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中国人,谈起日本,心情有多么复杂!
谈起日本,会有一连串的词和形象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大和民族。天皇。富士山。皇军。武士与武士道。岛国。东京。樱花。和服。旭日旗。《君之代》。明治维新。昭和史。经济机器。神道教。狂言。茶道。**。日本刀。歌舞伎。俳句。清酒。动画片。生鱼片……
以上这些构成一个国家。
自现代以来,中国人的血泪与伤口基本上都是这个国家给的。很多时候我们还是不了解海那边的这个邻居。这是一个鹰视狼顾的民族,它野心勃勃。大和民族还是一个畏强凌弱的民族。我们和这个民族第一次交手,是在一千多年前,那是发生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的白江口之役。
当时,在朝鲜半岛上有高丽、百济、新罗三个国家。百济在高丽的支持下,恃其势强,对新罗侵扰不止,后者向中国的唐朝求援。唐高宗李治以苏定方为主将,率水陆军征讨百济,一战而胜。此时,一向怀有野心的日本(天智天皇统治下)欲借此时机扩展势力,以朝鲜为跳板,窥视中国大陆。于是,龙朔三年,日本以帮百济复国为由,尽出精兵进入半岛。日军先攻新罗,后入百济,半岛战火又起。这时候,唐军统帅是62岁的大将刘仁轨。该年8月,中日两**队在锦江下游的白江口对峙。这是一次历史性的遭遇。当时,日军有万余人,战舰千余艘;中国唐朝的军队只有7000多人,战舰170多艘。尽管日军在数量上占优,但由于中国的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战舰高大精良,士兵自信勇猛,加之刘仁轨将军指挥有方,在随后的决战中痛歼日军。
这是中日两个民族第一次在战场上相遇后的结果。
英姿勃发的中国大唐战士让日本人闻风而丧胆。据日本史记载,白江口一战摧毁了日本人在中世纪的自信,当时的掌权者天智天皇畏唐如虎,在日本列岛连修4条防线,以防唐军进攻,最终惊恐而死。从此后的近千年的时间里,日本人不再敢打海对面的主意。
日本是一个怀有野心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善于取他人之长为己所用的民族。在白江口惨败后,日本开始畏服于中国唐朝的庭下,全面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化和技术。
在此之前,日本经历了漫长的洪荒年代。据说,日本的第一代统治者是所谓天照大神的后裔神武天皇,他于公元前660年建立日本国,从此天皇万世一系,至今未曾断过血脉。但在我看来,神武天皇更多地属于传说中的人物,其是否真的存在,是一个大问题。按照史书记载,直到4世纪中期,日本列岛上才出现初步统一的国家。不过,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日本国民仍未开化。7世纪中期,出现了孝德天皇,他想把唐朝的体制和文化引进来,是谓“大化革新”(645年)。如果说孝德天皇的改革还不彻底且让朝野有所不服的话,那么白江口之役失败后,日本人决心彻底效仿中国的唐朝了。随后,日本列岛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的中央集权国家。
但是,这种局面没持续多长时间,到了9世纪的平安时代,日本的中央集权统治受到削弱,各地出现很多领主,他们拥有大片的土地和庄园,为了保卫这些土地和庄园,领主雇佣了私人卫兵,这是职业武士的前身。在武士的保卫下,领主们割据一方,互相攻伐。这种混乱的状况一直持续到1192年。在这一年,源氏武士集团在全国形成霸主地位,集团统领源赖朝被天皇授予“大将军”称号,并于镰仓设置幕府(1192年—1333年)。自此,日本进入700年武士统治下的幕府时代。这种职业武士集团的漫长统治,对日本社会与民族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并强化了日本民族性格中的恃武攻掠的特点。
