湖南岸,从侧面向南京包围。11月30日,第10军陷落重镇广德。实际上,自锡澄线被日军突破后,广德再陷,中国首都南京被日军合围的形势已经无法避免了。
悲壮的南京保卫战,在仓皇中拉开序幕。
自上海陷落后,南京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中日之间的这场战争成为市民们每天谈论的焦点,收听电台、翻看报纸,关注时局的每一步变化,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内容。在中日战争爆发前,这座城市的抗日热情就甚为高涨;战争爆发后,南京更被日本视为反日中心。1937年南京大街的墙壁上,到处写着这样的标语:“破坏抗日活动即是反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