在武士的统治权得以确立后,天皇成为傀儡。到了1333年,镰仓幕府的统治逐渐衰退,后醍醐天皇短暂地获得了国家。但仅仅两年后,在1335年,新兴的足利氏武士集团再次向皇权发出挑战,并于转年占领京都,废后醍醐,立新皇光明,设幕府于京都室町街,室町幕府(1378年—1573年)时代开始了。
室町幕府的统治不到百年。到了1467年,由继承权问题引发了长达十年的变乱,日本从此进入战国时代。战国时代,上杉谦信、北条氏康、武田信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群雄并起,大批中下级武士纷纷在他们中作出选择,加以追随。那是一个强人征服、勇武嗜血的年代。当时的第一武将是武田信玄。武田迷恋武力,据说一生作战不败。他曾在自己的军旗上绣有如下字样:“风林火山,天地之间,唯我独尊。”所谓风林火山,是讲率领武士作战时“疾如风,静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迷恋“风林火山”思想的武田,提出战争中主动攻击的重要性,他认为只要有一半的胜利把握就可发起进攻。这一观念着实影响了昭和时代的日本军界:在1937年冬天,日军向中国首都南京攻击的过程中,“推进神速”的柳川平助军团便继承了武田的这一作战思想。
作为日本战国时代的第一武将,武田信玄在1572年的三方原之役中几乎摧毁了另外两个枭雄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的联军,但在随后的进军中却因暴病身亡,该系自此衰落。此后,织田信长迅速崛起。作为武田之后的最强力者,织田提出“天下布武”的口号,企图完全以武力征服割据势力。转年,遂废除室町幕府。就在织田信长的辉煌达到顶点时,1582年爆发了震惊日本全国的京都本能寺之变:作为部下的明智光秀发动叛乱,居住在寺内的信长脱身不得,**而死。信长大将丰臣秀吉当时正在前线作战,闻讯后旋即回师攻灭光秀。
1584年,作为信长继承者的丰臣秀吉削平各路势力,日本列岛渐归统一。但这只是丰臣庞大计划中的一部分。白江口之役过去了近千年后,当这个岛国民族的伤痛已渐渐消除的时候,丰臣秀吉又开始打起海对面那片大陆的主意。在此之前的13世纪,蒙古人对日本的征服最终以失败告终。让蒙古舰船尽沉大海的所谓神风,让日本人得意了好几个世纪。自古以来,还没有一个异族以征服者的身份踏上日本的土地,既然不曾被人征服,那就去征服别人。这是丰臣的想法。如果说白江口之役中日本人在生猛与懵懂中乱打乱闹了一气,那么16世纪末的又一次动心思,则有了更为明确的计划。
这一计划的主脑丰臣秀吉,是日本战国时代的一个特殊人物,他前承织田信长,后启德川家康,基本上完成了日本的统一。但他并不满足于这些,他还梦想着吞并朝鲜,征服中国,在亚洲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他计划把他的天皇送到中国的北京去,以北京为日本新的都城,并擅自在地图上把中国大陆的行政区域切割为几部分,他为自己选的领地是浙江的宁波。
我要说的是,不要以为丰臣是在开玩笑。像很多日本人一样,他是认真的。他确实想这么干。中国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和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丰臣秀吉两次发重兵入侵朝鲜,想以此为跳板,进而占领中国大陆。但这两次,在战场上日本人依旧未能取胜,有着多年抗倭经验的明朝军队,给了挥着长刀的日本武士以沉重一击。随后的1598年,丰臣暴亡,日本人不得不从朝鲜撤军。两年后,日本发生了战国时代的最后一役:关原之战。顺便提一下,时年17岁的宫本武藏以一名小兵的身份参加了此次战役。侥幸逃脱后,他苦心习剑,开始了游历生涯。在游历中,挑战了当时诸多高手,未尝败绩。1612年,在著名的岩流岛对决中,宫本力斩著名的佐佐木小次郎,终成日本第一剑术高手。1643年,宫本隐居于九州山中,开始了兵书《五轮书》的写作。这本小册子所倡导的作战思想,对后来的日本军人影响甚深。经过关原之战后,丰臣秀吉的后继者德川家康成为最大的赢家。1603年,他被天皇任命为“大将军”,于江户设立幕府(1603年—1867年),此后日本又安静了近三百年的时间。